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极人臣 第271章

作者:姽婳娘 标签: 女强 女扮男装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不说则已,一说他更加坦然。朱厚照道:“我怎么了,我借我夫人的名头,不比你那个更名正言顺?”

  月池又好气又好笑,又来了,说不过就开始耍赖。

  月池施施然坐下:“你若是做些好事,借借名头也无妨,可这种事,还是扯你那些叔伯兄弟的虎皮更贴切。”

  朱厚照坐到她身侧,他道:“他们的虎皮,哪有你的威风。”

  一言既出,两个人都愣住了。

  内阁次辅,功勋卓著,誉满寰中,名高海内,哪怕是亲王、郡王见她也不敢造次。榆次常氏也算是望族,出了不少读书人,可他只是拿出她的私印而已,就能唬得这上上下下的人不敢动弹。她早就不是过去的她了……

  月池的声音含着笑意:“所以,这就是你为了借我的虎皮,所做出的努力吗?”

  朱厚照亦笑:“错了,就当是朱寿在新年送你的贺礼。你要当是李寿也行。这几天开心吗?”

  “开心。”这是无法否认的,她在无数次撑不下去的时候,总会幻想这样的时候,天下大治,海晏河清,她不用再背负血泪的枷锁,可以真正融入时代,过上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惜,时代限制了朱厚照的想象力,多年养尊处优的生活限制了他对细节的掌控力,他曾说自己宁愿做个傻子,月池有时也会遗憾,她为什么不是个傻子。就像楚门一样,她总是要发现谬误,总是要打破虚幻。

  她又一次展颜:“可朱寿不会送我这样的礼物。他会为我建造宫苑,尽仿江南美景,可他绝不会在风起云涌之际,纡尊降贵,白龙鱼服,甘冒性命之威,和我来到民间。只有皇上,会这么做。”

  朱厚照面上笑意沉寂了一瞬,很快又鲜活起来:“那你觉得,皇上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月池失笑:“天心难测,我等凡人岂敢揣度,总不会是害怕了吧。”

  洪武爷时,废丞相,设六部,臣权削弱,君权拔高。可后继之君远无马上皇帝日理万机的精力,不得不倚重内阁,权柄下移,阁权日重,宦官势大。在宣宗爷时,局面尚为可控,可到了“空前绝后”的英宗爷这里,土木堡一役导致武将勋贵精锐断层,文官势大已成不可逆转之势。这导致,正德爷在做太子时就已备受掣肘,毕生心愿只有两个字,那就是集权。

  在这条集权之路上,朱厚照走得远比他的父亲和祖父都要远,直逼太祖太宗。可他似乎从未静下心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能走这么远。他的精明果毅、手段高超固然重要,可这并非决定性的因素。真正的关键在于,重文轻武、极为粗疏的行政方式,空谈成风、实干难行的文风学风,到了帝国中期,已经引起大量问题。北方鞑靼,南方的倭寇,连年的天灾,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再不改变就要难以为继了,这才是那些有识之士愿意让步的原因。他们“仁以为己任”的志向和与孝宗爷的情谊,让他们甘愿辅佐,只求重归明君贤臣的理想局面。然而,李东阳先生只怕也无法料到今日,只要退了一步,后续便再不可控。本就处于高位的皇权,在掌握了军权之后,就更难制约。他已经不满足于三堂共治,他要一家独大。权力不受制约,必然导致滥用。于公于私,这些儒家的门徒,都需将皇权再次关回道德和舆论的笼子里。

  君臣之间的矛盾,本不会那么快暴露出来。心学与理学间的论战,至少需要数十年才能尘埃落定。有道是事缓则圆,如果能有人从中调和,慢慢让世人看到科技的力量,逐步同化儒生,或许真能逐步实现朱厚照的心愿。利维坦降临人间。作为利维坦的主人,他真能同时站在道德和科技的制高点上,俯瞰众生。

  可事实却是,在科技创新尚处于恢复期时,心学就被改造,从此扶摇直上,势如破竹,要将理学打入尘埃。矛盾被彻底激化,被逼到绝路的理学家们,已经做好了背水一战的准备。

  在听到“害怕”二字时,朱厚照的神色终于沉了下去,他道:“你是故意的。”

  月池很是无辜:“我并未违背我们的承诺,从头至尾,毫无隐瞒。能走到这一步,是你自己的选择。”

