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5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之骄子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天子与梁王兄弟二人是天底下最尊贵的一对兄弟,也是最无奈的一对兄弟。他们早就不能毫无芥蒂地面对对方了,但不能毫无芥蒂地面对,不代表着他们内心深处对对方没有感情。

终于,人死了,曾经的忌惮、芥蒂、利用...种种都随风而去,对于普通兄弟来说最为轻而易举地情感表达这个时候才迟到。

令人扼腕叹息。

当时天子的咳疾就加重了几分,直到今年春季过去,这才渐渐好转。然而夏五月就出了上庸地震二十二日的事情,这一次地震破坏极大,朝廷只能赶紧着手治灾。

这时候事情还不算难,毕竟大汉疆域辽阔,即使是海晏河清的时候也免不了有个别地方闹一些灾害。这一次、这一次也就是地震地久一些而已,又不是长安、临淄、洛阳这些人口密集的城市,破坏程度再大、社会影响再坏,也有个限度。

问题是之后的七月开始,大汉政坛就进入了波诡云谲的阶段。

天子免了军功卓著的周亚夫丞相位,虽然此前已经隐隐有了天子不满周将军的苗头,但作为百官之首就这样被免掉了丞相位,还是一时让朝堂众人风声鹤唳起来。

须知道,朝堂上的事情向来没有那么简单,各个派系之间关系微妙。周亚夫作为丞相屹立于朝堂,他的事就不是他一个人的事,这往往意味着一个政治集团的事!

而后事情发展迅速,天子在宫中设宴赐食,唯独周亚夫的肉没有切,也没有准备筷子。这当然不是小事,事实上这和‘礼’有关,说的严重一些,这是有人故意轻视周亚夫,不然不会犯这种错误!

周亚夫出身侯门,后来又做的是大将军,脾气自然不会太好——即使不会直接发作,神态中也会带出不恭敬来。

天子这一急速转冷的态度是再明确不过的政治表态,谁还看不清呢。

之后以‘私购甲兵’、有谋反之心之类的借口将周亚夫收押至廷尉也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了...周亚夫可是当过大将军的人,若真是要造反,哪里会这样幼稚!

周亚夫生性傲慢,怎可忍受廷尉小吏折辱,入廷尉之后绝食五日而死。

皇帝在剪除一些功劳大却不够听话,可能会为日后天子带来麻烦的臣子,有人已经回过味来了。

这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政治动荡。

但问题是,杀了周亚夫天子的心情就会好了吗?刘家天子心狠,对别人心狠,对自己也足够心狠!当今天子当年何等信任晁错,但七国之乱时袁盎上书,杀晁错给天下诸侯王一个交代...人都以为天子不会做,但他偏偏做了!

大家心里都很清楚,诸侯王打出的旗号‘诛晁错,清君侧’都是借口,所以天子杀了晁错也没什么用。

但天子还是动手了,是因为天子在政治上面幼稚吗?当然不是!刘家的子孙大都很有政治敏感度,刘启本人也绝不是什么昏庸天子。他就是看的太透彻了,所以才非要如此不可。

“不如此,如何名正言顺发兵,名正言顺召集天下共诛反王?”刘启淡淡道。

“晁错...可惜了。”

动手杀晁错的时候汉天子没有手软,事后也不曾后悔。但不后悔不代表他会高兴,更不代表他不会可惜!他是真的欣赏晁错的,不然也不会当年给予晁错那样大的权柄!

至此,晁错成了大汉政坛一个禁区,说好也不行,说坏也不行。说他好,那杀了他的皇帝成了什么人了?诛杀贤臣的昏君吗?说他坏也不行,无他,天子不许。

如今的周亚夫也是一样的道理,天子动手何等轻易,就连一个体面一些的理由都不肯给这位老将军!刻薄寡恩到了极点!但真等到人死了,天子的心情也不会太美妙——当年吴楚七国叛变事前,天子心有不安,还是去周亚夫驻军的细柳营一趟,这才内心安定。

有这样的将军、这样的军队在手,总算是有底气做事了!

