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776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北宫纯忍下泪意,让黄安和北宫团圆将人和东西都安排好。

  等他们都走,他就拉着蕙娘的手感动道:“自我从西凉到中原来,只有陛下愿意如此待我,甚至比西凉王有过之而无不及。”

  就算是在张轨手下,因为北宫纯性格刚烈,不善言辞,张轨也会时不时的忘记他的功劳和能力。

  他不说出口去争取,自然没人再记得他。

  到了中原之后更不必说,东海王、皇帝、王衍等人互相争斗夺权,他就是个被挪来丢去的棋子,连给兄弟们的粮草都争取不来。

  赵含章大封功臣时,他正盯着代国,没想到他不到场,也能得武勋第一名;

  更没有想到,石勒为幽州争取到的东西,他一言不发,赵含章也记得他,记得并州。

  这种时刻被上司放在心里的感觉,北宫纯只在赵含章身上感受到。

  他握紧蕙娘的手,低声道:“你一定要教导团圆,要忠于皇帝陛下,忠于朝廷,我北宫家将世代守候陛下,决不可做损伤陛下之事。”

  蕙娘郑重的应下,“我会教她的。”

  因为感动,对于来商谈婚事的赵家人,北宫纯很爽快,当即就定下了最快的一个日子成亲,六月初八。

  现在收拾收拾,四个月后就要出发去洛阳成亲了。

  北宫纯道:“把我名下的田地和人分一分,分一半给她带走。赵二郎不是聪明会理财的人,团圆比他强一些,但他们养兵习武花销大,”

  蕙娘虽然有北宫团圆了,但这两年没有身孕,她已经绝了生子的念想,对此并没有意见,“也好,现在分了,将来你几个义子成亲,再把剩下的钱分了就是,倒不必再叫她回来分产。”

  北宫纯也是这么想的,而且他也有自己的想法,小声道:“朝廷有新律法,女儿也可以继承家中爵位,将来我这爵位给团圆继承,她要是厉害,多生两个孩子,等将来分出一个来继承我的爵位。”

  蕙娘惊讶:“这怎么可能,秦郡王是宗室,皇帝不会答应吧?”

  北宫纯却很有自信,“陛下心胸宽广着呢,未必不会答应,我不拘男女,外孙外孙女都可以来继承。”

第1323章 腾飞(一)

  元贞元年是喜庆的一年,春忙和夏收之后,洛阳城里便喜事连连,朝中的单身青年、中年陆续成婚,结束了向朝廷缴纳单身税的日子。

  同时也是国力快速恢复的一年,在后世中,被列为腾飞十年中最关键的一年。

  今年南北各地大体风调雨顺,虽然个别地区有小旱小涝的情况,但因为这两年的水利工程建设,加上农民们的辛勤,旱涝情况很快缓解。

  四月之后,江南和中原一带的小麦陆续变黄,沉甸甸的麦穗让人心中忍不住雀跃。

  夏收和夏季播种持续了一个半月,到六月初,全国各地的农忙基本结束。

  但大多数农民都不能闲下来,因为种植的大豆和水稻还需要除草、捉虫、上肥,只是到底空闲了许多,可以挤出许多劳动力来。

  就在这时,全国各地县衙和学堂联合下乡宣传新的纺机和织机,同时,各州郡都新开一个新部门——织造局。

  从洛阳派出的工匠到各地担任织造局织造,或是主事技术指导,他们除了负责推广新的纺织机外,还要开办大的织造坊,建造大型纺机和织机,为朝廷纺织布料。

  织造局的职责除了管理天下纺织外,还要平衡棉麻、生丝等原料的价格,以平衡耕地和桑麻棉种植的比例,以及保证桑农、麻农和棉农的利益。

  趁着农闲时刻,有大量的劳力,全国轰轰烈烈的“暖衣”行动开展,赵含章在大朝会上道:“朕的要求很简单,五年之内,朕的治下,不再有衣不裹体,受寒而死的百姓。”

  听着似乎很简单,但百官都知道这有多难。

  若不受寒,那一定也不会受饿,不受饥寒之苦,便是文景之治也难以做到。

  但百官皆高声应下,斗志昂扬的去做。

  先人做不到,他们的君王未必不能做到。

  在此之前,谁能想到纺机和织机能增加十倍至十五倍的效率呢?

