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格格的红包群 第45章

作者:不悔人生 标签: 宫斗 升级流 清穿 穿越重生

  且不说四福晋知道后如何的气怒难消,府里其他人也对富察氏在胤禛眼里的地位重新做了估量。

  唯有宋瑶华和武静芝一派安宁,稳坐钓鱼台。这种事宋瑶华想就知道,这会儿胤禛对富察氏正在兴头上,上赶着去和富察氏作对,不是在胤禛面前找没脸。

  富察氏不仅得了胤禛安慰,苏培盛还在胤禛吩咐下给她送去了好些赏赐。

  宋瑶华倒是看出来富察氏确实是本性如此,没有被穿越也没有被附身,这满族贵女在家里被养的太单纯天真了。

  咋一见到胤禛这算是人生赢家的皇子龙孙,少女心爆棚吧。而胤禛现在的年纪也正吃她这一套。

  宋瑶华耸肩,来日方长,反正现在时间也还早着呢。

  作者有话要说:  感谢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投出[地雷]的小天使:张雨燕 1个;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

  张雨燕 40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84章

  宋瑶华不再管富察氏和胤禛之间的纠缠,胤禛自己最近也忙,学院快要完工了,等过完年按照宋瑶华设想装上窗户就可以挑选学子入学了。

  太子在和西洋人学习了一段西方文化后,整个人看起来内敛了许多,年节里和康熙爷一副父子情深的样子,康熙爷为了安抚太子,也赏给他不少好东西,让之前自索相死后一直蹦跶的大阿哥安分了不少。

  过完年胤禛和工部,户部,内务府一同督造的第一学府也正式竣工。康熙爷带领着文武百官前去检验。

  学院坐落在山脚下,前面是玉泉湖,进入学院要经过一座桥廊,周围是红砖青瓦的院墙,整个学院依山傍水,按照宋瑶华设想,每一个科目单独在一座小园里,彼此互不影响。

  为了这个设想,工部倒是下了很大心思,依据周围山水亭台改造,几乎一步一景,往往转过一道拱门就是另一种风格。

  每个小园和拱门上也挂有相应的学科名称。

  比如勤学园是正经科举学习园子,拙工苑主要是动手制作的那方面,相当于工部学院,西教院则是准备聘请洋人传授西方文化,仁心堂则是医学相关,农经园,应该是教授地方政学的,还有一座藏书馆,里面已经分门别类的放置了许多书籍。

  总之一切开始之初,大家也就暂时想到这几类,如果后续需要添加,还可以再建。

  康熙爷反正很满意,尤其是看见那些大块透明玻璃窗,很是嘉许了工部,并让工部将御书房和勤政殿的窗户也换一些。

  要知道之前大清用的玻璃水银镜都是洋人那边的,可想造价之昂贵,现在工部可以自己做了,自然能省下很大一笔开销。

  虽然这几年出海贸易做的不错,给康熙爷的内库和国库赚的盆满钵满,那些久欠库银的官员大部分也都把欠银还清了,但是钱还是不嫌多啊。

  康熙爷算算造船和火炮的预算,还是挺心疼的。他也知道这是必不可少的,随着海贸频繁,西方的发展也更加详细的呈放到康熙爷御前,这些先进的技术发展令他也颇有些头疼。

  好在这次有胤禛在朝堂提前说破这些,大清从现在开始奋起直追还是有希望超越大部分国家的。

  回宫后,康熙爷和内阁大臣们商议了几天,最后发了明旨,将派遣翰林院,太医院,工部,刑部,户部部分人员,还有几位常驻大清的西方传教士进入学院当老师。

  而后先从今年科考后的同进士学生里挑选部分进行学习进修。主要学习范围还是偏实用性那一方面。这也是胤禛早就和康熙爷提过的。

  宋瑶华也早就给胤禛提过醒,康熙为何对江南一些犯事官员采取高举轻放的政策,不就是因为地方上官员紧缺,吏部待录学子又都是些纸上谈兵的年轻人,才导致顾忌重重,不好严惩犯官。

  现在就让这些官员预备役先在学院实习一下,有了实际经验,日后临危受命也不至于手忙脚乱,懵懂无措。

  最重要的在学院里还单独开辟了一个忠政院。这个学院是宋瑶华顶着胤禛怀疑的目光硬加上的。其实本质就是思想政治课,忠君爱国这些人说起来都一副大义凛然。

  可惜真要做起来,别说世家贵族出身的了,就连一些清流平民都不一定愿意。地方上的官员时刻紧缺,吏部攥着一大把人分不下去。

  说到底,辛辛苦苦十年寒窗,就为加官进爵封妻荫子,去那些偏远穷困的小地方做县令,县丞?抱歉了,就算在我贫穷的时候有这份帮助父老乡亲的心,也在一朝中第后淡了热血。

  倒也不是没有,只是相对于急缺的底层小官还远远不够。宋瑶华单独设定的这个学院就是个思想洗脑地方。

  具体大概就是参考扶贫策略,先给那些待录人员洗脑让他们甘愿去偏远地方扶持一下当地百姓的生活,以政绩来升降官位。

  当然这部分就需要胤禛单独去和康熙爷商量了。毕竟每年吏部考评其中多少猫腻大家都心知肚明。这也从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真正为民做事的官员的积极性。

