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619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之骄子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不过陈嫣觉得,还是弄出初一十五比较好,一步到位,大家都方便了。只不过这件事并不是说说就可以做的,这意味着要重新推算天文历法。一方面是技术难度,另一方面,在古代天文历法可不是说着玩玩的!这甚至可以和一个朝代的正统性联系在一起。

总之,绝不是轻易可以搞的...

第330章 葛覃(10)

陈嫣仿照后世的日历, 日历上面不只是一个日子, 还会提示节日、节气(这个时候已经有了节气, 只不过一些地方没有传播到)、休沐日等等。另外, 一些神话传说、生活小贴士也弄了上去。

当然, 陈嫣在日历上最大的杀手锏其实是那些被刘彻注意到的‘卜辞’!后世的日历上也会有吉凶之类的论断,这种东西在此时用来效果不要太好!

古代的占卜行业是很发达, 不过不同阶段占卜文化的兴盛程度又是不同的。越靠后的朝代, 虽然也对这些神神鬼鬼的东西有些相信,但都当成是一种现实情况的补充。平常信一信也就算了,但在正事上依旧拿占卜结果作为理由,就有些站不住脚了。

然而在两汉,以及汉代以前, 是可以这样的!

看看商朝遗留下来的甲骨文吧, 为什么叫甲骨文, 不就是因为这些文字大多刻在龟甲和骨片上么!而之所以会刻在这些上面, 那是因为这是‘卜辞’啊!那个时候占卜都是这样的,先把甲骨钻洞,然后放在火上烤,从小洞附近开裂,根据裂纹就可以知道占卜结果了。

根据遗留下的甲骨文可以知道,商朝人几乎干什么都要占卜, 上街买菜都要!至于打仗之类的国家大事就更别提了, 如果不占卜, 不根据占卜结果办事, 那才是脱离人民群众,甚至自绝于人民群众!

汉代这种情况虽然没有那么严重了,但占卜依旧普遍被当成是正经事对待。一些很有名的卜者,理所当然地会成为当权者的‘顾问’‘智囊’,有什么事就让他们卜一卦。

不过说实话,这些卜者能够屹立不倒的,估计不是占卜水平厉害,而是本身就有真本事。所谓占卜,也只不过是他们的一个噱头而已。

汉代占卜之风的盛行,可以看看这个时代留下的一些传说,其中很多都和谶语、异人、相面之类的联系到了一起。虽说后世也常常有这种‘牵强附会’,但后世的人很容易品出来这是为造势,又或者是后人附会。而两汉这种新闻,当时的人是真的相信,而且态度很端正的!

陈嫣在日历上弄了一些吉凶,当然,也不是随便弄的,找了两个精通周易的卜者按照周易推算...另外还编了一些周公解梦的内容上去,梦见的东西对应什么这种。

想也知道,日历肯定会受到市场的欢迎的。而日历一旦受到欢迎,陈嫣立刻就会想办法开发其他的印刷品,总之都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那些。

“你这...真是会想钱...”刘彻了解到陈嫣的计划之后也只能这样说。其实真要做的话,少府将来办好了印刷作坊,同样能印日历。但问题是,陈嫣把将来编的书市场都让给少府了,这个时候她自己挑明了要做日历...之后少府再做,总觉得有些不公道。

陈嫣要是什么生意都抢着做,还要压刘彻这边一头,就算刘彻再喜欢她,就算许多生意本身也是她起的头,刘彻心里也会芥蒂。但现在,一开始她就主动退让了,刘彻反而会觉得有些委屈了她。

这个时候陈嫣有什么想法,他下意识地就让着陈嫣了...说实话,这可真不容易!

虽然这种心态广泛地存在于普罗大众当中,但刘彻属于‘普罗大众’吗?显然不属于!他早就被自己的人生、被这个世界、被其他所有人给宠坏了!很多时候他是没有同理心的,至于惭愧、不好意思之类的情绪更是罕见!

只能说,人和人是不一样的。就像再狠毒的人,面对自己的孩子、父母也可能会变得温情脉脉,展现出完全不一样的一面。不是因为这些人变好了,只不过面对不同的人,人的忍耐力、共情能力等是完全不一样的!

面对陈嫣的时候,刘彻也是差不多的状态...在陈嫣身上,他还有着已经为数不多的、属于普通人的各种情绪和感情。

刘彻本身对于钱很感兴趣,对于赚钱兴趣就不大了...其实他也用不着有兴趣。若是真没钱了,就让能帮他搞来钱的大臣上位,历史上的桑弘羊就是这么发迹的。若是谁都没办法给他搞来钱,他自己上手也没用,关于这一点,看看历史上他搞出来的白鹿币就知道了!

他就不是干那事儿的料子!

所以这个时候刘彻了解了一下印刷术具体怎么回事儿,一部书是怎么出来的,就和陈嫣离开了印刷作坊。

紧接着,就是让少府丞来上林苑见他。不同于别的官员,少府官员更像是家奴的感觉,所以说差遣就差遣,刘彻是一点儿心理负担都没有——少府的官员也没有任何反抗的意思,做少府官员有做少府官员的好处,既然得了这好处,其他不如普通官员的地方就得受着!

