大佬拿了渣男剧本 第47章

作者:兰桂 标签: 快穿 打脸 爽文 穿越重生

  肖丽珍和陶福都顾不上脸红,这会儿就着急怕把他们的大儿子憋坏呢。

  可接生婆也害怕她出啥事,连声说这样下去不行,这是难产,肯定要医生看过才行。

  这种时候也顾不上太多了,陶福只能跑去卫生所,好说歹说把那医生请来了。医生是个男的,又不精通妇科,来了也是抱着试试的意思。这时候送镇上已经来不及了,说不定半路就母子一块儿没了,谁也不敢动她。

  好在医生是学过相关知识的,给肖丽珍吃了点药,又和接生婆合作,废了好大劲儿终于把孩子接生出来了!

  孩子是个小子,一称重,足有八斤六两!怪不得把肖丽珍折腾成那样。

  肖丽珍产后虚脱,亏了身子,直接晕死过去,医生和接生婆又给她止了半天血,累得精疲力尽。而孩子也因为生得太久哭声跟小猫似的,看着一点都不壮实。

  陶福抱着儿子,嘴角咧到耳后根去了。终于实现了多年夙愿,他简直乐开了花,不错眼地看着孩子,连医生和接生婆都是陶媛媛帮忙送走的。

  至于肖丽珍那边,陶福只看了一眼就算了,他心里对肖丽珍埋怨着呢。整天偷懒,像猪一样能吃,结果害得孩子难产,也不知道身体有没有问题。当年陶睿早产,先天不足,病怏怏的好几次差点养不活,他可都看见了。

  现在肖丽珍把他儿子生成这样,他心里气坏了,只不过碍于丈母娘在这不好说而已。

  但肖母又不是傻子,哪能看不出来?登时对陶福就有意见了,想让陶福弄点好吃的给肖丽珍补补,告诉陶福咋给肖丽珍坐月子什么的。可陶福是谁?连亲爹妈都不在乎,还能在乎个丈母娘?他嘴上哼哼哈哈地答应,实际上左耳听右耳冒,啥都没记住。

  天黑的时候,陶睿他们下山了,就有人跑来告诉他们大房得了个儿子。

  陶睿没理会,直接回家,陶国栋和吴秀芬当然是要去看看孙子,结果他们去了陶福家,被陶福一句孩子睡着了见不得风给打发了。

  啥见不得风?轻轻巧巧地进个门能又啥风?摆明了就是不给看。

  他们关系本来也就那样,陶福说完,二老转身就走了。

  陶睿见他们黑着脸回来,就知道有事,笑着劝了两句,拿纸出来跟他们商量着画后山的地形图,说哪里适合做什么用,成功把二老的注意力转移了。

  第二天陶睿又带他们去了镇上,和陶鑫一家吃顿饭,再逛逛百货大楼,看看镇上都有什么好东西,二老心里就彻底放开了。老二老三都好好的,还有不少事让他们操心,谁有工夫管那不知好歹的老大?

  陶福满心以为二老会着急想见孙子,上杆子送好东西过来呢,谁知他们就跟平常一样该干啥干啥,和别人说说笑笑的,哪有半点见孙子的意思?连生气的意思都没有。

  他想了个招,让陶媛媛去跟二老说,给个台阶把人找来。肖丽珍难产,产后还出血很危机,花了不少诊金,孩子出生后肖丽珍没奶水,养孩子又要花钱了,他现在手头紧得很,怎么也要从二老手里捞点才行。

  陶媛媛就瞅了个陶睿不在的时候去了,天真地说:“爷,奶,你们咋不去看弟弟呢?弟弟可可爱了,生下来就八斤多,是个大胖小子呢。”

  吴秀芬呵呵一笑,“我们去过了啊,你爸不是不让看吗?再说了,这孩子生下来体弱,见多了人也不好,让他养着吧,你爸啥时候愿意带他见爷奶就啥时候再见呗。我又不是第一次有孙子。”

