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643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第1114章 争地

  赵宽:“争地的事先放一边,我问你们,今年的春麦你们种下去了吗?”

  “种了,种了的,”村老道:“我们岂敢误了农时?”

  赵宽道:“那就好。”

  村老松了一口气,忙去安排赵宽住下。

  谁料,第二天一早赵宽饭都没吃就出门去看地里的麦子了,还把来看热闹的村民都给带去了。

  村老就抓一只鸡的功夫人就不见了,吓得他鸡也不给赵宽杀了,连忙去追。

  村老一个人都难瞒住赵宽,何况这么多人?

  一人一句话,表达欲还挺旺盛,瞬间把底都漏了。

  全村的关注点都在和隔壁村交界的地上,为了争地,不仅派了人去地里挖沟渠,插篱笆,还打架。

  没有一家是真的把麦子都种下的,播种尚且如此,更不要说给冬小麦施肥了。

  村老赶到时,赵宽的脸色已经沉得滴墨了,看到村老,立刻大发雷霆,“什么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我看你们读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饭都吃不饱,眼看着要青黄不接了,还想着十几年以后分地的事,这一年若种不出来粮食,你们能不能活到明年都难说,还想着十几年以后的事呢,蠢货!”

  村民们连忙去看村老,脸色很是忐忑,他们都知道赵宽是刺史,是比县令还大的官,听说是大将军的兄长呢。

  他说的话,没人敢辩解,见村老跪下请罪,便也跟着战战兢兢的跪在湿渌渌的地上。

  赵宽气得转身就走。

  村老连忙爬起来去追,追出一段,恰巧隔壁村的村老带人扛着大锄头过来,还抬了一块大石头,猛的一下就放到地上,然后大声道:“于老头,你看清楚了,以此为界,从这里往东是我们村的,从这里往西是你们村的!”

  赵宽猛的停下脚步,抬头过来看他,满腔的怒火再也憋不住,挥手道:“去把他带过来!”

  亲卫立即扑上前。

  隔壁村的村民见状,立即挥舞着锄头要打人,“于老头你们耍诈,竟然请外人!”

  “大胆,这是刺史!”亲卫拔出刀来一刀砍歪锄头,一脚将人踢飞,刀刷的一下按在对方脖子上,冷冷地道:“再敢妄动,杀无赦!”

  村民们吓了一跳,连忙去看村老。

  村老没见过赵宽,但赵宽一看就和他们不一样,他连忙放下锄头,摇着手让村民们不要动,然后跑上前去。

  于村老已经先跪下了,隔壁村的姜村老见状,便也跟着跪下。

  赵宽站在俩人面前,先问姜村老,“春麦还有多少亩未种?”

  姜村老没算过,小声道:“小的一会儿回去就算。”

  赵宽冷笑,“你家还有多少亩未种?这总不至于也要算吧?”

  姜村老心一颤一颤的,他一来就直面赵宽的怒气,一时还有些懵,所以不敢撒谎,“还,还有三亩。”

  “你尚且有三亩,何况其他家?”赵宽冷笑道:“你们还真是目光远大啊,为了一块十多年后不知能不能分到的地,现在就弃农时。”

  “谁与你们说那块地就是你们两个村的了?天下的土地都是属于朝廷,属于大将军的!除了你们,四野之中皆有村落,将来人越来越多,还会新的村落在此处!”

  “他们若能辛勤耕种,为国纳税,为家多存粮,那就是比你们更能养活孩子,他们孩子多,这块地就当轮到他们来分!”赵宽指着他们的鼻子大骂,“连春麦都种不完,眼高手低就想着十几年后的事,竟还敢瞒骗于我!我告诉你们,今年你们的粮食产量要是低于均数,冬天全给我服役去!”

  赵宽愤怒的道:“你们两个村一起,若耽误农时,误了收成,全都加役二十天!”

