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484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他一加入就要求队伍西行去长安,并表示愿意护送。

  他的理由是,“如今中原战火纷飞,到处是乱兵和流民,秦王和琅琊王在此危险得很,不如西去长安,那里有傅中书在,到时候可由傅中书组建行台,以令天下安稳。”

  但荀藩和荀组持反对意见。

  主要是荀藩,他认为这里距离陈县不是很远了,他们完全没必要去长安,直接去陈县找赵含章的人。

  阎鼎严肃道:“我为豫州官员,这几年冷眼看着,赵含章行事颇有不臣之心,此时送两位王爷过去,岂不是送羊入虎口?万万不可。”

  但荀藩六十多岁了,他这个年纪什么人没见过?只一眼他就看透了阎鼎,何况,他前不久才在朝上见过赵含章。

  他不知道赵含章是不是有不臣之心,但她对皇帝尊敬胜过苟晞,她心肠也比苟晞柔软,人也比以往掌握朝政的权臣正常,所以她就算有这个心,目前也会尽力保护两位王爷。

  而此去长安,不仅路上有乱军和流民,路途艰难,长安还偏西,难以号令天下,所以还是应该去陈县。

  荀藩坚持,奈何他们就几个人老的老,幼的幼,根本无力拒绝。

  阎鼎就挟裹着他们往长安去。

  元立一路追寻,在半路将他们找到,他和阎鼎打了起来,差点两败俱伤,最后还是荀藩出面劝阻,认为就算是为了两个小王爷,他们也不能在这时候内斗。

  元立加入队伍,强烈要求回头去陈县。

  阎鼎还没来得及反对呢,他们就遭遇了石勒的一支队伍,人倒是不多,出来搜刮粮草的,正巧看到这一群一看就不是一般老百姓的人。

  混战之中,元立还不忘自己的目的,且战且退也是往陈县方向。

  结果他们走偏了,不小心陷落在了宁陵,而石勒大军攻下宁陵,他们不敢进城去,县境内又到处是搜刮钱财的胡人和逃亡的流民,可以说是举步维艰。

  他们身上已经没有吃的,只能跟流民们一起抢。

  不多会儿,护卫回来了,带回来五块野芋头,只比小孩儿拳头大一点,但他们很高兴,“将军,运气极好,就在那屋后头有一片野芋头,可惜被挖得差不多了,我找了许久才找到这五个。”

  元立点了点头,示意他生火烤熟。

  他上前去看小脸煞白的豫章王,恭敬地安抚他道:“王爷放心,赵家军已经围住宁陵,我们只需再忍耐一段时间就可以见到刺史。”

  “只要见到刺史,您就安全了,到时候想吃什么就吃什么。”

  在元立看来,最适合做下一任皇帝的就是豫章王了,他是太子的亲弟弟,年纪也比秦王小,性子又软弱,正好被拿捏。

第831章 排除异己

  荀藩和荀组却觉得秦王更合适,还悄悄教他:“如今晋国只看赵含章,江东王导等人妄想以琅琊王为尊,但他是远系旁支,远比不上您和豫章王,只要赵含章肯立您,那天下就会弃琅琊王而选您。”

  “都是世祖子孙,您和豫章王的机会是一样的,但您比他年长一些,所以您更合适。”

  秦王年纪虽小,却看得比荀藩和荀组开,沉着小脸道:“舅父慎言,国家大事岂是你我可以谋算的?”

  秦王早看透了,当皇帝就是个死,就算不死,也是被权臣捏在手心,生死不由己,还不如当个宗室逍遥自在呢。

  虽然也并不能逍遥自在,但压力好歹没那么大。

  看看他皇伯和皇叔,一个被毒死了,一个现在落在匈奴手中不知生死,想也知道结果不会太好。

  现在晋四分五裂,他当皇帝反而会死得更快。

  他不想当。

  荀藩看出秦王的想法,不由落泪道:“大王,这不是您想不想的问题,这是您的责任啊。”

  他道:“中原大乱,百姓流离,只有另立新君才能号令天下,约束盗贼匪患,让百姓不至于太苦。”

  “赵含章现在只能管司州和豫州,两州之外,若无君王命令,她号令不来,”荀藩道:“那些地方会很混乱,百姓会很苦,大王啊,臣知道,让您即位会被赵含章控制,甚至最后结果也不会很好,但这是您的责任,您是宗室,这是您应尽的职责。”

  见他脸色煞白,他又安抚道:“您放心,臣会帮您的,赵含章是女郎,天生心地柔软,连苟晞都能容忍皇帝,何况她呢?”

