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贵女 第125章

作者:三春景 标签: 天之骄子 宫廷侯爵 穿越重生

她这是要孝敬远在长安的亲人长辈,这是必然的道理,所以婢女利记下了这件事,立刻安排人去做。

然后就听陈嫣道:“这些颜色怪好看的,你们若是想制新衫的,便挑够做一身衣裳的吧!”

这话是对她身边侍奉的所有婢女和宫人说的,如婢女利这种贴身侍女自不必在意这个。但对于一些其实并不太能接近陈嫣的人来说,做额外的新衣服已经是不错的了。

于是一个个都欢欢喜喜地谢恩。

就这样,第一批染好的丝绸消耗完毕。不过也不要紧,这只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只要丝绸足够,染房那边的成品就能源源不断地出来。

原本栌山庄园的织室是不算大的,但在陈嫣的有意安排下,比最初已经膨胀了好几倍!最开始直接从少府调配来的善于织绸的女奴,而后在齐地买来的女奴,现在只怕也有七八十人了!

这些人不停地进行纺织,再加上还可以从荫户人家收购丝绸成品(没有染的),送到染房去的丝绸量其实已经不比一家规模中等的织室出来的产量低了!

再加上烘茧法保证了织室可以一直满负荷运作,没过多久染房出品的成品丝绸数量已经很可观了!

在这个时代,丝织品是绝对的硬通货,这一点上更甚于铜钱!铜钱在此时品质参差不齐,对于民众来说远不如作为实物的布帛!再加上同等重量的丝绸价值远高于同等重量的铜钱,就连流通性、便携性也比铜钱要好了!

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丝绸可以一直攒——但陈嫣不要栌山庄园的丝绸一直攒!因为这样好的颜色必定比市面上的一般丝绸要更加受欢迎,卖出去倒是更加划算!

至于卖出去后换回来的东西是铜钱、金银?又或者是别的纺织品,那就要看到时候交易怎么做了!

因为陈嫣不要这些丝绸一直攒,所以管事很快就开始联系熟悉的、靠谱的商人过来收布帛。

布帛在华夏古代一直都是最好的商品之一,听说是大庄园里自己产的丝绸要卖,这些人来得都够快!很快就有两个商人回信,会尽快来一趟不夜县栌山庄园。

这两人也不知道从哪里打听到了,不夜翁主如今住在庄园里,还委婉地写了书信,想要管事的引见一番。

这种事情管事自然不会自作主张,立刻就禀明了陈嫣。到底要不要见这两人,自然是陈嫣一句话的事儿。

陈嫣摇了摇头:“他们是来栌山庄园贩丝绸的,为什么要见我呢?”

她当然不是真的不明白这其中的缘故,说的透彻一些,有可能只是对她这个不夜翁主好奇,而更有可能的是想拉上一些关系,日后能扯虎皮做大旗!陈嫣的名号只在长安能唬人,在地方就不行了,但她身后的亲友团吓人啊!

之所以这样说,正是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其他人也是清楚的,所以管事的低着头,躬身应喏而下。

虽然这两个商人的打算要落空了,不可能带他们见不夜翁主。但对于管事来说,生意还是要做的,所以照旧得联系他们,准备着相应事。

写给对方的书信还是相对客气的,不可能直接说‘不夜翁主不愿见尔等’云云,只是说翁主身体不适,不宜见外人之类,就是大家都知道是借口,但却不会有人去揭穿的说法。

“真是可惜!倒是想拜见一回那位不夜翁主!”要来收购丝绸的商人不是不可惜,像他们这种还要跑到乡里做收购的商人,本钱也算是不错了,但绝对称不上大商人。最需要机遇的就是他们这个层次,可是走不夜翁主这条路子显然有些不通。,新m.. .. ,,,

第75章采绿(3)

汉代的山东半岛是个很奇妙的地方, 经济发达、人文荟萃是肯定的,可那只是指以临淄为中心的腹心地带。而目光移到更边缘的地区,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不同于现代人常规印象中临海等于经济发达, 对于此时的汉人来说, 这更意味着不毛之地!

当年姜太公获封这块土地, 站在后世的角度会觉得不错, 但从当时的情况来说却不怎么好,这块土地基本上就是化外了!到处是没有归化的野人, 土地没有经过开垦,本身也不适合农耕...后来妇女纺织、煮海为盐成为经济亮点,那是被逼无奈了,靠着农耕本业活不下去了才这样的!

