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609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群臣沉默。

  赵含章叹息一声。

  明预道:“大将军,人不能只看眼前之利,为了大计,眼前的利益可以暂时舍弃。”

  赵含章:“眼前的蜀地百姓可愿意被我们舍弃吗?”

  要是一个人,两个人也就算了,赵含章不是心慈手软之人,哪怕睁着眼睛直面痛苦也会舍弃。

  可这是三郡百姓的生死,甚至会波及到整个巴蜀地区的百姓,为争夺那三个郡,她这里也要出兵,就算占下那三处,物资也很难从外面运到那三个郡,他们的发展还是要倚靠广汉一带的成国。

  若是不能和外界联通,他们的粮荒什么时候才能渡过?

  全靠自给自足,他们归顺赵含章的意义何在呢?

  就为了赵含章一人“不弃国土”的好名声,为了将来能够更顺利的收复蜀国吗?

  那,到底是放弃三郡,将来收复蜀国的付出的代价大,还是现在占领三郡,让治下之民陷于穷困粮荒和战争中的代价大呢?

  赵含章从不觉得战争是最恐怖的。

  天灾,饥饿和寒冷,物资的匮乏,那才是最恐怖的。

  前者死得很快,似乎战损率很高;

  后者死得很慢,似乎死亡率很低,但她上过战场,混迹过流民军,知道这些官方统计的数据有多假。

  饿死的、冻死的,因为饥寒生病死的,都可以少统计,或者不统计,将其归为流民冲突,土匪抢掠,病死老死等一系列理由。

  然后报上来的数据漂亮又合理。

  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会知道这一笔笔数字是在诛心,赵含章岂敢在明知实情的情况下还忽略此情?

  所以她思考许久,还是道:“让赵信答应他,除保留汉中外,广汉以南的巴蜀之地全归成王。”

  “大将军不可!”明预不赞同,“您这是卖国啊!”

  赵含章面色坚毅,“成国为我藩属国,何来的卖国之说?”

  “藩属国也是外国,除非直接受朝廷管理,否则都是外国,”明预沉声道:“难道就为了迎回弘农公主,大将军要弃社稷于不顾吗?”

  汲渊本来也站明预这边的,闻言不高兴了,反驳道:“明中书,大将军此举分明是为了蜀地百姓,跟弘农公主有何关系?”

  “怎么没有,要不是为了接回弘农公主,大将军怎会派赵信去谈判?”明预:“现在就算我们不插手,李雄也难以攻下巴蜀其他郡县,让他们自消耗,将来我们坐收渔翁之利……”

  赵含章问道:“他们自消耗,消耗的是谁?”

  明预张了张嘴,说不出话来。

  消耗的当然是蜀地军民和财政,荆州和鄱阳湖一带为何涌入这么多川蜀流民,不就是因为他们在蜀地已经活不下去?

  有人能逃出来,可更多人是逃不出来,也没有勇气逃出来的。

  这些人难道就活该被战争拖死在蜀地内吗?

  明预几次张嘴都说不出反驳的话来。

  赵含章已经拍板,“此事就这么定了,赵云欣,拟一封电报。”

  赵云欣应下,当场拟好电报交给她。

  赵含章看了一眼后递给汲渊,汲渊看过,拿出一方小印按上去,然后转手交给明预。

  明预:……

  他接过,在众人的注视下思考了许久,还是按上了自己的印章。

  赵云欣接过递回来的命令,当即送去交给电报所发出去。

  赵含章见大家脸上都很严肃,便笑道:“诸君也不要过于严肃嘛,对收回蜀地,我还是很有信心的。”

  明预提醒她道:“李雄正当壮年,今年三十有七,我观他还能活很久,从他这几年的政令来看,他宽厚和煦,爱护百姓,知人善用,只怕二十年之后,蜀地百姓只知成王,而不知陛下。”

  当然,也不会知道赵含章。

  赵含章哈哈大笑道:“明先生放心,我比他更年轻,会比他活得更久,也会比他更爱护百姓,更知人善用。将来,明先生定要以此勉励我,莫要我行差踏错,收不回今日放出去的蜀地。”

  明预听了脸色好看了许多,其他大臣也松了一口气,赵含章有这个心便好,倒不失为一段君臣,啊呸,是臣僚之间的佳话。

  赵信拿到回信后,当即频繁的进宫和成国朝廷谈判,这让李雄心生疑虑。

  不由的问范长生,“奇怪,他的信刚寄出去,怎么就一副笃定赵含章会答应的样子与我们谈判了?”

