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秦 第58章

作者:春溪笛晓 标签: 爽文 种田 穿越重生

  所有人都老老实实挨了训,但同时也都在脑海里疯狂分析:大王到底派了谁在扶苏身边出谋划策?这些计划是谁代笔的?要是他们也能挖到这样的人才,以后做事肯定轻松很多!

  唉,想挖墙脚,又不敢挖。

  嬴政打发走一群来预订俘虏和韩国国库库存的,又转向扶苏,板着脸教育他别太骄傲,不是他计划做得好,而是其他人没有准备,等人家做好准备再来,你一点优势都没有。

  扶苏小鸡啄米一样连连点头,看起来特别听话特别受教。

  能入朝为官,本来就没有多少简单人物,一个两个确实都很厉害的啊。他现在也是普通人一个,并没有把别人都当傻子的资本。

  嬴政:“……”

  算了,随便敲打两句得了,免得把人训傻了。

  嬴政摆摆手让扶苏继续忙自己的事去。

  眼不看为干净!

  因为韩王降早了,扶苏一直忙碌到下衙。

  到要回去时,扶苏便想到这事对秦人来说是好消息,对张良他们来说却不是。

  想起昨天张良说“再也不弹琴了”,扶苏在心里叹了口气。他有意识地让马走慢一些,回到府上时怀德迎上来说张良没出来用膳。

  扶苏让怀德先把饭菜热着,自己迈步去了张良所在的院落。

  张良没闷在房里,而是坐在树下看着石桌上的棋盘出神。

  “子房。”扶苏上前喊道。

  张良想朝扶苏笑一笑,却没能笑出来。

  任谁知道自己的国家一夕之间没了,都不可能从容如故。

  他静静坐在棋桌边,没有说话。

  其实早在来秦国时,他就知道会有这么一天。

  他只是没想到这一天来得这么快、这么早。

  他毫无心理准备。

  扶苏也没再说话,而是坐到了张良对面陪他安静坐着。

  直到天色发黑,张良才抬起头看向一直静静陪着自己的扶苏,说道:“你饿不饿?我饿了。”

  扶苏马上说:“我也饿了。”

  两个人一起去用了晚膳,扶苏还有点担心张良,想和张良说说话,张良却说困了,今晚不和他一起看书了。

  扶苏没有多话,让张良好好休息。

  这一晚,很多人都没有睡好。

  第二天是休沐日,不用上朝,不想一大早便有人过来说韩非病了。

  扶苏让人请了个太医,叫上张良一起去探病。

  张良这天起得挺早,看起来精神也挺好。

  一个晚上过去,他的心情似乎已经调整过来,听说韩非病了他还挺担心,路上和扶苏一讨论,估摸着韩非更多的可能是心病。

  韩非到底是韩国王族一脉的啊。

  作者有话要说:

  嬴政:看到没有?我儿子牛不牛逼?

  文武百官:大王到底找了什么奇才帮他儿子造假?想挖走!

  *

  注:

  关于胡亥的出生日期以及其他时间线,说法很多,所以,这里依然是按需选用,自由想象,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不要当真!

第59章 入库

  扶苏和张良到了韩非住处,在门口碰上了尉缭。

  他们都曾是嬴政非常“重视”的人才,住处几乎连在一起,听说韩非病了,尉缭过来瞧瞧也很正常。

  扶苏和尉缭问了好,三个人领着太医一起入内。

  韩非住处一点都不像准备久住的样子,几乎什么都没添置,唯一多的可能是几本纸质书和几叠竹纸。

  看得出来,韩非心不在秦。

  扶苏领着太医进了韩非房中,韩非已经清醒过来,只是魂不守舍地坐在榻上出了神,看起来身形越发清癯羸弱。

  扶苏在塌边坐下,向韩非问好:“先生,听说你病了?”

  韩非恍然回神,看向走到近前的三个人,最后目光落到了扶苏身上。

  扶苏目光满是关切,说话也带着几分小心。

  这样一个王位继承者,怎么就生在秦国?

  旁人肯定觉得扶苏年纪太小,性情天真纯善,脾气还很软和,将来可能会是个很好拿捏的储君。

  可韩非不这么觉得。

  他在云阳学宫暂住的那段时间,扶苏和张良时常一起来请教他问题。从那时的交流来看,扶苏对许多事的理解远超于同龄小孩,对许多阴谋诡计也并非一窍不通。

  扶苏做事坦坦荡荡,却又有着敏锐而通透的洞察力,他看得出别人想要什么,并且有办法指引他们去实现,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按照他的想法去做事。

  这才是最可怕的。

  阴谋可以达成目的,阳谋却能收服人心。

  人心所向,诸事可成。

  韩非叹息道:“不过是受了些寒,没有大碍,是他们自作主张去把你们找来的。”

