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极人臣 第262章

作者:姽婳娘 标签: 女强 女扮男装 朝堂之上 穿越重生

  月池斟茶, 她深吸一口气,紫霞山茶香气逼人。

  她徐徐道:“短期内,我没办法解决心学的问题。但白银的流入,已是刻不容缓。所以,是否能再做别的交易。”

  朱厚照的脑海中一时闪过无数个念头, 他抿了一口茶,温热的液体缓缓淌过他的喉咙。

  下一刻, 他就饶有兴致道:“说说看。”

  月池道:“听说过奢香夫人吗?”

  朱厚照当然听说过,这是一位著名的女中豪杰。奢香夫人是贵州宣慰使的妻子,在丈夫去世之后,因儿子年幼,她暂摄宣慰使职,筑道路,设驿站, 恩泽一方。然而,当时的都指挥马烨出于偏见, 视奢香夫人为鬼方蛮女。贵州正值大旱,马烨却不顾惜民情,不仅大肆屠杀彝族百姓, 还强迫奢香夫人交纳赋税。奢香夫人多次行文说明情况, 但马烨却借故将奢香夫人绑到贵阳, 扒了她的衣衫,当众鞭打。奢香夫人的部下闻讯义愤填膺,准备起兵作乱。可深明大义的奢香夫人却忍下这等奇耻大辱,一面安抚部下,一面辗转来京告状,并表示:“愿令子孙世世不敢生事。”洪武爷对这位巾帼英雄颇为赞许,当即敕封她为顺德夫人,继续主政一方。

  月池在此时提奢香夫人自然不是无缘无故。广西狼兵被调遣至马六甲作战,时春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来自少数民族的女兵女将。她们骁勇善战,不输男儿。她们应该获得更多的机会。

  “你帮了一个还不够,又来为另一个打算了。”朱厚照几乎下意识地嘲讽,这已经成为了他的本能。

  月池没有理会他的不忿:“这对你来说并不为难,不是吗?一来有祖宗先例;二来少数民族可没那么恪守男女大防,男尊女卑;三来如今辈出的女将,也并没有辜负皇恩。”

  理智告诉他,应该见好就收,天下财权的回收,只是为这群蛮女换了机会而已,怎么说都是他赚了。可情感上,他始终咽不下这口气。茶室内气氛瞬间变得火花四射,再也没有刚刚的和乐。月池的一句话,就能点燃妒火。

  他尖刻得可怕:“你以为这样,她们就会原谅你了?你可是把她们丢进了漩涡中心,把她们弄去当引线使啊。”

  月池一震,一向是她言辞如刀去刺伤人,可今天她却在此被人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这让她沉默了一刻,她回过神后,便立马开始反击:“这样感情用事,可太不像你。怎么,你是觉得这个要求太容易办到了,所以更想来点儿挑战?”

  她的目光闪了闪,一字一顿道:“您知道的,只要您有兴致,我随时可以奉陪。”

  这下轮到他被堵得哑口无言。被冒犯的滋味可不好受,更何况,这还是赤裸裸的威胁……月池眼睁睁看着他的拳头紧握,她等待着他的爆发,可在下一刻,他又松弛下来

  他再次扬起脸时,已是神色如常:“不过拌几句嘴,你倒喊打喊杀起来。说说而已,又没说不干。”

  他的态度变化太快了,快到连月池都有些猝不及防。

  月池一哂:“这么说,你是肯做了这笔生意了?”

  朱厚照皮笑肉不笑道:“我有不做的理由吗?”

  当然没有,她不想和他撕破脸,所提的要求也只是开胃菜,底线是要一步步推开的。

  紧接着,他就兴致勃勃地开启新话题:“这次出去好玩吗?”

  生民百态纷至沓来,月池心中五味杂陈,可到嘴边只有一句:“好玩,特别好玩。”

  暗潮就这么平息了下去,他们似乎找到了新的平衡点,又能再和睦携手了。可在这个重聚的夜晚,月池早已沉沉睡去,朱厚照却在一旁难以入眠。

  皇爷在五岁出阁讲学时就意识到,尽管他身居至高之位,但桎梏仍是无处不在的。文官坐大后,早就不愿遵循为臣的本份。他们用圣人的大道理绑架他,用声势浩大的劝谏威慑他,用除去他身边的奴仆来打压他。顺从他们的意思,他就是千古明君,不顺从他们的意思,他就是昏庸之主。他们凭什么?他们配吗?