  但是这个问题只有康熙爷能解决,宋瑶华只是对胤禛提出来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可行的措施,让他去和康熙爷商量。看在胤禛对暗卫的运用方面无师自通的份上,宋瑶华觉得这个也难不倒康熙爷和胤禛。

  学院一事已经开始循序渐进的进入状态,宋瑶华想到了偏远地方政令下达困难和官员欺上瞒下的问题时,就难免又想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可惜这个方法对大清来说还是要钱!宋瑶华先在自己的小本子上大致记录了一下,这个方法随之而来的更多的利益牵扯也需要好好和胤禛捋捋。

  宋瑶华写完这些计划,把本子放到多宝阁上,只等下次胤禛来她这里时再说。

  最近胤禛因为办事漂亮被康熙爷夸赞了不少次,整个人也终于少见的春风得意了些,又有富察格格充当他的小迷妹,着实让胤禛在富察氏那里放松了不少时间,看的后院其她格格们暗自咬碎一口银牙。

  又过了几日,胤禛下值后来到宋瑶华院里,见宋瑶华在本子上写写画画,走到跟前看了一眼,大概是宋瑶华画的太抽象,胤禛没看懂。

  宋瑶华见胤禛坐下,合上本子,自顾给自己倒了杯茶喝,却是没有先照顾胤禛。

  胤禛看她样子,有些不解,问道:“怎么了,这是谁惹你不高兴的样子?”

  宋瑶华用帕子半遮住脸道:“妾只是在哀叹自己,容颜易逝,韶华不复,已成了明日黄花啊!”

  胤禛闻言就笑了:“怎会,在我眼中瑶华正是芳华正盛的年纪,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一颦一笑都耀眼的很。可不是那些黄毛丫头能比的!”

  宋瑶华作害羞状轻捶了下胤禛胸口:“爷这样说,可羞煞了妾。妾已近半老之年,不提也罢。”

  胤禛闻言握住宋瑶华的手道:“瑶华一点也不老,还是我最喜欢的样子。莫把自己与她人比较,旁人于我不过稍作调剂,瑶华于我不可或缺。”

  宋瑶华笑弯了眉眼,凑上前在胤禛脸上蜻蜓点水的啄了一下。

  胤禛抱着她让她坐在自己腿上才道:“这些天皇阿玛时时巡视学院,对现在的教学颇为满意,唯一的问题就是,倘若日后的学子们课业都要做很大的调整,只怕全国上下一时之间接受不了。

  尤其是那些已经寒窗数年只待科举的学子,这突然地改变,他们是最不能接受的,唯恐学子生事。

  皇阿玛与我琢磨了些时日,觉得要彻底将科举革新,以前的举子还要重新学习触类旁通。

  日后学子当从小时启蒙开始,潜移默化才行。可是这样的话,一来是目前可以授课的人手不足,二来就是此举若想要成效,势必要将学院制度推广全国。

  这其中耗资之巨,钱财不说,单是人力物力,就远非我们所想那样简单。可学业革新又不能耽误,我与皇阿玛为此陷入两难,实在不得其解法。”

  宋瑶华闻言,想到自己之前的小本本,于是起身去多宝阁上拿出来翻开指给胤禛道:“妾之前也对此有些想法,只是这实施起来却非要得圣上许可才行。”

  胤禛看着上面内容读到:“商人之道?”

  宋瑶华道:“正是如此,自海贸发展以来,相信圣上和百官也看到了商业的价值。

  可是从古至今商人地位始终上不得台面,商户子女甚至不能参加科考。

  全国上下,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商户,爷您何不劝劝圣上,将商人的地位稍微抬高一点呢?

  圣上想到在全国推广学校制度,却又苦于没有人力物力和钱财,那些商人也苦于自己的身份,子孙后代不能涉足朝堂,如此大家何不互惠互利呢?

  只需圣上点头,这件事即可迎刃而解。”

  宋瑶华说到这里就停下了,剩下的让胤禛自己琢磨,如果这样他都琢磨不透,那日后的雍正大帝也太没有水平了。

  果然,胤禛轻拍桌子,笑道:“瑶华聪慧,这一策,我回去后再仔细斟酌一番,上奏皇阿玛,只要说服皇阿玛,学院一事必能解决。”

  随后他又看到其他内容,顺口问道:“这些瑶华是打算做什么的?”