  扶苏和张良对视一眼,都有点担忧。

  扶苏把位置腾给太医,让太医给韩非把脉。

  韩非没有抗拒,在扶苏的示意下半躺着伸出手让太医给自己号脉。

  不一会,太医便得出结论,确实是受了寒,不严重,吃点药就好。就是除此之外还有点虚,平时需要正常吃饭,还得适当进补。

  扶苏让人去给韩非抓药,并叫人回府一趟,把家中放着的一些滋补品取来给韩非补补身体。

  韩非本想说“不用浪费在我身上”,又感觉一阵疲惫铺天盖地袭来,连说话都懒。他半合着眼好一会才缓过来,哑声对扶苏三人说道:“虽只是受了寒,却也怕给你们过了病气,你们还是先请回吧。”

  扶苏见韩非满脸疲色,免不了有些叹息。他没再多说什么,只叮嘱一句:“先生好好休息。”

  三个人一起离开韩非住处,尉缭邀扶苏去他府中小坐,看看他写出来的兵书初稿。

  张良也在受邀之列。

  扶苏和张良一听有新书可看,自然一口答应,两个人跟着尉缭入内,很快分到两卷兵书。

  扶苏两人也不嫌屋中简陋,分坐两边捧书看了起来。

  比起他们一起研读挺长一段时间的《太公兵法》,尉缭所写的兵书更像是一本行军指南。

  这书先花一部分篇幅阐述军政关系,讲得虽没有《太公兵法》深入,却也清晰地讲解了行军打仗期间军政双方如何协调合作。

第二部分讲的是各种兵法谋略,也相对比较浅显。

第三部分所占的篇幅最大,讲的是将领应该如何管理军队、如何定制军中律令、如何科学分编士兵、如何培养出令行禁止的好士兵等等,这些内容堪称枯燥,可细读之下就能发现,这绝对是基层将领应该人手一本的治军手册!

  扶苏对尉缭闭门著书的成功非常叹服,并询问尉缭能不能给他一份让他带回去研究研究。

  尉缭当然欣然答应。

  得到许可,扶苏又得寸进尺地问自己能不能把它重新排个版,画几张插图什么的。

  插图这事,尉缭还真没想过。

  他读的兵书很多,读的史书也很多,分析能力很强,理论知识很丰富,不过没多少实践经验,顶多只是到军中观察过一段时间,写的内容还是比较偏理论的类型。

  尉缭看过扶苏写的读书心得,也看过扶苏给学宫那边画的图纸,对扶苏的能力还蛮信任,自然没有拒绝扶苏的提议,仍是欣然答应下来。

  扶苏揣着尉缭的书稿回到家,和张良讨论怎么分工合作把这本《尉缭兵法》改头换面,变成适合基层将领学习的《练兵指南》。

  如果是在昨天之前,张良不会想掺和这件事,现在不一样了,现在韩王自己降了,对他来说秦国军队再强悍点也已经没关系。

  既然韩国都亡国了,凭什么赵国魏国他们还活蹦乱跳?

  想想韩国水深火热的时候没见他们伸手拉一把,现在他们说不准还在嘲笑韩国跪得快,张良就希望他们早点来和韩国作伴。

  怀揣着这样的想法,张良和扶苏凑一起嘀嘀咕咕,拟定了大致的改编方案,你一半我一半地分了稿子。

  前两部分意思意思地留一点,他们的重点主要摆在第三部分,改编方向是把意思变直接点、把操作变具体点,需要点理解能力的部分给它配上简单易懂的插图。

  这样一来,哪怕是不太识字的基层将领,也能连蒙带猜看懂这本书的内容了。

  至于将领们跟不跟着做,暂时还不重要。

  目前每个大将都有自己的练兵方法,战场是他们的舞台,他们只要能打胜仗就无所谓规不规范。

  不过在天下一统之后,规范化就很重要了。

  要知道一群失去目标的猛兽是非常危险的,秦国不能因为已经一统天下而原地把所有军队解散,更不能和战时一样把军权完全交付给某几位大将。

  到那时必须构建一个相对稳定的新军制,既要能一直保持秦国精锐之师的战力,又要能对将士进行有效约束。

  扶苏已经准备在改编过程中夹带点私货,在尉缭这份稿子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军事体系。

  张良对扶苏这个想法很感兴趣,两个人讨论到入夜,点上蜡烛开始操刀改动尉缭的稿子。

  接下来一段时间,扶苏下衙后都在和张良忙活这件事。

  到《练兵指南》整理出来回到尉缭这个原作者手上的时候,尉缭有点认不出这是不是自己的书了,内容看起来好像差不多,只是更通俗易懂;观点也没多大改动,还是他的那些观点。

  这个插图版通读下来非常流畅,一点都不觉得枯燥,就是总觉得有哪里不对。

  扶苏腼腆地对尉缭说:“先生,您是不是觉得改得不好?”

  尉缭沉默了一会,说道:“没有不好,这样一改,更适合给武将读。”

  兵书可不是写给文人看的,想要自己的兵书能让目的群体接受,其实该把道理写得深入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