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573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他要是去了荆州,就在扬州边边上住下,和琅琊王做个邻居,一定很热闹。

  他要是能住到扬州去,那就更加热闹了,可惜,他死了。

  赵含章很惋惜,然后就丢开了这件事,她和汲渊等人商量了一下,还是答应了傅祗,免除雍州的算缗钱,同时免去京兆府两年的赋税。

  因为长安的情况不是很好,赵含章还从赵家军的粮草中挤出了十车的粮食给长安送去。

  赵含章的回信和粮食一起送进长安,傅祗泪湿衣襟,握着信就踩上车辕,和冒着绿光,盯着粮食看的长安百姓们道:“这是大将军派人送过来的赈济粮,大将军说,待豫州收购到足够的粮食,还会派人送过来,朝廷没有忘记长安,陛下也没有忘记长安。”

  百姓们神情微怔,愣愣地没说话。

  傅祗擦干泪水,和围住粮车的百姓道:“你们回去拿布袋和户籍过来吧,先贫后富,家中有年长者和年幼者先得赈济粮,我会尽量分配,使户户分得赈济粮,不足者,待下次赈济粮到达再补。”

  众人一听,撒腿就往县衙或者家里跑,有的人直接去县衙排队了,还有的则是回去拿布袋,他们才不信什么下次补齐的话呢,谁知道下一批赈济粮什么时候到?

  当官的话听一听就好,这次说话的要不是傅祗,他们甚至都不会听一听。

  傅祗信守承诺,这次收到的赈济粮一粒都没截留,全分给百姓了,这让长安的官员和将士们很有意见。

  但他们才上门,傅祗就叹息的和他们道:“我知道你们来是为何,这一次是委屈你们了。”

  将军颓然的坐在席子上,脸色灰败的道:“中书不能只管百姓,而不管军中将士,我们既要守关,又要剿匪平乱,不能让将士们饿着肚子啊。”

  “是啊中书,军中如今煮的米水都能数着米粒了,将士们不说可以饱腹,一日一碗浓粥总要有的吧?不然大家怎么出力?”

  官吏们亦忧,和傅祗道:“长安已经三月不曾分发俸禄了,我们还好,但底下的官吏都要养家糊口,不能再拖了。”

  傅祗连连应声道:“我知道,然而这几年长安饥荒,百姓饿死者众,这次南阳王病故,若不安抚,只怕长安又要大乱,所以赈济的粮食先紧着百姓的。”

  将军和官员们还有意见,傅祗就微微冷下脸道:“现在赈济粮已经都发下去,除非下一次赈济粮到,不然我是拿不出粮食的,不过我却有一个办法筹集粮食。”

  他道:“算缗令,尔等也在其中,为广大将士和官吏们的福祉,大家可以清点一下家中资产,按律缴纳算缗钱,我想,这多少可以缓解长安困境。”

  将军和官员们立刻不说话了。

  傅祗这才放缓了脸色,和他们道:“你们多安抚将士和官员们,我会和朝廷再请赈济的钱粮的。”

  几人这才起身退下。

  傅祗呼出了一口气,眉目间尽是疲惫,他拿出一个随身带的本子写日记,长安的百姓已经到了极限,傅祗觉得自己也快到极限了、

  近日,他感到身体疲累,精神大不如前,以至于他神思都开始混乱起来。

  他不知道大晋未来会如何,也不知傅家将来会如何。

  他的儿子们都散落各地,除了长子外,其他儿子与他都没有了联系,也不知这几年是生是死。

  而长子……

  想到此时被扣押在蜀地的长子和公主,傅祗想了许久,还是摸出他早就写好的信看起来。

  他想将信撕了,可又不甘心,最后他还是摊开信纸,又重新写了一封。

  他知道,庭涵和长子公主的关系不太好,他们父母子女之间有问题,这才多年不联系,互相间也不问候,他不知道将来会如何,但如今蜀地将长子和公主扣下,显然是想用他们做人质,从赵含章手上得到些什么。

