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填房日常 第143章

作者:晨晓茉莉 标签: 科举 种田 穿越重生

  陈家老三说的话,村树头坐着的老少们顿时就只会说好了,半点也不抱怨读书费银子。

  看着她快步远去,有人还感叹道:“他们家到底是不一样咯,底下的几个孙子个顶个的会读书。佑哥儿就不说了咱们眼皮子底下长大的,我家那几个孙子就没一次考得过他。听说他们家二房的独孙宇哥儿也一个读书的好料子,更别说状元郎家里那三个,哎呦喂,保不齐过些年又是一个状元郎呢。”

  “你这说得不准!”旁边有人小声反驳,“你忘了佑哥儿的腿了?”

  “我们家那大孙子说他那腿虽然走路没什么,但谁不知道是断了一截的,这样的考不了状元,人家官府不要呢!”

  “哎呦,还有这事啊!”

  “听说当年……”

  “要不是……”

  七嘴八舌,陈家再一次被议论了起来。

  ……

  行驶在回村路上的骡车里,大名陈泽佑,小名佑哥儿的男孩伸长了腿,任由年长些的书童把他的靴子小心褪去,露出了一双汗湿的白棉袜。

  书童给他按了会儿脚,然后又从箱子里取了一双袜子给他换上,“少爷,这天是越来越热了,您穿着这靴不到半天这脚就湿透了,回头得和太太说一说,看有没有那不热的料子。”

  佑哥儿摇头,老气秋横地说:“若真的有,娘和姐姐早就给我做上了,不会等到现在。既然没有,那也不必说了免得他们担心。”

  “对了,我在镇上买的东西你可带上了?”

  “带上了,少爷。”这个事情书童可不敢忘,从昨儿夜里记到现在呢,赶紧拿出来给佑哥儿看。“这是您给曾老太爷、老太爷买的烟丝;给老爷买的鱼干;给老太太、太太还有大姑娘买的木头簪子。都带齐了,一样也没拉下。”

  佑哥儿高兴地点头,“那就好,我们到哪儿了?”

  书童掀开车窗帘子往外望了望,“到村头……”不过他话还没答完,就被外面的一道喊声打断了。

  “佑哥儿——”

  “祖母?”佑哥儿探出头去,高兴地挥手,“祖母我回来了!”

  “乖孙呐,”张氏搂着他,欣喜地问道:“这些日子在你二叔家里好不好?学堂里头没有人欺负你吧?若有人欺负你啊就跟祖母说,咱们就回来。”

  “二叔是学堂里的夫子呢,而且还有大哥在,没有人敢欺负我,”佑哥儿仰起头,“祖母,您怎么到这儿来了?”

  张氏还没出声,她身后的丫鬟就回道:“老太太惦念着三少爷呢,想着你们就要到了便出来瞧瞧。老太太、三少爷,我们快回去吧。”

  “对对对,我们快回去,知道你要回来你娘在家里头炖着鸡呢。”张氏被搀扶进骡车里,一行人穿过村头那片空地,一路往家里驶去。

  身为如今陈家大房唯一的男孙,佑哥儿自幼备受宠爱,但由于他的腿疾,也比旁人受了更多苦楚。正因如此,他也比别的小孩更为懂事。

  回到家里,向长辈们请过安后他把自己在镇上买的小玩意儿拿出来分,虽说不值几个银子但收到的人都高兴得很。

  一家人说话的时候,他开口问道:“曾祖父,二祖母让我问您,这次大姐出嫁三叔会不会回来?”

  曾老太爷眯起眼抽着曾孙孝敬的烟丝,听到这话后用烟杆子磕了磕扶手,“还没收到信呢,不过你三婶还有康哥儿他们几兄弟会回来。”他呵呵笑:“世文在信里头说啊,康哥儿这回回来之后就不走咯,明年也考秀才去。”

  佑哥儿对康哥儿这个曾经护着他的二哥还是记忆深刻的,顿时惊叹道:“好厉害!二叔家的大哥夫子都说还没到火候呢,不让去。”

  张氏虽然知道他们要回来,但还不知道康哥儿要留下来考秀才这事,闻言乐开了花。

  “那咱们家里头,不就又能出一位秀才了?!这下可好,又有地不用交税银了!”

  小张氏关注的倒不是这个,她看了看佑哥儿,又看了看坐在最上头的曾老太爷,迟疑道:“康哥儿,他回来之后就不走了吗?”

  “往后就待在家里头了?”

  张氏一听,也是反映过来了,顿时就更为高兴,整张脸都亮了起来,“不走了好啊!”