  村民们一听,脸色瞬间发白,跪在地上不敢吭声。

  赵宽冷冷地道:“把你们里长叫来,两个村的村老不能约束村民,还都耽误农时,全都给我换人!争地的为首之人在春耕结束之后到盐场服役二十天,以儆效尤!”

  两个村老皆软倒在地,不敢反驳。

  赵宽转身就走。

  里长赶来时,赵宽已经在骑在马上等着了,“使君,县君收到消息正往这边来,您看要不先家中歇一歇,等一等县君。”

  “我就不等他了,”赵宽还算心平气和,因为这事本就是县令在公文中偶尔提及的一件事,他是因为要去另一个县解决山匪招安的事,路过此处,想着劝课农桑也是大事,所以过来看一看。

  谁知道他们争地的内情竟是如此。

  赵宽道:“你是里长,还是该尽心些,督促他们及时春种和下肥,以免误了农时。”

  赵宽问:“衙门发下来的历书要多看看,别摆在家中当摆设,最好多给百姓宣讲。”

  里长连忙应下。

  郭璞赶在正月结束前出了一本历书,其实就是结合现在的天象,在前朝历书的基础上做了些微的修改。

  赵含章拿到以后当即命书局刊印,速度还是很快的,在二月初四那天就交给驿站发往各个州郡。

  再由州郡发给底下的县,同时他们也自己印刷,然后发给各里长,村老。

  目前想要一家一本历书是不可能的,但至少能做到一个里长手中一定有一本,部分村老拥有,拿着历书,他们就可以明确农时。

  但很显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领悟到朝廷的这份良苦用心的。

  赵宽觉得还是得让各县县令加强监督。

  隔壁州的孙令蕙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原来她认为的常识不是所有人都明白的,这世上大部分人过得浑浑噩噩,加上战争,如今留下的很多年轻人都没有长辈指导,什么时候该下种,是先除草,还是先施肥,他们是真的不懂。

  很多县令也不懂。

  于是,为了劝课农桑,孙令蕙基本都在外奔波,公文也都是在路上批的,短短二十天,人就瘦了一大圈,为了身体好,即便累得没胃口,孙令蕙也强逼自己吃东西,她坐在茅草屋里看着外面的细雨,叹气一声道:“看来,大家不仅需要历书,还需要农书。”

  她的掾史道:“可百姓多不识字,识字的人也很少看农书吧?且,现有的农书大多遗失,实在找不到刊印啊。”

  孙令蕙道:“只要在历书上注解就可,不必太复杂的农书。”

  生日活动

  ,陌颜说要我送大家一个礼物,这本书也没怎么搞个活动,于是我们计划做个活动,送几个小礼品给大家。

  因为各个网站算法不一样,所以综合考虑过后,必获得礼品的书友如下:

  起点和云起(Q~阅读)的读者,粉丝值三万以上必得一份礼品;

  红袖的读者,粉丝值五万以上必得一份礼品;

  潇湘的读者,粉丝值十八万以上必得一份礼品;

  请满足以上条件的书友加q(906581335)验证进;

  起点、云起(Q~阅读)和红袖网站的读者,凡这个月投月票十张(包括)以上的则进抽奖群(299027753)抽奖;