  年幼的他满心不忿,却无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他只能用任性去对抗,差遣宦官来办事。他当然知道这不是长久之策,强压之下换来的不是顺从,而是暗中抵制;而天生缺乏政治合法性的太监,也无法完全取代大臣的位置。可他别无选择。在他以为,自己未来只能靠太监来治国时【1】,阿越来到了他的身边。

  谁都想不到,她既没有如文官集团所设想的那样,将他从宦官身边拉回来,也没有如太监所嘲讽的那样,迟早被他给玩死。她一步一步地立稳脚跟,走出了一条新的路。她以近臣的身份去制衡宦官,以儒臣的身份去协同分化文官,以他心腹的位置去扶持武将。这时的他们的方向是最一致的,他们也一起做成了很多事,整顿内廷贪腐,召回镇守中官,严惩勋贵外戚,改革武举武学,整治京军屯田……

  他们本该一直携手走下去,如果没有俞家那档子事。他不后悔放李越去核查盐税,因为东官厅的运转确实需要大量的军饷,只有李越会毫无顾忌地和他说真话。他只是后悔,他应该一开始就整顿锦衣卫,派一些真正得力的人给她,从根源上阻止汝王世子被杀案发生。亦或者,他应该选择柔和一点的手段,而不是直接让她去见血,或许他们就不会决裂了。可惜,这个念头只是一浮现,就被轻易碾碎。他的心中有另一个的声音在告诉他:“这是迟早的事。”

  但分开之后,他们很快又达成一致了。只要有共同的需求,就会紧紧联系在一起。他有扶持平民武将,肃清边军的需要,而她则随时做好了同归于尽,魂归故里的准备。他有平定鞑靼,封狼居胥的雄心壮志,而她则有报仇雪恨,以赎前愆的沉重包袱。只要他们齐心协力,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的。

  在漫长的折磨后,他们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也终于再次重逢。这时,他是真的想好好过日子。太宗爷五征漠北都解决不了的蒙元残余,在他这一朝被解决了。经过战争的锤炼和后期的分肥,他有了一支忠心耿耿的武将集团。在他看来,他已经可以弃权术,回正道,高枕无忧了。

  可阿越的话和此起彼伏的农民起义,又一次戳破他的幻想。心腹大患虽然解除,可内忧犹在。有时,比敌人更凶险的是所谓的自己人。他们像吸血虫一样,压榨底层,还甩锅给上层。阿越既不能容忍这批人,更不能容忍养出这批人的制度,而他……也一样。他又一次做出了选择。“为云为雨徒虚语,倾国倾城不在人。”“微波有恨终归海,明月无情却上天。”这就是他们的宿命。

  在他们的努力下,继文武平衡之后,他们又达成了上下平衡,收支平衡。他们有了新的选官制度、新的监察制度、新的宗藩条例、新的开源之道。上层可以满足,而下层可以活命。在科举改制碰壁之后,他就意识到,应该缓一缓。可她不愿意,因为他们之间的感情争执,因为身份暴露的危机,她失去了冷静,乱了阵脚,她要更进一步,压实随事考成。

  一直埋在水下的分歧终于显露出来。他当然不能在和她同向而行,她只看到了她想要什么,却忘记了她依托的是什么。是她教会他,不能强权压人,可这时她却忘记了这点。

  内外交困下,她最大的秘密暴露了。太液池上初见时,要是谁能告诉他,他会像傻子一样,被眼前这个人耍整整十六年,他一定会毫不犹豫地杀了她。可如今已是十六年后,骨中骨已成、肉中肉已连,早已拆不开、割不断了。在李越面前,他可以不傲慢,不奢侈,不生气,他可以像水一样包容她,慢慢教她退一步海阔天空。

  可她又叫他大吃一惊。她看起来真正地站在他的立场上,又一次指出了他所谓的平衡,所谓的见好就收,只是自欺欺人。士农工商,早就不能各安其分,各个层次的人,在不断转化勾结,形成天下不稳的暗流。富者越富,贫者越贫,钱神当道,民风不复。要在变之上维持权柄的稳固,就必须逐步摈弃洪武爷那些“万世不易之法”,树立新的规则。