  “这么多年了,他们哥三就没在家里住过几天,特别是瑾哥儿和瑜哥儿。”她说着说着流下了眼泪,“他们出生到现在我们也就见过那一回,也不知道现在长高了没长,胖没胖,吃得香不香。”

  “我的乖孙呐……”

  “娘,您怎么哭了,不是应该高兴吗?”陈世诚吓了一跳,手忙脚乱的安慰。

  “祖母……”佑哥儿也手足无措。

  陈礼忠的声音也有些发哑,“你这哭什么呢,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家出事了呢,老三若是回来了你可别说这样的话让他担心。”

  “祖母您别哭了。”长成了一个大姑娘的芙姐儿边取出帕子给张氏拭泪,边劝道:“三婶和几位弟弟回来了您该高兴才是,这段日子我们要收拾好屋子,那些被褥也要拿出来晒晒。”

  “对了还有三叔屋后种的那片果林子,也不知道那些果子熟没熟,上回几位弟弟一天要看三回呢。”

  被这么一打岔,张氏破涕为笑,“是了,他们爱吃果子呢,我得去瞧瞧。”她站了起来往外走去,“得去跟他们说熟了的果子都不要摘,就挂在上头,这样才存得久,摘下来就都烂了。”

  小张氏和芙姐儿也接着站起,跟在张氏后头,“娘这我去说就好了……”

  “祖母我跟您一道去……”

  转眼间,屋子里就剩下陈家老少四代男子。

  佑哥儿还有些茫然,就听到曾祖父吩咐祖父,“算着日子他们这个月就要回来了,这回近得很,从明日起就让人守在村门口,一有信就回来。”

  陈礼忠点头,“爹你放心吧,这来往的客商我们都熟,我让钱林去,他熟得很呢。”

  曾老太爷缓慢点头,然后又问一旁的陈世诚,“芙姐儿的嫁妆预备得怎么样了?上回听你们说定下的木头差了点,这家伙什打不起,现在怎么样了?”

  “祖父你放心,从族长家里借了些木头,现在床、箱子、桌椅板凳还有马桶这些都打好了。”陈世诚老实回道:“她娘也给她做好了衣裳,至于其他的首饰、料子什么的我们也不懂,就一并托了三弟妹,上回来信说都妥当了,会一起带回来。”

  “那就好。”曾老太爷又吸了一口烟,“我们家孙辈的这第一场婚事,要办得妥妥当当的,这样他们后面几个才顺溜。”

  “老二家的宇哥儿、还有世文家里的慧姐儿、康哥儿、瑾哥儿和瑜哥儿几个,用不了几年,也都是要成亲的呐……”

第176章

  远在路上的刘玉真等人并不知道家里头正在发生的事, 他们一路急行,花了大半个月功夫终于安然回到了陈家。

  这次回来虽然间隔得没有上次久,但陈家诸位长辈依然很是惦念, 尤其是看到陈世文从马车上下来的时候张氏更是哭晕了过去。

  好在她只是太激动了, 并且很快就转醒过来,不然好端端的喜事就要变成丧事了。

  但此事还是给陈世文提了个醒,他当天晚上就对刘玉真道:“真儿,我想把祖父还有爹娘接去与我们同住。”

  他微红着眼眶道:“自从我那年去书院读书之后,便一直没有在他们身边尽孝,每每回来还让他们跟着忧心,实乃不孝。”

  把长辈接过去?

  这倒是没什么, 不过是多收拾出几间屋子的事。而她要相处的婆母张氏除了俭省,倒也没有什么忍受不了的大毛病。

  不过……

  “但长辈们会同意吗?”刘玉真思索着,“故土难离,祖父与爹娘不比我娘在这里无牵无挂。当年去京城的时候我娘是独身一人, 并且我外祖母在京城,所以劝了几回后她老人家就同意了。”

  “但是如今家里头却是不同,田地那些且不说,还有二房和你大哥大嫂在呢,他们侍候长辈这么些年, 你说这事的时候可得缓着点来, 莫要伤了他们的心。”

  “这我自然是知道的,”陈世文笑了笑, “这事一时半会的急不来,我就是今日看着娘险些哭死过去进而想到了此事罢了。”

  “若是万一……”他突然紧闭着唇,然后换了个话头,“我们已经到家里了, 你可有派人去通知岳母?明日二哥一家还有姑母和荷花他们应该会回来,还有族中长辈,其他亲戚等等,我们要留在家里招呼一二。待后两日我们有了空闲,我便陪你到岳母那儿去。”

  “嗯,我已经让人去信给母亲了,带来的礼也分送了些过去,不差这一两日。”刘玉真从后环搂着他的脖颈,“倒是你,明日亲戚们来你可莫要喝醉了,若是喝醉酒我就让你睡地上去,还不给你被子盖。”

  陈世文听得嘴角上扬,懒懒地回应,“知道了,我的好太太。”

  ……

  芙姐儿的嫁妆,当初定下亲事的时候陈家就想好了要如何筹备。

  因为嫁的是付家旁支,而付家是县城里有头有脸的大户人家,他们家的旁支也是底蕴深厚,送来的聘礼都是精心准备的。

  聘金、酒水、糖果这些就不必说了,要紧的是他们还送了古物和头面。

  那套头面镶金嵌玉的精致得很,成功地把陈家上下都唬住了。小张氏瞧了好几遍,然后捂着她给芙姐儿积攒的一套虫草金头面、一套花枝银头面还有几支金钗、金银步摇发愣。

  愁得睡不着。

  然后第二天一早就拉着当家的去县城的铺子瞧了个遍,但都没有看到比那还好的。

  于是左思右想,一家子想起了当年某位海商送来的那一箱子翡翠,于是取了银子送到越城,让刘玉真帮忙买些撑场面的嫁妆,力求不失了颜面。

  “这就是我们在越城买的东西了,”休息了一晚上后,第二天早上刘玉真就让人把箱子抬了过去,“宝石是买的,这簪子、步摇等是我和慧姐儿画了图样子之后拿金子到银楼打的,就这两套花了两百多两银。”