  陶媛媛傻眼了,这和爸妈说的也不一样啊,不是说啥长子嫡孙是特殊的吗?她这么想的就这么问了。

  这回轮到陶国栋冷笑一声,抽着烟说:“长子嫡孙,咱泥腿子啥时候论这个了?要说养儿防老还现实点,那我也用不着他,我小儿子给我养老呢。”

  “就是,长子都靠不上,还靠嫡孙?等嫡孙长大成人,我们俩老的都不知道在不在了。”吴秀芬不耐烦应付老大那些小心思,说几句话就把陶媛媛打发了。

  想要好处还摆那么高的姿态,谁欠他的?

  他俩就算攒点啥,那也要留给以后陶睿的孩子。陶睿对他们这么好呢,是别人能比的吗?

  陶福咽不下这口气,直接找上陶家门了。

  他也不在乎什么脸面不脸面了,扯着嗓子就质问,“当初老二家生儿子的时候,你们还给东西给钱了吧?咋地?他家是孙子,我家就不是孙子了?你俩也太区别对待了!”

  吴秀芬淡淡地道:“老二生儿子是给了,你生闺女的时候不是也给了吗?有啥区别?那会儿给,是因为没分家,我管着钱,当然要管你们养孩子。现在分家分得这么利索,还管啥?我记得我当初说一句让你们省着点,你们就不乐意听了,现在想要钱想起我来了?

  我们俩地里挣那点早就吃喝没了,现在有点啥都是老三给的,你甭惦记,惦记也没用。”

  “这可是你亲孙子!谁家长子下头的孙子这么受委屈?你挨家挨户问问,有没有你们这么当爷奶的?你们俩……”

  陶睿从外头回来,听见他在那叫嚣,直接扯着他衣领子就把他扔院里去了。他是没多大力气,但他会用巧劲儿,陶福都没站住,趴在地上摔了个狗吃屎。

  陶睿居高临下地道:“我说了不认你这门亲,你闯进我家干啥?安康!”

  安康在童家趴着,听这一声踩在柴火垛上两个跳跃就从墙头上跳过来了,站在陶睿身前冲陶福呲牙发出威胁地声音。

  这么大的狼狗,把陶福吓了一跳,连滚带爬地跑到大门口,指着陶睿骂道:“老三你敢放狗?咋地你还真敢让它咬我啊?”

  “你试试?”陶睿拍拍安康的头,安康猛地往前一跳,落在陶福面前狂吠起来。小虎、小狼听见了从不同的地方飞奔而来,同时冲着陶福凶狠地狂吠。

  “汪汪汪汪汪――”

  一条大狼狗,两条半大的狼狗,陶福脸色都变了,后退数步不甘心地看着他们一家,再不敢多说半句话,边跑边回头地跑走了。

  陶睿吹了个口哨,安康安静下来,走回陶睿身边坐下,小虎和小狼也跑回来,欢快地围着陶睿上蹿下跳。陶睿给它们挨个喂了个小鱼干,回头对二老说:“以后他再来就放狗,他还敢来咱家嚷嚷,惯得他。”

  陶国栋背着手道:“他八成不敢来了。”而且还会更加怨他们,这个儿子算是白生了,太过自私自利。

  早就接受事实了,他们也没多想陶福的事。倒是肖丽珍跟不少探望她的人抱怨过,数落二老和陶睿,满口都是指责。不过陶睿现在找帮工了,给的工钱不低,眼看还要在山里干大的,找更多的帮工,大伙儿是傻了才帮肖丽珍说话。

  再说他们也觉得陶福和肖丽珍是笑话,成天做梦想美事呢,生个儿子还以为陶家二老就要重视,也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陶媛媛看他们这样,觉得心里很痛快,背地里没少躲屋里偷乐。但她很快就乐不出来了,因为家里没什么钱了,陶福和肖丽珍不许她去上学了,又因为肖丽珍伤了身子,洗衣做饭喂鸡这些活就都是陶媛媛的了,连种地都是她跟着陶福去种,她一下子成了家里干活最多的人,怎么反抗都没有用。

