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格格的红包群 第25章

作者:不悔人生 标签: 宫斗 升级流 清穿 穿越重生

  等到胤禛回来,自然有人会告诉他今天的事情,宋瑶华虽然叹现在的胤禛还没有开始建立情报网,但是自家府门口进出几十台箱子的事情,肯定是有人会汇报给他的。不然那些门房和下人也离遣返内务府不远了。

  果然傍晚胤禛回来就听下人说了宋瑶华今天往府里抬了几十箱东西的事情,他一开始以为又是宋瑶华娘家送的体己,但是听门房说有些箱子看着十分沉重,就有些好奇。

  于是怀着好奇心的胤禛今晚一进宋瑶华屋子,就差点被她摆在外间博古架上的东西闪瞎了眼。

  看着进屋后下意识眯起眼的胤禛,宋瑶华捂着嘴偷笑,她就是故意在博古架边上放了好几盏灯,好把那些金玉珊瑚摆件照的熠熠生辉。

  虽然胤禛贵为皇子,宫中的好东西也见得太多,但是把这么多东西都堆在一起的视觉效果,相信他还没见过。毕竟宫中摆放东西都讲究意境方位,而宋瑶华这就是暴发户式的炫耀展览。

  胤禛一时失声,好一会才道:“这就是你今儿让人搬进府里来的那些东西?我怎么不知道,你家里何时能有这么富裕了?”

  宋瑶华走过去和胤禛一起看博古架道:“这不是我家里的,是我和静芝家里人联合起来做的一些小生意赚的红利。”

  “哦,这红利也叫小生意吗?要是我大清商人都是在做这样的小生意,我就要给皇阿玛建议把商税再加上三成了啊。”胤禛有些打趣道。

  宋瑶华假意笑回:“若是商人们都能有这种利益的回报,还能各个安全的返回大清,我想为了国家就算再多加几成税也是甘之如饴的。”

  胤禛看着宋瑶华“说说吧,都是怎么回事?”

  宋瑶华指着架子上的东西道:“这些东西,放到我们这等闲人家都消受不了,然而在他的产地,却只需要几匹布,几个瓷器或者几罐茶叶就能换回一大堆。您觉得这会是什么?”

  “是洋人那边的,你和武氏是怎么和海贸搭上关系的?如今东南沿海虽然开放了海禁,但是一般的小船应该也是出不了太远的海域吧?更遑论海上盗匪猖獗,民用商船出海风险太大,能完好的带回这么多东西,不是一般的困难?”胤禛微邹眉头道。

  宋瑶华笑道:“一般的商船自然不能,不过静芝母家世代经商,在沿海一带有些关系,依托一些洋人自己的商船,跟着去了洋人那边换来的。据说还算有惊无险,但是这次带回来的东西,有些却很重要,这才送到府里来的。”

  胤禛看着宋瑶华等她下文,宋瑶华也示意胤禛和她去里面私库看看。

  进到私库,宋瑶华一口气把剩下的几十个箱子都打开,黄金白银顿时让胤禛再次愣神,宋瑶华却略过那些金银砖头,指着最后面两箱道:“这是洋人那边研究出来的能加速织布的工具,还有洋人那边的□□。静芝的哥哥这次不是也在亲征的队伍里,见过咱们大清的火器营武器,这些火器刚带回来的时候,静芝的哥哥见过,说是要比咱们火器营的还要好,所以才送过来的。”

  胤禛听了宋瑶华的话,目光落在那些箱子上面,沉默了许久,宋瑶华也不再说,就在一旁等着他。

第56章

  许久,胤禛深深叹了口气“瑶华,你告诉我这些,是想做什么呢?先是改良了记账方法,在城里开了好几间铺子,做的东西也是最时兴的,现在你又开始接触海贸,你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呢?”

  胤禛揉了揉眉心又道:“瑶华,很多事情我其实都想就这么过去吧,我知道你对我是真心的就够了,可是现在你却告诉我你好像还有很多的想法和计划还保留着,我不知道你这样下去,我还能不能护得住你。”

  宋瑶华笑道:“妾只是想让大清越来越好,爷您莫不是忘了,妾本是汉女。”

  胤禛听到宋瑶华这句话,一时无言。

  宋瑶华不等胤禛深想,继续道:“爷你也别忘了,孝康章皇后和孝懿皇后也是汉女。

  妾说这些,不是为汉人争取什么,自古皇朝起覆,自夏商周始至今,在这片中原土地上迎来送去了无数王朝和百姓,若单轮血统,汉人也不是中原大地唯一的主宰,不过是存续时间最长而已。

  您也知道,自唐李姓就有外族血统,五胡乱华更是和汉人通婚已久,到元至清,其实百姓们并不在乎皇位上坐着的是什么人,他们最在乎的只是自己的生活能不能过得好。

  说句大逆不道的话,若论人数,满族人和汉人相比又有多少?您认为圣上和先皇们又是凭借的什么坐稳汉人江山的呢?

