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牌县令,被迫登基 第212章

作者:红叶似火 标签: 种田文 爽文 基建 穿越重生

  嘉衡帝看完信后勃然大怒, 可恨, 实在是太可恨了,陈云州一个乱臣贼子,他怎么敢的?

  愤怒之余, 嘉衡帝忍不住开始怀疑,陈云州总共就写了这么五封信吗?

  还会不会有人收到信隐瞒了下来?

  他浑浊的老眼宛如藏在黑暗中的毒蛇, 一一扫过底下的臣子, 落在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的身上。收到信的五人都是三品以上的大员, 那其他人呢?戈箫、晋峰他们没收到吗?

  被皇帝这种如有实质的压迫视线盯着,三品大员们都感觉后背发凉。

  好在,很快嘉衡帝就收回了目光,说道:“虞爱卿、富爱卿……你五人忠心耿耿,朕是欣慰, 尚金百两,锦缎百匹,此外……”

  嘉衡帝很大方, 直接给五人人均好几千两银子的实物嘉奖, 要不是这五个人都位高权重,估计他还会再让他们往上升一升。

  虞文渊和富国祥五人都松了口气, 连忙叩谢隆恩。

  嘉奖完诚实的大臣, 嘉衡帝阴狠的目光一瞥, 下了一道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圣旨:“凡地方官员、六品以上将领, 都需将家中老父老母,长子或幼子择其一送入京城。朝廷会妥善安置他们, 让他们享尽荣华富贵!”

  此言一出,满朝俱静。

  这话听起来似乎不错,可所有人都明白,这其实就是扣留家属做人质,一旦地方官员或将领有异心,又或是没守住城池,留在京中的亲眷只怕都没好下场。

  历史上这样的事不少,但多针对的是王侯又或是敌对势力,对自己手底下的官员如此,还是普天之下第一遭。

  而且如此大规模的扣留人质,很可能引得人心惶惶。

  不少大臣都不赞成,一是怕引起动荡,二也是担心有天这把火会烧到自己或亲朋身上,今日是地方官员,那明日会不会是他们这些京官呢?

  但所有大臣都知道,现在嘉衡帝心情不好,谁要是跳出来反对铁定第一个挨削,所以偌大的朝堂竟陷入了一种诡异的沉默中。

  最后还是虞文渊试探性地询问道:“皇上,那地方官员从几品开始?”

  嘉衡帝淡淡地说:“六品!”

  六品,那就是从通判起都要送人质入京,多则三名,少则一人,再加上军队那边,至少有好几百名官员家属入京。

  虞文渊有些担忧:“皇上,这……这样兴师动众会不会引起下面人的恐慌?”

  富国祥也站出来支持他:“是啊,皇上,人太多了,京城也不好安置。”

  皇帝可是说了要给这些人荣华富贵,那每家都得一所宅院,还有吃穿用度,伺候的下人,一年的开销少则几万两,多则几十万两不等。

  平白一下子多养这么多人,户部又要增加一笔额外的开销,而且还可能造成地方官员和军中将领的不满。在富国祥看来,这笔帐实在是太不划算了。

  嘉衡帝不悦地看着他二人:“怎么会恐慌?只要他们尽忠职守,踏踏实实为朕办事,朕不会亏待他们的家人。觉得会恐慌的,必然是有二心,这种人抓入大牢,严加审问!”

  这话一出,即便还有想法的官员也不敢开口了,因为怕被扣上一顶“二心,跟乱军逆贼”有勾结的帽子。

  最后早朝在文武百官的心不在焉中结束。

  出了宫门,虞文渊瞥向富国祥:“富尚书,这事弄得……你有没有法子?”

  地方官员送家属进京为质这事交给了吏部,军中将领那边则由兵部负责。

  富国祥叹气:“我能有什么法子,虞尚书,你还是去找戈箫商议吧,他素来主意多,兴许有法子。”

  富国祥也希望他们能说动皇帝收回成命。

  虞文渊谢过富国祥,直奔戈箫府邸。

  戈箫万万没想到,陈云州这么竟然同时送了好几封,不,可能十几封,几十封信。那他的隐瞒,很可能没有效果,而且还会让皇帝怀疑上他。

  戈箫故作震惊地看着虞文渊:“还有这种事?那陈云州未免也猖狂了!除了虞大人,还有哪些人收到了信?”

  虞文渊将另外四人的名字报了出来,然后状似不经意地问道:“戈大人没收到?富大人、裘大人都收到了,六部中也就晋大人和姚大人没收到!”