就本身而言, 只能说明最开始齐国条件很差!

而到了如今,距离齐国开国也近千年了,千年经营, 这块化外之地在普通人的眼里已经变了味道。说到齐地, 大家会想到富裕、学者等等, 但那是提到腹心地带时的感受!真要是沿海地带,哪怕是盐官的所在地, 大家也会觉得是穷乡僻壤!

毕竟盐官的存在虽然意味着源源不断的金钱, 却也只是金钱而已——有盐官的地方有什么?不过就是盐工、小吏罢了!盐上获得的金钱又不会留在盐官所在地, 而是会像输血一样, 送到别的地方。

对于本地来说, 并无什么太大作用。

所以陈嫣当初来到不夜县度夏, 很多人还很怜惜她...对于长居长安的贵人来说,大概除了长安以外天底下大多数地方也就是乡下地方了!天下五都或许还有点儿意思,至于其他的,都不放在眼里。

像陈嫣来的不夜县,位于国家的最东边,要不是因为海上求仙山曾经从这附近出发,那真是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地方了!真正穷乡僻壤中的穷乡僻壤!

但这里果真是这样吗?那又不是了。

此地百姓中有一部分确实是海边不服王化的部落归化,所以民风与齐地不少地方迥异,颇有些剽悍的意思。但这说明不了什么,只有真正来到此地才会知道,这里还是颇为繁荣的。

首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临着资源丰富的海洋,这里的居民生活质量其实是高于汉帝国其他地方的百姓的。

海菜、海鱼,都是唾手可得的东西,只要一家人勤劳,至少不会挨饿!

再加上此地临海,煮海为盐很是常见——燃料的缺乏让普通人没办法大量生产食盐,但积攒一些之后去县里换取一些生活物资,这也很能改善生活!

不过这里粮食比较贵也是事实,算是有利有弊吧。但比较而言,还是比大多数内陆地区生活的普通百姓强了不少。

除了百姓生活的还不错,这块土地最让陈嫣惊讶的大概是存在于此不知多少年的海洋贸易了。

听起来仿佛是天方夜谭,但在这个时代,齐地确实已经开始了海上贸易!而且还有两条航线呢!

一条是北方航线,连接了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这条航线历史尤为悠久,很有可能在上古先民时期已经存在!当时的部落民众乘坐简陋的海上交通工具,很有可能就是原始船只之类的,在风向合适的时候和隔海相望的部落交换各自所需的生活物资。

这当然是很危险,且很不确定的。

不过至迟到春秋战国以前,这种往来变得稳定且安全的多了。一方面是造船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人们对这片海域的了解加深,对航海术也有了一定的积累。

当然了,经济的发展也不可不提!如果不是用于交换的商品越来越多,两地之间的商业活动变得频繁,是不会有动力开辟这样的海上商路的。

而到了如今,这条航路变化颇大,其中最为明显的一点就是连接了后世的朝鲜半岛一带。这种辐射范围的增大,当然是商业活动催发的...政治上的诉求么,至少现在存在于朝鲜半岛上的小国与部落还没有引起汉帝国的注意。

另一条航线是南方航路,连接了山东半岛和吴越之地,具体的应该接近后世江浙地区吧。

这条航路稍微迟一些形成,不过在春秋时期也已经开始经营了。一开始倒不是为了商业,战争方面的因素占了主流。有一段时间南方诸侯国相当强势,当时向北方攻击所走的路线,有一条就是海上的。

虽然一开始是因为战争,但发展到现在,经济却是占了主流。毕竟...大家也是要恰饭的嘛!

如果赚不到钱,和平年间谁会维持从北到南的这一条航线?船只不要钱的!水手不要钱的?在这个时代,搞海运,绝对是高门槛高风险的典范!

当然了,与之相对的就是高利润了!海上运输的好处大家都知道,速度快、跨区大、运费低廉,若真的能踏入其中赚的绝对不少!

陈嫣在长安的时候从来没有听说过国家知名的富豪中有经营海贸的,来到不夜县之后她才品出一些意思——不是这些人没钱,而是对于这个国家的上层来说,海贸已经涉及到他们没怎么注意过的东西了,所以会被下意识地忽略。

而且海商也有意于闷声发大财,加上天高皇帝远等因素,这里竟然有一批隐形的超级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