  明已到末路,新朝应势而生,满汉之间的争斗一开始也只是生活习惯的差异不适应,后来两代皇帝励精图治,让百姓的生活安定,才没有了反对的声音。

  所以,只要是对百姓有利,对国家有利,不论是汉族的皇帝还是满族的皇帝都不重要。

  妾也只是想让百姓生活的好,而想让百姓生活的好,自然离不开现今掌权者的治策。

  您贵为皇子,入朝参政,妾有幸能成为您的女人,可以更方便的为百姓做些事情,自然是想不遗余力。

  钱财只是基本条件,军队强大了,才能保护疆土不受侵犯,才能保护百姓不再受战乱之苦。

  圣上总以大清铁骑为傲,可是洋人的火器胜在距离和携带方便。您试想一下,如有一天洋人也窥视我大清繁华,以他们的火器对上大清的骑兵和步兵,胜负轻易可见。

  古语‘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圣上行事妾自是不敢妄议,可是妾却想通过您能改变一点大清的现状,就改变一点。

  在洋人孜孜不倦改良火器和农业技术的时候,我们大清只是守着现有的基础,不肯改变,早晚有一天会被如今我们看不起的洋人超越。

  就如同一个人只是站在自以为的终点洋洋得意,而别人却继续越过终点向前前行一样,落后就只能看见眼前,只有不断前行,才能看见更广阔的山河。

  妾说这些,只是觉得大清既然在圣上的治理下已经蒸蒸日上,何不锦上添花,让大清国力再更强大一些。没有战乱,百姓就少了许多艰辛,大清也能更加稳定强盛。

  您身为皇子,为大清出力献策,保大清国泰民安,岂不是应该做的。”

  宋瑶华说了这么多,其实都是在赌,赌胤禛有渴望施展抱负的念想,赌胤禛身为皇子的责任感,也是在赌胤禛和她的感情,是可以经受住风浪冲击的。

  这场赌,赢了更进一步,输了也不过是从头再来。

  康熙帝的孩子,可以说真的是历代皇帝的儿子中有经纬之才最多的了。

  实在是因为这位好学不倦,勤奋刻苦,因为自己是满人统治的大部分都是汉人,所以更加喜好了解汉文化,连带着要求儿子们从小就三更起学书不倦,还要融汇满汉蒙的文化。

  这种高压名师辅导的状态下,能学出来的儿子,自然是远非旁人所及。

  人家说做皇帝只要应才是举知人善用就行,康熙爷却是硬生生把自己和儿子们也都培养成了才识过人的人。也难怪儿子们后期个个深具野心。

  这次胤禛沉默的时间更久,他看着面前的女人,不知道该拿她怎么办,于理于法,她已经是妄议朝政,清宫规矩女子不得干政。

  可是先有太皇太后干政在前,虽然后来皇阿玛在太皇太后逝去后就严令禁止后宫干政,可也是因为想摆脱蒙古的掣肘。

  满族入关以来,蒙古皇后死的死废的废,如今除了太后,大清后宫再无出身高贵位份高贵的蒙古女人了。

  随后胤禛就想到,自皇祖父后,先有孝康章皇后,后有孝懿皇后,虽都出自佟家,也是实打实的汉女,抬旗不过是抬得身份,可是正如瑶华所说,汉人会记得她们终归是汉女。而皇阿玛也是有四分之一的汉人血统吧。

  就是现在皇阿玛的后宫里,自太皇太后去后,也多是汉女。其实皇阿玛早就明白,满汉人数差距太大,现在应该是让满人尽量融入汉人之中,所以他频频召汉女入宫,也是想安汉臣的心吧。

  而于孝于情,孝懿皇后是他养母,瑶华是他喜欢的女人,甚至是至今唯一懂他的人。那么这些事情又有什么好选择的呢,答案早已显而易见。

  想明白的胤禛再看宋瑶华时,眼里已经柔和了许多。他随手捡起箱子里的火器,细细观看了一番,才收起来道“这些东西还是要拿去工部研究,海贸之事,我再看看,如此巨大的利益,你我都收不住,届时肯定还需要皇阿玛的助力。”

  “可以组建皇家商队,充实国库。”宋瑶华见胤禛这般说,就知道自己赌赢了,一时激动,顺口就秃噜了出来。结果引来胤禛一声呵笑“目前国库充盈,皇阿玛一向不喜欢这种争利手段,数次减免税赋,所以海贸之事还需要徐徐图之。”

  宋瑶华暗自着急,真等你徐徐图之了,也已经逼死老臣,惹得太子失宠,自己也成了百官抵制的对象了。

  宋瑶华想到四十六年的追缴国库欠款之事,就一阵头疼。难怪胤禛一上位就推行火耗归公,高薪养廉了,估计也是这件事逼得。

  说来说去就是没钱,还不抓紧时间赚钱,等着收拾康熙爷的烂摊子的时候,你再去焦头烂额,劳心费神,不短命才怪。

  宋瑶华眉头一皱道:“爷您忘了,去年亲征,国库的消耗还没算出来吧?”