  秦王想到皇叔当皇帝时的憋屈,还有堂兄当太子时的惶恐,并没有被安慰到。

  他道:“端堂弟不也可以吗?他还是太子的亲弟弟,反正赵含章只是要一个坐在龙椅上的人,谁坐不一样?”

  荀藩道:“豫章王年纪太小,胆子太小,也太懦弱了。”

  其实秦王也不是好人选,虽然看得开,但也是胆小懦弱,没有胆气。

  荀藩叹了一口气,武帝生了十八子,子又生孙,百人中都难得一个有胆有识又有谋略的后代,以至于现在需要靠一个女郎力挽狂澜。

  舅甥两个不欢而散,秦王不愿,更加低调起来,让元立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豫章王身上。

  现在找不到人,他们也不敢出去碰到人,所以对于外面的消息元立他们很滞后,只知道赵家军已经围城半月,时不时的进攻,现在还没打下宁陵。

  但元立对赵家军有信心,觉得宁陵支撑不了多久,所以他们要尽量靠近武平,“只要赵家军强攻宁陵,各关口拦截的汉军就会被调回去,我们就可以取道武平去陈县;再不济还能找个安全的地方暂时停留,等赵家军经过,我们便去投奔。”

  除了阎鼎,大家都没意见。

  至于阎鼎,元立淡漠的看了他一眼,暗下决定,找到空隙就杀了他。

  阎鼎倒没想着投敌,也是真心想要保护两位王爷,但他竟敢把人往长安带,这就是对赵含章的不忠了。

  只为私利,而枉顾主公利益,当杀!

  他们略作休息,将挖到的芋头都分吃了,一行人便偷偷的绕过路上的关卡往武平县去。

  两天后,他们又在一个破败的村子里落脚,护卫们查探过,确定附近没有人后就决定留在此处等待消息。

  元立转悠了一圈,叫来一个护卫,俩人嘀咕了一阵,然后就分开朝着阎鼎走去。

  阎鼎站在豫章王不远处,这个位置可以让他在发生意外时能第一时间抓到豫章王,既可以保护豫章王,又能以他为人质。

  元立朝着豫章王走来,从怀里掏出一个手绢笑道:“大王,我这里还有一块干粮……”

  豫章王一听,小眼睛一亮,立即站起来朝元立走去。

  阎鼎跟着变换了一下站位,正面对着豫章王,元立摊开手绢给豫章王看,一靠近,抓住他的胳膊将他整个人提起来就用力一扔……

  阎鼎眼睛瞪大,立即冲上前去,而身后破空声传来,汗毛倒竖,他未曾回头,而是下意识的在空中翻了一个身,一把大刀就贴着他的往下一砍,哐的一下狠狠砸在了地上。

  豫章王直接朝着一个护卫砸去,那个护卫眼疾手快的一把接住他,然后抱着他就往外跑,远离战场。

  另一个护卫也在元立动时一把抱住不远处的秦王往外逃去。

  屋里一下只剩下两个护卫和元立,以及年老体弱的荀藩和荀组。

  荀藩和荀组:……

  俩人连忙从地上爬起来要出去,但元立已经和两个护卫抽刀上前从三个方向进攻。

  阎鼎大怒,“元立,竖子小人,你敢不敢与我单打独斗?”

  元立根本不回他,刀刀切中他要害,闷头就杀。

  哼,能以多敌少时,他为什么要一对一?

  他的命是留着保护两位小王爷,留着回去和刺史复命,留着回去享荣华富贵的,可不会为了意气之争就送命!

  三人都是赵家军出身,从做部曲时就在一起了,配合默契,三人成阵,即便阎鼎武力高强也双拳难敌六手,何况还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结合,即便不甘,他也被元立一刀劈倒。

  他倒在地上,用力的仰起头来,嘴中不断的冒出血来,怨恨的看着元立道:“皇室血脉在我等手中,你我完全可以合作扶他上位,号令天下,到时候,你想当大将军,尚书令都可以,甚至可为上柱国,你把他带回去给赵含章,最多升官一阶……”

  元立不为所动,手中的刀一垂,狠狠地从他背后扎下去,将他未尽的话断绝。

  看着死不瞑目的阎鼎,元立啐了一口道:“以为谁都是你这等惟利是图的小人?”

