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659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赵含章正色道:“母亲慎言,庭涵很用心的在守孝,不改先祖之道,这就是庭涵最大的孝。”

  弘农公主张了张嘴,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赵含章道:“宰予认为三年守孝之礼当改,孔子认为不妥,因为孝期食稻、衣锦,此为享乐,故心中不安,不安故不为。”

  “但宰予自己可以安定,他亦为孝。”

  弘农公主淡淡地道:“孔子说宰予不仁。”

  赵含章就反问道:“孔子说宰予不仁义,宰予便不仁义了吗?宰予乃孔门十哲之一,还是十三贤圣之一。”

  “母亲,宰予若是不仁,岂不是古来圣贤也有不仁不义之人?那圣贤的话还能听吗?但若宰予不是那样的人,岂不是孔子说错了?”赵含章道:“可见圣贤的话也有错的时候,作为学生和后来者,我们要学会的是思考。”

  “势随时变,时随势变,庭涵在朝中做的是活万民的事,以祖父的为人,您觉得他会想庭涵老老实实地在家中什么也不做,就想着他渡过二十七个月,还是出去救更多的人,为国效力呢?”

  弘农公主:“我……”

  赵含章见她嘴角紧抿,这才放缓了语气道:“我知道母亲伤心,我们也很伤心,正因为伤心才更想天下早日安定,百姓能够富足的生活,国泰民安时来祭奠祖父,我以为这才是最大的孝顺。”

  傅宣深以为然的点头,还和弘农公主道:“你让人把书房里的那些书和手稿都给我带来吧,种菜之余我要替父亲整理文稿。”

  傅庭涵张了张嘴,不由看向赵含章。

  赵含章都不用他开口,直接点头道:“我明天把你的书和稿子也都送来。”

  傅庭涵呼出一口气,种菜花费的时间不多,种菜之余,他总不能发呆吧?

  但等书籍和稿子送到山上来时,傅庭涵发现他放在工作上的时间并不多。

  种菜还是很费时间的,每天都要开一小块地撒下新菜种,种子需要浇水,这里距离水源要走一段时间,去时大概要一刻钟,挑水回来大概需要两刻钟。

  傅庭涵一度想把这件事交给亲卫们。

  不错,他虽然来守孝,但周围驻扎了不少亲卫,就默默地守着他。

  但看了一眼草庐和不远处的墓地,傅庭涵还是默默地自己去挑了。

  山路并不好走,尤其是挑着水的时候,最开始两天他难得的有些烦躁,但等到第三天,他已经习惯去担着木桶去挑水。

  且走在这条熟悉山路上心格外的宁静,他竟有了许多时间去思考。

  哪怕是往回挑水时气喘吁吁,他也能在脑子里列公式。

第1144章 父子谈心

  将菜都浇好,他似乎在第一块地里看到了绿芽,他蹲下去仔细看了看,发现自己没看错,便高兴的继续去挑水。

  傅安蹲在草丛后面,看到就要过去,被施宏图一把拉住后衣领,“你干嘛去?”

  “郎君把水缸都挑满了,他肯定是想事情忘记了,我去提醒他。”

  “大将军不许我们干扰郎君,水挑了也不会浪费,再多挑一担也可以存在木桶里。”施宏图早觉得傅庭涵需要锻炼了,但他就是不喜欢动弹,每天早上跟大将军打养生拳已经是他的运动极限了,这几天住在山上,没有大将军看着,他什么都做,就是不打拳,施宏图看着都替他着急。

  正好,多挑几担水,就当是锻炼身体了。

  傅庭涵站在泉边向下眺望,快到用晚食的时间了,所以山下升起了袅袅炊烟。

  其实北方的水资源有点少,饮用水一直是一个问题,因地制宜,要将水抽到高处都有什么方法呢?

