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183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之骄子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整理好衣裳,两人这才离开内室。外间正是陈嫣正在读书,其他婢女也各司其职——陈嫣近日都是闭门不出的,只在老师公孙弘的教导下读书,仿佛她的世界只有这一片小小天地而已。

说起来此时已是春日,若是去年,太子宫也该开课了,陈嫣也能去蹭课。不过如今太子已经于正月登基为帝虽然当今天子年少,按照太皇太后所说(王皇后升格成了太后,窦太后自然也得升格为太皇太后),依旧得有老师教导!所以课还是得上的!但这不是刚刚新帝登基么,多的是事,再加上守丧什么的,开学的时间也就推后了。

话说回来,就算宫中按往常开课,陈嫣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去蹭课短时间内,她可能没办法踏入未央宫了。

这个容纳了她许多时光与记忆的地方,她定位为‘家’的地方,直到某一个特殊的时刻,她才明白那里有多冰冷!她其实并不适应那里,只不过因为父亲在那里,所以那里才是家罢了。

陈嫣正在深学《左传》,让人将有关《左传》的竹简都取了出来。她用的是笨办法,各种不同的版本、不同的解读都对照着来看。这种办法初开始虽然慢,但却是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办法,能够打下最坚实的底子!

当初她最先研读的经典是《诗经》,因为她觉得比较亲切嘛。而论《诗经》的底子,老师公孙弘也远不及——不是公孙弘不聪明,也不是他当年读书的时候偷懒了。只能说他进学的时候哪有陈嫣的条件呐!

陈嫣要哪个版本就能有哪个版本,想了解哪种学说就有哪种学说,那是因为石渠阁等宫廷图书馆等于是她自家的,她让人抄录出一份想要的,不过是一句话的事儿!还有一些宫廷图书馆都没有的民间遗珠,她也可以去找太子宫上课的博士们。有他们帮忙,好多学者的私人藏书也向她敞开了大门。

在这个知识被完全垄断的时代,陈嫣得到的是最好的教育资源,这可不是一句空话,是体现在方方面面的。除非她不想学,不然她的条件比谁都好。

展开一卷《左传》,陈嫣愣了愣,手也僵硬了,好半晌才低垂下了眼睫,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继续阅读这卷书籍。

这册《左传》其实没有太多特别的,以版本而论,其实是陈嫣早就看过的版本——或者说,这就是陈嫣最早学的一个版本陈嫣是在未央宫启蒙的,最开始的老师就是刘启。等于说,刘启读什么书,她就跟着读了什么。

竹简上除了篆书的《左传》原文,还有一些隶书批注。这竹简可不是后人抄录的,不,其实也是抄录的,但却是更早以前的人抄录的,用的还是篆书!

但早就习惯这种文字的陈嫣并没有什么吃力的地方,只是指尖抚过隶书批注的时候忍不住又出神了。

这原来不是她的藏书,是大舅留给她的。

两月之前天子驾崩于未央宫温室殿,这是天大的事,但因为早有准备,再加上政权交接的问题上没有什么可做文章的,所以一切波澜不惊。

等到一切的流程走完,陈嫣就搬到了阳陵邑,对外的说法是为大舅守孝,当然,实际上也是守孝。

一起来的行李是她过去在未央宫的所有东西她去不夜县的时候也是不带这些东西的,因为没有必要,回来的时候反正要接着用。但这次她想,以后就用不着了。

而除了这些,大概就是一些‘遗产’了吧。,新m.. .. ,,,

硕鼠(2)

一般来说, 普通人会觉得皇室和国家应该是家国一体的, emmmm,怎么说呢, 至少在财务上这个说法是很有问题的。

皇室能够将自己的私库钱财用在国家上着固然很美好,可是怕就怕在家国一体了, 皇室反而能够很方便地将国库的钱用在自己身上。

所以皇室的财务和国家的财务分开就是一个很重要、很严肃的事情了!历代都有皇帝想要向国库伸手,大多数都失败了,少数成功的也不见得是真的成功。因为做出这种事即便是再昏聩无能的君王也会心虚,日后说话都不大声了, 再加上史书的字字如刀, 文人的口诛笔伐......

对于皇室来说, 少府就是一个大管家, 少府维系着以皇帝为核心的皇室成员的正常生活。但是,这不是说皇帝、太后这些人所有东西都在少府了,实际上他们还有一个私库。

这个私库更加私人一些,基本上就是老爹的私库传下来, 自己当皇帝这么多年收藏的奇珍异宝, 然后少府进贡的东西越来越多肯定是轮着用的, 用不着的就会被收进库房...

如今已经驾崩的孝景皇帝,当然也是有东西留给身后人的。

私库里绝大部分肯定是给了刘彻这个继承人, 另外其他人也多多少少分了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值钱不值钱倒另外说,能让天子专门留东西的,一般不是皇亲国戚,也是肱骨之臣了吧。留下这些东西主要还是一点儿念想, 象征意义大过其他。

这些人里面,除开刘彻这个继承人,陈嫣分到的东西是最多的。怎么说呢,情理之外,意料之中吧。

真要论起来,陈嫣是什么人,天子外甥,根本不姓刘!一个‘外’字就足够道尽两人宗法中关系的疏远了。这一点从陈嫣给刘启守孝,按照法理是最低等的,就很清楚了。

不过考虑到刘启有多疼爱陈嫣,他给陈嫣留多少东西都不会有人奇怪!

