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469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他道:“祖逖是含章的人,你想办法联系一下他,若能将皇帝救出去最好,救不了皇帝,你们能跑就跑,若有幸能见到三娘,你托她好好照看赵氏,还有大郎他们姐弟几个。”

  谭中含泪应下。

  赵仲舆他们被严密的看管,生死由天,所以每日都很闲,

  赵仲舆偶尔还会被拉去赴宴,和晋帝一起被匈奴人奚落嘲讽,像赵济,没人把他拉出去羞辱,清闲得很,但他也很难受。

  不走出他们居住的小院子还好,一旦走出去,谁都能以鄙夷的目光看着他,就算是仆役,也能羞辱轻慢他。

  所以赵济很难受。

  可他的难受不及赵仲舆等晋臣的十分之一。

  他们也被羞辱,可他们已经能够面色如常的被人羞辱,他们不能忍受的是晋帝在自己面前被匈奴人羞辱。

  看着自己的君王被匈奴人取笑呵斥,晋臣们只觉心被啃噬,直到此时,他们方觉周昌自尽是多么的正确。

  也有晋臣开始寻死,但就这样死去,他们不甘心,于是他们开始想办法联合被俘虏的将士,企图带着皇帝出逃。

  也有人悄悄来找赵仲舆,“我有属官降了苟晞,近日他派人悄悄与我写信,说苟晞兄弟与王赞打算反叛出来,我们何不与他联盟?”

  赵仲舆一听说是苟晞就一脸嫌弃道:“苟道将已不是昔日大将军,你觉得他能反出去?”

  “我觉得可以,石勒当年横行于冀州,就是被苟晞所败。”

  “那是昔日的苟道将,不是今日的,”赵仲舆道:“他要是还有当年的心志,一月前就不会投降石勒,他这两年养坏了,谋事一定不成。”

  又说王赞,“虽有忠心,却无谋略,更不是可与之辈,你要是为了激刘聪杀陛下和我等,我自愿意跟随,可若只是为了自救,劝你离他们远一些。”

  对方不乐意了,“我怎会想激刘聪杀陛下呢?”

  皇帝可以自尽,也可以死在战场上,但不能被俘后冤杀,那样还有谁会愿意相信晋还有起来的机会。

  一个公司,如果员工在它身上看不到未来,大家肯定会跳槽的。

  现在虽然前路昏暗,但还有一线生机牵着,习惯了随风逐浪的晋臣们就会继续呆在坑里,晋不会一下全灭。

  赵含章名义上还是晋臣,她治下可有不少忠于晋的臣属,赵仲舆也怕他们伤心失望之下跳槽匈奴,所以他绝对不会让匈奴人杀了皇帝的。

  皇帝可以自杀,但不能被俘虏后杀害。

  还是得另立皇帝,不知道外面找到皇帝的人选了吗?

  赵铭在找,虽然赵含章说她不会另立皇帝,但他还是得找个宗室握在手上,这样进可攻,退可守。

  很多人都在找,战场内外,波诡云谲,谁都看不清云雾中藏着的未来。

  本来在郓城答应得好好的,会出兵支援的众刺史一走不回,连光州刺史王敦都跑了,而且他是带着光州的兵和粮草跑的,直接跑到徐州,护送琅琊王和王氏族亲一起逃到了扬州。

  晋帝被俘的消息传出来后不久,民间便有传言,说炎帝一脉的子孙尽殁于郓城,连太子都死了,皇帝被俘,没有宗室活着出来。

  于是,扬州刺史、光州刺史和徐州长史一起上书请琅琊王为大盟主,统领全国军事,组织盟军反抗匈奴。

  王导和琅琊王道:“赵含章现在雄踞中原,她的态度至关重要,大王不如去信一封,征得她的同意,可再封她为副都督,统管北地事宜。”

  这是要将南北分开,他们先掌握南方。

  琅琊王有身份便利,他是宗室,做大盟主,他比赵含章更名正言顺,但论权势和声望,琅琊王远比不上赵含章。

  所以琅琊王心虚。

  不过,王导道:“大王有王氏,我王氏愿倾尽所有协助大王。”

  琅琊王就按下心虚,按照王导的指点给赵含章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

第804章 大盟主

  自皇帝被俘后,这天下就好像一锅被烧沸的水一样蒸腾起来,曾经锅底安静卧着的牛鬼蛇神全都随着蒸腾而起的滚水冒出来。

  这世间的人,绝大多数百姓就如水中浮萍,被动的随着水波流转,无着无依,没有的选择;

  少部分人能够选择阵营,或是投靠匈奴,或是到江东去投靠刚冒头的琅琊王,再或者去豫州投奔赵含章;

  更少的人则决定创造阵营,让自己成为被选择的人。

  司马睿是宗室远房,非武帝血脉,除了王导王敦外,支持认同他的人并不多。

  豫章王、秦王和新都王几个还没下落呢,他们虽然年纪小,却是武帝的亲孙子,血脉更近,到时候从中选一个更聪慧的扶持就是。

  最重要的是,赵含章还没说话呢。

  所以司马睿的檄文虽发布了,但应召的人没几个。

  王敦便带上大军,从建邺出发往上游征讨谋逆和流民军,为司马睿立威。

  豫州没答理他们,赵铭一边派人去寻找宗室遗珠,一边源源不断的给赵含章提供能够管理地方,又能打仗的官吏。

  赵含章一路高歌猛进,直接打到了平阳城外。

  上党郡、平阳郡,甚至是广平郡都被她收了大半,他现在没空搭理江东的变势。

  那里的势力他们本就触摸不到,所以司马睿冒头,赵铭虽不开心,却也不会浪费人力和精力在他上面。

  不过,王敦和王导想要荆州服从于司马睿就很过分了。

  他略一思考就以赵含章的名义也发了一篇檄文,召天下义士援助晋庭,将皇帝救出来。

  檄文发到荆州,在王四娘的运作下,百姓群情激奋,都撸了袖子要参军北上去打匈奴,救皇帝。

  皇帝和赵含章的声望在荆州愈加大,零星作乱的流民听说赵家军不会克扣粮草,立即也不造反了,直接就地从乱军变成义军,跑到当地县衙找县令,说他们就是来参加北上讨逆的义军的。

