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儿的六零年代 第50章

作者:鸩离 标签: 穿越重生

冯春红说种包谷,家里两个孩子,强子辍学在家下地干农活儿,能挣半天工分,完全可以补贴家用。墩子虽然才十二岁,但目前已经跨级读到了初三,眼瞅着夏末就要参加高考。

冯春红对这个脑袋瓜子灵光的儿子很看重,想多种点玉米,磨成玉米面,让墩子多吃点精细点的粮食儿。到时候跟他姑一样靠上高中,不说有多大的出息,像他姑一样做个村干部,那也是光宗耀祖的事儿啊!

徐万成却是不同意,这些自留地土质都不好,包谷对土壤的要求高,要是土地孬了,种出来的包谷只有玉米棒子,没有玉米粒儿,可不就糟蹋种子和土地了。

红薯不一样了,这种作物对土地没有太大的要求,无论土地肥沃或是贫瘠,它都能生长,只不过长出来的红薯有大有小罢了。

只是红薯虽然耐旱也耐草长,但是拾掇起来麻烦,一季度要翻好几遍秧子。若是翻不到,秧子扎了假根,会分主根的养份,在假根上结出细小的小甘薯,到时收货的季节,就全长得瘦小瘦小的,根本不成用,填饱肚子都困难。

两人争执了半天,最后还是墩子发了话,说就种红薯吧。至少红薯还能收点,万一种了包谷,只有包谷芯子,那不就白白浪费种子了。

当儿子的都这么说了,冯春红就算不乐意,三票顶她一票,少数只能服从多数了。

种植红薯其实十分简单,提前选好红薯种,在地窖里培芽,再下地分种就行。

以前这培芽的事儿都是一大家子一起做,现在分家了,徐万成想着老两口子和三房要种的红薯也没多少,就想着干脆让他们把红薯种送到大房,一起把培芽算了。

给老两口子陪芽,冯春红没意见,毕竟当人家儿媳妇儿,哪能事事跟公公婆婆计较。可要给三房育苗,冯春红就不乐意了。

“她李红艳又不缺胳膊,又不瘸腿,不就怀个孕,就把自己当成地主婆,整天摊在床上哪都不动弹。要我给她陪芽,我呸!做梦去吧!”

强子也说:“三婶儿自从生下梅子后,整个人就变得懒懒散散,人也怪怪的。咱们一起培芽也没啥,毕竟咱三叔跟咱爹感情好,也对咱几个侄儿侄女都好。怕就怕合一次后,三嫂还是这副懒散样儿,以后理所当然的把他们家的农活儿堆给咱家做,那娘心里不得膈应死。”

徐万成知道他说得也是个理儿,叹了口气,没再说话。

冯春红瞅着他那不满意的样儿,心里哼了一声,说了句,“都分家了,你管人家地里种啥,人家就是荒着地儿咱也管不着。”说完气哼哼的站起身,走去东屋跟老两口子说合在一块育苗的事儿。

各家忙活完自留地儿,日子如流水,眨眼十来天过去,小满已至,日头毒辣起来。

徐宝上个月末留了十来颗自家生的种鸭蛋,让一只母鸭抱窝,前儿出了窝儿,十二颗种蛋,只毁了两颗,其余十个鸭蛋全都孵化了出来。

于是鸡圈里新添了一地毛茸茸的鸭仔,老徐又用石头凿出来一个小水池,让鸭仔在里面嬉戏玩水,看着干干净净,可爱至极。

徐宝就用玉米包谷掺和着青菜叶子喂了半月,等它们再长大点儿,就可以赶它们去溪河里吃鱼吃水藻啥的,也不用在多费心喂粮食了。

于此同时,队上的知青越来越多了。不止他们公社,还有整个红旗社,周边几个公社都是如此。

第五大队新上任的大队长徐爱国,领了一批又一批的知青上大队知青点来。这些知青从第一批十七八岁到二十来岁,变成了十五六岁到十七八岁,年纪是越来越小。

有些知青明明还是孩子长相,却不知怎么地也下到乡下来,跟着一群群的知青,麻木的看着围观的村民和各种欢迎大会。

开完欢迎会,徐爱国把新来的知青,安排给当初来的第一批知青周富强管理,“我瞧着这些知青还是半大的孩子,言语间心高气傲,不服教的很。周同志,你是大城里来的文化人儿,头两批知青你都管教的很好,这批也交给你,你好好的给他们做做思想准备,要让他们知道,他们下乡是来支农干活的,不是下来玩的,只有干活才能分到粮食!你把工作落实好了!组织是不会亏待你的!”