  想到这里,傅祗更愁了。

  傅祗和赵长舆不一样。

  赵长舆临死想着国事,更想着家族,傅祗则觉得儿孙自有儿孙福,家族兴衰不必过于强求。

  他自觉抚养几个儿子都尽力了,未来怎么样,得靠他们自己活,他只心疼从小被严厉对待,没有享受过父母宠爱的长孙。

  于家事上他想得通,于国事上他则不愿轻易放手。

  后者可是涉及千万家百姓的生死存亡啊。

  傅祗并不是迂腐之人,他忠于晋帝,是因为一乱不如一安,一旦失去晋帝,天下当即四分五裂,人人都可以称帝,那天下百姓的苦难就真的没有尽头了。

  所以不论是谁,不论发生什么变故,他都强力支持晋室,因为天下需要一个高高在上的人镇着。

  可是,现在赵含章的声望和能力让他心中生了怀疑,如此情势下,晋室继续真的会好吗?

  尤其长安的将军和官员们如此,傅祗更是心力憔悴,所以,是不是要换一个天,这些人才能顺势换掉,这天下才能焕发生机?

第991章 刷声望

  傅祗难以立刻就有定论,而他要在普通百姓、士族、官员、以及南阳王留下的势力之间周旋,心力憔悴。

  长安情势复杂,这里又是大晋西关,轻忽不得,现在他缺钱、缺粮、缺人,能做的就是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平衡住各方势力。

  直到赵含章很快让人送来了第二批救济粮,情势才开始有变化。

  就连长安的官员们都没想到第二批赈济粮这么快就到来,当即去找傅祗要俸禄和粮草。

  傅祗似乎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他们赶到后不久,长安城中的百姓也躁动起来,大胆的围着刺史府,哀求傅祗救命。

  傅祗派去的人在人群中时不时的说一句,“这是大将军拨来的赈济粮,只为救我等遭遇粮荒的灾民的,刺史可不能因为军队缺粮就挪作他用啊。”

  “是啊,我们家人都饿死了,现在就剩下我一个了。”

  百姓们围府不去,傅祗也和上门来的官员和将军们道:“你们也看到了,群情激奋,若我不给出赈济粮,只怕他们要作乱。”

  刘将军脸色难看道:“有作乱之人,平定便是。”

  傅祗便问道:“将军可以拿出多少兵马平息混乱?到时候函谷关还能余留多少士兵守关?”

  他叹息道:“长安百姓,不多了~”

  所以他们真的要因为这点赈济粮把剩下的百姓杀死,逼走吗?

  众人都不说话了,傅祗见他们脸色和缓,这才道:“我已上报朝廷,求要粮草和俸禄,以今日大将军之能,怕是不日就会送到。”

  其他人却没这么乐观,赵含章愿意给百姓赈济粮,不见得愿意给长安守军粮草,官员们俸禄,他们又不算是她的人。

  想到这里,有人心中一动,抬头去看傅祗。

  算起来,傅祗虽一直是保皇派,行事却一直偏向赵含章,而赵傅两家结亲,听闻,赵含章和傅庭涵的关系一直很好呢。

  想到此处的人心头火热起来,话锋瞬间一转,“刺史说得对,长安百姓所剩无几,此时应以安抚为主。”

  等傅祗将他们送走,长安城中已有近一半的官员和参将偏向他,加上本就属于他的官员、参将等,他已经能以多服少。

  他们一走,傅祗当即将早已拟定好的以工代赈令发布,绝大多数百姓不认字,所以除了张贴公告外,他主要是派官吏到刺史门口宣讲,解疑。

  以工代赈的内容很多,比如,他要求清扫街道,修缮房屋,平整土地,砍伐晾晒木柴……

  要做的事情有很多,天快冷了,若不做保暖措施,恐怕百姓们不饿死,也会冻死的。

  长安的百姓很快就接受了以工代赈,并且迅速将赵含章列为第一崇拜和喜欢的人。

  不少人家都开始为她准备长生牌位,讲究一些的,会选好木头,像供祖宗一样将她供起来,不太讲究的,则选一块他们能拿得出来的好木板,请人将她的名字刻上。

  流浪在长安城中的流浪儿,则是从废墟中捡了一块板子,按照自己的想象涂鸦了一个女子形象的人脸便供起来,大家争相供奉赵含章的长生牌位。

  这两年,先帝和赵含章先后给过长安赈济粮,但真正落在百姓手中的没多少,大多要先补充军中粮草。

  只有这两次,送来的赈济粮完全用在他们身上,而听闻,他们后面还会有赈济粮,这怎能让他们不爱赵含章呢?

