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664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蜗居山中,每块地都要精耕细作,人均不过四亩的董舒悚然一惊,不对,若如此,除非山里的人口总是一百多,不然新生的人数大于死亡人数,岂不是他们连人均四亩都没有?

  等山中人口增长到一定数时,他们还能一直蜗居在山中吗?

  死亡的人口是怎么也不可能比出生的人高,或者持平的。

  所以,县君一家就没想过要在山里一直住下去,他们想出来!

  董舒一脸震惊的去看傅咏。

  傅咏的心也终于因为这个不一样的田制剧烈跳动起来。

  他喃喃道:“人均有田,这是均田制——”

第1153章 扭送县衙

  衙役还有许多的话要说,势必要把他们都留在本县,但县令回来了……

  衙役只能惋惜的收住话,用充满爱意的目光看着他们,“如果你们想落户,一定要来找我啊。”

  这都是他的业绩啊。

  梁县县令张策,他是早期学堂里有父有母,且又读过书的学生,但他是赵含章和傅庭涵的狂热粉丝,而且他有幸上过他们的课,尤其是傅庭涵的算学,他上过十八节!

  所以他对傅庭涵很熟悉,且以他的弟子自居,一看到傅咏,他便察觉到了他们面容上的相似之处。

  但他并没有相信对方,因为这世间总有些恶人,妄想拆散他的两位老师,借而让他们发生矛盾,分裂国家,听说有一个县曾冒出来一个美男子,长相竟跟傅先生有五分相似,说是傅先生的异母兄弟,求县衙将他送到洛阳投奔亲友。

  好在那个县的县令也是学堂出来的,哼,这种伎俩打量谁不知道呢,他们岂是那么好骗的?

  此时,张策就目光锐利的上下打量傅咏,想要从他脸上看出心虚来,“你说你与傅尚书是什么关系?”

  傅咏道:“堂兄弟,祖父北地傅氏,名讳祗,家父名讳畅,家中排行第二。”

  张策微讶,他竟然说得这么详细,让他有点相信了怎么办?

  张策面色稍缓,问道:“你们怎会在此?”

  傅咏就解释道:“家父河阴县令,永嘉二年二月,匈奴南下,河阴城破,家父与城中百姓逃难,途中遭遇匈奴大军,不得已避入山中,至今方出。”

  张策惊讶,“你们一直在山中未出来?”

  “是,”傅咏问,“所以今年是永嘉五年吧?”

  张策一听,心里就多信了三分,因为,大晋的百姓,现在谁还会想用永嘉的年号?

  永嘉皇帝虽没什么错处,但……永嘉期间,他们是过得真苦啊,没谁愿意继续活在永嘉年中。

  张策道:“今年是建兴元年,先帝他……去年被匈奴所掳,被匈奴刘聪所害,现在皇帝乃吴王之后。”

  傅咏和傅洪张大了嘴巴。

  傅咏咽了咽口水,斟酌的问道:“我听差吏说了一下国策,当今可谓明君。”

  张策高兴了些,道:“国策皆是大将军所定,皇帝年纪小,但胜在听话。”

  他上下打量傅咏,对他们更相信了些,道:“知道大将军是谁吗?”

  傅咏和傅洪在看到画像时就已经有所猜测,“可是西平赵含章?”

  张策翘起嘴角,“正是赵先生,她也是我的老师,唉,你们早出来就好了,傅刺史前不久刚病故,”

  说到此处,张策收起脸上的笑容,问道:“不知傅二爷现在何处?京城来的沈郎中就在附近,我可请托他带几位回京。”

  他们早收到傅庭涵的消息,让他们寻找擅治水的人,传闻,傅家的几位郎君都擅治水,尤以傅二爷最优。

  此傅畅是不是真的傅畅,让他和沈郎中谈一谈就知道了,人可以造假,学识却不能造假。

  先把人勾出来再说。

  傅咏道:“家父还在山中,我们是因为山中缺少农具,这才冒险出来,毕竟当年匈奴大军来势汹汹,我等久居山中,不知外面世界变换。”

  张策表示理解,然后决定派人和他们一起进山将人带出来,“山里的生活怎能比得上外面?交通不便,连买个盐都要走两天,太苦了,不如让他们都迁出来,不必担心耕作的问题,我会分给他们足额耕种的土地。”

  傅咏没有应答,只是笑了笑道:“请容我与家人商议。”

  傅咏还不是很信任张策和这个新的政权,哪怕它还是冠以“晋”的国号,但他总觉得,它不是晋了。

  而且,山中的人在山里已经能自给自足,只怕他们不会想要出来,强迫他们出来,恐怕会发生不好的事。

  傅咏出去,和同伴们商量了一下,最后决定暂时在梁县住下,一可以更多的了解这个新的世界,二则是为了买农具和盐。

  张策很大方,帮他们安顿下来。

  第二天傅咏就去打听粮价。

  豆子已经都收获,小麦也在收割中,此时粮价已经回落,比之三年前战乱的时候更是低了不少。

  不过,傅咏他们带出来的麦子很好,还是卖出了价钱的,他又带人去药铺,将带出来的药材都卖了,这才开始去买农具。

  他发现,农具也变得不一样了。

  因为他以前不常种地,这次买农具他带了五个种地最好,又是从小就接触耕种的青年,他们站在农具铺里瞪大了眼睛。

  “这个犁不一样,我以前用的不是这样的,这儿,这儿应该是直的。”

  伙计看了一眼后道:“犁早就不一样了,用这个更省力,直犁早不用了。”

  “这个是什么?”一个青年举起一把农具。

  伙计道:“耘爪,可以除草,还可以锄地,用起来比锄头还省力,刚到的货,前不久洛阳工部的司农寺才给的图纸,我们县当即就做出来了,隔壁县还没有呢。”

  一个青年拎起锄头道:“这个没变,但这铁……真漂亮啊。”

  “那是,这是洛阳铁矿出的铁,用的特殊炼铁法,这个锄头质量极好,比其他地方的都好用。”伙计很骄傲,但价格也略高就是了,他问道:“你们买几样?”