  目前打一口井造价很高,还极易发生危险,耗费的时间很长,在不易出水的地方,需要挖很深很深才能出水,现在的技术很难完成。

  傅庭涵躬身将水挑回去,一放下就钻进草庐,扯过一张白纸,拿起笔就去沾傅宣的墨。

  埋头写东西的傅宣也没留意,等父子俩个都回过神来时还是因为天太黑,他们看不见了。

  傅宣抬头,一时眼花,没看清楚这是哪儿,随口道:“掌灯吧。”

  傅庭涵却回神了,他摸出灯来点上。

  傅宣这才想起来他们在草庐里,他摸了摸有些发痒的耳后,问道:“有些饿了,今晚吃什么?”

  傅庭涵道:“吃粥吧,我去煮上。”

  傅宣这才知道他还没煮晚食,放下笔起身,扫了一眼他纸上的图画,顿了顿后跟出去。

  傅庭涵很快将米掏好,生火,放到用石头搭成的简易灶台上。

  傅宣学着他的样子拿过一块木墩,整理了一下袍子坐在他身边,好奇的问道:“你画的什么?”

  “你问哪张?今天中午画的农具,刚才画的是挖井的一些东西,不一定能用,先画出来,回头请教一下挖井的匠人后再修改试用。”

  傅宣:“你在尚书省一直做这样的匠事吗?”

  傅庭涵:“差不多吧。”

  “觉得高兴吗?”

  傅庭涵道:“想出来的东西有用就很高兴,没有用心情就一般。”

  “你从前只对《周易》有一些兴趣,因此算学很好,倒不知你对工技也这样喜欢和擅长。”傅宣扭头看他,“我以为你会对儒与道更擅长,却没想你现在多钻研墨家。”

  傅庭涵:“墨家不好吗?都是为民做事,有所成效就行。”

  傅宣笑了笑道:“你从前可不是这么说的,你说兵墨法都为技,是手段,要治国,定乱世,就得从思想上改变,所以你钻研儒道,想要寻求破解之法。”

  “也是因为这个,你与你母亲才有那么大的冲突。”

  傅庭涵一愣,努力的在记忆里寻找,终于找到了他和弘农公主的争吵画面,虽然很模糊,但那一刻心里涌起的想法却很清晰。

  年轻,奋勇又心系家国的少年和母亲表示,从儒家礼仪上来说,晋国得位不正,就不该存在,而它存在了,此为逆天而行,所以天下才大乱;

  从道家的天道自然来说,晋国早应顺应民意灭亡了,而正因为你们总是苦苦支撑它,它将灭不灭,这才让百姓陷于长久的战乱之中。

  少年觉得,还不如直接给这个天下一拨大的,让这腐朽的一切都灭亡,这才有可能新生。

  当时,坐在皇位上的人还是弘农公主的亲爹,傅长容的亲外祖呢,八王之乱进行到了第十三年,东海王杀进京城,又死了一拨人,连带着整个中原、雍州和司州都陷于战乱之中。

  傅长容只要上街就能看到饿死或者因为受伤而死的乱民,而出城,更是举目饿殍,这让从小饱读诗书的少年心里怨恨透了大晋王朝,他实在找不到大晋继续延续的理由。

  他不像傅祗、赵长舆和王导等一众成熟的人可以更大局的看待这个世界,傅祗他们向往的是和平,能够不变革,能够不再发生大战的和平,为此,他们愿意忍受一些不公,愿为百姓撑着破伞前行。

  他更激进和活泼,想要不破不立,将这腐朽的一切都埋了,重新再长起顺应他心意和民意的朝廷,把那把破伞扯破踩在脚底,再重新做一把新伞。

  哪怕在换下破伞,撑起新伞间的时间里会被淋湿,淋透,也会想着撑起新伞就好了,到时候可以慢慢的晾干。

  傅庭涵从回忆中脱离,垂下眼眸没有说话,他分不出他们两种方式哪种是对的,哪种是错的,或者都对,也都错。

  人淋湿了,晾干的时候可能会生病,很可能就一命呜呼了;

  撑着破伞,一时不被淋湿,但伞若不能修复,还是会被淋湿,早晚的问题而已,也会得了风寒一命呜呼。

  傅宣问他,“所以你现在是和你母亲和解了吗?我看你们近来相处得还不错,她前几天那样说你,也是因为伤心你祖父离世,并不是真的认为你不孝。”

  “我知道,”傅庭涵道:“我没有生她的气。”

  傅宣呼出一口气,然后,他和他儿子又没话了。

  他挠了挠耳朵后面,苦恼不已,怎么这么难啊,他以为他们父子间更有话说,谁知三天下来说的话还没和公主一天说的多。

  傅宣忍不住问他,“庭涵,你和含章也是这样相处吗?”