  傅祗看到这样的情况,幽幽地叹息一声,满心复杂,却没有出面扭正。

  和傅祗的纠结以及遮掩不同,青州和光州是大张旗鼓的宣扬赵含章的仁德与功绩。

  青州被王浚祸害得不轻,而光州,王敦带着大军跑了,匈奴兵和石军攻占光州时如入无人之境,州内的坞堡全被石勒和刘聪攻下,钱财被搜刮干净。

  坞堡如此,更不要说城中了,但凡有点钱的人家都被抢光了。

  所以赵家军的到来,下至流民乞丐,上至士族遗宦,全都举双手欢迎。

  赵宽见状,也不扭捏,直接为赵含章做代言,致力于将青州打造成第二个豫州,以成为赵含章和赵家军强大的后盾之一。

  光州自然不肯落后,孙令蕙一边重建光州,一边和青州争相宣传,甚至还传回了陈县。

  他们宣扬的话,做的事生生让赵含章打了一个抖,赵铭也觉得他们太过阿谀,大有做奸臣的潜质,于是写信将此事告诉了赵程。

  赵程一看,气得不轻,当即写信去痛骂赵宽,孙令蕙也没被赵程放过。

  赵氏子弟基本师从赵程,就是孙令蕙,小时候跟着兄长去赵氏邬堡,也会跟着听几堂课,所以赵程不仅是她的一个舅舅,也是她的一个先生,所以,收到这封信,孙令蕙和赵宽一样感觉到了一脸唾沫,然后有些羞愧脸红。

  不过,他们还是不改。

  当然,这是之后的事了,此时,他们还没收到信件,还在争相拍赵含章的马屁,为她争夺民心。

  傅庭涵进到青州时就觉得青州很活泼,街头巷尾都洋溢着一种活力,虽然大多数人也是粗布麻衣,衣衫褴褛的样子,但精神状态很不一样。

  只是几日不见,赵宽已经瘦了一圈,又黑了一些,眼底青黑,只是脸上还是兴奋的。

  看到傅庭涵,赵宽一下拽住他的袖子,几乎要哭出声来,“三妹夫,你终于来了,你不知道,我日夜就盼着你来,底下的官吏无能,汇报上来的数据混杂不已,我看得眼都是花的,还得一个一个去核查……”

  傅庭涵抱歉道:“我恐怕帮不了你,这次来是为了别的事。”

  赵宽微楞,问道:“什么事?难道大将军不喜欢我为她收买人心,所以已经不局限于在信上骂我,特特派你来骂我?”

  傅庭涵一噎,打算放弃瞬间冒出来的各种问题,和他道:“我是来晒盐和改盐政的。”

  赵宽道:“方法不是还没研究出来吗?你不是写了法子让工匠们慢慢琢磨吗?怎么亲自过来了?”

  傅庭涵没有说很多,只道:“朝廷现在急需用盐,我们得在明年之前琢磨出海水析盐来,你挑出几个工匠,让他们随我去海边吧。”

第992章 出盐

  赵宽静静地站着。

  傅庭涵一看就明白了,“你找不到工匠?”

  赵宽就叹息道:“尚书,这不是我推托,而是真的找不到。”

  现在青州的任何一件事都比研究晒盐法紧要,大晋又不是没有盐,只不过是贵一点,他觉得可以晚点开始。

  不过傅庭涵亲自过来,以大将军对他的看重,这盐政只怕是另有乾坤。

  赵宽在脑海中将自己现在能用得上的人想了一遍,道:“我让人在各郡县寻找会煮盐的工匠。”

  目前,各地的盐巴获取还是以薪煮为主。

  但,煮盐也是有技术的,不是往锅里灌水,一味的烧火就可以,所以他们得找技术人员。

  当然,煮盐对傅庭涵来说不难,可现在时间紧,他实在不想找新人再一个一个的教。

  不过现在各州人民因为战祸到处流浪,记录在册的工匠大多不在原籍,想要找到的确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