  他其实有所察觉,宗藩勾结盐商,官员把持海关,民间靡费成风……这一切的一切都证明,她所述的无误。而他因她陷入的困境,又给了他一个必须试试的契机。

  他就算到了下辈子,也会庆幸自己做出了这个明智的决定。她第一次说她想做大肉饼时,他其实是不怎么信的:“你难道还能把肉饼做得比天还大?”结果,她还真个把肉饼做得比天还大。并且,它还不是静态的,而是在不断膨胀、不断腾飞。这样的厚利,这样的奇迹,他怎么可能放手?他既要这水滔滔滚滚,又要永居水之上。而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阿越的帮助。她的性别,让他足够安心。她的智慧,让他能够定心。

  他心知肚明,她不可能是唐时人,她格外出众的才华,与众不同的坚持,以及对西方和技艺莫名的执着,都彰显她的来历非比寻常。但他从不在意,只要她是她,她仍在他身边,这就够了。可他的包容,却并没有换来足够的回报。

  随着改革的深入,她开始动摇。她一次又一次背弃了自己的承诺,他却无法惩戒她。于公,他需要她来平衡新旧,用她那不知何处而来的智谋和博学稳定方向。于私,他已经尝过一次撕心裂肺之苦,再也经不起第二次了。他是攥着她致命的把柄,可却不能戳破,因为随着李越一起消亡的,势必有他的权力、新政和感情。他们只能这么过下去,他必须要把她拉回来。

  万幸的是,李越对于女人,仍保留着过度的同情心。她宁愿把感情施舍给这些不相干的人,却始终对他杀伐果断。他为此嫉恨不已,哪怕到了今天也无法完全释怀。可坠马那天夜里的一顿大吵,反而叫他有些想开了。原来,方氏和时氏也不是特殊的,她们也只是工具而已。如果他能给阿越更多更好的实现意义的工具,那她们俩不就没价值了吗?这才是他最后肯息怒的原因。他终于找到了,彻底撵走她们的办法。

  海贸治权的让渡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只换来了女官在丝纺业出头。天下财权的回收只换来几个蛮女的职位。这是划算的。他完全可以继续利用阿越的这个弱点,先拉回她,再掌控她。驯服天下的女子,比驯服天下的男子还要容易。她们就像乞丐一样一无所有,只要有一点儿额外的奖赏,就禁不住感恩戴德。

  他可以拿着给女人的这点儿好处慢慢吊着阿越,直到他不再需要她,抑或是她无法支持他时,方为终结。

  第二天,他就颁了委任蛮女为将的旨意。在一旁的刘瑾面有惊色。

  朱厚照禁不住问道:“怎么这么看朕?”

  刘瑾深吸一口气:“老奴只是在想,要是有一天,她要让您把女人和男人的地位都抬成一样,您也会顺她的意吗?”

  “只要她能拿出足够的筹码。”他意味深长道,“这还是你说得,无论男女,都该平等地为朕效力。”

  劳力是有限的,农户不能全部转化为工人,粮食不够就势必会出大乱子,所以女人不该被拘在家里,只做丈夫的奴仆。因此,等到阿越付出足够的代价,等到时机成熟时,他就会让男女都走出家门来,平等地缴纳赋税,平等地承担徭役。这对女人来说,也是莫大的恩赐了,不是吗?

  刘瑾微微发寒,这就是皇爷留住李越的办法,既然虚无又残忍。看起来,他已经拿住她的七寸,将她攥在手心了。

  老刘心念一动,他突然鬼使神差道:“可要是,你们将来有了孩子……老奴是说,她的身子骨不好,生一个就足够叫她喝一壶了。要是那个孩子,是一个女儿呢?”

  剩下的话,刘瑾没有说出口。朱厚照脸上的志得意满被打碎了,只余下深深的茫然。他本来可以不回答这个问题,本来可以叫老刘立马滚蛋,可他却忍不住。

  如果有一个女儿,如果有一个流淌着他们骨血的孩子……他只是一想,就禁不住狂喜。他道:“她一定会是这世上最快乐、最幸福的人。”

  她会更像谁呢,是像他,还是更像她的母亲?要是父皇还在,能亲眼看到他的孙女,那该有多好。他告诉自己,别设想这些没影的事,可压抑已久的阀门被打开,就再难合上。

  他仿佛被劈成了两半,一半尚能自持,另一半却是心动神摇。可这时,刘瑾的话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不论是像您,还是像她的母亲,公主注定不凡。”

  朱厚照愣住了,他终于明白刘瑾所指之意。对权欲的渴望,勃勃的野心,会流淌着在这个孩子的血脉里。她会像他们一样,成为执棋人。到了那时,他这个做父亲,该怎么办吗?是硬生生折断孩子的羽翼,还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把皇位传给她?