  而大型的纺织机更是效率惊人,虽然目前一州只有一个织造坊,但傅尚书计算出来的产量让他们知道,五年让每一个国人穿暖将不是奢望。

  而且,这还不算民间的产量。

  要知道,他们的国家是小农经济,更多的布料资源其实在民间。

  由户部和工部牵头,地方衙门协助,织造局制造出了大量的纺机和织机向外售卖和租赁。

  不错,民间百姓除了购买,还能租赁一台纺机或织机回去。

  因为纺机和织机的效率高,很多家庭会联合购买,甚至以村作为购买单位。

  由村子辟出一块地来修建纺织房,将买来的织机和纺机放在纺织房里,有需要的村民申请便能排队使用。

  也有以族为单位的。

  西平赵氏族中,赵铭便写信回去,命人在村里的东西两面各修建一间纺织房,里面各摆了五张纺机和织机,提供给族中贫困的人家使用。

  家中有钱的,自不会跟人去挤这两间纺织房,他们直接大手一挥去买。

  赵瑚知道此事时就立即让管事去京城织造局里订一百张纺机,一百张织机。

  织造局并不是一点准备没有就冒出来的,他们的产品腊月研究出来,正月通过试验确认,二月就开始生产。

  二月底,墨家子突然现身京城,在元立的保护下进宫面圣,三月,大量墨家子弟来投,当月,格物司的工匠就开始领命前往各州郡,主持纺织机生产的事。

  到现在六月,三个月的时间早已积累下一大批纺机和织机。

  京城织造局积累的最多,但,他们收到的定单也是最多的。

  除了司州的订单,还有大量来自豫州和蜀地的订单。

  一收到赵瑚的订单,京城织造局的张织造就有些头疼,迟疑了一下还是回绝了赵瑚。

  要是真的各给赵瑚一百台,目前库房的库存就要清掉三分之一,陛下可是说了,纺机和织机要先紧着百姓来,而后才是商。

  张织造回绝赵瑚的管事后就立即去找格物司里的傅庭涵,在他一身汗走出试验房时将此事上报。

  傅庭涵想了想便道:“出一条新规,两年内,一个单位一次性向织造局购买的纺织机各不得超过二十架,申请时间须间隔六个月以上。”

  张织造目瞪口呆,没想到还能有这样的规定。

  这样非法律性的规定,作为尚书令的傅庭涵是可以直接规定的,不需再经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张织造立即应下,将此规定张贴出去,并电报全国各织造局,同时实行这条规定。

  已经叫人建造布庄的赵瑚知道后气得够呛,“这条规定是专门针对我的?是谁瞎出的规定?”

  五银:“是傅郎君。”

  赵瑚就不吭声了。

  五银忐忑道:“郎主,我们还去买吗?或是让人组成别的商行去排队购买?”

  赵瑚没好气的道:“现在做什么事都需要户籍和路引,商行还要节符,因取消死契的事,衙门的户房都扩大了,每一家商行下面的资金和员工来历都记得清清楚楚,你认为能瞒得过?”

  何况,在洛阳当县令的是他亲孙子,他坑谁也不能坑自个的亲孙子啊。

  他前脚在京城织造局玩这种把戏,后脚就能叫御史捅到御前,他未必会怎么样,但赵正一定会被问罪,徇私的罪名。

  虽然赵正可能完全不知道。

  除了他,赵程也会得个治家不严的罪名。

  儿孙的仕途和自己的钱途,赵瑚还是分得清轻重的,他又不缺钱。

  所以虽然恼怒,但赵瑚还是挥了挥手道:“按照规定来。”

  五银领命而去。

  但大好的钱途摆在眼前却不能赚,赵瑚还是很不开心。

  忍了一天,第二天他还是没忍住进宫去找赵含章吃饭,当然,不是空手,他带了厚礼的。

  赵含章身份不一样,赵瑚也变得大方起来了。

  傅庭涵一回宫就听说赵瑚来了,要和他们一起用饭,他这才想起来新规的事,和赵含章道:“他一定是来走后门的。”

  赵含章笑道:“七叔祖糊涂,想赚钱都没赚到点上。”

  傅庭涵一头雾水,赵含章就拉着他去和赵瑚吃饭,听赵瑚说完之后便道:“七叔祖,这别人有都不如自己有,织造局如今的产量跟不上,您为何不自己做纺机和织机呢?”

  赵瑚:“陛下玩笑了,新纺机和新织机是格物司出来的新品,我又没有图纸……”

  赵瑚说到这里一顿,看向赵含章,见她脸上带着淡笑,不由瞪大了眼睛。

第1324章 腾飞(二)

  赵瑚有些激动,连忙问道:“你愿意卖我图纸?”

  赵含章:“我只有一个要求。”

  赵瑚目光炯炯的看她。

  “作坊不能开在司州和豫州。”

  可他人在司州,根基在豫州啊。

  已经计划在司州和豫州开他七八个布庄的赵瑚僵住,问道:“那我还能开在哪儿?”

  赵含章:“天下之大,叔祖有何处去不得?”

  见赵瑚眉头紧皱,她便道:“叔祖要是一时想不到去处,我这儿有个建议。”

  赵瑚看向她。

  赵含章道:“江南。”

  赵瑚眉头微皱,但在心里把各州过了一遍后发现,江南还真是他的第二选择。

  最好的选择是豫州和司州,但她把路堵了,江南虽开化不及中原,但富庶。

  而且那边气候温和,不论是植麻,还是种桑都适宜。

  就是,那边的工匠和手艺远不及中原,审美也不及中原。

  交通也是一个问题,生产好的布料、衣裳等除了在当地售卖,还要运到豫州和司州,作坊放在江南就要增添一笔成本,不,甚至不止一笔,东西从江南北上,不论是走陆路还是水路,还得需要过路费等一众钱。

  赵瑚怀疑的看着赵含章,“你,你是为了挣我那点过路费?”

  赵含章:……他不说,她都想不起来有这笔钱。

  赵含章:“七叔祖,我是那等短视之人吗?我看中的是您的能力和影响。”

  “你把作坊放在江南,势必会带去更精巧的工匠,更先进的技术,江南得以发展,”赵含章历数好处:“现今天下的经济中心还是在中原,七叔祖势争鳌头,肯定会把纺机、织机和生产的布料送回中原售卖,如此中原和江南经济流通,来往会更密切。”

  “经济就如同水,只有流动才有生机,活水向荣,百姓富足。”哪一点不比那点过路费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