  宋瑶华顺着他的手指看到她之前画的一些驿站分布图,想到自己的计划,不疾不徐道:“这些是妾闲极无聊,自己瞎琢磨的。

  朝中在各地各县都设有驿站,本就为往来消息传递方便。妾就在想,朝中政令下达地方,多有延迟和不实,造成许多欺上瞒下的事情无法上达天听。

  地方官员的密报也有在中书省被扣下的,因此妾在想,驿站可否能发挥一些更多的作用。

  比如,朝廷下发的政策明旨,由笔帖式们誊抄多份,统一印刷后,加盖中书省印章,再由驿站统一收取,层层递发下达,确保当地收到的是圣上的原旨。这从一定程度上杜绝了瞒下的可能。

  而朝中需要地方的回复,也可分为当地官员和驿站官员分别上书,彼此各不相干,驿站奏章可直接入内阁批阅,当地官员奏章则入中书省检阅,两相对照,也可减少欺上的可能。

  驿站官员不受当地官员辖制,且能招收部分辅兵,足够自保,驿站官员在当地也没有多少权力,只要增加他们的俸禄,相信也能减少和当地官员互相勾结的可能。

  而且,驿站官员可以效仿军中,每年换个地方,让其始终无法和当地达成利益链,也能减少勾结。

  爷,您觉得这样驿站的作用是否就更多了?而且妾还有个更大胆的想法。”

  宋瑶华说到这里就不说了。胤禛知她意思,合上本子问道:“可是与密报有关?”

  宋瑶华点头道:“妾从您的暗卫身上看到的,驿站如果当真做了这些,都是明处的不需多说,关键是暗处的。

  可以加派一个心腹,平日无事,但是一旦发现当地有问题,暗处的人却可以利用驿站之便及时递密折上来。而密折可直接送到御前,一明一暗方可万无一失。

  再者如果每个县城都能修建一所学院,日后担任学院院长的必然是朝中肱股之臣,也可给予他们密折权利,届时三方互为印证。”

  宋瑶华未尽之言被胤禛打断:“所以,日后皇阿玛只需掌握驿站的暗探和学院院长的忠心,就轻易不会被下面的官员欺瞒。

  瑶华,你可知道,这个网一旦形成,就是真正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宋瑶华点头道:“是的,但是也必须保证这两条线的人是绝对忠诚于圣上一人的才行。这其中的把控,也是相当复杂的呢。

  左右现在学院还没影呢,而驿站也需要时间好好整顿一番才能用,不是吗?”

  胤禛眼中有一闪而逝的光芒,宋瑶华没有看清楚,只听他说:“这件事情,关系重大,且让我好好考虑一下吧。这么晚了,咱们先安置吧。”

  宋瑶华点头应了,□□兰上水。也不知道这些事情胤禛想怎么上奏给康熙爷呢。她自己想到的时候,都觉得这波操作一个不好,就会翻船。

  不过现在就扔给胤禛去烦恼吧!

第85章

  自从宋瑶华把新想法给胤禛说了后,也不知道胤禛是怎么操作的,反正最后朝中明旨发下,说了三点。

  一是,准备在全国各府县推广建造统一学院,此学院为官学。一应老师均由朝廷擢选,委派。而当地学院具体怎么建造,工部只发放统一图纸,选址建造全部由当地负责。

  而附加条款则是:选址地段如果有百姓房产,朝廷则按每十亩土地给三十两银子,每五十亩一百五十两银子,每百亩三百两银子再加一个今后七岁以上孩童入学免交五年束脩的名额。

  此名额只限户籍,不限身份,以此类推可以叠加名额。届时会有府县出具文书,只要有孩子达到要求,此项补偿在二十年内均有效。

  再就是各府县建学校的钱财朝廷不再下发,均由当地商户自愿捐献。根据捐献的银两数额,可以给予商户子女三代内允许参加科举的名额资格。

  捐献五百两的,得一个名额,一千两两个名额,以此类推。而所谓三代内资格,则是指此次捐献拥有的名额的学子开始,他的子孙三代均可参加科举。学子年龄同样为七岁以上,名额年限同样是二十年内。

  学府一旦落成,朝廷派钦差前来验收,合格后向朝廷申请委派老师,学府每年每人束脩视学生年龄和所学科目而定,由朝廷每年派人统一收取。而老师的束脩则由朝廷统一发放。

  二是,由户部拨款修缮重组各县驿站,在驿站设立驿丞两人,一人为当地三个举人以上联名上奏,一人由朝廷调派,驿丞擢升为正六品正职官员,领朝廷俸禄。

  设驿马十匹,驿卒五十人。驿卒由当地民役充任,每一年在当地选换一轮,无官品但是享有朝廷俸禄。驿丞则与其他县驿丞换岗,每一年一换。

  三是,召集全国各地凡是举人以上功名的学子前来京城学府深造,时间为三年。此事为自愿前往,具体深造内容只有前来入学的时候才能知道。

  但凡深造的学子,参加完科举后不论名次几何,均能在朝廷给出的地方范围内,选择向吏部递上外放申请。

  只要申请,必能让其到当地为官,但是官品仅限从六品以下,以及必须是在朝廷给出的地区范围内选择。

  此三道明旨由中书省签发,康熙爷御批盖章,印刷万份,由各处驿站先行层层递发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