  不是他一个人没交信,戈箫松了口气,苦笑道:“虞大人应该也知道,那胡潜记恨于我,庆川方面怎么可能会拉拢我。”

  没想到胡潜倒成了他的好借口。

  虞文渊也就随口一问,闻言点头笑笑,没再追问,然后说起如今的困局:“将地方上和军中六品以上官员、将领的家人接入京中怕是不妥,但皇上正在气头上,不知戈大人有没有法子,能够劝皇上回心转意,不然你我都要头痛了。”

  戈箫确实头痛。

  虞文渊都还稍微好点,他这边都是地方文官,俗话说,秀才造反,三年不成,即便有怨言和不满,很多人也会闷在心里,可军中不一样。

  军中男儿脾气要暴躁很多,而且很多中下级将领都是在沙场上杀出来的,如今他们正在忠心为国,浴血奋战,可朝廷却不信任他们,将他们的家人接入京中为质。

  这不是逼他们反吗?

  戈箫也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但他心虚不敢进宫见皇帝,便揉了揉眉心道:“这事是要劝皇上,只是我这腿不争气,现在还走不了路。”

  闻言,虞文渊的眉头不自觉地锁了起来,有些失望地看着戈箫:“戈大人,一点办法都没有吗?”

  戈箫想了想说:“想办法请贵妃娘娘劝劝吧,这时候兴许也只有她能劝得动皇上了。”

  虞文渊点点头,又跟戈箫闲话了两句,然后回去想办法走贵妃的路子了。

  他们还在想着阻止这事,殊不知这事已经在京城中传开了。

  嘉衡帝本就有意杀鸡儆猴,所以在朝堂上下的命令,当时文武百官都听见了。不少人心底不赞同,觉得嘉衡帝是得了失心疯,回去后免不了要跟身边亲近的人抱怨两句,又或是叹息几声。

  这样一来,这事很快就传得满大街都知道了,各家的探子得知这个“好消息”,更是喜得赶紧派人南下汇报。

  

  陈云州不知道经过他和龚鑫的双倍刺激,嘉衡帝快疯了。

  他在视察工坊,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工坊终于做出了一款用蒸汽带动的纺纱机,效率是手工的两倍。

  对于这个效率,陈云州是不大满意的,但工坊众人却是欣喜若狂,毕竟不用人手工劳动,只需按时添煤,机器就能自己运转干活,多省事啊。

  但作为庆川的掌舵手,陈云州知道挖煤运煤的成本有多高,这么算下来并不划算。

  这并不是蒸汽纺纱机没有性价比,而是技术的改良还不够,陈云州上辈子也没专门钻研过这块,一时半会儿弄不清楚该如何改良,而且他也没那么多时间耗在工坊。

  而且要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可能单靠某一个人或某个小团体,而是应该鼓励、发动更多的人投入到这个创新和发展中,不断地竞争,才能推动技术快速发展。

  因而,陈云州脑海中滋生了一个想法。

  他叫来乔昆吩咐道:“我准备今年在我们庆川办一届技术博览会!”

  乔昆第一次听说这个名词,疑惑地问道:“大人,什么是技术博览会?”

  陈云州扫了一眼工坊中的机器说:“其实就是一个技术交流大会。光靠咱们工坊这点人,太慢了,而且容易固步自封,安于现状,要想打破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就是公开技术,大家融会贯通,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乔昆只听懂了一个意思:“大人是准备将蒸汽机的技术分享给其他人?”

  陈云州点头:“没错。”

  乔昆张了张嘴,有些不情愿地说:“大人,这……这岂不是要便宜朝廷和大岳?”

  其实这只是借口。

  朝廷和大岳最关注的是人口、赋税、地盘,哪会在意商贾。

  不过陈云州理解乔昆的想法,谁有先进的技术不藏着掖着,谁愿意大公无私地分享给其他人?

  如果陈云州只是一名商人或大财主,他也会这样做,将利益最大化。

  但他不是。

  他可是能制定税收政策的人,让这些商贾将技术传播出去,不断改良,更新迭代,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推动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商品经济日益繁荣,他也能从中受惠。

  轻轻拍了拍乔昆的肩,陈云州说:“乔昆,我们庆川军迟早要北上,工坊中,除了兵工坊这块,其他的皆可跟人分享。你跟着我,也不想永远只做一名管事吧?”

  乔昆吃惊地抬头望着陈云州:“大人,您……您的意思是?”

