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穿之完美炮灰 第129章

作者:顾盼笙笙 标签: 爽文 穿越重生

  皇帝大怒,找了薛二老爷前来问罪,薛二老爷看了卷子,当场不认,说是被人陷害了。皇帝哪肯信他,当即让人去将薛景宁捉拿进诏狱。

  二老爷只能以死明志,希望皇帝看在他死了的份上好好的查一查这个案子的真相。

  说到这,二老爷的面色又白了,道:“看来是圣上网开一面,今日没来捉拿你,怕是明日一早,就会有人来家中了。”

第163章 :说好的一起去死(十六)

  不过一夜时间,殿上的事就在京中传遍了。

  十六岁天才解元是假的,他从县试一路作弊到乡试,连皇帝都惊动了。学子们先前只是怀疑,现在却是群情激奋了,国子监的监生,京畿学院的学生,外地的学子,都聚集在了顺天府衙前,击鼓鸣冤,要为自己讨一个公道。

  “吏部尚书的儿子,怪不得能考至解元,呵呵。”

  “太子爷英明,要不是有太子爷查出来此事,我们怕是一辈子都被蒙在鼓里了。”

  “话说当初在大兴,这位解元可是当场做了一篇策论出来,想来也是为了避开嫌疑故意闹事的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要不是闹的那场事,如今也不会惊动圣上了。”

  “听说尚书大人以死明志,呸,要我说,他一家都该死。”

  “听说几位大人昨夜都被带走了,这件案子可是本朝最大的一次舞弊案了。想来,这位十六岁的解元公真的要留名千古了。”

  薛景元站在人群中,嘴角轻轻的翘了翘,又收了回来,他想笑,却不得不忍着。家中这几日多事,听说二叔昨夜差点就死了,今日还半死不活的躺在床上呢。

  他在人群中听了一会,转身上了马车回家。

  大太太听了薛景元的话,问道:“可是真的?”

  “千真万确,如今大家都在府衙击鼓鸣冤,要官府给他们一个交待。”

  “好啊,”大太太点点头,笑道,“当初为了这件事他们还将你打了一顿,如今我倒要看看他们的下场。”

  “娘,此事不要轻举妄动,待官府出了结果再说。”薛景元想起之前,还心有余悸。

  “不能等了,傻孩子,科举舞弊是大事,倘若这事坐实了,连你都抽不了身。就算咱们能苟活,留一条命,却要为二房犯下的祸事背一辈子的罪名。”大太太嘴上虽这样说,眉眼间却全是笑意,她唤来站在门口的丫鬟,道:“你去镇国公府请容夫人,就说是我请她来一趟。”

  丫鬟有些犹豫,“先前老太太下了命令,不能再让容夫人踏进府上半步。”

  大太太怒目圆瞪,“我叫你去你就去!”

  丫鬟只好跑了。

  大太太平日里太过强势,薛景元的媳妇向来不怎么与她说话,此时坐在下首,慢悠悠的喝着茶。

  大太太转眼看向她,“大媳妇,过来,伺候我换身衣裳,咱们去上房找老太太。”

  “娘,你要干嘛?”薛景元被她吓了一跳。

  “分家。”大太太笑道。

  上房里,老太太和大老爷都被吓了一跳,大老爷虽然心中也恨,但是完全没想到分家这事,如今二弟还躺在床上,他就是想也不敢说出这样的话来。

  老太太气的手脚发抖,道:“你个孽障!吃着好的时候不见你要分家,如今二房有难了你倒要分家了!”

  大太太挺直腰背,道:“老太太,二房不是有难,二房是自找苦吃,技不如人便罢了,他却科举舞弊,是要拉着我们一起死吗?你念着二房的好,也要想想我家中还有个待考的儿子,倘若他这罪名坐实了,我们景元的前程是不是也完蛋了?”

  大老爷想着当初他还为这事打了儿子一顿,只觉得后悔,心虚道:“你至少也等等,今日家中这么乱……”

  “等什么等!再等下去咱们一家子的前程都完了!”

  老太太气极反笑,“即便分家了,你也是薛家人,莫非你是想让我开宗祠,将你们逐出薛家?”