  这是一个彻底的阳谋。朱厚照在让心学登上大经筵前,难道不知道这又会引起一场惊涛骇浪吗?他心如明镜,可还是选择铤而走险,他含着金汤匙出生,能打动他的东西少之又少,然而,无上的权力就意味着无上的诱惑。他放不下这一切,就跟月池放不下她的执念一样。

  而老刘,他早已人老成精,他难道不知道道统更替,势必会血雨腥风吗?他也知道,可他太像活出个人样了。宦官是皇权的附庸,只有当皇权扩张时,他们才能跟着扩张。在道统更替时,朱厚照势必会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再恢复镇守中官,让宦官去地方做他的耳目。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错过这一次,刘瑾很清楚他再也等不到下一次。所以,他选择装聋作哑,他要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光疯狂一把。

  至于锦衣卫和那些附庸于朱厚照的低位官僚,他们知道接下来必有大战,可他们非但不惧,反而是满心期待。他们太想往上爬了,可位置不空出来,他们能往哪里去呢,所以,杀起来吧,死的人越多越好。

  所有人都知道,面前是悬崖峭壁,可所有人都选择快马加鞭,指望飞跃天堑,直达通途。可哪有那么容易的事呢?特别是,当她也选择袖手旁观的时候。

  谁都想不到,心学推广的第一击就是来自于它的创始人,王守仁先生及其门生弟子不再讲学,他们虽还没有公开反对,可批判“天子以天下为家”的言论,早就在广东书院中闹得沸沸扬扬。心学弘扬的前沿阵地,立刻变成了反戈一击的主阵地。

  接着,就是广大理学家的反对,奏疏像山一样,要将通政司压垮,没有人敢指责朱厚照,他们把矛头对准了顾鼎臣。他的祖宗十八代都被挖了出来,甚至给他罗织了几项罪状。大臣们要求皇上立刻处死这个妖言惑众之人。

  朱厚照要是肯听,也就不是他了,他力保顾鼎臣,并且开始大肆宣扬心学,连蒙书都增添了心学的内容。理学学者在痛苦之后,陷入绝望,终于铤而走险。

  在年前,顾鼎臣就遭受刺杀,生死不知。桂林官学中学子,甚至公然将朝廷派去教授心学的先生赶出学堂。南方许多老学究在衙门门口绝食抗议。这些消息被神通广大的皇爷暂时封锁,但是到底还是漏出了风声。除了月池之外,其他二品及以上大员,多番联名上奏,朱厚照均置之不理。脾气急躁如刘健,干脆递了辞呈,可朱厚照仍然留中不发。刘健一怒之下,索性闭门不出。有这位三朝元老带头,朝堂之上递辞呈,乞骸骨的人越来越多。

  朝堂的问题,至少还可控,毕竟谁无骨肉亲族之累,而天下最不缺的就是想当官的读书人,还有一批工匠正在摩拳擦掌等着呢。民间的问题,才是真正叫人头疼的。

  官员的精力都放在心学、理学之争上,有心思、有能力管经济的人变得越来少。海外源源不断的财富,反倒成为了负累。在沿海,他耗费了大量军费,却导致地方豪族势力的再度膨胀,官商勾结日益加剧。在内陆,文官、武将和豪族三家分肥都尚未扯清楚,这下又空降了宦官。急于想立稳脚跟的宦官,迫切采取各种手段,做出政绩,稳固地位。可惜,他们太过贪婪,又太过急切,不敢直接对上地头蛇,便向小民伸出魔爪。最后的结果就是,小民联合告上刑部。如果不是对李越还有信任,他们恐怕就要直接起义了。

  直到这时,朱厚照才从愤怒中惊醒,底层的稳固是他最后的王牌,这点决计不能动摇。他的心中终于升起了畏惧,大船正驶向一片全新的海域,可掌舵的人却已经打成了一锅粥。只要一有风浪,等待他们就是船毁人亡!

  是以,在听到月池说,这全是他自己的选择后,他已是忍无可忍。他道:“你为什么要这么做,我明明没有负你!”

  月池摊手,她难掩讥诮:“可我会这么做,正是因为太爱你了啊。”

  她在他唇边落下一吻:“我正像你爱我一样爱你,这下你可以依靠的,又只有我了。你不是一直想这样。”

  这是他逼走方氏和时氏,对她说的话,如今原封不动地被还了回来。朱厚照都被她气笑了,他半晌方道:“你看看这天下,我不是正在如你所愿吗?”