  宋瑶华不等胤禛回答又说:“妾以前在家时,常听父亲说什么向国库借银子什么的,真的有臣子向国库借银子吗,他们都会还吗?”

  随即又小声道:“这次亲征,明明是我大清赢了,没有向准噶尔部索要战争消耗的财物,反而为表宽容,赐给准噶尔部不少东西。妾都知道打仗是因为掠夺边疆财物,从铁木真开始,打下地方就带走部落的财物牛羊和女人,这都是战利品。可搁到咱大清,就没有这个说法了吗?居然还要给战败方财物,这不是资敌吗?”

  宋瑶华说完看着胤禛反应,结果胤禛嗤笑一声“这不是和汉人学的要以礼待人,宽容仁慈,彰显大清宽和的胸襟和泱泱大国的气度吗!”

  宋瑶华悄声道:“所以才要博采众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宋瑶华说着看向胤禛的神色,才讪讪笑道:“妾就是觉得,其实有些汉族的文化也算是糟粕了,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互相取长补短才对。就像这个,打胜仗就该获取战利品呀。”

  胤禛深深叹了口气,“瑶华啊瑶华,你若是早出生两百年,或许也就没有我们满人入关的事了。我现在就开始担心,你这样的……”

  “妾就算早出生三百年,大明该亡也还是会亡,王朝更替从来不是一个人就能力挽狂澜的,大厦将倾,人力也有穷尽时。这是天命,天命在那,必出明主。明朝气数已尽,何来若是?”不等胤禛把话说完,宋瑶华就打断道。

  随后又微微偏头看向胤禛“所以,爷您知道不知道我说的这些花银子的地方啊?”

  胤禛正了正神色才道:“皇阿玛亲征因为是早有准备,所以所耗大概还在范围内,至于朝臣借银之事,却是已经有十几年的事了,也是皇阿玛体恤朝臣,俸禄不够时可以向朝廷暂借,以渡过难关。”

  顿了顿才继续说“至于归还与否,这个还需户部查账才知道。目前我不管户部,所以其中原由也是不大清楚的。”

  宋瑶华道:“我可以问父亲,他肯定知道,就算我家不借,也会有父亲的同僚借吧,毕竟他们的俸禄确实太少了,妾一家九口,父亲一年就六十两俸银,搁在宫里也就是六十个鸡蛋呀。想想这就要吃一年,难怪妾的母亲还在后院种菜自给自足,哎。”

  胤禛看着宋瑶华摇头晃脑的小模样笑着摸了下她的头,收起那几把火器道:“好了,有空可以问问宋大人这些事,现在天也晚了,我们还是先回去休息吧。这些火器我先找几个信得过的人研究一下,再斟酌着上奏皇阿玛。”

  宋瑶华点头应下和胤禛一起回房休息。

第57章

  宋瑶华自打和胤禛摊了一半牌后,胤禛又开始了忙忙碌碌的生活,而府里四福晋和李氏有孕,宋瑶华和武静芝作为侧福晋自然是要分管府务。

  宋瑶华把大部分事务都交给了武静芝,而她自己每天写写画画的也是忙的不可开交,而她忙碌的这些东西除了胤禛,没有其他人知道。

  武静芝虽是初掌府务,但是她学得很快,只要宋瑶华和春兰教过一边,她自己就能迅速上手。

  宋瑶华对此很满意,以后后院的事情还是交给武静芝这个原住民会更简单一些。她要做的就是怎么样合理的引进先进的技术文化,好配合胤禛逐步改变现状。

  宋瑶华写的很多东西都只是大概意思,具体的还是要胤禛这个深知时政的皇子来操作。这也是宋瑶华自己给自己设的底线。她可以在府里和胤禛探讨一些事情,提出建议,却不能去决定胤禛怎样做。

  不然再深的感情,也抵不过好强的性子。可见四福晋在这一点上是完全用错了方法。在现代还很少有成功的男人会一直愿意为女人妥协被女人压制的,何况是封建王朝的现在。

  所以为什么人家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身后都站着一个伟大的女人,而不是每个成功的男人身前都站着一个强势的女人呢。