  范长生不语,一旁的官员道:“或许这本就是他的使臣之权。”

  李雄去看范长生。

  范长生摇了摇头道:“不,他应该是和赵含章联系上了,得到了指示。”

  李雄:“可是我们前天才有了进展,便是当即把信送出去,此时也刚到汉中吧?怎么就能收到回信了?”

  范长生道:“臣一直有一惑,赵含章出兵汉中太突然了,不像是早有准备,可临时起意,她已经派了赵信为使臣,没收到他的回信便派出大军,这也不似她的为人……”

  “所以我怀疑她是收到了赵信的信息,知道我们提出了条件才紧急出兵占领汉中的。”

  李雄:“这不可能,当日朝中所议皆是临时起意,赵信不可能提前得到消息。”

  “那要是当时知道后才传出消息呢?”

  “赵含章是有千里耳吗?”李雄问,“怎么可能那么快收到消息?”

  范长生喃喃,“万一就是千里耳呢?”

  他道:“外界不是一直有传言,赵家军中有神器,可以如雷电破开城门,也能如雷电千里传音吗?”

第1055章 祸乱之根

  李雄是武人出身,他可没有范长生的想象力,直接就否定道:“不可能!子不语怪力乱神……不是,我的意思是这世上没有神力,也不是……”

  李雄痛苦的闭上嘴巴,“丞相,你就当我什么都没说吧。”

  要怎么告诉他迷信神仙道场的丞相,他一点儿也不相信鬼神?

  范长生却很平和,似乎并不在意皇帝的言辞,他坚信道:“人于宇宙之中太过藐小,人力有限,所知亦有限,陛下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判断世上无神异并无错,不过,臣以自己的见识断定世上有神异亦无错。”

  那不还是他错了吗?

  李雄心中嘀咕,毕竟,论起知识和见闻,范长生比他多半个世纪的时间呢。

  范长生坚信赵含章有神异之处,因此要求李雄多注意赵信。

  李雄应下了,就算不为神异,他也要多注意赵信一行人的。

  等李雄吩咐下去,范长生就要告辞,李雄忙叫住他,郑重的道:“丞相,我想要设立太子。”

  范长生愣了一下后明白过来,他们已经决定退一步,那就要在正式立盟前立好太子,不然等成帝变成成王,到时候设立继承人就不是李雄一人说了算的。

  晋国成为宗主国,赵含章是有权参与成国设立继承人的,到时候她要是不满李雄的人选,总会找各种借口拒绝,然后插手继承人的选定,范长生已经能想象得到,她要是借此削弱成国,成国皇室会掀起怎样的腥风血雨。

  尤其,李雄选定的继承人还有些特殊。

  范长生一脸严肃的问道:“陛下已经拿定主意了吗?”

  李雄认真的点头,“朕早有此意,原先不过是想等蜀地更安稳一些,孩子们也更成熟一点。如今却是等不及了。”

  范长生便拱手道:“臣,遵旨!”