  傅咏问了价钱,然后小声问青年们,“这个价钱是高了,还是低了?”

  青年们眼睛发亮,立即小声道:“低了,低了,比以前要低很多呢。”

  傅咏一听,当即挥手道:“犁给我们来五副,锄头二十把,耘爪二十把……”

  伙计听得眼睛都要笑不见了,他拿过算盘,熟练的把价钱算出来,然后伸手道:“几位拿籍书和村里开的证明出来看看。”

  傅咏一呆,问道:“怎么还要籍书和证明?”

  伙计一听,怀疑的看着他们,“怎么不要籍书和证明?你们买这么多农具,肯定是给集体买的,总不能自家就要这么多农具吧?既是给集体买的,那就会有证明。不看籍书,谁知你们是谁?万一你们是坏人,买了农具去炼成兵器造反怎么办?”

  不仅买农具需要籍书,买铁质的厨具也需要呢,比如铁锅!

  伙计一看他们拿不出来,当即往后退,退出店铺后大吼一声,立即涌来十多个居民,将他们扭送县衙。

第1154章 进山

  张县令默默地与他们对视,冷静了一下,抬头冲见义勇为的百姓们笑了笑,安抚好他们,严肃的表示他一定会秉公处理后将他们送走。

  张县令回身看他们,目光落在傅咏身上,道:“因现在农具和炊具多是铁制,为免铁器外流,或落入有心人手中,朝廷有规定,购买农具需出具籍书,若是代村民们采购,还需要出具村里的证明。”

  傅咏问道:“那要是地主之家需要大量采购农具呢?”

  “那就要向衙门出具地契,从这里拿到条子后去采购。”张县令道:“此是去年冬才颁的新规,贫户拿着籍书去购买农具,还能打折,所以百姓们对拿着籍书去买农具一事很开心。”

  而凡是去年三月之后才落户的流民全部被列为贫民,一个县城,有超过一半的人口是匈奴平定后才定居在此的,这个优惠政策,半数以上的百姓都能享受到,他们自然拥护。

  张县令:“所以你们要想买农具,还得落户才行。”

  傅咏无话可说。

  身后的董舒着急问道:“那盐巴呢?”

  “盐?”张县令挥手道:“盐,每人每次购买只要不超过五斤都可以买,超过,那就会被视为转售,得和衙门拿条子。”

  傅咏问:“铁锅,盐巴这一类的都限制,那饭馆酒楼怎么办?”

  “简单,要是买铁锅一类的炊具,出具酒楼饭馆的经营许可便能购买,”张县令道:“放心,大将军明令,不许地方官员为难商户,只要是正经做生意的,我们都支持。”

  毕竟,现在各地都在减免地租赋税,国库需要依赖商税。

  自平定匈奴后,大将军虽未明令支持商业,却也不为难,对于商人来说,不为难,其实就是支持了。

  傅咏就知道,他得回山了,买不到农具,消息也打探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得父亲拿主意了。

  他知道,他们一家三口肯定是要出山的,但走前得把山里的人安排好。

  张策自然不能让他们就这样走了,建议道:“不如我让几个差吏跟你们一块儿进山,山里的人若想往外搬,也方便。”

  傅咏一脸为难。

  张策就笑道:“我知道你担忧什么,放心,听你说你们定居之处在深山之中,很难进出,如此艰难,本县不会不顾念人情,一见面就让他们交税的。”

  傅咏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了。

  张策郑重承诺,“他们若不想出山落户,我一定不强迫,你们缺农具,我会送你们一批,只是子颂你既出自北地傅氏,应该得以远见,蜗居山中不是长久之计。而今天下太平,不论是为了祖宗荣光,还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前程,他们都不可能,也不该蜗居山中。”

  他已经探过,那山坳也就四五百亩左右大,看着很大,但根本养不活多少人。

  一代人两代人可以,三代以后,人口繁衍到了一定度,山中的资源不足以养活他们,他们就必须得向外联系。

  只有这广阔的天地才有用之不竭的资源。

  何况,人本性群居,在天下安定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愿意放弃这广阔的天下,而生活在一小小山坳之中?

  跟着傅咏出来的十五个青年全都不愿意。

  两天的时间,他们已经确定,外面是真的不打仗了,而且匈奴国灭了,就连凶名在外的石勒都归顺了大晋,天下现在已经不打仗了。

  既如此,他们自然不愿意再呆在山中,本来避入深山就是为了逃避战祸。

  张策说到做到,以县令的名义送给傅咏不少农具,让两个差吏跟着他们一起进山。

  差吏们在山里走了快两天才进到山坳,不由惊叹,“这山坳你们是怎么找到的?”

  傅咏道:“得天之幸,当时被匈奴兵追杀,一冲入林中就乱跑,也不知跑了多久,停下时就在附近了。”

  山坳里的人看到傅咏他们回来先是一喜,待看到两个陌生人,又穿着官服,便是一惊。

  村里不论老小都跑了来,静静地,用责备的目光看着他们。

  傅畅赶过来,看了那两个差吏一眼,看向长子。

  傅咏便上前行礼后道:“父亲容禀,陛下被匈奴所害,去年新帝登基,今年正式改元建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