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624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之骄子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这不是陈嫣胡说的,而是明摆着的事实。

“所以南域之国极易生存,以至于民夫怠惰,常常无所事事——随意便能温饱,自然少了许多勤劳刻苦!”

说到这里,陈嫣揭晓了答案。

“青徐之地粮价能始终稳定,靠的就是南域之国的粮食...这些粮食多是稻米!这些稻米走海路北上运来,比粟米还便宜,粮价这才不能起来。若是陛下遣人多打听就能知道了,如今青徐之地吃稻米已与吃粟米平分秋色。”

这个说法一出,刘彻立刻觉得世界观都被颠覆了。

第332章 东山(2)

陈嫣的说法对刘彻冲击性很强, 以至于他很长时间反应不过来。

这不是刘彻见识少, 而是时代所限——这个时代谁会想到大量从别国进口粮食, 平抑粮价啊!春秋战国时期国家林立,这种情况是有发生, 但都是作为反面例子出现!

比如历史上有名的齐国灭鲁国经典案例。

就是齐国在国君的亲身带动下,流行起了鲁国的一种织物。同时齐国国君还下令不许国内生产这种丝织品、对于从鲁国贩来这种丝织物的商贾给出很高的奖励。这样一来,从鲁国进口这种丝织物就变成了一门相当有利可图的生意。

大家都争先恐后去鲁国进口这种丝织品,鲁国自然也欣喜于这场贸易中的利润。于是原本勤于农务的, 也更专注于桑事,纺织更是要紧中的要紧!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 一年之后齐国国君忽然下令, 再也不许从鲁国进口这种丝织品。

经过一年时间的折腾,鲁国几乎是全民纺织, 粮食生产都被耽误了。这个时候齐国忽然不要他们的丝织品了, 丝织品卖不出价格,同时粮食也没有存量了。这种情况下, 鲁国不用攻打就已经输了!

这个经典案例基本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人将粮食安全问题看的有多重!满足自给自足,这就是一条不能越过的红线!在古代,犯禁者死!至于说从国外进口粮食以维持粮食需求,这种做法光是听听都让人觉得心慌了。

不安感相当严重啊!

这种做法, 一方面是人们想不到,毕竟在中原结束春秋战国时代之后, 中原就只有一个国家了。虽然周边还有其他的国家, 但华夏一惯的传统就是和非华夏传承的国家交往非常有限。利用周边的小国做成什么大事, 这根本不是大家习惯的思路。

另一方面,就算有万分之一的几率,被人想到了这个主意,他们也会在想到之后迅速摇头否定。没办法,这种身家性命都握在别人手里的感觉太差劲了,虽然不一定想清楚了到底后果多严重,但大家本能都是拒绝的。

而陈嫣能够这么想,也不是她多么聪明,而是现代人思维习惯上就会这么想!

其实现代人也重视粮食安全...不只是粮食安全,诸如能源安全、耕地安全...各种关系重大的‘安全’,都是很受重视的!只不过,生活在现代生活中的人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完全的‘安全’已经非常难做到了。

完全的安全就是做到自给自足没问题!然而这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对于一个工业化的现代国家来说,这更是不可能!

大家只能做到相对安全,谨守住一个红线...甚至有的时候红线也在不断后退。

以能源安全来看,华夏还曾经是石油出口国呢!当时的石油能替华夏从国际市场上换来宝贵的外汇。而后来,华夏迎来了历史性的大发展,能源消耗量迅速增长,很快由出口国变成了完全的进口国。

这个时候保守的国人已经非常不安了,但时代不会因为他们的不安而停滞,所以只能看着进口占比越来越多,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四十...当初因为百分之三十就紧张不已的华夏人,最终也只能接受进口分量甚至超过国内产量。

能保证能源来源的相对稳定,和能源生产方保持一个同盟关系,这已经是能源工作的胜利了!

现代人为了自己的现代生活,为了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只能接受各种各样的风险,各种各样的不安全。

刘彻下意识地觉得陈嫣这种靠进口粮食稳定粮价、满足需求的操作是不对的,这违反他过去的经验。但因为这是陈嫣的操作,陈嫣过去无论做什么事,都没有失手过。他很难想象陈嫣会注意不到如此明显的问题...所以一时之间他又觉得或许陈嫣也有自己的道理。

反应了好一会儿才道:“如此是不是...不合适?”

陈嫣当然明白此时此刻刘彻的迟疑,解释道:“并无什么不合适的...过去诸夏小国林立,彼此之间征伐,这才不能将稻麦寄托于他国。可如今南域诸国,与大汉十分遥远,大汉不会去征伐诸国,诸国也无能力北进。既然如此,诸国有余粮,而缺诸夏的丝绸、糖、铁器等等,彼此之间往来,有何不可呢?”