  这两条路,都是把这个孩子往死路上逼。他不能这么做,他不能拿这个孩子,拿祖宗基业去开玩笑。他忍不住搜肠刮肚去想,好像真的有这个孩子在世上一样。他忽然想通了,兴高采烈道:“那可以把她嫁到海外去。海外有女王的传统,有朕的支持,借助这段婚姻,她可以摄政,亦可以登基。到了那时,江山和她们,不都能得到保全吗!”

  刘瑾终于试探出他想要的结果。爱情、亲情都只能让皇爷勉强让步,却无法叫他真正改变。他是这样,李越又何尝不是呢。刘瑾静静地看着他,你觉得是两全其美,可她会这么想吗?

  旨意下达后,而月池也很快给予了朱厚照满意的回报。困扰朝廷多日的白银问题,在她手里迎刃而解。

  朱厚照听了她的主意,既高兴,又懊恼,他道:“这下可卖亏了。只是金币和银币的制法而已,居然骗了那么多官位!”

  月池扑哧一声笑出来:“从前,有一家人的工具坏了,不能继续做活。他们没办法,就只能找匠人来修。匠人看了之后,只是轻轻一扭,就把东西修好了。可那家人却不愿给工钱,他们说,只是扭了一下而已,怎么能算钱。你猜,匠人会怎么说?”

  朱厚照眉心一跳,只听她道:“匠人说,‘没错,扭一扭不值钱,可知道在哪里扭就值大价钱。’”

  月池啐道:“制法本身是没什么稀奇,王莽时也造过金币和银币。可是能想到用统一制式货币,兵不血刃、顺利平稳地将货币发行权牢牢握在朝廷手中,避免因财权旁落带来皇权势微。这才是这个主意的价值所在。要是那么容易,你和你的狗腿子们,怎么就想不出来?你觉得你亏了,我还觉得我亏了呢。”

  听了这话,他还能说什么。他立马召见了工部尚书。

  现任工部尚书毕亨,也是弘治时的旧臣,历任吏部验封司主事、顺天府丞、两淮盐运使等职位,所到之处政绩卓著,官声极好。也正因如此,他才通过遴选,来到了这个职位。正当他为水利工事的修建,劳心劳力之时,却忽然接到旨意,让他赶紧召集宝源局和各行省宝泉局旧部。明初时,洪武爷于应天府设宝源局,于各行省设宝泉局,掌管铸钱之事,禁止私人铸钱。但由于币制混乱,宝源、宝泉时立时废。

  不是说都要用银子了吗,召集这些人作甚?毕亨虽不解上意,却不敢怠慢,紧赶慢赶召集了一大堆人,全部送到了南海子中。接着,他们就接到了旨意——效法西方,铸造银币。

  用白银流通,等于放弃驭富之权,将金融命脉握在他人之手。用纸币流通,又因官府公信力太低,又会引发百姓不满,激化矛盾。那么,为什么不折中一下,用白银来铸造银币,以人像、徽章、造币厂和验银师等戳记来确保银币的重量和成色标准统一。如此一来,货币的发行权仍握在官府手中,并且,流通货币形式、质量等的统一性,也便于商业贸易和国家赋税的征收操作,降低了货币的流通成本,同时也大大减少了货币伪造的机会。【2】

  毕亨闻言,不由拍案叫绝:“这是哪位大才所出的良策,真是绝妙至极,绝妙至极!不过,何须学那些洋人,我们自己的技艺比他们何止高出百倍。”

  朱厚照却道:“这要流入民间去花的,不是摆在家里看的。大才说了,最低的成本,尽可能防伪,才是王道。你既是圣人门徒,就不可墨守成规。‘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洋人的又怎么了,洋人能想出来用金银币,你连听都没听过,还不好好学!”

  毕亨听得羞愧不已,只得唯唯而已。

  就这样,大量白银走海运,由马六甲运入京城,在铸币场中变成一块块洁白的银币。朱厚照很清楚地明白,要收回铸币权,第一步是要保证银币的成色、质地。百姓又不是傻子,谁会用自己手里足色的白银来换不足色的银币。第二步就是要趁机严厉打击铜钱私铸。他在交通要道设置有关卡核验,如有私铸币一律没收,官府重新冶炼为铜,计入库府。有随事考成的制度在,各地方官员皆依令而行,货币规范化的速度比他想象得还要快。

  与此同时,朝廷也开始大规模的建设,饱受天灾人祸这么多年,终于有实力来提供公共服务。筹谋多年的黄河和淮河治理提上了日程,还有各地的水利设施建设稳步开展。道路的修建和驿站的建设,由京城向四方发散开来。

  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

第401章 人生有情泪沾臆

  教训就该好好珍藏,不是吗?