  月池笑得眉眼弯弯:“这么说,你这些日子,都是在讨好我罗?”

  朱厚照已经彻底不要脸了:“怎样,还看得舒心吗?”

  月池终于忍不住放声大笑:“我可不是你,你忘了,我有前世,我不缺亲朋故旧,更不缺情人。这一套以情动人,我对你使,是一使一个准,可你对我用,就不够看了。”

  这又触到他的逆鳞了。她望着他此刻的神色,笑得流出了眼泪:“遥想当年大漠风沙,今日方有扬眉吐气之感。”

  “现在就两条路,要么我们一起破罐子破摔,要么就拿点实在的东西来。你知道的,你能倚仗放心的,也只剩下我了。”

第412章 纵有狂风拔地起

  换个皇帝或许会容易得多。

  朱厚照从来没指望仅凭情分, 就能将李越拉回来。他待她的情意更深更真,可在宣府时,他还是选择放手。而她的心本就硬如磐石, 就更加不会感情用事。他之所以带她游遍村落与街市, 就是要让她亲眼看看,只有在他的治下, 她的政治理想才有成真之日。他不同于那些昏官庸官,他目光远大,富有四海。只要能稳固统治,他不介意继续施舍,这才是他期盼能打动李越之物。可现下看来, 有人是要狮子大开口了。

  朱厚照一哂:“非是我吝啬,只是宗女放足, 已经引得物议沸腾。这样,就以科考之制在京广选女官,如何?”

  过去,他像对待刀剑一样掌控她,可现在,他不得不像对待敌人一样重视她。他们太了解彼此了。在危机关头,他可以毫不犹豫替她挡剑, 可只有利益才能逼他让步至此。他落入她的圈套之中,他走向了一条收益巨大, 但动荡不安的道路。他并不后悔,因为就算再来一百次,他还是会做同样的选择, 但他绝对不会这样急切。事已至此, 他只能一面稳定局面, 一面一条道走到黑。可他不能亲自下场,他必须高居云端,表面上置身事外,这样不论谁胜谁败,都不会动摇他的统治,万不得已时,他甚至还可以弃卒保帅。

  谁能来替他弹压各方呢?摆在他面前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刘瑾,一个是李越。一个是太监,一个是女人,法理上致命的性别缺陷,在此时却成为最核心的选择理由。一个是他身边积年的老仆,既忠诚又贪婪,既野心勃勃又畏首畏尾。而另一个是他挚爱之人,既心软又心狠,既能替他披荆斩棘,也能随时倒戈一击。

  按理说,宦官更易掌控,但宦官执政只会让士林的攻讦更加猛烈,等于火上浇油。而不论是身份、才智,人脉还是声望,李越都要高明得多,也合适得多。这下,不论哪个层面,她都是他的唯一了。

  朱厚照洞若观火,如果他要用李越,就必须要像攻克敌军一样,攻破她的心房,就像她曾经对他所做的一样。他得向一个女人让步、低头,但奇怪的是,好胜如他,却不觉得羞耻。那毕竟是李越,强大的对手,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值得尊敬。

  正因如此,他提出了女官的选拔这个筹码。他笃定月池无法拒绝,女官的任命一旦制度化、规范化、规模化,造成的影响不可估量。这意味着,女官将正式走向前朝,走向正统。这不是她一直想要的吗?女扮男装始终是她不得已的选择,她深受枷锁桎梏,所以日思夜想期盼打破枷锁。

  然而,月池又一次让他吃惊了。她一怔之后,却断然拒绝。她道:“何须劳您费心呢,待时机合适时,我亲笔写就票拟不就好了?”

  执掌票拟,是要做内阁首辅。她不再需要施舍式的让步,她已经可以自己做主。这个从江南小店里走出来的女子,一步一步走到帝国的权力中心,终于将刀都架在他的脖颈上。

  朱厚照瞳孔微缩,禁不住拊掌大笑。他抱她坐在他的膝上,眼中藏着森然冷意:“你还知道,你是谁吗?”

  月池含笑点头:“未尝有一日忘却。”

  他们额头相抵,他又问她:“你猜,要是后人知道真相,会如何评说我们?