  而且她还听见陶福和肖丽珍畅想未来,说过个三五年把她嫁出去,就把她那个房间重新修一修,给小儿子住正好,以后还能给小儿子娶媳妇用。要是有合适的人家,早点把她嫁了也成,要来礼钱还能让家里松快松快,给小儿子补营养。毕竟小儿子是难产的。

  陶媛媛顿时心都凉了,自此对爸妈再无一丝感情,甚至很厌恶他们,连带那个弟弟也一起厌恶。反正是她做饭,她每次都偷偷吃东西,先把自己肚子填饱再说。肖丽珍从来就没怀疑过她,竟然一点都没发现。

  不过他们家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就没再闹到陶睿面前,陶睿忙着呢,自然也懒得搭理他们。

  陶睿和童奶奶商量过,在童家的自留地里也种满了他想研究的农作物。现在养鸡鸭鹅兔子啥的都在山上养了,他们自己吃的菜就种在了后院,所有的自留地都被陶睿征用了。

  几位长辈去看了陶睿种的东西,见长势不错,不像是祸祸东西的样子,便也不管了。他们三位长辈,本质上来说都是宠孩子的,所以陶睿这么瞎鼓捣,他们也一样表示了支持,还开玩笑说要是陶睿真研究明白了,他们就再不用饿肚子了。

  陶睿对这个未来毫不怀疑,因为他并不是在研究,而是对照着《美食全科》在学习,只要他按照步骤耐心地种植,出了错误及时改正,得到的产量自然是现在的很多倍,在所有人看来也就是巨大的研究成果。

  他用那么多积分换来的知识,他当然也想把这本书啃下来,全都弄明白。

  所以他特别专心,生意上的一些小事都交给父母来做,童燕负责给他当会计,算明白所有的账,童奶奶身体也好了很多,可以帮忙监工,保证国秀小吃出品的质量没问题。这就让他轻松了很多。

  陶睿在山里还种了果树,培育了人工蘑菇和木耳,甚至养了虫子专门喂家禽吃,可以说是遍地开花,同时进行了多项学习。不过好在《美食全科》的讲解非常之细致,他一下子开展了养育了这么多动植物,也没出什么大问题。

  刚开始肯定是会有家禽死掉,有农作物死掉,但这种情况越来越少,陶睿照顾这些动植物也越来越熟练,越来越顺手。

  他还带着童燕和三条狗去清理了深山的猛兽,一次一两只这样清理,免得它们被那些家禽家畜吸引下山。之后他把深山那边弄了篱笆墙,每天都会去检查,起到了很大的防范作用。三条狗也经常在山里跑着玩,变得越发厉害了。

  这一年秋收时,陶睿种的粮食是村子里同数量中产量最高的!也就是说他种出来的比别人好得多。大队长反复确认又确认,高兴地立刻将这一成果上报,很快引起了镇里的重视。

  他们还有人记得陶睿,他的国秀小吃这一年名气更大了,而且他当初的兔子养殖法和拒绝首都工作也被好些人记着呢。所以领导没怀疑就亲自带人过来看陶睿种的地,这一看,就算他们不是专业种地的,也能看出陶睿的地和其他那些地的区别。

  这可是大事情,上报之后,第二天就有市里的人过来拍照,当天又着急忙慌地赶回去,将照片和陶睿写的培育法层层上传。

  事实摆在眼前,没人怀疑陶睿胡说八道,也就不像上次兔子那时候需要试验,这次的上报直接就报到了首都。

  陶睿的培育法是关于小麦、水稻和大豆的,这三样他学得最好,其他的蔬菜倒是味道很好,但在这个年代意义不大,以后可能还比较有发展。他也就暂时没提,另有果树什么的,产量味道对比还不够明显,他也没提。