  大太太道:“只要分家,我必定能让景元不受连累有一个好前程。”

  大老爷依旧在犹豫,老太太是他的亲娘,他是嫡子啊,庶子都没叫着分家,他怎么能伤亲娘的心呢?但是景元是他儿子,儿子的前程毁了这辈子可就完了。

  正胶着着,外面小厮来报,圣上派了两个人来将四少爷带走了。

  “是锦衣卫吗?”老太太吓得面色惨白。

  “是宫中侍卫,只来了两人,悄悄来的,从后门出去了。前门还聚集了不少学子在闹事。”

  老太太松了口气,“随他们闹去。”

  话音刚落,又有人来报,“镇国公夫人来了,说是大太太请她来的。”

  大太太昂首挺胸道:“分家必定要有族长在场,只这事不能再拖了,我便请了容夫人来做个见证。”

  老太太差点一口血喷了出来,大老爷没说话,她便知道老大也是此意。

  “好!好!”老太太道,“开宗祠!分家!”

  ……

  云浅在屋中等了一夜,本以为会是锦衣卫上门,没想宫中来了两个侍卫,悄悄的从后门将她带走了。

  到了宫中,明黄的大殿里,云浅跪下给皇帝行了礼。

  “薛景宁,”皇帝背着手,从龙椅上走下来,“抬起头来,让朕看看。”

  云浅抬起头,看着穿着龙袍的皇帝。

  “确有一两分像薛阁老。”

  “祖父美名,草民不及半分。”

  皇帝从桌上拿起了几张卷子,道:“以你的年纪来看,你的策论写的确实不错,只是错字连篇,手段略为生疏。如此却是担不起解元的美名了。再考几年,或许也能中举。”

  “皇上,可否容草民看一眼试卷?”

  几张卷子被皇帝扔在了云浅面前,这果然不是她的试卷,笔迹刻意模仿过,但是太子准备的时间短,一时半会哪能那么像,所以二老爷才会一眼认出这不是她的。至于文章,是在她原来的基础上改过的,流畅的地方变得干涩,甚至还有一篇从破题之时就已经跑题了。

  “这并非草民的试卷。”

  皇帝哼道:“太子调查的明明白白。”

  “皇上,太子或许是遭人蒙蔽。毕竟京中流言四起,多少人想讨好太子,所以草民便成了待宰之羊了。”

  皇帝道:“事已至此,朕不能不给天下学子一个说法,景宁,太子不能犯错。”

  云浅抬头看着皇帝,她咬着牙,半晌才道:“草民明白了,草民年幼之时,祖父曾教过草民,忠君为国。草民愿意以一人之命,换取天下安宁。只求皇上,放过薛家。”

  大殿里一片寂静,云浅紧紧捏着拳头,她不怕皇帝,但是此时的她不能不怕,她只能低着头,静待圣言。

  “不要发抖,你很害怕?”皇帝轻言问道。

  云浅磕头,却并未起身,趴着道:“草民害怕,草民不过十六岁,昨日还在接受祝贺,明日就要准备上断头台。草民怕死,谁说今朝有酒今朝醉,那不过是生死不在眼前罢了。”

  “那你为何不为自己争取?你不觉得自己冤吗?”

  “太子乃国之储君,草民再冤,也不能动摇根本。”

  “愚忠!”

  “非也,国家根本之前不谈个人。皇上,倘若此事是其他人冤草民,草民定当据理力争,必定要在天下学子面前为自己讨回一个公道,草民是真的读过书,并非作弊,草民不怕。但是,如今太子的威名已经在天下学子中立起来了……”云浅说着不由落了泪,道,“皇上,草民是否,真的只有死路一条?”