这话徐爱国前两年当副大队长的时候就说过,等李建国走后,他填补了正大队长的位置,也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把周富强提拔成了第五大队的记分员。

这份工作以前是徐宝在做,人们怵于她背后有神仙和混子陈渊在撑腰,加上她是大队上唯二的高中生,对于她的督工记分倒挺支持,没怎么为难过她。

可周富强就不同了,他虽然也是高中生的文凭,到底他只是知青,一个外地人,让他做记分员,大队上的人多多少少都会为难他几分。

经过半年的努力工作,周富强好不容易稳住了脚,第五大队的队员们也接受了他,不再为难他的工作,他也不用再下地干粗活儿,只需要在田间地头记分就好。正打算松口气,徐爱国又给他来这一出。

其实徐爱国也没办法,他今年不过四十岁,以前在村里的时候还有点威望,自打李建国父子连续十二年当第五大队的生产大队长,且把村里管理的妥妥帖帖。李建国还带领全队安稳度过三年大饥/荒,队上没饿死一个人,年年还得先进生产队的称号。徐爱国上任后,心里就压力山大啊。

一个是他只有小学文化,明显比不上人家李建国的高中文化。再一个,他虽然在队里德高望重,办事能力也不必李建国差,到底他输在文凭学历上,见识的没有李建国多,很多上头开会的内容理解能力不够,策略就不足,总会出些不大不小的差错。

这些小差错原本没啥,只要不涉及队上人家的利益,基本大家都是睁只眼闭只眼。

奈何队上觊觎徐爱国这个大队长位置的有不少人,总会抓住他这些事儿上报公社,闹个不停。

徐爱国没办法,只能求助于周富强这个城里来的文化人,时常让他给自己出谋划策。同时让他当记分员,也是有拉拢的意思。

瞧着周富强露出为难的神色,徐爱国就把他在县城开会听到的内容,倒豆子似的,一股脑儿给他倒出来,“我跟你说啊周同志,现在城里的风向变了,听说很多知识份子都要强性弄去偏远的新疆、西藏、西北等等地界去开荒修路。城里现在都不能穿裙子了,颜色亮点的衣服也不能穿,还有严查家庭成分的,说啥要查特/务还是腐败资本份子啥的。现在城里到处人心惶惶,很多人都携家带口去乡下避难呢。”

周富强听完,再没二话了。

其实他每月都会和家里人写信,家人在信件中多多少少跟他透露了一些徐爱国刚才透露的消息,还直说他幸好走的早,虽说他被分在榨鼓市的乡下干农活儿,到底只要肯干活,就能吃上饱饭。

往后的知青,就要往那些条件苛刻的地方派去,能不能吃饱饭都是问题,最重要的是还有没有命活着回到家人面前。

所以周富强收到任务,转身就去了知青点,正好看见新来的十五个知青,正如同当年和他一起来的四个女知青一样,不是埋怨乡下哪哪都不好,就是在知青点东逛西晃,嫌弃知青点小,住不下人等等。

徐安国今年年初在县城开会,得知会有大批知青下乡来时,就让村里人把知青点给扩建了,分成里间和外间。里面给女知青住,外面给男知青住,全都打通铺,能住下四十多号人。

这会儿看见那群新来的知青穿的花枝招展不断埋怨,周富强不由自主的看向跟他一起来的四个女知青。

自打知道回城无望后,这个四个女知青就任命认真的干起活儿来。

其中那个最娇气,名叫冯媛媛的女知青,也变成了干活好手,白净的脸蛋因为一直在地里干活儿,晒得跟那些乡下妇人一样,黑红黑红的,完全不复当年白皙不沾灰土的娇娇小姐模样。

而第一批的男知青们,也跟她差不多,不同的是他们手上脚上结满了厚厚的茧子。都年纪轻轻的,脸上却一片沧桑感,抱怨的心里一点都没有了,跟第五大队的人一样,只努力干农活儿,盼望收成好,多赚工分多换粮食。

而周富强也同样如此。他苦笑了一会儿,把那新分来的十五个知青叫到跟前,先把徐爱国说的那番话说了边,然后接着道:“我们知道你们在下乡之前,都是家里的宝贝疙瘩,没吃过什么苦儿。无论你们是自愿还是被逼着下乡,既然来到了这里,就要入乡随俗,早点适应这里的生活。不要想着有人会帮你们,也不要想着回城,你们既然下放到这里,就断然没有回去的路。就算你们有门路回去,用不了多久,也会被送去高原或者荒漠之地,那里的条件有多苛刻我就不说了,你们自己掂量掂量吧。”

刚才还怨天怨地,嘻嘻哈哈,打打闹闹的新知青们沉默了一阵,有个看起来比较娇气的女知青,娇滴滴的开口,“那我们留在这里,什么时候能回城里呢?”

“想回去?”周富强刚要开口,就听冯媛媛在旁边嗤笑一声,“我们第一批下来的知青都没回去,城里还一批批的往外派人,你觉得你们有可能回去吗?别做白日梦了!老老实实地干活儿吧!”

新知青们又是一阵沉默,当天晚上知青点却是一片呜咽,为自己未知的命运,也为背井离乡,离开父母亲朋而哭泣。

外头一直在变,然而第五大队还是一如既往,平和安静的过着乡农人家的日子。

这天方如凤忙活完自留地的活儿,正想去沟渠边洗手时,忽然看见自家老三从田埂边风一般的跑到她面前,喘着粗气喊:“娘,快,快回家去,小花她娘,她要生了。”

方如凤顿了顿,头也不抬的接着洗手道:“生就生呗,这谁家没生过孩子,用得着这么急赤白脸的?”

这年头生孩子可不想后世一样,还得专门进医院待产,这年头的妇人多半在自个家里,由自家婆婆妯娌,或是有经验的妇人帮忙顺产。

方如凤自己生了四个孩子,平时也没少帮人顺产,那是相当的有经验,底下三个儿媳妇进门来,生孩子都是她在帮忙,因此李红艳要生第三胎,她也不慌不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