  月池挑挑眉:“要不,我们在你的帝陵里,也立一座无字碑?”

  千秋功过一抔土,古今都付笑谈中。

  他终于又一次笑开了。她是被逼疯的,可他的骨子里一直都有这种疯狂在,所以,他们才能走到今天。

  京中杨宅中,杨廷和正在练字。他所书的乃是楷书,字字皆锋势备全、雍容自如,恰如他为人一般端庄凝重,无一笔松懈,无一字不缜密。一篇书罢,他的额头亦已沁出汗珠。

  在一旁研墨的黄夫人,忙替他擦汗。杨廷和笑道:“有劳夫人。”

  他扶着腰,颤颤巍巍地坐下。黄夫人禁不住埋怨:“都是快七十岁的人了,怎么还不知道轻重,还当自己是年轻的时候么。”

  杨廷和苦笑:“正因时日无多,所以才要力争朝夕。”

  黄夫人替他捶肩的动作一顿,她半晌方道:“可争了如何,不争又如何?”

  杨廷和一愣,黄夫人按住他的肩膀:“当年父亲将我许给你时,就对我说了,说你是个做大事的人,叫我恪守妇道,切莫叫你为儿女事忧心。这么多年了,我一心操持家务,从不过问外头的事。可是夫君,你到底已经不再年轻了……我们还有那么多孩子、孙子……”

  她素来爽朗宽和,可今日却忍不住哽咽。杨廷和转过身,去替她拭泪。他温言道:“今上做太子时,我便随侍东宫,这么多年,早已见惯风浪。你放心,不会有事的。”

  黄夫人道:“这么多年了,连我都知道那位是何秉性,你还要以卵击石吗?”

  杨廷和默了默:“君臣之义,不可轻易割舍。”他的凌云之志,更不可轻易割舍。

  明明一切都在走向好的方向。鞑靼称臣,倭寇远遁;纪纲具举,朝野肃然;宗室外戚,循规蹈矩;巨贾豪强,低眉唯唯;金银如山,良种济世,黎民百姓,安居乐业。这本该是一个中兴盛世!他们本可以成就一段君臣相得的佳话!可这一切,都将毁于皇爷的贪婪。

  继夺权、分权后,皇上甚至要生生拔去士林的喉舌,将他们变作只知应声的跟屁虫。他要无法无天,唯我独尊,连舆论和道德的桎梏都要一一除去。泥人尚且有三分土性,更何况是那些读书人。冲突一触即发,而身为内阁首辅的他,为了新政,为了稳定,既不能顺从上意打压同僚,又不能跟随义士联名上奏,就只能夹在中间里外不是人。压力如山一样砸在他的肩头,几乎要将这个单弱的老者压垮。

  黄夫人道:“可你再这样下去,也是无济于事。你还指望李越能从中转圜吗?他如果能做到,早就做了,又何至于拖到今日。连他都束手无策,还有谁能力挽狂澜?”

  杨廷和摇头:“他不是无能为力,他只是在等待时机。”

  黄夫人依旧满腹疑虑,她还待再言,却听杨廷和惊喜道:“你看,玉兰已经开了。”

  黄夫人抬眼望去,秾丽的花瓣已经微微舒展,如同一片紫霞。杨廷和意味深长道:“春天来了,一切都会变好。”

  今年的第一次例朝,很快在春光中拉开帷幕。万岁于奉天殿升座,京中四品以上官员分班侍立,按部奏事。因着近日内外大事接连发生,例朝的气氛已与过往大不相同。人人眼观鼻、鼻观心,紧抿的唇线透露出内心的焦灼。

  内阁的队伍里,依旧只有四个人。次辅谢迁看向月池:“你近日有和希贤再谈吗?”希贤是刘健的字。

  月池摇头:“谈也无益。”

  谢迁道:“可这般僵持,也不是办法。”他也是一个左右为难“媳妇”,事到如今只能两厢说和。

  月池只是微笑:“您别急,办法是急不来的,兴许船到桥头自然直呢。”

  什么船到桥头,这都要火烧眉毛了。谢迁还待再言,却听清脆的鞭响,皇上升座了。刹那间,文武官员齐齐跪下,本就十分肃穆的气氛,此刻更是彻底凝固。每个人都盯着自己的袍角,只听得一阵沉稳的脚步声走上丹墀。按照惯例,本该是文武依次奏事,可紧接着响起的却是刘瑾苍老的声音。

