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621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傅安仔细看过后应下,小声问道:“那剩下的还是送到三娘那里吗?”

  傅庭涵点头,点到一半觉得自己也得留点以防万一,于是道:“你从七叔祖那边给的收益里取出一吊钱来做花销,有多余的存起来。”

  傅安认真想了想,高兴道:“郎君花的少,一吊钱一个月最少也能存下八百钱,聚少成多,一年下来也不少了。”

  傅庭涵也觉得。

  因为他真的没什么额外的花销,吃的,不是在衙门,就是在赵宅,就是在外面,也是傅安从听荷那里领钱结算;

  穿的,基本上是王氏和听荷操心完了;

  人情往来,也是听荷一并安排了;

  他偶尔在外面买东西也都是记在赵家的账上,由赵家公中结算。

  弘农公主并不知道从很久以前开始,她儿子的账就和赵含章的混在一起了,收入一起,花销也一起,根本就分不清了。

  所以第二天一早拿到傅庭涵的钱盒,弘农公主还是很开心的,觉得这个儿子不算白养,比驸马强多了,果然,男人就是比不上儿子。

  她把盒子一合,看向任慧:“赵家回信了吗?”

  “是,赵家约殿下和驸马今日午时共用午食。”

  弘农公主满意,“去告诉驸马,收拾一下出门吧,大郎呢?”

  任慧:“郎君一早出门了,说是工部有事。”

  弘农公主皱眉,“他们尚书省怎么这么忙?自我回来就没一个停歇的时候。罢了,派人去告诉他,今日午时,无论如何他都要去一趟赵宅,这是谈他的婚礼,谁缺了他都不能缺。”

  “是。”

  傅庭涵是真的在忙,赵含章也是,俩人请李骧和李班看他们晒出来的盐。

  李骧搓了搓手中的细盐,又放进嘴里尝了尝,发现涩味比他们市面上的井盐少一些,但比他们的细盐差一点儿,于是问道:“不知这盐作价几何?”

  赵含章道:“一石一千钱。”

  李骧目光微闪,看向李班。

  李班很惊喜,连忙躬身行礼,“还请将军为蜀地赐盐!”

  思绪还停留在买这一阶段的李骧惊讶的看着李班,没想到他纯良的太子殿下能想到这一点,也立即转身朝赵含章弯腰,“请将军为蜀地赐盐。”

  赵含章哈哈大笑起来,伸手将俩人扶起来,“我知道,蜀地现在吃盐困难,我既带你们来看,自然是想解蜀地之困。”

  赵含章很大方的送他们两百石盐,然后还带他们出城去看水磨坊。

  快要过年了,水磨坊很热闹,到处是排队等着舂米磨面的百姓。

  水磨坊便宜,速度快,舂米干净,磨面也细腻,就是需要走很长一段路,但这对吃苦耐劳的百姓们说不值一提。

  附近村子的人也都结伴来磨粉舂米。

  看到傅庭涵,他们先热情的和他打招呼,待看到骑马走在他身边的赵含章,眼睛大亮,立即丢下自己的箩筐,快步往这边跑了几步,然后跪下哐哐的磕头,大声喊道:“祝女郎小年安康,平安喜乐!”

  赵含章一愣,先回头问曾越,“今日是小年?”

  得到回答后,她立即下马将人扶起来,对呼啦啦跪下的人大手一挥:“大家都小年欢悦,快快起来!”

  她低头看他脚上穿着草鞋,脚趾冻得红肿,不由心痛,再一摸他的肩膀,只觉得衣服单薄,心疼道:“没有钱买布制衣和鞋袜吗?”

  他脸色冻得通红,但满目生机,脸上带着灿烂的笑,“回女郎,今年没有,明年就有了。”

  他指着他带来的箩筐,道:“我今年能磨一筐豆子,一筐的麦子呢,能吃到明年三月。”

  赵含章大赞,“不错,看来今年你为朝廷服役许多,自家的地可种了?”

  “种了,衙门发下来的麦种全种下去了。”

  赵含章笑容更深,问道:“种了多少亩?地好吗?”

  赵含章问得很细,然后道:“现在中原缺布,你们明年要多种一些桑麻,可有适宜的旱地吗?”

  他苦恼起来,道:“衙门分给我的地都好,拿来种麻实在浪费,现在豆子也能磨成粉,军爷们也说要用豆子喂马,我想多种一些豆子,到时候卖了钱去买布。”

  他不好意思的憨憨一笑,“女郎,我今年没娶着媳妇,家里没有织布的人,种桑麻也无用。”

  “怎会无用?”赵含章笑呵呵的道:“到时候你收了桑麻,就拿去卖给你喜欢的姑娘家,一来二回熟了,说不定人家就看上你了呢?”

  “你就只知道种小麦,种水稻和豆子,明年跟女郎们说话的机会都没有,还怎么娶到媳妇?”

  青年恍然大悟,发现大将军说的有理啊,于是纠结起来,“那,那我要种多少?”