  潇湘因为算法不一样,所以潇湘读者这个月投潇湘票满三十张(包括)及以上的则进抽奖群(299027753)抽奖,活动截止到8月31号中午十二点

第1115章 招工

  孙令蕙想到就干,当即拿了一本历书出来,提笔就在上面做一些简单的注解,不确定的要问一下老农,到时候交给书局重新印刷。

  可惜光州没有自己的书局,青州也没有,他们要印刷得去兖州的书局,路途遥远,成本也高。

  得和大将军要一些印刷的工匠,他们光州也要有自己的书局,这样不仅想印东西时出来的速度快,成本也能降低很多。

  各郡县每年学堂要印的书籍就有不少了,一个书局都未必够用。

  孙令蕙一边给历书做批注,一边在心里想再给朝廷去信时需要的东西。

  除了印刷的工匠外,她还想要几个会做琉璃的工匠,她觉得光州的地理位置比西平还要好,从光州出海,琉璃可以快速的运往江南,岭南一带。

  新的一年开始,新学期也开始了,因为赵含章要求八岁以上的孩子都要入学,最少要在学堂中入学三年,学会常用字和常用的算术,所以各地都急需教材。

  即便各地书局提早半年准备,教材还是供不应求,很多学堂都是两个学生,甚至五个学生共用一本书。

  于是,各州刺史、各郡郡守,甚至还有县令越过郡守和刺史给赵含章写信求要工匠开书局。

  赵含章收到信,笑了笑,就叫来常宁和赵程,让他们和汲渊、明预商量各地书局开办的事。

  “今年该有不少学生从学堂里毕业,活字印刷排版必须要识字,这也是最难的一关,除此外就是雕刻活字的工匠了,只要保证这两者,书局便可建起来,但是,书局本属于我,现在由地方出钱建造经营,收益怎么算?”

  常宁道:“既是地方出钱建造和经营,大将军何不把收益都给地方?”

  赵含章道:“我现在缺钱,所以我必须要从中抽一部份收益自由支配。”

  钱留在地方,那便是由地方完全支配了,她再想用就千难万难,所以她需要从一开始就定好规则。

  她如此的坦诚,常宁又不是要和她唱反调,当即思考钱在地方和在她手上的区别。

  大将军手里要是钱,和她拿钱可比和地方扯皮拿钱方便多了。

  户部侍郎常宁眼睛大亮,当即点头,“大将军所虑不错,您想拿几成?”

  赵含章先问汲渊:“汲侍中以为呢?”

  汲渊:“两成。”

  明预:“大将军既想让地方用书局的收益填补财政,那就不能只设书局而已,纸坊最好也设上,不敢说一郡一作坊,至少一州需要有两个书局和两个纸坊,等将来工匠多了,还可再多设,如此两成就有些多了,不如拿个一成。”

  赵程道:“学堂中的学生多数贫困,要从洛阳、西平和陈县各地调派学生前往各地建造书局和纸坊,那就必须得安顿好他们的家人,还要负担他们的路费。”

  “否则,路途遥远,他们恐怕连地方都不能到达。”

  赵含章当即道:“那就取用两成,从其中拿出半成来以做工匠、学生的安家费和路费。”

  她顿了顿,肉疼的道:“现在还未有收益,这部分花销我先填补上。”

  赵程和常宁二人立即直起身行礼,“大将军英明。”

  事情就这么定下了,此事交给常宁和赵程一起负责。

  天下学堂如今皆归赵程管理,公文一发,从洛阳开始,所有的学堂都热闹起来,尤其是那些已经上足三年学的学生。

  “大将军说了,三年学以上的学生,都可以去试,只要考试过了,皆可入坊,听说书局一个校正工的月钱有八百文呢。”

  “不止有月钱,还有一笔安家费和路费,到了那边也是书局负责吃住,基本不花钱,我要是能入选,有了安家费和路费,便可助家中渡过接下来两个月的青黄不接。”

  “你们倒是想得挺美,那也得通过考试才行,校正工得认识《千字文》里的所有字,还要默《论语》十二篇以上,你们学会了吗?”

  此话一出,许多人都沉默了。

  但是,不试试怎么知道成不成呢?

  反正考试也不花钱,于是学堂里满足条件,有心去工作的学生都去报名了。

  十三岁的简戊忠抱着自己的笔墨坐在位置上,旁边的季戊宽惊讶的看着他,“你怎么也来考书局?你成绩那么好,再多念两年,或许就能去县衙考吏员,哪怕是做一个文书也比在书局做校正工强吧?”

  简戊忠道:“我小妹今年也要入学读书了,我已单独立户,不能再去育善堂吃善粮,我得为他们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