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585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之骄子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就以主父偃为例,他是纵横家的人,说实在的,这个时代学纵横家本身就很反社会了——这年头朝堂上的旧有势力是尚未完全退场的黄老学派,新兴的有儒家,还有不管哪家学派当家都少不了搭配干活的法家...纵横家甚至还不如没落的墨家之流,至少人家祖上还曾经阔过呢!

纵横家貌似历史上出了几个有名的人物,但究其社会影响力始终有限。

他能入纵横家的门,要么说明他脑子不好使,选了个没什么前途的科系学习。要么就是没得选,只能选择学这个。考虑到能够提出‘大一统’‘推恩令’这种主张的人不会是傻的,所以更可能是后者。

这并不奇怪,黄老学派走红的时候大家都想入黄老学派的门庭,就算入不了,拜入法家也不错。除非是纯粹的学术人才,不然在决定学习哪一家学说的时候,肯定是要考虑将来对应的出路的。

但当红的学说,特别是当红学说的名师,他们是不会随便收徒的。

主父偃没有什么出身,自己的天赋也不足以让一些大佬破格收他为徒,他只能在他能学的学说里,找一个喜欢一些、有用一些的。

主父偃绝对不是什么超级天才,不然不可能没有这方面的消息传出!更不可能沦落到学习纵横家!再加上没有特别好的学习条件,没有名师...他的学术功底能扎实到哪里去?

他在某些事情上是有本事的,提出‘大一统’‘推恩令’就证明一切了。但单就做学术这一点,他绝对非常普通,这是不可避免的。

倒不是说官员一定要有多高的学术水平,关键是,这个时代太多官员既没有做官的能力,也没有学术水平——刘彻不爽这些人是肯定的,没有一个老板喜欢各方面能力都不达指标的员工。

有没有做官的能力,这一点其实不太好强求,因为有做官能力的官员本来就是凤毛麟角,这是需要相关天赋的。一个国家的官僚集团,也用不着每一个人都有做官的能力,只要有一部分有能力的组成骨干节点就行了。

但学术水平,或者说学习成绩,这至少是可以强求的...既然能当官,就说明是有学习机会的,一个个有学习机会的人没学好就来当官了,这像话吗?

刘彻其实就是在不爽这些人日子过的太容易,想他这个做皇帝的人少时还得认真学习,甚至如今还要时不时上课。这些人就这么随随便便混日子...如果不是找不到顶班的,他甚至想把这些庸才全都换了。

只能说,换一批不仅会引起官场震动,关键是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因为换一批估计也是这样的水平。

刘彻忍不住向陈嫣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如今的学子也不知道是如何学的,痴傻了一样!想当初高皇帝时,张良、萧何、韩信、曹参...随便一人也是一时之选。如今没有战乱动荡,每日只管读书,反而没甚样子了!”

“开国之时经历的事多,便历练出来了而已。”陈嫣并不是厚古薄今那一派,所以能够比较理智地看待这个问题。而且她是支持‘一代更比一代强’的。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肯定是有所进步的,根本不必觉得今不如昔。

实际上,人类从原始社会走向现代文明,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的积累、一代又一代的传承。

陈嫣公道地道:“如今依旧是好时候,所以此时才能有卫青、汲黯、张汤、主父偃这些人!”

这是好话,也是实话...真要说的话,过了汉武这一朝,后来者也要羡慕他这个时候人才济济,就和他羡慕高祖皇帝时一样。

倒是刘彻,听了陈嫣的话相当意外。

“汲黯也就罢了,当初他给你我做过老师,当时我就知你欣赏他。卫青、张汤、主父偃这些,我倒不知你这般看好,竟能与开国名臣相提并论了。”

卫青不必说了,虽然他在对匈奴作战这件事上表现优秀,现在还在上谷、渔阳等地打仗,从前线传来的消息来看,显然是一切顺利的样子。但他到底还没有经历足够多的战役,还远没有到后世封神的地步。

实际上,以这个时代不少人的观点,卫青就算在战场上封神了,主流评价也会有些不喜。具体可以看太史公给他的归类,虽然太史公在《史记》中参杂了太多的个人情绪,像是过度抬高李广什么的,但其中的某些观点也不可能是太史公自己一个人的想法,不然写出来就太难以服众了。

即使是那些有失偏颇的观点,在当时的情况下也是很有市场的才对。

这种情况下,卫青虽然没有被指名道姓地批评,甚至评价总体正面。但篇幅那样少,若有若无地忽略,甚至有编排进‘佞幸’的意思,这却是不争的事实。

不管老百姓怎么想(实际上生活在那个时代的老百姓,除开长安这种特殊地区的、边区的,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卫青这个人),军队方面怎么想,总之文官集团有这种想法应该不奇怪。

没错,卫青确实做了一些后世看来很伟大的事情,但是‘伟大’发生在身边的时候,是会被下意识忽略的,和他同时代的人是很难明白其中的意义的。

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觉得卫青是靠自己姐姐卫子夫上位呢——现在卫子夫也是皇后了,还生下了刘彻第一个儿子,王夫人比她晚了一年,也在不久前生下了儿子。虽然两个儿子都还没有长大,但拥有男性继承人总算让宫内宫外都放松了神经。

除了卫青之外,张汤、主父偃也是现在当红的官员。主父偃的发迹快一些,张汤积累的多一些,他在田蚡时代就已经进入刘彻的眼帘了。他是一个典型的法家干吏,似乎每一段时间都要出一个类似的角色?