  伴随着各地建设的动工, 喜讯频传。民间热闹得像过年一样,人人欢喜鼓舞,觉得掉进了福窝。各地或真心, 或假意的歌功颂德之词, 如流水一样送进京都,甚至还有人找到了白龟、白鹿等种种祥瑞, 说是大吉之兆。

  京中,月池的伙伴们也是乐乐陶陶。诗会、酒会、游园会等帖子,频频递进了月池家中。然而,月池只去了一次,就再也不去了。

  筵席上, 伙伴们一改旧貌。康海念着老师马中锡的名字,泪流满面:“要是先生还在, 看到今日的盛况,也能够瞑目了。”

  王九思拍着他的肩膀安慰他:“别太伤心了。马先生是虽死犹荣。”

  卢雍也劝道:“圣上不是还专程下旨恩荫马先生的子孙,这已是天恩浩荡了。”

  董玘则话锋一转:“与其伤心,还不如趁此盛世,多做几件利国利民的好事,这才是对马先生最好的告慰。”

  康海拭泪道:“我明白。修桥、铺路、建常平仓都是大事,如今山西、山东都在动工……”

  他只开了个头, 旁人就道:“说好了,今儿可是休沐, 不可谈公事,你又犯戒了,犯酒三杯!”

  说着, 他们便起哄, 硬灌了他三杯九酝春酒。康海喝得脸红脖子粗, 大家都笑开了,一扫开始的伤感。

  紧接着,他们就开始吟诗,诗中满是意气风发的飞扬之态。月池在他们的眼中,已经看不到当初的愤世嫉俗。他们明亮的双眼里,充斥着和乡间农户眼中一样的光彩,那是希望。他们都乐见收获,并坚信未来会越来越好。

  这样的气氛下,月池非同一般的沉默,自然也异常引人注目。她当然可以掩饰,但到了今天,她已经没必要掩饰。他们暗暗交换眼神,最后是由穆孔晖小心翼翼问道:“可是又出什么事了?”

  月池放下了酒盏,席面霎时间鸦雀无声,所有人的目光都汇聚在她身上。

  月池环顾四周,这是她的同袍,是与她同道的君子。他们读着圣贤书长大,个个都是名满天下的清官。

  她慢慢开口:“我此次去村落,听到一些新闻。乡民将死在上工途中的徭役,称为好人善人。于此事,你们怎么看?”

  大家静默了一瞬,紧接着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动容之色。

  “这正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

  “如若不是感受到朝廷的恩德,他们又岂会毫无怨怼之意呢?”

  “这是真正的仁政善政啊。”

  这情感发自内心,让他们每个人看起来都是那么的情真意切。月池在他们身上找不到一丝伪装的痕迹,可正因如此,她才更觉毛骨悚然。

  大家当然不能只谈感动,这毕竟是一个问题,有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

  “既然是要百姓共享通商之利,给徭役的酬劳何不再加厚呢?说到底,官营产业总不能悉数落在竖宦之手!”

  “正是此理。他们只会妥协一时,又岂会真正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呢?”

  众人为宦官主管产业一事义愤填膺,好像这些产业归于文臣来管,眼下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一样。月池至此再也听不下去了。她借故匆匆离开,之后便称病不出。

  朱厚照起先以为,她只是不耐烦应酬,所以并未在意,可后来,她居然连衙门和廷议都不去了。他去看她时,她始终是恹恹的模样,只是她的脉案却没有任何变化。他不由去询问葛林和王济仁。王济仁还是一脸鹌鹑样,而葛林则是老神常在,最后撂给他一句:“心病还要心药医,外头自然看不出什么。”

  狗屁心病还要心药医,她不就是在装病吗?!月池的骤然抽身,对此时的朱厚照来说,堪称迎头痛击。

  凡事都有两面性。对朱厚照而言,变革的深入意味着好处的增加,更大的权柄,更多的财源,更多甘为效死的人马,更高的声望,更充盈的快乐……可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多的麻烦。站得越高,责任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