少府官员来了,见到了印刷出来的书籍,明白其中的情况之后立刻惊为天人!

具体的事情就不是刘彻或者陈嫣和他商量了,自有陈嫣手下的人会帮助少府将印刷做法弄起来...事实上,真的让陈嫣这个大老板去和他说,或许还不如手下的人说呢!毕竟这是手下的人亲手弄起来的,他们更清楚其中的具体情况!

这印刷作坊的事情既然已经安排上了,编书的事情自然也就抬上了日程。

编书也不是什么小事,刘彻转头先和自己的心腹商量了一番。一是为了将这件事里面的小细节补充完全,细化安排。二是为了招人敲边鼓,一般来说,皇帝就算有什么想做的,也不会直接说出来,而是会让自己属意的人先在朝堂上说出来。

这里面的原因也是明摆着的的,大老板都开口了,其他人是同意呢,还是不同意?基本上来说,不同意是不行的,那就只能同意了。但这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有的人其实是不服的。

其实皇帝也不在乎底下的人服不服,反正不管服不服,最后都只能一切遵从上意。但关键是这样说出去不好听,留下一个专断独行、肆意妄为的名声又不是什么好事。

另外,借下面的人开口,也是一个缓冲。如果有的人真的头铁,即使是皇帝的想法也想反对,那朝堂上就不太好看了。反对的人肯定不会太美妙,毕竟在汉代政治(整个古代政治也大抵如此)之下,典型就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是没有错的,反对起来又是几个意思?然而这种时候,皇帝的脸面就好看了吗?

若是对方稍微有理有据一点儿,大家表面上不说,留给后世的史料也会给皇帝打上不好的标签!

中间由代理人开口,事情就好处理的多了,至少能控制影响。

就算有人不满意,那也是和提出这个想法的人争论,皇帝甚至可以从始至终都不下场,最后达成目的。

于是大概半个月之后,经过完善的编书计划就由公孙弘、张汤等大臣提了出来。大家一看:好么,都是天子心腹,妥妥的是天子授意啊!于是在这件事上没有利害关系的,很快就‘附议’了。

至于其他人,也没有什么反对的...毕竟这种事怎么说都是好事,有利于教化,也显得的如今正是太平盛世呢——如果不是太平盛世,谁折腾这些啊!

就算有些人心里不是特别赞同这件事(比如有些人和学界关联很深,他们看出了这个做法很有可能击垮现今少数人对知识的垄断,这是损害他们这个群体利益的),但他们不赞同也没用,甚至不好说出来,毕竟这个事情听起来就很符合政治正确的道理。

这个时候跳出来反对,都没有一个拿得出手的说辞!

唯一真心对这件事有反对意见的大概就是管钱的官员了,这几年国库的负担越发重了。如今又来这么个大工程,看着是光鲜好看,但实际上却是让他们这些人有苦说不出!出钱的时候是爽快了,但日后别的地方要用钱的时候没钱了,天子还是朝他们这些人发火!

不过这一次他们也没有坚持多久,因为很快就有经办此事的官员来商量了——开头一笔启动资金还是得找他们,不过也就是这样了,后面的钱少府会想办法。

虽然还是得出钱,但这样的结果已经很好了...本来就没有硬扛资本的官员们很快就妥协了。

而就是从这个时候,天下震动!

真的是天下震动!朝廷要组织天下有学之士编书,将自古以来的书籍都重新收集整理、总结编纂、做注解释一番,这种事情一听就是抢占各家发言权的大事啊!谁能落于人后?

人家官方也说了,编写好的书会印刷出版,他们一开始并不知道印刷出版是什么,但长安世面上很快出现了《诗经》的印刷本,以及一种名叫‘日历’的印刷品。价格极其低廉,每一本都是模子里印出来的。

随着长安的书籍出现在各地学术大佬的案头,大家还有什么不知道的呢!

这个时候,大家就更要来长安参与到编书工作中了。

有眼睛、有脑子的,谁看不出来,这就是要为这些书籍树立一个‘规范’!就像当初的秦始皇‘书同文、车同轨’一样,编好后的书籍就是学术领域的标准!而这,意味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谁家的观点被采纳,谁家的观点就会成为‘正统’,如此一来,日后的读书人都是这种观点的信徒。

对于一生都致力于推广自家学说的学术大佬们,真的没有比这更有诱惑力的事情了!而印刷出版,更是会将这种影响力扩展。说的残酷一些,等到书成之日,就是赢家通吃,输家一无所有的日子。

过去没有统一的规范,各家按照各家的观点教导学生是可以的。日后有了统一的标准,就算各家依旧可以像以前一样教导学生,也得学生自己愿意,并且不会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啊——周围绝大部分的人都用标准的观点的时候,难免不受影响,难免不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