  皇帝突然笑了,道:“到底是年纪小,动不动就哭。”

  “毕竟要死了,草民才十六岁,还没活够。”云浅低声道。

  “皇上,”一名锦衣卫走至殿前,行礼道,“提督学政梁大人已经招供,是他偷偷换了薛景宁的试卷,大兴县署和顺天府衙里都有他买通的人,如今已经着人去抓了。”

  皇帝叹了口气,“到此为止。”

  “是。”

  皇帝道:“薛阁老一生为朕鞠躬尽瘁,他离开后,朕如同失去了左臂右膀。景宁,你的试卷朕已经看过了,青出于蓝,你让朕似乎看到了当年的薛阁老。”

  “祖父乃是草民学习的榜样。”

  皇帝笑,走至龙椅上坐下:“确实比你爹强,他也就只会撞柱威胁朕了。回家告诉他,朕清洗殿里的血迹也是要花费银两的,待他养好伤,亲自把银两给朕送回来。”

  云浅擦了擦汗,道:“皇上的意思是,草民不用死了?”

  “朕的江山需要人才,朕不希望它凋零在朕的儿子手上。日后无论是谁继位,你薛家都必须好生辅佐他,朕希望,薛家能再出一个薛阁老,你莫要辜负了朕。”

  云浅连忙磕头,“草民不敢辜负圣恩。”

  “朕既说了,你无罪,你便光明正大的从宫中走出去,让那些闹事的学子都看看,能在朕面前活下来的薛景宁必定有真才实学。”

  “草民不敢。”云浅有些心虚,她实在怕走出宫门之后会被那些群情激奋的学子冲出来打一顿。

  “怕?”皇帝道,“这件事对你的名声确实有碍。既如此,那便传朕旨意下去,明日下午朕亲自在殿里主考,周阁老任副考官,由他出题,薛景宁赴考。”

  “奴才遵旨。”

  “胆小,准备马车,送薛景宁回去。”

  “多谢皇上。”云浅复又谢恩,跟着皇帝身边的太监出了门。

第164章 :说好的一起去死(十七)

  薛家此时却热闹的很。

  镇国公夫人被拦在了二门外,周氏亲自站在二门前骂了她一顿,又命人将容夫人赶了出去。反正都要死了,她怕什么,别说容夫人,就是太子来了她也要打一顿才罢休。

  薛家急匆匆的开了宗祠,家中族长也被从大兴请了过来,族长是薛阁老的弟弟,苦心劝道:“家中有难,至少也要等挺过去了,再谈分家不迟。”

  “族长,被连累的不是你家孩子,你当然说风凉话。”大太太道。

  薛景元缩在门外,他学乖了,不敢轻易出头,即便他爹现在默认了分家,但是保不准哪天他想起这回事又怪到他的头上。

  族长指着大太太骂道:“你这毒妇,你让大哥在地底下都不得安宁,好好的家被你闹成什么样了?你该被大郎休了才是!”

  薛大老爷不说话,他坐在椅子上,从分家开始他一句话都不知道该怎么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但是明显薛景元和大房的子女是他的宝贝疙瘩。

  “三弟,罢了,你不要动气,开宗祠本是件大事,只是今日事急从权,他们既怕连累,那就分。”老太太道。

  族长叹道:“景宁那孩子我见过,去年县试他还去了家中看我,我也考教过他的学问。大嫂,我是断然不信他会做出作弊这种事来的。”

  大太太冷笑:“有没有作弊,天知地知你知圣上知太子知,他已经被带进宫了,圣上莫非还要冤了他不成。娘,不是我不顾情面,我家中还有景元和几位小子,您不关心我关心,您这心真是偏到天边去了。”

  老太太道:“族长,分。这宅子是圣上赐给老太爷的,如今做了尚书府,就留给二房。大兴族里还令有三处两进的宅子,便分给大房三房四房。祭田按着族里的规矩来,京中的铺子我本是打算日后作为嫁妆给几位姑娘,如今便一人两间,余下的捐给族里,那些银两就由您多看顾些族里的学子。明浅在佛堂,她的铺子就放在她母亲名下。另有银两珠宝,分做四份,每房一份。三房外放,东西就由我保管。”

  族长写了下来,大太太有些不满,她那么年为公中忙来忙去,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大房居然一分多的都没有。只是如今大难当头,她懒得再闹。

  “老太太,二太太,四少爷回来了。”小厮在门口唤道。

  族长把分家书一式四份分给各人,老太太和周氏急急忙忙往上房走去,四太太犹豫了一番,跟了上去,大太太想了想,也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