  “至于这一匣子银簪、银手镯、银耳环等是路过府城的时候,从我三姐姐的铺子里拿的。”不大的匣子打开,露出里面银光闪闪,间儿点缀着零星碎玉的各种首饰,“我三姐姐听说是给芙姐儿采买的嫁妆,给的都是公道价,这些用去了五十两。”

  “至于剩下的两百两既买不到什么古董也买不到上了年代的古籍,而且那些东西也不适合芙姐儿,所以我就做主买了些时兴的料子。”刘玉真让人打开地上的三个大箱子,解释道:“这是越城那边自己做的料子,听说我们要买便巴巴的送了来。

  “我挑了些好的,一些给芙姐儿,一些给慧姐儿预备着。芙姐儿你看看喜不喜欢?”

  今日的芙姐儿一直脸色通红,被刘玉真这么一问她小声道:“谢谢三婶。”

  “哪有不喜欢的,”张氏拿起一匹大红色团花的料子,左看右看喜不自禁,她拿着料子对小张氏道:“秀娘你看看这匹料子多红啊,上头还有花呢,裁一裁给芙姐儿做条袄裙就很不错,老三媳妇啊你费心了。”

  小张氏也感激地朝着刘玉真点头,若是让她们自己去买可真是买不到这么多东西。

  “芙姐儿喜欢就好,”刘玉真忍下这夸奖,然后拍了拍芙姐儿的手,“等到了出嫁的时候,我和你三叔再给你添些,定会让你风风光光地嫁出去的。”

  张氏听到这话便是一阵肉疼,“可不是风光,加上你带回来的这些,就有三十抬了。家里不但把付家给的聘礼都捎上,她爹还给她买了二十亩地和县城里的一个一进宅子做陪嫁。不说整条村,就是整个乡里,都没有我们家这么厚道的了。”

  她转头对芙姐儿道:“芙姐儿啊,你这嫁得好,将来可要多帮衬佑哥儿,他可是你亲弟弟呢。”

  芙姐儿重重点头。

  ……

  回来的第二日,果然不出两人所料,亲近的亲戚们都来了。

  戚家、何家、谭家、吴家还有刘家,就连大山里头的张家都来了一个如今在县城开羊肉铺子的小辈。更别说住得更近的其他族人了,一屋子的人把陈家的堂屋挤得满满当当。

  今日来的这些人里,大部分都不需要刘玉真亲自应酬,所以这一日她基本上是听别人对她的奉承,然后谦逊着回复几句。再礼貌地夸一夸对方带来的小辈,男的问书读得如何,女的夸夸衣裳的针脚、左右脱不离‘乖巧’、‘懂事’、‘孝顺’等话。

  累倒是不累,就是人太多了,并且听了许多有用的没用的闲话。

  比如,二婶戚氏的娘家兄弟,原来是挑着根扁担到处走的货郎,但近些年得益于稻田鱼的兴起,他靠着陈家的关系在附近村子做起了中人。

  如今戚家全家都搬到了镇上,看戚太太穿金戴银的模样俨然已是富裕人家。

  再说姑太太陈桂花嫁的何家,原本两代下来开了个不大不小的酒楼,但去年开了第二座。如今也是能喊一声‘何太太’的人物了,这日正好被人问起她小儿子的婚事,她挺直着腰杆,说想娶个秀才的女儿,将来生个会读书的孙子,也能学着他表舅考个状元。

  至于陈荷花嫁的谭家倒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还是老实的做他们的地主。

  只不过陈荷花嫁过去的第二年生了个女儿,后来就没有了动静。

  谭家主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也不敢催促,今日这么多人济济一堂,有那没眼色的问起她就勾动嘴角答一句‘先开花后结果’。

  还有二嫂吴氏的娘家吴家,他们家在镇上是开书塾的,这十几年都没有变。陈世文的二哥陈世方如今在里面担任夫子一职,专教小儿识字。他的独子宇哥儿和佑哥儿都在里头读书。如今二房一家都住在镇上,很少回村里来。

  此外刘家和张家……

  “刘老二就要不行了!”曾氏手里握着一杯茶,跟刘玉真随意地谈起,“他把刘家的庄子输了好些,老太太对这个儿子是失望透了。”

  “偏偏他还不知悔改,如今是无赌不欢,不仅如此上回他在府城的外室还抱着孩子找上门来。那女的说两人是换了庚帖、拜过天地的,是正正经经的二房,把那小王氏气吐了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