  这次首都派来两位专员,直接将陶睿请去了首都。

  这次当然是不去不行了,正好陶睿的生意经过这一年已经稳定,他短时间不在也能照常运转,只是高价的货品暂时缺货罢了,影响不大,他就随着专员去首都做研讨汇报去了。

  在水稻方面袁老是专家,还要其他几位专家一起见了陶睿,和他探讨他总结的培育法。

  陶睿自然是把自己试验出来的方法都说了,几位专家通过谈话也看得出陶睿不是专业的,没有系统地学过种植,但总有各种奇思妙想,且对动植物心细如发,非常善于观察。

  陶睿属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的,属于学习了未来的知识,然后将自己学到的拿到了这个时代,那成果自然超前,受到了很大的重视,真正成为了有杰出贡献的青年。

  当然了,他学习时间有限,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倒是也没到那种令人接受不了的程度,所以各位专家并没觉得他有什么奇怪的。像袁老研究的水稻,就比他学习得深入很多,毕竟这些东西也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

  但他可以确定,他的这些培育法交上来之后,这些真正专业的专家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快速地研究出更好的成果。所以他才在没有全部学成的时候就把培育法交上来,就是为了帮助他们研究。

  他在首都停留了半个月,见了不少人,还进了研究室,把自己真正会的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们,包括最近弄明白的鸡鸭鹅养殖法,可以减少死亡率,并养得肉多、爱下蛋。

  当他们疑惑他为什么要研究这些的时候,陶睿坦然说:“因为我以前在老家像废物一样,就整天想做点有用的事。之后发现做这些可以富足自己并帮助乡亲,我就对这些更感兴趣了。以后我还会继续研究,有了任何新的成果,我一定会立即报上来的。”

  这理由让大家哭笑不得,之后好几位专家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实验室,都被他拒绝了,他表示他会的就现在这么多,没有其他的了,至于以后,还是要在家里那个熟悉的环境中,才可能有新想法新成绩。

  他给出的贡献已经很大了,尤其是他回去也不是做其他什么,还是会继续研究,所以大家也没拦他,只是这次相关部门派了四位研究员跟他一起回去了。其中两位是擅长动物的,两位是擅长植物的,这也算给陶睿自己组建的一个简易研究小组,由他带领,以后若是有什么成果,直接就可以报到首都了。

  这次陶睿回乡,简直是衣锦还乡,他不但上了报,还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好多人都来迎接他。

  陶睿算是在这个时代做了一件大事。不过这是造福万民的好事,既然他用积分兑换了这么神奇的一本书,他当然也不能藏着掖着,虽然是太高调了,但想想其实也没什么。

  这个时代本来就能人辈出,好些知名的人物都是从乡间出去的,他并不显得多特殊。

  这次上头还给他拨了研究经费,更方便他以后对照《美食全科》学习,等他学好了以后,还能更好地回馈社会。不过当然也不能太妖孽了,这个度他还是要把握好。

  陶睿之前是个商人,做买卖赚着钱还盖了大房子,大家虽然羡慕,但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对做买卖的还是没什么敬意。

  但这次陶睿回来,身份就完全不一样了,在全村人心中,他就是最受尊敬的人,曾经那个游手好闲不着调的陶睿,早已经被他们忘得一干二净。就连大队长也开始在大事上找他商量了。

  这样很好,因为陶睿以后还打算在村里做一些大事。有了大家的支持和信任,那就什么都好办了。

第43章 七零年妈宝啃老男(12)(求收藏作者专栏鸭~...)

  陶睿上报纸在这个年代就是大新闻了, 因为干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当代人口口相传,都记住了他的名字。

  在首都上学的苏佳慧自然也知道了, 她没想到陶睿除了做生意,还能在种植、养殖方面有贡献,这太出乎她的预料了!