  陈云州指着他们的工坊说:“庆川工坊也可变成朝廷的一个衙门。我们要将庆川工坊变成天下的技术中心,引领技术潮流,鉴定技术,表彰鼓励天下技术人创新的权威机构。”

  “这不是跟工部重合了吗?”乔昆皱眉问道。

  陈云州轻笑着摇头:“怎么会?工部的职能更多的是担负公共建设,而庆川工坊,要引领技术,鼓励创新,所以开放、包容、交流,才是我们的宗旨,敝帚自珍行不通。”

  至于发明者的权益,陈云州打算借鉴现代的专利技术这一举措。

  因为搞创造发明需要钱,必须得有正向的反馈,有经济效益,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投入到这一行中,否则如果发明者倾尽家产弄出对全社会都有益的发明,最后自己却穷困潦倒,谁还愿意去创新呢?

  乔昆明白了,以后他们庆川工坊要慢慢向衙门转变,而不只是给大人赚钱的一个工坊。

  他点头道:“是小的目光短浅,但大人所说的这个技术博览会小的第一次听说,实在没有头绪,还请大人指点一二。”

  陈云州也不是特别懂,但他上辈子念书那会儿,也去逛过这样的展会,弄个大致的框架出来还是可以的。

  他想了一会儿后说:“先定日期,九月初一吧,那时候天气不冷不热,比较合适。然后工坊可以印刷出一些宣传图册,重点讲述科技博览会的宗旨,目的,然后抛砖引玉,将我们的几项重要技术发明罗列出来,庆川到时候可以出售相应的机器,以提高大家的生产效率。”

  “同时,可鼓励各商家拿出他们独一无二的技术或产品,在科技博览会上展示和销售,以增加博览会的看点。”

  “等形成良性循环,以后每年就按照前一年的方式,略作调整后继续开办。如果一年一次太频繁,也可更为两年或是三年一次,这个以后再说。最重要的是引导大家分享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产品。”

  乔昆大致懂了:“好,大人,那小的先做一份出来,给大人过目之后再做调整。”

  陈云州没有意见,提醒他:“你要摸准商人的心思,这事你可以跟夏喜民商量商量。”

  夏喜民现在也算庆川的半个官商了,庆川有什么大项的采购,本地没有的,多是托他帮忙。

  乔昆点头,当即就去找了夏喜民,两人商议了好几天,最后弄了一本粗略的小册子成品,供陈云州过目。

  陈云州看完后删掉了一些繁文缛节的东西,再适度地做了一些调整之后,将册子还给乔昆:“就这么印刷,然后派人在庆川城门口,给出入的商贾每人发一本小册子。”

  现在才三月,还有半年,这么长的时间,足以将这件事扩散到大江南北。

  乔昆将册子印了一万份,每份都盖上了庆川府的官印,然后下发给过往的行商。

  很快,庆川城的商人都知道了庆川官府要举办技术博览会,跟大家分享庆川目前先进的技术。

  当然,这也是有门槛的,每个想要参加技术博览会的商人,须得提前至少一个月提供申请,如果自己也有技术或产品要分享,通过了庆川审核的,无条件获得参会资格。

  没有技术要分享的,则必须每人提前缴纳一百两银子,获得一张实名制请帖,拿着帖子参加。

  这一百两银子博览会会收取五十两作为筹办此次大会的资金,剩余的五十两,将根据各参展技术或产品的评级,给与相应的补贴,作为奖励,但最低每项技术的补贴都有五十两银子,上不封顶。

  若是请帖收的钱不够,那就由庆川官府出资补齐。

  最后这两条直接让庆川商贾都轰动了,大家都弄不明白,陈云州到底要搞什么,又是分享技术,又是贴钱的,值吗?

  对于外面的各种揣测和流言,陈云州完全没放在心上。

  现在看他可能要搭进去技术和银钱,但只要这生产效率提上去,以后谁能有他赚得多?

  比如蒸汽纺织机推广出去,生产效率大大提高,这么多的布总要卖出去吧,每卖一次是不是都得缴纳商税?这钱最后还不是交给他吗?

  与其让工坊那点人天天勤勤恳恳给他做工,不如让全天下的商贾都给他做贡献。

  这事太离奇了,而且来往庆川的商贾很多,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遍了南方。

  葛镇江这个大老粗完全理解不了,只觉得陈云州闲得没事干,手里那么大的地盘,不赶紧征兵北上继续占地盘,还在磨磨蹭蹭搞这些没用的玩意儿,不可理喻。

  要换了他,他肯定已经打下了大燕大半江山,直逼京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