  “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能耐!”元立偏头冲跌倒在地的荀藩和荀组咧嘴一笑,冷冷地道:“两位放心,我等一定保护你们安全回到陈县。”

  荀藩勉强定下神来,乖顺的道:“有劳元将军了。”

第832章 大反攻

  阎鼎一死,这个队伍中就没有异心人了,元立感觉空气都清新了不少,即便肚子还饿着,也不妨碍他心情好。

  心情一好,他就有空关心起外面的情势来。

  可惜这里少有人烟,护卫需要走很远的路才能打探到一些消息,而且他们的消息也不怎么准确,竟然有人说赵家军中有能人异士,可以引天雷劈开城门,所以赵家军连下十几座城池。

  元立听了嗤之以鼻,他们刺史打仗靠的是真本事,什么能人异士,什么引天雷,一定是外面那些人假以仙人之名弱化他们刺史的能力。

  但元立不知道,这个说法已经以极快的速度传遍了中原,就连江东的琅琊王和王导都听说了。

  和元立相反,琅琊王认为赵含章这是有心帝位的表现。

  他忧虑的和王导道:“君权神授,赵含章此举显然是想假借仙人之名,明示她才为正主明君,她现在雄踞中原,又占了司州,连汉国皇帝都死于她手,若她真的称帝,怕是无人可阻拦。”

  再有仙人的名义,只怕很多人都会认同臣服。

  说真的,踞北望南,不论是从人口还是地利上来计算,赵含章的胜率都在他之上。

  王导道:“她若是真的称帝,某倒不担心了。皇帝还在,她若敢称帝,盟主便可以皇室之名发檄文,剿灭乱臣贼子。”

  琅琊王:“茂弘的意思是这不是她放出来的信息?”

  王导摇头,“我一直疑惑一件事,平阳城坚固,又是汉国都城,里面粮丰兵足,赵含章怎能三日内攻下平阳?半日便冲进了平阳皇宫。”

  他道:“若无内应,那她手上一定有攻城利器,这或许就是传言中所说的天雷。”

  琅琊王就笑起来:“从未听说过世上有这样的东西,此事多半是谣言,难道还真有神仙助她吗?”

  王导幽幽地道:“未必是神仙,但或许真有能人异士。在四年前,谁能想到价值千金的琉璃可以在中原作坊里做出来,还能有如此多的形态,五十文就能买到一面清晰明亮的琉璃镜?”

  “还有豫州产的铁器,赵家军兵器之利,天下独绝;更有他们的书局纸坊,这两年不仅纸张,连书籍都降价了,赵含章手上的能人巧匠绝对不少,她能造出新的攻城利器并不希奇。”

  琅琊王一听,忧虑起来,“那我当如何?”

  王导道:“豫章王等皇室血脉不知生死,盟主应该礼贤下士,征得江东士族的认可,先她一步收服南边,只要皇帝在,她敢进一步就是乱臣贼子,不进一步,为了抗击匈奴,她就只能扶持皇室,而豫章王等人不见,盟主您就是最名正言顺的人选。”

  琅琊王连连点头,压低声音问,“那她要是找到了豫章王呢?”

  王导也压低了声音,“某已派人分散各地寻找,只要我们先赵氏的人找到他们就不惧。”

  “此是一点,我们还可以做别的布置,”王导道:“如今正是关键时刻,盟主可以命各地官员和名士来建邺共商大事。”

  王导道:“他们不是想北伐吗?总要商讨一下出兵的事,到时候是不是要借道豫州?”

  琅琊王一下就明白了,连连应是,立即让人给各地官员和名士发帖子。

  赵铭也听到了这个传言,和琅琊王不一样,他知道这个传言是真的,但不是什么仙人,而是傅庭涵。

  看到秋武小心翼翼护送到军中来的东西,他问道:“就是这个打开了平阳城城门?”

  秋武恭敬的回道:“大郎君是这么说的,我们已按照大郎君给的图纸改过了内部,到时候只需点火,像投掷石头一样将它投出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