不过不管是张汤还是主父偃,外界的评价都不高。主父偃就不用说了,他的问题众人皆知。张汤的人缘比主父偃好一点儿,但说实在的,也好的有限。不过他的问题不在人缘上,作为一个很有酷吏气质的法家人物,人缘这种东西就是一次性手套,该扔的时候也就扔了。

只能说,张汤的定位就是酷吏那一挂。走上这条路,基本上就是孤臣了,他们就是纯粹的跟着皇帝的指挥走,是天子手中的一把刀...这个时代的酷吏和后来的酷吏差别很大,‘酷吏’更多意味着法律严明、不近人情、清廉(这一点有极少数酷吏没有做到)......

所以说是酷吏,其实应该是能吏、干吏才对。

不过不管是哪一种人物,这个时候的人对酷吏普遍评价不高也是事实——按理来说,这个时代的酷吏都是一群应该得到称赞的人吧...然而没办法,不能用现代人的方式想问题,得想想古代人的脑回路。

古代可是能够有‘亲亲相隐’这种观念产生的!大义灭亲听起来很好,是一种赞扬。但实际上如果真的发现有亲人之间揭发,揭发者也会被疏远...套用现代的话来说,这是缺乏‘人情味’。

类似后世某些班干部会给老师打小报告...小报告上报的都是同学们不好的行为,起到了监督行为,有利于班级风气的培养,也算是班干部履行了职责。光光从这考虑,简直完美!然而现实就是,打小报告的班干部一般都会是被讨厌的。

古代在这个问题上可以说是加强放大了这种情绪。

人们恐惧酷吏,所以得诋毁他们...凭空诋毁还不行,因为大家都是‘讲道理’的!所以得为自己的诋毁找到合适的理由。所以酷吏就被各种歧视了...不过酷吏们自己是不太在意这个的,在意这个的也做不了酷吏。

在他们眼里,看不上他们的都是守旧庸才,用不着多看一眼!

现在的陈嫣点名表扬的这些人,出了汲黯,全都是主流不喜欢的人。如果不是刘彻了解陈嫣的脾气,他都要觉得这是陈嫣在故意反讽了。

“朕见你并不喜这些人,平常也多有避讳,还道你不待见,如今恰恰相反,是过于抬高了。”刘彻其实也很欣赏张汤、主父偃这些人,不然也不会重用他们了。但是他自己潜意识也不会把这些人放到开国名臣那些人的水平。

“我确实不喜,如今不过是有一说一罢了。”陈嫣对此没有什么好辩解的。生活在这个时代,她才能明白,像张汤这样的干吏,主父偃这样的能人为什么会这样不招人待见了——或许是因为‘穷人乍富’,也有可能是性格就是这样,反正他们那不加收敛、得势便霸道的行事作风,确实让一些人皱眉。

张汤还稍微强一点,好歹他少年时是在长安长大,父亲虽然只是一小吏,那也是正经的国家公务员,他的条件已经比全国绝大多数的同龄人要好了。只要对比系不是世家子、贵族子弟,他并不差什么。

主父偃问题要严重很多,不能说他家多么糟糕,真的特别糟糕也不可能供他读书了。但他也就是相对底层百姓强一些而已,而底层百姓是什么人?是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比他们强,不代表自己就过的好了。

少年时代困难一些,不代表将来得势就会走‘暴发户’路线,但比例确实非常高。

主父偃的情况就和这个有些类似,大概是少年时代苦多了,他很能计较一些小的地方,算计起人来也从不手软,而不会去考虑这样做讲究不讲究。虽然已经走到两千石这样的位置了,依旧没有摆脱以前当小人物时的一些思维方式。

不过这些乱七八糟的毛病都不算什么,说到底这些人都是给朝廷当官的。只要能做好这一点,其他的毛病就是可以忍受的——至于别人忍不了,要么就把他们搞下去,如果搞不下去,就得学会习惯!

这就是官场。

背后是不能随随便便说人的,陈嫣在次确定了这一点——在和陈娇、和刘彻都讨论过主父偃之后,陈嫣在一场盛大的宴会上就遇到了主父偃本人。

这场宴会的主办人是平阳长公主...身为当今天子的同胞长姐,又十分擅长经营宫廷关系,现在的她俨然就是当年的刘嫖。若说有什么比不上的,大概就是当年的窦太后比现在的王太后强势很多,身为太后唯一女儿的刘嫖也就有了更多的影响力。

平阳一向懂得该结交什么人,所以陈嫣也接到了邀请,并且还特别请她一定要来赴约...她并不一定是有多喜欢陈嫣,只是这个人特别懂得看行市!所以卫子夫上位,她立刻加深了联系。要知道卫子夫虽然是她送进宫的,但在进宫之后她是真的没有管卫子夫。如果稍微帮忙一下,卫子夫也不至于在宫里默默无闻做了一年的的宫女,完全被刘彻抛到脑后了。

如今谁都知道天子喜欢陈嫣,他自然也会把陈嫣当成自己的亲姐妹一样亲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