  他们希望他们能姓赵。

  县衙的县令又不是傻子,自然知道他们的来历,但……在荆州作乱和北上作乱匈奴,他们自然是选择后者了,所以他们睁只眼闭只眼只当不知,将人收下来后送到江陵刺史府,由那边统一给粮草和委派将军,把人带到北边去抗击匈奴。

  此举直接断了王敦的后路,他本想以讨伐乱军的借口进入荆州的,现在不行了,他便只能书信通知王四娘和王眉子,大盟主要召见他们,共同商讨讨逆的事。

  当然,此时王敦还在庐江呢,距离荆州还远,所以信先送过去。

  王眉子蹙眉将信看完,问王四娘,“我们去吗?”

  王四娘当着他的面将信撕了,面无表情的道:“不去!”

  她是赵含章的人,只听豫州调遣,司马睿自封为大盟主,他就能指使她了?都是刺史,他一个徐州刺史凭什么管到她荆州刺史的头上来?

  王眉子看着被她撕碎的信,半晌无言,“你就是不去也没必要撕了它去呀,我还要对照着给叔父回信呢。”

  王仪风很不高兴,冷冷地道:“何必回他?直接让他的信使回去告诉他,就说贪生好利之人不配与我说话。”

  王眉子:……

  王仪风愤愤道:“我虽未亲去郓城,但我知道,他答应出兵襄助陛下的。”

  “他能做这个光州刺史,一是含章说和;二是陛下宽厚;就是苟晞,他都退了一步,怎么说他都该回报一二吧?”王仪风道:“结果他回到光州竟然带着人和财物跑了,还推举一个什么王爷当大盟主。”

  “他也不看看,有含章在,他司马睿算什么东西?”王仪风道:“郓城几日,他连去拜见含章的资格都没有。”

  王眉子:“……倒也不是,他不去是为了避嫌,宗室中谁敢当着皇帝和苟晞的面去拜见赵含章。”

  不怕皇帝和苟晞怀疑他和赵含章勾结,改换天地吗?

  王仪风可不管,反正她现在讨厌王敦。

  她以前只讨厌王澄,可现在看来,王敦也一样讨厌,“阿父的眼光果然一如既往的差,选的两个人都不怎么样。”

  王眉子头疼,转开话题,“你想让谁领军北上?”

  王仪风道:“我想让阿兄你去。”

  王眉子一愣,“我?”

  王仪风点头,“北地正混战,我有些不放心洛阳,也忧心二姐,你直接带大军去往洛阳支援,还可以照顾一下二姐。”

  王眉子想了想,也想去,若能和赵含章一起收复故土,使北地彻底安定下来就更好了。

  于是他点头,“你一人在这里能行吗?”

  王仪风道:“我怎会是一人呢,衙门里这么多人在呢。”

  她顿了顿后道:“而且,还有二叔呢。”

  王澄是他们的亲叔叔,和王敦这个族叔不一样,虽然他们叔侄间互相看不惯,但还是有些感情在的。

  尤其,王澄在一些事的看法上和王仪风一样。

  比如,他们都支持应召,北上抗击匈奴救皇帝。

  连被王氏子弟控制的荆州都不应琅琊王的号召,其他人更不搭理琅琊王了。

  王导不得不亲自出面劝说王仪风。

  王仪风并不害怕这位叔叔,当即与他在书信上辩论起来,认为以琅琊王的声望不足以担任大盟主这样的职位,现在全天下只有赵含章才有这个资格。

  现在皇帝被俘,当务之急是寻找其他宗室子弟,由赵含章牵头选出太子来,再着力援救皇帝。

  不管是从豫州的地理位置,赵含章的权势和声望来看,她都是最合适做大盟主的人,琅琊王的声望还不足以号令天下。

  不信您看看,现在谁愿意听他号召了?

  王导默然不语,不再与她辩论,而是开始联络江东本地士族,先说服他们,再借他们的势力为琅琊王造势;

  另一边,他让王敦继续征讨乱军和流民,保证建邺上游的安全。

  而在他们挤破了脑袋想要坐稳大盟主这个位置时,赵含章已经和傅庭涵汇合,并写信给刘琨和王浚等人,让他们一起向匈奴出兵。

  她虽未有大盟主之名,但行的却是大盟主之实。

第805章 改变

  平阳久攻不下,是因为平阳城墙高粮丰,匈奴人只要据守不出,他们就很难打进去。

  陈午道:“使君,我们强攻吧,拿登云梯来。”

  赵含章看了眼平阳城下的护城河,再看一眼那城墙高度,摇头道:“不行,这样强攻会死很多人的。”

  汲渊道:“那就只能围城了,逼他们耗尽粮草,不得不出城。”

  明预道:“还可以逼他们向在外的大军求援,可缓他们攻打豫州的攻势。使君是想围魏救赵,总要他们回援才算成功。”

  赵含章没反对这一点,颔首道:“那就做足了强攻的姿态,逼他们求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