  于是,第二天朝会上,李雄便正式提出立侄子李班为太子。

  群臣一听,纷纷上书劝诫,认为李雄有这么多儿子,不应该从侄子里选继承人,应该把太子之位交给他的儿子们,否则,王朝将来会生混乱。

  李雄不听,坚持要立李班,“当初起兵,本不希求帝王基业,不过适逢大乱,生灵涂炭,这才群情举兵起义,而各位推举我处于王公以上,这份功劳本是先帝的。”

  李雄自立为帝以后就把他爹追为皇帝了。

  “家兄是嫡亲血统,大祚应归他继承,他明智聪睿,又恢弘而懿美,降生于尘世,本是领了上天旨意而来,只是大事垂成,死于战场。”李雄伤感道:“李班资质上佳,性情仁厚,又孝顺好学,承其父美质,必成大器。”

  话是这样说,但朝臣们不觉得这个主意好啊,尤其是李骧和司徒王达,跪在地上把头磕得哐哐响,“陛下慎重啊,先王树立太子是为防止篡位夺权,吴子和宋宣公的前车之鉴在前,侄子再像儿子,哪里比得上真儿子呢?恳请陛下深思!”

  但李雄早深思过了,坚持要立,群臣拗不过他,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下旨。

  在驿站里的赵信听到这个消息,握着茶杯呆立半天,回过神来后低下头看着手中的茶水,感叹道:“成王为何昏头?专诸刺王僚的前车之鉴在,他没读过《战国策》,难道朝中诸臣也都没读过吗?”

  候在一旁的亲兵努力的想了想后道:“使臣,我刚学完第九十八个字,也没读过《战国策》,不过我大约知道成王为何立侄子,不立他的儿子。”

  赵信:“为什么?”

  “因为他的儿子都太操蛋了,”在赵信的目光下,亲兵连忙改口,“我是说太坏了。”

  “您不知道,因为成王当了皇帝,李家的子弟都凶得很,在城中横行霸道,尤其是他的几个儿子,奢靡成风,听说成王每顿都只吃四菜一汤,节俭得很,结果他的几个儿子,每日山珍海味不断,招摇过市,谁管也不听。”

  “但李班就不一样了,他性情温和,为人宽厚,还礼贤下士,是所有李氏子弟中名声最好的一个。”

  跟在赵含章身边,见惯了她虚情假意的赵信率先怀疑,“他装的?”

  亲卫摇头,“不像是装的,因为他人是真的好。”

  “他们占的地盘,像范家、诸家、李家这样的人家占了很多田地,平民百姓因为战乱和饥荒失地,他就提议平均土地,让百姓均有田耕作。”亲卫道:“卑职打听过了,蜀地和我们中原不一样,这里山多地少,不管是士族还是百姓对土地的看重远超中原,所以因为平均土地的事他得罪了很多人,但他还是坚持做了,据说还做得不错。”

  “也因此,李班在民间声望很高,很重。”

  赵信肃然起敬,这一位可与他们家的大将军一比呀。

  赵含章虽然油嘴滑舌,哦,不,是嘴甜心硬,呃,也不太准确,反正就是面上很圆滑,其实内心很仁和,这份对百姓的心倒是很像。

  不过他还是摇头,“此事不成,成王的儿子们既如此凶恶,岂愿把太子之位让给李班,蜀国祸根已经埋下。”

  赵信抑制不住的快乐,没有胡子他就摸下巴,笑眯眯的道:“成王一死,便是大晋收回蜀地之时。”

  到那时,是不是大晋都不一定了。

  赵信喜滋滋。

  亲兵很不解,“为什么?选李班不好吗?他这么好,其他几位公子都坏的很。”

  赵信就和他道:“他们品性恶劣,但登位后有百官约束,王朝崩坏总需要时间,说不定蜀国没被他们败光前他们先死了,其子孙上位呢?”

  “但如果太子之位给李班,这些恶人不服,成王一死他们就会争权夺位,王朝顷刻便可覆灭。”

  见亲兵还是一脸懵懂,赵信干脆道:“知道专诸刺王僚的故事吗?”

  亲兵直接摇头。

  “春秋时,吴国王诸樊认为他弟弟们比他儿子贤明,于是将王位传给他的弟弟,他一共三个弟弟,先是他传位给大弟弟余祭,余祭死后传位给二弟弟余眛,余眛死后要传位给最小的弟弟季子札,季子扎不受,跑了,于是吴国便让余眛的儿子僚即位,诸樊的儿子光认为,如果是兄终弟及,那应该轮到季子扎,既然要传位给儿子,那该轮到他,他才是诸樊的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