  傅庭涵一脸莫名的看着他爹,点头道:“是啊。”

  傅宣瞪大眼,“就没话?”

  傅庭涵迟疑了一下问道:“您要听我给您讲打井吗?”

  “算了,我对这个不感兴趣。”

  父子两个又安静下来,等粥煮熟,默默地吃了以后就去洗漱,准备上床睡觉了。

  对了,吃的白粥,中午咸菜吃完了,所以光吃白粥。

  好在赵含章第二天提着一筐东西来见他们,有各种菜蔬,鸡蛋和……笔墨,以及稿纸和公文。

第1145章 信箱

  赵含章把公文递给傅庭涵,道:“这是尚书省一些要处理的公文,他们做不来,得问你,我顺手给你带上来了。”

  傅庭涵翻开看,都是图纸和各种技术性的问题,比如,象山那边新发现的铁矿,工匠们决定按照傅庭涵给的图纸造新的炼铁炉和钢炉,那边铁矿的含铁量还不错,计算可以炼出好钢,但在造炉的过程中出了问题,工部已经派了两个老练的工匠去处理,但不知是什么问题,竟然都处理不好。

  所以只能上报请教傅庭涵。

  还有,西平书局一个工匠发明了一个新的印刷机,和活字一起排版后可以刷出图片,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请画手画图后反印雕刻再和活字结合后印刷,虽然麻烦,却意味着除了书外,他们还能印画册。

  但印刷机很快就出现糊墨的状态,他们研究后发现应该是印刷机材料的问题。

  他们想要试用更多更好的材料,所以向上申请,并且工匠还顺便请教了一下傅庭涵,可有推荐的材料吗?

  赵含章道:“户部上报了今年开春至今开垦的田地亩数,人口总量和赋税等数据,我都处理好了,就这些,我处理不来,只能找你了。”

  都是技术性的问题。

  傅庭涵收下了,“我处理好后让亲卫给你送下山。”

  他转身拿来一叠图纸,“上次说的农具,我这几天用锄头比了一下,这是图纸,你让人做出来试一下。”

  “这些则是打井用的铁钎和吊机,冀州、幽州和并州一带都缺水,还是应该多打井。”

  赵含章接过图纸看:“光有东西还不够,还得培养会探水和会打井的匠人啊,找到合适的地方挖井事半功倍。”

  赵含章在图纸边写下一行小字,打算专门培养一队勘探水源和打井的人材。

  傅宣坐在一旁怔怔的看着俩人,发现他一点儿也插不上话。

  在这山上,他们做什么事都要亲力亲为,就算四周悄悄潜伏了不少保护他们的亲卫,所以赵含章和傅庭涵并没有闲着,他们淘米煮粥,一边给灶里添柴,一边谈事。

  事情还没谈完,粥就先好了。

  赵含章就从大竹筐里拿出一个食盒,里面是简单的几道小菜,他们可以就着小菜吃粥。

  “二郎和谢时已经到达长安,长安的百姓知道祖父去世的消息,心中悲痛不已,当地士族乡老想要派了一些代表过来祭奠祖父,我同意了,过几日他们可能就到洛阳来,到时候会直接到山上来。”

  傅庭涵扭头看向墓碑,道:“祖父不喜奢靡,长安到洛阳路途不近,来回一次费时又费力,就这一次吧,以后还是不要让他们来了,劳民伤财。”

  傅宣这才插上话,“对,他老人家若知此事,心中也会不安的。”

  赵含章应下。

  她同意代表们来,除了哀悼傅祗外,就是想趁此机会加强和雍州的联系,让雍州内的士族和乡老们更快的接受她,这样赵二郎和谢时在雍州的工作也更好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