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一九八二 第4章

作者:甜饼 标签: 穿越重生

  黄瓜呢?常红心看着自己手里只剩个尾巴的黄瓜,她啥时候吃光的,怎么都没发现。赶紧转身去厨房重新拿来一根,“快歇口气,吃根黄瓜,水灵着呢。”

  屋后种了一垄青菜,之前舒家父母要上班,任由一小块空地荒着堆杂物。常红心住进来,给收拾干净,种了青菜,从此菜贩子再也赚不着他们家的钱,菜园子里有什么,就吃什么。

  用她的话说,农村女人还去外头买菜,她妈知道了得拿鞋底子扇她。

  “学校里还学这些呢?”常红心第一次听童话故事,说不出好在哪里,但就觉得听了心里舒服,痛快,有意思。

  “是同学家里买的童话书。”舒雨赶紧解释,学校真不教这个,常红心要是大嘴巴出去说,别人不懂,她姐姐可懂。

  “童话书?你同学家肯定特别有钱。”在常红心眼里,不能吃不能穿,看两眼就等于没用的童话书,不是特别有钱,谁舍得。

  “我就是借来看看。”意思是不用钱。

  常红心很满意的看了一眼舒雨,“没事跟同学多走动走动,你占便宜她也没吃亏。”这就是生活的智慧,一般人她还不教呢。

  舒雨哭笑不得,赶紧点头,“她家的书我都借着看了个遍。”

  常红心更满意了,“这就对了,我跟你说,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可不兴学外头那些败家子。”

  说完叮嘱阳继续留在这里听童话故事,她要出去一趟,那伙冒充舒家人的骗子走了,她得给公爹报个信不是。

第6章 发圈

  一转眼舒雅放了假,斜挎着红军包,胸前还挂着个军用水壶,行李被金明天拎在手里,一起进了门。

  舒雅在吴县上高中,为了方便在学校住宿,只不过回来的比较勤。

  一顿收拾之后,舒雅散着刚洗过的头发,进了舒雨的屋子。

  “你那些布头到底干嘛用的,总能说了吧。”舒雅问了几回,妹妹都死咬着等她放假再说,如今她放了假,总没法再推了吧。

  舒雨早等着这一天了,往自己的的马尾辫上一指,“你自己看。”

  舒雅“咦”了一声,妹妹头上的发圈,就是自己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碎布头,可这么扎在头发上,真好看呀。

  “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这小脑袋瓜,不愧是我妹妹。”舒雅接过妹妹递过来的发圈,是用一块白底小黄花的碎布头车的,扎在头发上特别显眼,而且看着秀气文雅,和她的名字特别配。

  也不管自己头发干没干,臭美的扎上发圈,再去看妹妹拿出来的其他花色。

  有大花大朵的,有素雅文静的,也有素面的,格子的,还有几种颜色拼起来的。舒雅要不是提前知道这些是布头不够了,看着妹妹专门拼起来的,怕是以为故意剪开这么拼的。不同的颜色拼在一块,要么对比强烈,要么依次渐进,简直是绝了。

  舒雨指着发圈,“现在知道我在干什么了吧。”

  “知道知道。”舒雅头点的跟小鸡啄米似的,不过她也有疑问,“这么多,我们戴得完吗?”

  一天换一个,一年都不用重样了吧。

  舒雨按往眉心,我的好姐姐哟,自己戴她至于费这么大力气吗?

  “卖钱?”舒雅惊叫起来,又赶紧捂住嘴,“你是说投机倒把。”

  投机倒把罪一直到几年后,才会取消,现在只是松动,不再针对个人的小买卖,但余威犹在,除非是家里快要揭不开锅了,否则没人会去冒这个风险。总害怕买买干得好好的,政策忽然又变了。

  舒雨不奇怪舒雅的态度,现在的人不是这个态度,才叫奇怪呢。

  舒雅一直到坐上去川市的大客车,仍然处于疑问之中,我是谁我在哪儿我要去哪儿?不对,是妹妹对我灌了什么迷魂汤,我为什么会同意,我竟然还成了帮凶。

  算了算了,我拦不住她,万一有事,都算在我头上,谁叫我是姐姐呢。

  坐在旁边闭目养神的舒雨,丝毫不知道姐姐的内心活动如此丰富,车程还没过半,已经演到妹妹被抓自己跪地哀求的戏码,等到了川市,已经演到自己出狱,妹妹飞黄腾达不愿意认她这个罪犯姐姐。

  下车的时候,舒雅一睁眼看到舒雨,眼睛圆瞪,啐道:“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坏人。”

  舒雨一愣,一股久别违的熟悉感扑面而来,在她记忆里尘封了二十年的姐姐,终于鲜活起来。这个戏精一样爱幻想爱做梦,娇娇气气但又总记得身为姐姐的责任感,这才是真正的舒雅啊,而不是她记忆里最后停留着的那个,终日泡在苦水里,以泪洗面的女子。

  “唉呀,串了串了。”舒雅赶紧将自己拉回现实,懊恼的拍了拍自己的额头。

  舒雨抿起嘴看着她笑,勾起手指头,“赶紧走,你一个人能行吗?”