  赵含章笑道:“田埂有吧?不舍得拿一整块旱地来种,那就种在田埂边,靠近你家地的那一条田埂,你留出三寸来栽种桑麻,等到夏天还能坐在下面乘凉呢。”

  青年一想,发现还真是,连连点头,“我回去就问谁家有种子。”

  桑树的种子可能少,麻的种子应该不少,赵含章扭头和赵云欣道:“将此事记下,回头要各郡县把桑麻的种子也给添上。”

  赵云欣应下。

第1076章 开诚布公

  赵含章扫过大家的脚和身上的衣服,发现穿得上鞋袜的就没几个,不由心疼,叮嘱他们道:“回去以后要注意保暖,保重身体啊,明年多种桑麻,争取明年都穿上新衣裳,新的鞋袜。”

  大家都高声应下。

  赵含章请李骧和李班去看水磨坊的运作,俩人看到豆子倒进磨盘里,磨盘无人自动,竟然就磨出了细细的豆粉,大为震惊。

  “这是……”

  “这就是水力,也是水利,”赵含章道:“我知道,蜀地亦多水,百姓沿水而居,既如此,何不也建造水磨坊,让百姓省力呢?”

  李班立即跪下道:“请大将军赏赐蜀地工匠。”

  赵含章单手将人扶住,笑道:“此事不急,待我们回头商量,这水力除了能利民,也能利军。”

  赵含章带他转出这一个水磨坊,到另一个去,那边就没什么百姓了,反而还守着士兵,里面丁零当啷响个不停。

  走到里面去,铺面的热浪涌来,李班就看到他们竟然在借着刚才看到的杠子带动锤子在打铁……

  李骧眼睛大亮,恨不得冲上去细细地看,“早就听闻赵家军武器精良,其中的赵氏的枪头,大刀和长剑,举世难见。”

  赵含章笑道:“就是这么打出来的。”

  李骧就去扯李班的袖子,示意他再跪一跪。

  李班就纠结出来,这要是民生,他跪一跪赵含章可能会答应,但这事关军政要事,她能答应?

  但李班还是一咬牙,转身又朝赵含章跪下,正要说话,赵含章依旧伸手抓住他,硬是将人给拉起来,笑道:“我知道殿下的意思,我们回去细谈。”

  她既然带他们来看了,自然不是白看的。

  其实,蜀地对于现在的大晋来说也是边关。

  他们归顺之后也要承担边防任务,他们往西的原西藏和川西一带,目前属于羌族,

  羌族内部并不统一,各部落现在各自为政,但以她的目光看,将来他们肯定会往东侵蚀的,所以得提前做好准备。

  而且,李雄一族也是羌族。

  有这样有利的条件,赵含章岂能不想着让他们往东收回那块大土地?

  所以赵含章想要和他们深度合作。

  这水磨坊和炼铁的方子就是她的诚意。

  炼钢的方子是不必想了,想完全复制他们的铁器也不可能,但给出一张新方子,让他们的铁器更进一步发展,不仅有利于军事,也有利于农业。

  李骧沉默了一下,知道重头戏来了。

  昨天他们谈了半天,已经初步议定成国要归服大晋,但在一些细节上还未达成一致。

  赵含章今天又是带他们看盐,又是带他们看水磨坊炼铁,很显然是利诱,如果他们还不答应,那接下来是不是就到威逼了?

  李骧自然不想走到这一步,李班也不想。

  俩人商量了一下,还是和赵含章坐下来好好地谈了谈。

  因为李班是太子,李雄给他的决策权很大,所以他当场就能做决定。

  赵含章更不必说了,只要他们两个议定,事情基本就定下了。

  俩人都是爽快人,赵含章已经摆出诚意,李班自也不含糊,当即就把昨天没谈好的事谈好了。

  李班表示,他明天就可以向皇帝递交国书。

  赵含章哈哈大笑起来,爽快的道:“给成王和世子的封赏,朝廷也会在明日之前准备好的。”

  事情谈妥,大家高兴的回城。

  汲渊已经提前收到消息,特意在驿站迎接李班,和他敲定明天上朝的细节。

  李骧看着志得意满的汲渊,心中还是有些不安,扭头问赵含章:“赵大将军,工匠……”

  赵含章笑道:“使臣回蜀地的前三日,我会把名单交给你们,他们可以和家人告别,世子和李使臣也可以重新挑选一遍,若有不合适的再更换就是。”

  李骧一愣,“他们的家人不跟随他们一起吗?”

  赵含章笑道:“我不会勉强他们的家人,当然,若蜀国给的条件优厚,肯善待匠人,我想他们也会愿意迁徙的。”

  李骧眼睛大亮,自由度这么高,也就意味着赵含章没有控制那些工匠的意思。

  “臣,不,下官拜谢大将军。”

  赵含章抬了抬手,和他们告别后看了一下时间,见不早了,赶忙道:“我和弘农公主约了午时,我们快回去。”

  赵含章拉着傅庭涵赶回赵宅,弘农公主已经和王氏坐着聊了半个时辰了,傅宣则是背着手站在庭院里看着半干枯的梅树发呆。

  屋里的谈话他插不上嘴,不如来吹风。

  王氏和弘农公主相谈甚欢,俩人就婚礼的细节做了详尽的沟通,前天晚上傅庭涵只说了大概,细节上的事还是得和亲家沟通。

  王氏有钱,有人,还有资源,因为赵含章说过,婚礼要俭约,所以她主打就是一个低调的奢华;

  弘农公主现在什么都缺,但她的见识摆在这里,于是和王氏一拍即合,俩人越谈越投契。

  弘农公主心中感叹,多少年了,她就没有一天内说过这么多话,果然,男人远比不上女人心细,她跟驸马就没话,还是女人了解女人;

  王氏心中也叹,公主不愧是公主,见识博远,也敢提敢说,不似他人过多奉承,话说多了没意思。

  从前,王氏因为克夫和赵二郎的缘故常被人孤立讽刺,她内心是有一点自卑的,结果赵含章得势以后,族里的人都讨好奉承她,直接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说心里话,王氏一开始是很享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