曾经也是君臣相得的...人死了,也就只剩下一些好处了!

但是这个话天子不能说,甚至不能对外表达他对周亚夫的赞赏,不然之前表示处理周亚夫岂不成了笑话?

好不容易一场朝会散去,朝臣们总算松了一口气!其中熟识交好的也会在宣室殿外台阶上寒暄一两句,或约着宫外见面。

“说起来天凉了,上计吏也该来长安了吧?今年有轮到青徐之地么?”有官员隐晦发问。

说是问上计吏们什么时候抵达长安,实际上是想问去青州度夏的不夜翁主什么时候回来。

本来天子就够难伺候的了,天子心爱的嫣翁主还不在长安,感觉随时都有可能步条侯周亚夫的后尘啊。

可怕。

第5章 蓼莪(2)

西汉早期实行颛顼历,这一历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每年年初在十月,十月为岁首,相当于后世的正月!而这种‘别扭’的历法转变成更适应逻辑的那种,还要等到后来者——历史上正是汉武帝刘彻在朝期间进行改革,这才改颛顼历为太初历。

而按照颛顼历,十月份就要过年,那么一年的工作总结当然也是在十月。历法这种东西,有变化没变化,总归不耽误大家过年加班。

西汉‘上计’制度下,地方郡县、诸侯国得在十月大朝会的时候报告治下人口、赋税等方面的情况,这也是沟通中央和地方的好办法。只不过受限于此时的交通条件,以及普查工作的难度,负责到长安来进行工作汇报的上计吏不可能每年都来。

三年一次,每年都是一部分地方轮着来,报告的是过去三年的情况,而今年正好是青州、徐州等地来长安。

但对于长安的王公大臣来说,今岁来的是徐州的人,还是冀州的人,这又有什么差别呢?之所以要提问,只不过是想借机说起‘不夜翁主’而已。

这都快要十月过年了...不夜翁主也该回长安过年了吧。

王公大臣这样想着,未央宫上万的宫人更是这样想着,他们甚至更加迫切。毕竟王公大臣不可能时时需要应对君王,也没有一旦应对不当就要丢掉性命的风险——王公大臣并不是天子的家奴,而是国家的柱石。

事实上,因为病痛以及情绪不佳等方面的问题当今天子已经让未央宫的宫人们连续三四个月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了。

此时的温室殿宦官和宫婢听到宣室殿那边宦官传递过来的消息,知道天子已经下朝,立刻准备起来,务必使天子回到寝宫时没有任何一处不好。

而天子回宫之后,还没有来得及好好用一顿饔食,候在一旁的侍医先来请脉。几名侍医先后看过脉象,又询问了宦官这些天天子的饮食起居,然后就到温室殿旁的静室商量接下来的养身方去了。

这毕竟是给天子侍疾,再怎么小心也不为过。

一道又一道宫廷美食被端了上来,因为太过丰盛的关系,可能不太符合现代人的习惯。但是在普遍一日两餐的西汉,早上这一餐饔食尤为重要,往往是最丰富的,几乎要承担一整天的热量。晚餐的‘飨食’又被成为‘小食’,听名字也知道地位了。

正用餐时有宦官来禀告,“陛下,寿公主与审公主求见。”

温室殿内宫人皆是眼观鼻鼻观心,听到这个消息连一根眉毛也没有动。

天子也有一些意外,这个时间会有两个不太熟悉的女儿过来求见。无不可道:“唔...宣。”

于是立刻又宦官退出宣室殿,不一会儿,引进来两个十岁出头、粉雕玉琢的小姑娘。公主不同于后宫的其他女子,服饰上面既鲜艳又娇嫩,一进温室殿就将这沉稳大气的天子居所点亮了。

两位公主端端正正地行礼,看的出受过极好的宫廷礼仪教导。只是不知道怎么的,总有一些瑟缩之气,全然不像是大汉公主的气度。

刘启看了好一会儿,才想起自己上次见这两个女儿已经是夏五月长乐宫一场家宴中了,这个年纪的孩子又长得快,这时候再看竟然有些认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