  “小意思,不过你是怎么想出来的,编织袋下头缝个轱辘架,可真省力气。”舒雅拖着国际大牌同款编织袋,袋底缝了一块结实的油布,轱辘架就缝在油布上,拽着编织袋的另一头,就能跑起来,一点也费劲。

  “你看看工地推的小车,不就是一个意思吗?”舒雨简单带过,行李箱什么的,在这个年代只有大城市的人见过,解释起来麻烦,干脆推到别处,反正带轱辘的物件多的是。

  舒雨背着一个超大的双肩背包,是她自己做的,不用说,不管是她的双肩包,还是姐姐拖着的编织袋,里头装的都是她放假之后花了一个月时间做出来的发圈。

  “为什么让我等在这儿?”舒雅一路上有无数个问题,比如说真有人能买吗?再比如说这么多卖得掉吗?

  现在舒雨将她推到人家支着的馄饨摊子上坐着,还给她点了一碗馄饨,自己背着双肩包去人家店里推销。

  舒雅一想到要去人家店里推销,就觉得是件很恐怖的事,一路上扭捏着表达了半天,结果等舒雨让她在外头等,她又不愿意了。鼓足了勇气想跟妹妹一块进去,总不能关键时候掉链子不是。

  没想到舒雨却正色道:“你敢不敢,我都得这么安排,这叫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舒雅似懂非懂,反正也正好合她的意,也就半推半就应下来。答应哪儿也不去,就在混沌摊子前头等着。

  舒雨也没跟舒雅解释那么多,她主要是觉得防人之心不可无。有个人在外头策应,总是更安全一些。

  川市比不上省城,但也是正而八经的中等城市,人口众多厂矿企业林立,经济繁荣。整个八十年代,是国产工业品和电器用品的黄金十年,对内是疯狂飙涨的内需,外对是几乎没有入侵的外资。

  这个现象到九十年代开始打破,外资合营一个个跑马圈地,人家一出手就是崭新的流水线,一水新招的工人,个个斗志昂扬。

  老国营企业背着退休工人的工资,医药费,还背着学校澡堂子这样的非盈利性支出,成本高企,生产线老化,工人还在吃大锅饭,面对竞争几乎是一击即溃。长达十几年的阵痛,才把缺失的课补上。

  不提以后,就说现在,慢慢放开个体经营之后像川市这样经济不错的地方,敢开店的,至少有十年时间绝对是赚的盆满钵满。

  所以舒雨没想过去吴县,卖不上价,至于去省城,路途太远,没法当天来回,对于两个小姑娘来说,安全系数太低。川市就是她最好的选择,不高不低,经济适用。

  川市有条深城街,主打从深城进回来的货,款式多价钱也高,还被当地人戏称为富人街。

  现在很多店家的经营范围,还不像后世那么专业,许多都是男装女装,吃的穿的用的摆在一起,也没人觉得不对。

  舒雨逛了一圈,走进一家卖女装,帽子和墨镜的丽人服饰店,专门经营女式用品,已经算是这条街上最专业的一家。

  店里好几个人在试衣服,老板也没功夫理她这个小孩子。任她在自己店里逛来逛去,不时东摸摸西看看。

  有个等着试衣服的女孩,忽然冲舒雨挥了一下手,“小同学,你头上戴的花,是在哪家买的呀。”

  比丝巾扎的花球低调,也比彩色的皮筋看着高级,看似随意却又很百搭。女孩一瞬间已经脑补出好几种花色,用来配自己的衣服。所谓精致的女孩要看细节,杂志上说的多好啊,什么叫细节,这不就是细节吗?

  “是我舅舅从深城带回来的,是从香港打的样,在深城做的,一模一样的,在香港要好几块港币呢,你猜深城多少钱?”

  舒雨自来熟的抓住女孩聊天,一句话就调高了发圈的心理预期。

  如果不提这一茬儿,在一般人眼里,一个花布头做的发圈,几分钱到一毛二毛,都有可能。但人家是深城货,还是从香港打的样,谁还敢想几分钱的事。

  女孩摇着舒雨的手,“好妹妹,到底多少钱嘛。”

  眼睛里的光亮得吓人,做销售的一看就知道,这是圈进羊圈里的羊,不杀都不行了。

  服饰店的老板是个身材高挑的大妞,烫着这个年代少有的大波浪,身上穿着一条自家售卖的红裙子,不怪她家生意好,这一站出去,就是活广告。

  老板最注意的就是客人掏钱的需求,女孩眼睛一亮的同时,老板的目光已经像雷达一般精准的扫了过来。有人在自己店里拉生意,她不好扫客人的兴没有多说,但不代表没有意见。

  仗着身高居高临下往舒雨身上一扫,正好和舒雨的眼神撞在一起。舒雨冲她眨了眨眼睛,老板微愣一下,会过意来,立刻回报了一个友善的微笑。这就是生意人之间的默契,确认过眼神,都是手握屠/刀的人。