  她斟酌着给陶睿写了封信, 夸赞了陶睿取得的成绩, 并鼓励陶睿继续努力。她还简单说了自己在学校的情况,几次考试她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而这都是因为陶睿当初的帮助,才让她有现在这么好的学习机会。

  她写下了学校地址和联系电话,告诉陶睿如果他下次再来首都, 有什么事需要找人的话,随时都可以找她, 她欠了他好大的人情呢。

  陶睿收到信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 寒冬腊月, 他开始研究大棚蔬菜了。

  他想了想, 通过身边研究员的关系, 在首都买到了几本最新的医学书籍, 送到了苏佳慧手中。这几本书籍还没大面积流传开,陶睿此举算是让苏佳慧提前学到书里的知识了,也是最适合的礼物。随着书籍送去的还有简短的鼓励信,期望她早日成为出色的医生,并且提到如果她有困难,随时都可以来找他求助。

  陶睿留下了镇办公室的电话, 这是最快找到他的方法了。

  跟着他的几个研究员见他这么大费周章,打趣地问他:“睿哥是不是处对象了?对象在首都上大学?那你为什么还不留在首都呢?”

  陶睿笑起来, “所以这就不是对象。别多想了,只是一位优秀的同志,朋友而已。乡亲们这边我能帮上忙的是请他们帮工,而这位同志,我能帮上的就是鼓励她实现理想。都是一样的。”

  几人都不是乱想胡说的,既然陶睿这么说了,他们也就不开玩笑了。不过他们是真的很佩服陶睿,很难找到像他这么重情重义的人了,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带乡亲致富。

  他们做农畜业研究,经常去一些村子,陶睿这个村子是最具生机、最具发展的村子,他们在这里住了好些天,都没感觉到有多贫穷落后。这都是因为陶睿加大了国秀小吃的生产规模,请了很多帮工,连种地养动物都请了人帮工,大家在农闲的时候都有了收入,生活水平可不一下子就提高了。

  陶睿带着研究员研究大棚蔬菜,也研究怎样让动物在寒冷的冬季多长点肉,其中保暖就是很重要的一环,如何低价巧妙地控制温度让老百姓都能学会,也是关键所在。

  陶睿这研究可不是小规模的,反正这会儿地都空着,他把所有田地都种上了蔬菜。几个研究员劝他,怕他失败了浪费,给他讲做研究要节约成本。但陶睿还是租用了村里所有的田地,还雇了种地好手,按照他的方法来种蔬菜。

  山上也养了很多家禽家畜,请了学养殖学得懂的好手天天看着,陶睿简直是把整个村子都当成了试验点。

  这样大胆的做法看得几位研究员一阵冒汗,陶睿这是花钱如流水啊。上头拨给陶睿那一点研究款早就花光了,租田、请人还有各种培育花销都是陶睿自掏腰包的!

  他们算是知道陶睿为什么陶睿为什么不进组织了,就这特立独行的模样,进了组织肯定不服管教啊,到时候双方都难受,还不如让陶睿这样自由自在,有了成果就报上去,反而更和谐一点。

  因着陶睿投入的成本高,几位研究员也就更卖力,不忍心看他一下子损失那么多。结果没想到蔬菜的涨势很喜人,家禽家畜也没死几个,状态很好,他们的热情就更高了,天天不怕冷地跑去查看情况,就算没有明显变化也不厌其烦地记录日记,不错过任何细节。

  年底,东北所有村子都闲着没什么事,只有陶睿他们村风风火火的,每天忙碌个没完,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

  当然这好事跟陶福一家就没关系,村子里每户人家都有人给陶睿帮工,就只有陶福一家,以及肖丽珍的娘家,是陶睿拒绝的。

  他们想去帮工,陶睿就一句话,老死不相往来,再不会跟他们扯上关系。就连陶福家和肖家的田地,陶睿都没租,是全村唯二空下的田地。肖家因此骂了肖丽珍无数次,连娘家门都不许她进了。

  陶福和肖丽珍想抱着儿子去哄二老,这个陶睿不管,但他们想帮工赚他的钱,他一分都不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