“若是担心天灾致使南域诸国减产、绝产...让嫣来说实话,就算是汉家田地耕种,也有同样的可能。”在这个时代,农业生产对抗天灾的能力基本上为零,哪里都是一样的。

“非...”消化了一下陈嫣的话,刘彻才缓缓道:“非是如此...只是...”

“若是南域诸国坐地起价,以作威胁...”刘彻说出一个担忧。确实,命脉捏在别人手里,就要考虑到被‘敲诈’的可能。

陈嫣听了就笑了:“南域诸国之间彼此相邻,反而互相征伐频繁,是不可能齐心协力的。一国抬价只是一国的事,有的小国只会想着趁别人不卖粮之时多卖些!再者说了,就算南域诸小国齐心协力了一回,还能去天竺呢!天竺一样湿热,也是粮仓!”

刘彻一听陈嫣这个解释,道理上是被说服了。但是始终觉得怪怪的,非要说的话,理解归理解,让他自己去操作,他是不会去这么操作的。这就像是后世有些人用下月还款就免息的某借贷APP,就算是免息,也很难去使用,就是不习惯欠钱的感觉。

别看刘彻在自己所处的时代也算是一个激进派,勇于也善于创新,其实那也是在他充分了解的领域。一旦进入到他陌生的领域,他本能的抗拒也是存在的。

“如此观之倒还好,但...”刘彻说到这里有些说不下去了,他想说的是,将粮食安全寄托在国外,始终是不安全的。但让陈嫣改变做法,不从国外进口粮食,似乎也不太对。因为那意味着青徐扬这些地方的棉花田、甘蔗园要改种粮食,至少原本种粮食的那些要改回来。

但这怎么可能呢。

这甚至不是陈嫣的问题...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受利益驱动经营这些,就算陈嫣不这样做了,也有的是人这样做,补上她空下来的市场份额。

通过朝廷下令,勒令这些人停手,杀一圈人、罚一圈人,估计会有效果。但这样凭空制造一波人头滚滚,也实在太粗暴了,就算商人没有地位,也不是这么搞的(再者说了,其中还有不少贵族、豪强之类)。

更关键的是,通过甘蔗园、棉花园消化北方的破产农户,这本身就是过去几年缓解社会矛盾的一个办法。随着中原农民破产情况越来越严重(这不只是刘彻收税重了不少,也是因为汉代发展到了这个时候,土地兼并成为了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这已经不是建国之初地广人稀的时候了),反而还得进一步鼓励甘蔗园、棉花园!

想当年,陈嫣和他说起甘蔗种植园可以缓解北方农民破产带来的社会问题,他当时还只当是一种可能——虽然北方土地兼并、农民破产是肉眼可见的趋势,站在他的位置对一切都是看的清楚的,但是事情发展地这样迅速,其他方法应对起来又是那样无力,这是当初没有预料到的。

最终刘彻也只能摇摇头,问陈嫣:“南域诸国来粮真那般价廉?途径万里,途中不该损耗许多?”

陈嫣笑嘻嘻地道:“陛下也知嫣在辽东建了造船厂,这耗费可不小!若不是海运有利可图,何必如此上心呢?”

其实陈嫣在别的地方也有造船厂,比如蓬莱岛...不过就不用说的那么清楚了。

这样说着,陈嫣倒是没有藏私,将海运的一些事情给大概说了一下。海运是水运的一种,而且相比一般的水运运量更大,也更不受河道汛期之类的影响(海运当然也有自己的弱点,不过优势确实是这样)。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海运也是以价格低廉著称的,在没有火车、飞机、汽车运输的古代,这一点就更明确了。像是贩运粮食这种事,正常情况下路途超过百里就很少有商人去做了,就是因为成本!

牲畜运输需要人、需要畜力,人在路上要消耗粮食,牲畜也一样。别以为牛马可以吃草就不费料了,先不说不是随随便便就能找到可以吃的草料,就算是草料可以就地补给,也不可能纯粹吃草!

简单来说,草料中含的营养不够,要支持牛马整天运输,得喂精料,就是粮食。这也好理解,那些牛啊羊啊,整天吃草吃个不停才行,现在让他们跑运输,吃草的时间就被大大缩减了,这种情况下就得喂它们吃更营养的东西。

有什么问题吗?

人和牛马吃的也是携带的粮食,一旦运输路程太远,路上消耗掉了过多的‘货物’,这生意也就没法做了。

水运解决了这个问题,不用畜力,而且需要的人也大大减少。相比起运输的量,人一路上消耗的量简直不值一提!也是因为此,有条件使用水运时,粮食等大宗薄利型的货物都会尽量使用水运。

只是水运依托于自然地理条件,很多时候只能是陆运的一种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