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394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之骄子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刘彻忽然想起陈嫣论匈奴的那些话...她就从来没有犹豫过, 一直坚定地认为匈奴该打!在这一点上,即使刘彻后来又遇到了和他有着共同想法的人,她也是特别了。毕竟, 她实在是太坚定了, 在这件事上她连一丝一毫的犹豫都没有, 仿佛这就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

这是其他人无论如何都做不到的!

说实在的, 刘彻遇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青年才俊,就算也赞同他对匈奴作战的大体方针,也多多少少有犹豫的时候。他们其中很大一部分其实态度就在两可之间,只是因为他这个皇帝的选择,所以才跟着走上了这条道而已。

另一部分倒是遵从自己的本心才如此,但也不可能做到一点儿犹豫都没有。

刘彻收拾了一番内心的情绪,即使心中再怒再气也只能继续处理此事——并不是把竹简、国书丢出去,这件事就不用处理了。

说实话,刘彻并不想嫁什么和亲公主,就想和匈奴干一架。不过这事他说了不算,如今大汉内部还有很多事情没有料理清楚,实在无法在增添匈奴一事,使得朝野沸腾、人心不稳了!

既然不能和匈奴翻脸,然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开战。那么剩下的路就不多了,要么驳了匈奴的求亲,要么答应。

说实话,其实匈奴的求亲要求也不是每次都会被批准...想想也不可能啊!娶和亲公主可是很赚的,所得比一次南下劫掠还要多得多,但却不需要动用兵马,往往就是和大汉打声招呼的事儿。

这么好的事情难道匈奴不爱?就算匈奴明白不能杀鸡取卵的道理,所以刻意悠着来,没有很频繁地求娶和亲公主。那频率也应该维持在一个极限值上,即大汉能够承受,但是在频率高一点点,就要反抗了!这样的。

但实际上却不是,和亲公主挺多的,但从史载的频率来看却不能说真到了那个份上。真要是那样的话,恐怕也不必刘彻说什么了,主张和匈奴开战的人绝对会比现在多得多。

现在大家不紧不慢的样子,显然是因为匈奴并没有影响到身为统治阶层的他们的利益啊!

只能说,大汉虽然忌惮匈奴,却也不是任你搓扁揉圆的软柿子,有什么要求就立刻满足。匈奴要和亲公主,大汉这边也是看着给的。只有局面确实糜烂的不成样子了,又或者大汉内部也有矛盾,正是腾不出手来处理匈奴的时候,不然和亲公主也是看着来的。

不然就真成了‘量中华之物力,结匈奴之欢心’了!

刘彻不想答应这次和亲,但看看现在朝堂上的情况,自己正是接手权力的关键时刻...只能说匈奴人不傻,这个时候跳出来为的不就是这个?大家都知道他们是趁火打劫,可那又怎样呢?

刘彻也很不爽,可眼看着还真只能往下跳呢!

也就是说,最终得答应和亲之事!

刘彻不愿意,甚至为了此事和朝臣闹了别扭。最终还是几个明晓他志向的近臣劝说了一番,只道:“陛下不愿和亲,臣等又何尝愿意!只是如今陛下尚有大事,不欲与匈奴纠缠,只能暂且随他罢了...小不忍则乱大谋,陛下三思啊!”

又有人道:“陛下志向,我等皆知。正好此事可以用以麻痹匈奴人,让匈奴以为大汉依旧如昨...留待日后,以有心算无心...匈奴如今自是洋洋得意,却不能够长久,迟早有一日得乞怜于陛下啊!”

刘彻最终被说的意动,只能下令。

“筹备和亲公主诸事罢!”这就是同意了匈奴人的请求。

因为这一命令,相关机构开始运转起来。其实事情也不复杂,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少府和国库方面准备和亲公主的嫁妆。这份假装有的部分是国库出,有的部分却是少府出。毕竟这场婚事本来就有双重属性,嫁妆既是大汉安抚匈奴的好处,也是嫁公主应有的排场。

另一方面就是公主本人了,从皇室中选择适龄的公主?

别闹了!别说现在宫内没有公主,适龄公主都已出嫁,唯一住在宫中的公主还是个蹒跚学步的小姑娘。就算有适龄的公主,也没有将真公主加入匈奴的道理!

自从当年高祖皇帝嫁鲁元公主不成,开启了以诸侯之女代嫁的先河,这件事就成了定例了。每到嫁出和亲公主的时候,从诸侯王血脉中选一个就好了。甚至等到未来匈奴地位进一步衰落,还常常有宫人代嫁呢!

王昭君大概是就是代嫁宫人中最出名的一个。

既然开了这样的先例,而且是对皇帝有好处的先例——虽然天家没有多少亲情,但死道友不死贫道的,是拿兄弟、堂兄弟的女儿充数,还是亲生女儿远嫁塞外,这难道很难选吗?