  他的声音既嘶哑又粗粝,就像是从地底传来一样:“有旨意。”

  怎么会一上来就颁旨。杨廷和平日虽以处变不惊自律,可此刻仍忍不住心如擂鼓。而这道圣旨中的内容,更是叫他瞠目。

  “……念杨廷和、刘健多年辛劳,特允还乡之愿……

  后面的话,杨廷和已经听不清了。他的太阳穴突突直跳,眼睁睁地看着那黄绫卷,落到他的手中,仿佛要把他的手心都烧出两个洞。

  他终于还是跪了下去,深深叩头:“天恩浩荡,臣杨廷和颤栗谢恩!”

  一道旨意过后,杨廷和和刘健便从权力巅峰上骤然跌落,而李越则更进一步,取而代之。这变化来得太突然了,突然到人人张口结舌,仿佛失去了言语的能力。在死一般的寂静中,杨廷和又一次看向了自己的得意门生。李越的眼中有同情,有怜悯,可独独没有惊诧和愧疚。他只是温言道:“听说巴蜀的桃花开得极好,您何不回去好好瞧瞧呢。”

  正德二十二年,年仅三十八岁的李越代杨廷和为内阁首辅,晋华盖殿大学士。这样的年纪,这样的官职,这样升迁的速度,堪称旷古绝今。保持中立的杨廷和被拉下马,而一直支持心学的李越上位,皇帝已经天下展示出,他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

  月池已是第四次送先生离开京都了。他们已是当世的佼佼者,初入这座古老的城池时,何尝不是怀揣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宏愿。可到头来,他们都走向了黯然的归途。

  白发苍苍的戴珊带着三个残疾的孙儿,步履蹒跚地归乡。他曾经刚正不阿,宁折不弯,可在信念一次次被摧毁后,也选择放弃一切,安享田园。

  睿智明达的李东阳坚韧如松柏,哪怕是病入膏肓时,他还在为促成随事考成而努力,可他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看到他所期盼的朗朗乾坤。天子与臣子所求,本就截然不同。他明明看透这帝王心术,却仍选择为大明王朝吐丝作茧,至死方休。

  敦朴质直的闵珪是被她送走的。她要完成利益的交换,获得升迁的机会,就不得不挪开这一个个“绊脚石”。她先摧毁他的坚持,再强行把他遣送回乡。那时,她就应该意识到,这不会是她最后一次做这样的事。

  这次,她做得更狠,她将她的两个先生都撵回老家。刘健仍处于愤怒之中,他不明白自己明明是一心为国,为何会落得这么一个下场,更不明白,朱厚照为何要一意孤行,自掘坟墓。他念着先帝的名字,不由老泪纵横。

  而杨廷和则目不转睛地看着月池,他到头来只问了一句话:“你坐上了这个位置,可你该如何收场呢?”

  随着他们的贬斥,心学与理学的矛盾,君权与臣权的矛盾,都已经达到顶峰。这已是不死不休的局面。帝国正在被撕裂,只有一方取得对另一方的绝对胜利,才能安稳下来,可难道还能把士林都杀光吗?

  月池只是道:“车到山前必有路。”

  既然不可能将士林全部迭新,那为什么不反其道而行之,换个皇帝或许会容易得多,毕竟,现在宫中已有好几位预备嗣子了。

第413章 我亦乘风破万里

  一个新的银矿和一个新的大洲!

  伴随着财富的膨胀, 小小的镇国府已盛不下朱厚照这尊大佛。自开关之日起,他就开始筹建园林。在月池去年生日前夕,这座名为“摩诃”的皇家园林终于在紧赶慢赶中完成了大半。

  “摩诃”一词, 乃是梵文音译, 内含三义,谓大、多、胜。此园既以“摩诃”为名, 当然非同凡响。摩诃园在原本的清漪园、静畅园和撷秀园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扩建,占地极广,尽揽四海胜景,既有金殿玉堂,又有幽轩短楹, 既有佛家寺院,又有西洋建筑, 光是有名有姓的景致就有五十处之多。此时,正值春光烂漫,杨玉和刘瑾一行人乘船而来,只见两岸碧桃开得正艳,灼灼如焚,晓风拂过,落红入水, 更显水之清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