刘启给陈嫣留的东西多且杂,首先从自己私库中分出了一部分值钱珍宝之物。这自然比不上刘彻继承的多,但基本上适宜女孩子的都给分出来了。然后就是长安周边的果园田产、长安城内的商铺什么的,这些其实都不是私库里面的,而是他生前安排少府划拨的。

另外,刘启将自己的私人藏书一分为二,一半给了刘彻,一半给了陈嫣——说陈嫣有心向学又聪敏伶俐,令长公主勿要浪费了她的天资,又让刘彻继续带着她读书。

最后则是一份嫁妆,一份完完整整的嫁妆。

汉代当然还没有形成后世那种十里红妆的嫁妆文化,不存在连个棺材板都要陪嫁,讲究个从生到死不用夫家一针一线(当然了,这种讲究也只有富家贵门才能有)。但是,嫁妆这种东西起源于先秦时代,从周天子时诸侯嫁女会携带青铜器、车马、奴仆,还有妹妹、侄女儿(媵妾),到了汉代时早就发展地相当成熟了!

汉初时国家一片萧条,讲究不上这些,而经过了几十年的休养生息,民间也有钱了,于是汉初的简朴之风也就基本上消失了。与之相对应,流行的是互相攀比、炫富的风气。

若说丧事要花费重金,这还可以解释为汉代人特有的死后观念,以及‘孝’的影响。那么婚事上,高昂的彩礼和嫁妆并行,并且风气从富豪之家流行到了普通百姓家庭,使得老百姓愿意借贷准备彩礼和嫁妆,这就很说明此时人的心理了。

一般来说,普通百姓(穷的吃不上饭的不在此列)给女儿妹妹置办嫁妆时东西尚不算夸张,基本上也就是衣服被子木屐,日用品之类,大约花两三千钱——听着挺多的,但换算购买力就知道其实并不多,能买四五匹一般的丝帛吧。

不过如果是粮食换算,以西汉最为主流的粟米来看又挺多的了,小地方粮价大概是一百钱左右一石,如关中的话迫近两百钱,甚至两百多钱一石也不奇怪。至于长安、临淄这种大城市的粮价属于极端情况,换算起来并没有太大意义。

十几石的粟米呢,六七亩地的年产量了——可别以为以汉代人均耕地之多,六七亩地不算什么。关键是十几石的粟米是‘净含量’,而一般的田地出产是得交各种税赋的!而古代的税赋可是很高的,就算有的天子提出‘三十税一’‘永不加赋’什么的都没用!换成现代人理解的,大概就是从今以后就不征甲税种了,但应该会酌情增加乙丙两税的比例。

无论哪个朝代,赋税的种类都是很多的,人头税、土地税、商税...若永不加赋真的是永不加赋,政府该怎么活?

所以说,单纯从某一税上看并不觉得古代自耕农多辛苦,但将所有税都分摊到农夫土地上,就会发现其实没什么剩余了。

比底层小民好一些的,有中小地主(因为精耕细作还不发达,汉代的小地主还需要自己劳动)、小官吏(汉代的小官吏出了名的穷)、小商贩,然而即使这些人并不宽裕,在嫁妆上却很舍得,花钱大约在两三万,已经是小老百姓的十倍了。

不过两三万也就是两三金,这样一想也就不多了。

再往上走就是大户人家了,大官、大商人什么的,这里要说,大官若是正常收入(包括正常的‘灰色收入’),赚钱能力肯定是不如大商人的,所以嫁妆上可能不如后者。大商人以卓文君出嫁时有‘僮百人,钱百万’云云大概可知,有几百万钱的嫁妆了。

当然了,卓文君她家是蜀地首富级别,一般大商人都不能比,但大几十万还是免不了。

相比之下大官家的女儿要‘收敛’一些,可十来个奴婢僮仆、丝绸若干、私房钱、马车...这些总是要要的。没个二三十万,根本置办不下来,而二三十万,这已经是最低标准了。

而处在最顶层的,当然是王公贵族之家了!

其实这一阶层出嫁时已经无限接近所谓的‘十里红妆’了,几乎什么东西都会准备,而且统统只要最好的。仆人、牛马、房舍田亩、作坊店铺、丝绸、铜器、漆器、金银器、衣被、钱...丰富地惊人!

这一阶层的女儿出嫁大约会花费百万钱到千万钱,这是普遍情况——也有非普遍情况的。比如说侯爵家庭没落了,又比如说这个女儿是庶出的,而且没有讨父亲宠爱等等等等吧,但底线还是卡住了二三十万,不然这样的家庭也丢不起那人!

刘启留给陈嫣的嫁妆就是按照最高标准安排的,奴婢僮仆过百,其中还有不少是有专业技能的,这种奴仆价格高的惊人!十几二十万的都有。不过说来也不知道是不是讽刺,最值钱的并不是这一类奴仆,而是漂亮的、能歌善舞的歌姬舞女,这些几十万上百万也是有的呢!只能说,最顶尖的那个阶层,真的就不在乎钱了。给女儿陪嫁几百万似乎也不奇怪了,毕竟买个最好的歌姬舞女还得要几十万上百万呢!

除了僮仆,还有田地、房宅、器物等等,全都齐备非常,显然是经过仔细考虑过的。

重要的不是花费多少,重要的是花了心思!真要说花费,原本分的值钱珍宝之物就远不止这个价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