  武静芝管理府务非常顺手,再加上她们自己也有人手,四福晋更是被三个嬷嬷看得很牢,且府医也已经请来常驻,太医又隔三差五的来诊平安脉,所以府里在有两个女人怀孕的情况下也难有人作妖。

  胤禛现在是一心扑在事业上,把宋瑶华的那些设想一点点按照大清现在的国情修改,陈述,最终在五月底给康熙爷递上了奏本。

  巧合的是,他的奏本正好和户部清点库存的奏本同时递到康熙爷眼前。两相对比之下,据说康熙爷独自在御书房发了一通火,李德全的脑袋也被茶杯砸了个大包。

  反正第二天正好大朝会的时候,康熙爷把刚满二十岁的胤禛从待了不到三月的刑部调去了户部,且一上来就直接是侍郎,有权单独向皇帝上奏的那种。

  如此一来,直接把胤禛推到风口浪尖,据说当时太子的脸色就不好看了。随后康熙爷又扔下一个炸弹,他命胤禛调任户部侍郎,主要就是去清查历年朝臣向户部借银的事情。

  此话一出,满朝俱静。宋瑶华其实还真说对了,自从康熙十年开放户部银两可以外借朝臣后,二十七年间朝臣只有来户部借银的,从未有过还银子的。

  且最初借银的只是一些真的快过不下去的低品官员,慢慢发展到后来的高品官员,皇亲国戚,宗亲元老,满汉皆有。

  不管有钱没钱,都问户部借银,欠条一打,从此再无音讯,更甚者年年借银,从未归还,积累到现在,光是户部借银的支出,康熙爷都算不过来了。

  所以才要胤禛彻查。而另一方面就是胤禛之前呈奏的如何快速揽钱,填补国库亏空的办法了。不过胤禛的奏本康熙爷还没有给朝臣看就是了。

  康熙爷并没有说胤禛查完后对欠款的官员要怎么处理,可这也足以让太子不好的脸色转为平常了。毕竟只是为了清查欠款升的官职,仇恨拉得太多,太子也不羡慕嫉妒了。

  因为太子也知道满朝文武就没有没向户部借过银子的人,包括太子自家的舅公。当然明珠,佟佳家也没有跑掉的。毕竟若真靠纯俸禄,康熙朝的俸禄确实低到令人发指。

  宋瑶华其实很想吐槽康熙,让人家卖命给你干活,工资就给一点点,简直就是让人活不下去,逼得那些官员搜刮民脂民膏,才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

  君不见史上康熙每次反腐,都不异于一场官场大地震,江南最多的一次,甚至连朝中后备官员都填补不完空缺,只能诛杀五品以上的大贪大腐,还要留着一些低位官员维持地方运转。可见康熙朝的官员有多穷,穷极思变,他们变得地方只能是往下搜刮了。

  因此,这也是胤禛最先考虑的问题,不论是制造更高级的火器还是提高军队配置,甚至是大面积改善普通百姓的生活,这一切的基础都是要先有钱。

  胤禛把赚钱的方法和花钱的地方都拿到康熙爷面前,让他自己对比。对,这位自己还是个能花钱的主,今天巡幸蒙古,明天视察河工,夏天要去避暑,秋天要去围猎。哪一样不是钱?

  虽然也有康熙爷自己的内库出的银子,可大部分还是从国库出的,巡视河工,赈灾,抚蒙,还有康熙爷出门,地方上修建的驻跸行宫,都是从国库出的。

  胤禛的奏本让康熙爷看到了户部花出去的银子,积年累月下来,数量也是可观,他为显宽仁,今天给这里免税,明天给那里免税,每年朝廷征收的税赋和支出堪堪持平。

  不得不说,康熙爷看到实际的数据后总算是知道自己还是缺银子的。因此,胤禛那些从海贸牟利的提议真正被康熙爷看在了眼里。毕竟谁也不会嫌钱多不是。

  康熙爷在早朝上扔下这个深水炸弹后,回到御书房就单独召见了胤禛一人,没办法这件事情目前还只能由胤禛先悄悄地准备着,等彻查欠款后才能公布解决方案。毕竟朝中就没有不欠银子的,包括胤禛自己的岳家和外家。

  胤禛回来后就把康熙爷的打算挑拣着给宋瑶华说了,先彻查,随后根据具体人员官职分类,后续这些家伙也需要根据自己的官职和欠款金额来出力了。

  想形成规模的海贸商队,光靠武家是不够的,胤禛的打算是让朝中官员都参与进去,第一次出海的财物就先还欠款,随后根据自家投入的财力物力人力,分成。

  这个办法也是先堵住宗亲和重臣的嘴,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等他们知道了海贸的利益,后面不用说也会自己往上赶着去的,也就能带动一些观望的低阶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