  于是舒雨便笑道:“其实我是替舅舅给店家送货的,你要是喜欢啊,明儿过来,准保够你挑的。”

  女孩虽然没问到价格,但明天就能在店里买到,立刻上前拉住老板,“大姐,我是第一个看上的,你可不准要我高价。”

  “我是啥人你们还不知道吗?我什么时候给你们这些老客高价,明天下了班过来,我把顶漂亮的给你留起来。”

  “明天我也带我姑娘来。”另外几个客人也跟着凑热闹,东西不大,但胜在新鲜啊,自家姑娘肯定喜欢。要是有素净一点的,自己也可以拿一个。

  一时间,店里满是快活的笑声。

  老板直接让自己请的店员看着店面,带舒雨从后门进了生活区。

  说是生活区,无非是仓库加一张床,床上还堆满了东西,乱糟糟一看就很长时间没有清理。

  老板将床上的东西往里一推,一拍床沿让舒雨坐下,“小孩,你家大人呢?”

  既然是生意,哪儿有跟小孩子谈的道理。

  舒雨早有准备,笑嘻嘻道:“大姐,我舅舅是公家人,不方便过来。”

  老板有些意外,一撇嘴,“别告诉我,你刚才说的都是真的啊。”

  舒雨怎么可能被她诓到,理直气壮道:“怎么不是真的,我舅舅是替公家去深城进货的,大姐是常去的,应该知道去深城要办通行证的事吧。”

  老板一惊,这确实是真的,深城改革开放之初,内地人去深城不是想去就去的,得办/证,不是公家的关系,根本办不了。

  她总说自己的货是从深城进的,其实都是瞎掰,都不知道转了几道手才到她店里,一条街上都是这么个情况,也都是这么哄着客人。说他们是一手货源,时尚时尚最时尚,便宜便宜最便宜,才好挣钱不是。

第7章 销售

  舒雨也没得理不饶人,继续侃侃而谈。

  “我舅舅是公家人,所以别人才客气的很,私人老板是去不了生产线的,人家根本不让看。我舅舅就去看了,一看才知道这是香港老板定的货,他硬从人家生产线上抢了一批货带回来。”

  “不是说是从香港打的样吗?怎么又是香港老板定的货。”老板觉得自己总算抓住她的小尾巴了,抓尾巴的意义当然不是逞口舌之利,这是她还价的基础。

  舒雨一点也不紧张,甚至还翻了一下白眼,用略带得意的口气说道:“亏您还是做买卖的,您算算帐吧,香港加工一个成本就得一块多,而且越涨越高。深圳做一个才多少钱,就是加了运费回去,也比当地成本低。”

  “你连这个都知道?”做买卖的人,当然会算帐,而且眼睛都盯着深城呢,消息灵通的很。一对比就知道,这孩子说的绝对是实话,外行人是绝对编不出这种话的。

  老板又要了发圈反复观看,“这也没什么稀罕的呀,用点布头拿缝纫机一车就出来了,我妈都会做。”

  舒雨嘻嘻一笑,“那第一口汤,您不喝了呗。”

  也没说您就回家让您妈做去呗,明人面前不说暗话,做生意头道汤最好喝。服装的新款,第一批拿到新款货,价格你定,市场全是你的,利润最丰厚。

  后头再拿货的,叫跟风,利润越往后越低。等她找好人手买好材料,车好发圈摆出来,市场早被人抢的渣都不剩,该买都买了,再拿出来也卖不上价了。

  再说老板的眼睛也毒,这小姑娘头上扎的发圈是最简单的三色拼接,拼色她见得多了,原版就是原版,怎么拼都好看,换个人去拼,拼出来的颜色怎么看都嫌磕渗。

  服装市场上,最愿意接受新款的,往往就是最有购买力的那群人。要是为了几个发圈把这群人拱手让给别家,她的店还开不开了。

  “我说你这孩子,也太灵醒了吧,吃什么长大的。”老板嘴一噘,算是服了气。

  舒雨顺着梯子就爬,“吃可爱多呗。”

  老板捶着床沿差点笑岔了气,这个时候可没和路雪,只觉得这词儿好玩儿,倒把舒雨给雷的不轻,至于吗?

  “行了,多少钱,你说个数吧。”老板撑不住了,刚才两人你来我往,其实就是在找杀价的基础。老板要是能找着破绽,舒雨的价码就立不起来。找不着,那价码就是舒雨说了算。

  “批发价三毛钱一个,您单卖八毛,买了您家衣服的人,您卖人家五毛,也算打了折。”舒雨一开口,老板就呲一嘴凉风。

  “你可真能开的。”

  “一百个一份,一份起售,我舅舅一共就拿回来一千个。这还是跟公家的东西一块回来,没算您运费的价。我舅舅赚点烟钱,我赚个块而八毛的跑腿费。您要是不乐意,我明天去省城,还能多赚一点。现在除了香港,哪哪都没有,深城的生产线做完了,一个也不留,全运回香港去了。”

上一篇:穿书七零不做炮灰

下一篇:尘埃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