而且嫁的不是真公主,多多少少保留了一些皇家体统...即使这也有些自欺欺人的意思。

总之,现在按照惯例,刘彻得从诸多刘姓王主中选出合适的人选,封为公主,送去匈奴和亲。当然,这件事并不用他亲自去做,一般来说主持这项选拔的是太常和皇后。

太常联络诸侯,明旨诏适龄王主来长安。至于皇后,则需要在众多的王主中圈定最后的人选。

刘姓诸侯王在当年的诸吕之乱中折了不少,但如今诸侯王并不很少。其中有刘彻的亲兄弟,也有一些是堂亲——都是诸侯王,后宫之中少不了妇人,除开极少数子嗣艰难的,总有那么几个女儿。这样算来,候选的王主可不少。

实际上不然...人总讲究一点儿人伦亲情,天家尚且如此,更何况只是诸侯王之家呢。除非真的是那种一点儿不在意的女儿,不然都是舍不得送去和亲的。和亲不只是意味着终身再见不到父母亲人,再不能回到家乡土地那么简单!只要了解匈奴内部情况的就会明白,汉族女子真的很难在那里生活下去。

完全不一样的风俗制度,差距甚远的生活习惯。很多人喜欢提匈奴的‘收继婚’制度,觉得这是对华夏女子的极大折磨,心理上的!然而有一说一,实际上绝大多数和亲公主都活不到遇到收继婚这种事。在那之前她们往往就因为各种不适应,香消玉殒了。

这么惨淡的前景,诸侯王们只要有一丁点儿办法,都会想办法给女儿免掉这种选拔。

刘氏一族虽然是皇族,但是族内族人管理其实和普通大家族差不多,最多就是因为血统不容混淆,所以更加严格一些而已。

基本上,只要是被承认的刘氏血脉,都会在很早的时候报告太常这边,然后收录,儿女都是如此。

而这些皇女皇孙的,但有婚姻嫁娶,也都需要上报族内,然后记上一笔。如果没有这个程序,这套婚姻就是无效的,类似民间的私奔、无媒苟合。

所以诸侯王们,消息灵通的,想要提前嫁女儿,这是行不通的!因为上报的时候就会被扣下来...这是把刘氏女的婚姻暂时给锁死了。

但这条路走不通,有的是其他的办法...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贿赂。档次最高的贿赂,能让女儿根本不必来长安!不过这种极难做到,往往是说动了天子,天子都愿意对这件事高抬贵手了。

相对而言,还是在王主们抵达长安之后,再在各处‘活动’更加常见。只要搞定一个关键人物,这件事便算是有了解决的余地了。

最近很多人都在陈娇这里走关系呢,当然了,太后那里更多。

理论上而言,挑选王主做和亲公主,这是由陈娇主持的事。但作为宫廷之内的事情,长乐宫的太后真要插手,她难道还能拦着?索性陈娇一向对挑选和亲公主这样的事毫无兴趣,不然真能为了这件事与王太后对上了!

有人脉背景的纷纷求见陈娇和王太后,为的就是请两位高抬贵手、给个恩典,到时候把自己代为求情的人刷下去。

别看地方诸侯王很少有机会来长安,实际上他们在长安往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他方面不说,光是婚姻嫁娶一项就能带来不少的人脉...儿子可以娶长安的彻侯之家女郎,女儿可以嫁有前途的长安官员。就比如说田蚡的老婆就是燕王主,类似的例子一点儿都不少。

这些人在长安,总有各种各样的渠道可以求到陈娇、王太后这样的人身上。有些人的请求无用,但有些人的请求有分量,总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再加上候选王主们各出奇招,自损容颜的、折腾病重的(与远嫁和亲相比,这样反而好一些)。

经过这样一遭,最终入选的王主就很少了。

今次走到最后,由皇后、太后等人定下谁为和亲公主的候选王主只有三位,一位是鲁王主刘霞,一位是衡山王主刘姝,一位是城阳王主刘薇。三位王主中刘姝年纪最大,已经十六岁了,另外两位只有十三岁。

这样看来刘姝是最危险的...毕竟年纪也是考虑的重点,送一个小姑娘去匈奴,还是送一个大姑娘去匈奴,在别的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一般都是倾向于后者的。

而且刘姝还有一个致命的问题,此时流行早婚,除开极少数家中父母疼爱非常,舍不得的,基本上十五岁就会嫁人。拖到十六岁,这只能说明刘姝在衡山王那里没有地位——如果真那么得看重,因为疼爱多留了几年,衡山王就应该为了这位王主发动一切人脉,免了这次筛选才是。

真要是做到那个地步,刘姝也就不会进入最后的筛选名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