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干饭人 第264章

作者:郁雨竹 标签: 穿越重生

  黑脸青年不知道他是现记的,走过来看见他正认真的记录,满意的点头,他看了一眼纸上的数字,接过以后去找拖泥土的人,一一问过,又去问另一头计数的差吏,确认无误后就拿回来给傅庭涵,赞道:“做得不错,不要少记,但也不可多记,若是发现尔等弄虚作假,你们也全都要赶出去,知道吗?”

  傅庭涵应下。

  等他一走便要放下纸笔,接到两袋泥的难民按照惯例冲着傅庭涵的方向喊了一声,“两袋泥哩——”

  傅庭涵正想继续回去挖泥,眼角的余光瞥见回头看过来的黑脸青年,他就只能默默地拿起笔纸记下。

  黑脸青年满意的离开,去巡视其他队了。

  傅庭涵认命的放下纸笔,回到他的位置继续铲土。

  这会儿老人对他的态度也好了许多,忍不住赞了一声,“后生,好记性。”

  同队的人对他的印象也极好,虽然他干活儿是温吞了点儿,但作为识字的队长,他完全可以偷懒不干,和其他队一样,就拿着一支笔和一张纸站在前面记记记就好。

  他却大部分时候都拿着铲子在干苦力,只偶尔才去拿笔,记的还不出错,大家想要感官不好都难啊。

  这少年不错!

  连老人都重新对赵含章道:“这后生不错,应该不会做负心汉。”

  赵含章再次忍不住笑,傅庭涵无奈的看了她一眼。

  挖土装泥都是很辛苦的工作,饶是赵含章也觉得有些气喘,然后手掌磨得有些疼,但她也感受到了对手臂肌肉的拉动,她开始让自己的动作变得规律起来。

  她默默地干着粗活,感受着同伴们身上散发出来的勃勃生机。

  不错,虽然衣衫单薄,脚上穿着破洞的布鞋或者草鞋,但他们身上就是散发着勃勃生机,每一个人都在很努力的干活儿,脸上少见愁苦,挥舞着锄头和铲子的脸上甚至能看到满足和笑容。

  尤其是锣鼓敲起来的时候,第一声铛,他们立即丢下手中的工具,拔腿就跑。

  明明大家都是第一天来,但他们就是反应如此灵敏,一下就越过赵含章和傅庭涵,呼啦啦冲着锣鼓敲响的地方跑去。

  赵含章反应过来,也立即丢下工具拉着傅庭涵就往那处跑,然后在人挤人的情况下拿着木签领到了两个杂粮馒头和一碗豆芽汤。

  虽是豆芽汤,但给的豆芽菜还不少,就是……

  赵含章看了看周围从袖子里,从胸前,还有从头上拔出两根筷子的人,她扭头去看傅庭涵。

  傅庭涵也默默地看着她。

  赵含章就把自己手上的两个馒头塞他怀里,然后接过他左手上的两个馒头,把她的碗放在他的左手上,起身道:“我去折树枝,你在这里等我一等。”

  她拔腿就朝有树的地方跑,不一会儿就找了棵杂树,折了一根比较细一些的树枝,然后就随手折出来两双筷子。

  她递给傅庭涵一双,俩人就这么和难民们蹲在地上一边啃着馒头一边吃着豆芽菜。

  傅庭涵吃得很仔细,他不太习惯吃这掺了许多麦麸的粗粮馒头,所以需要嚼很久才咽下去。

  赵含章却是吃得凶狠,一边吃还一边和人聊天,“你们打算干几天?”

  “自然是能干几天干几天了。”

  赵含章点头,问道:“你们都是鲁阳人吗?”

  “我是。”

  “我不是。”

  这次他们招到的工人,只有一部分是流民,还有相当一部分是鲁阳本地的难民和贫苦的百姓。

  反正要过年了,大家都没事做,衙门招工,说了给钱,又包了两餐,大家就都愿意来。

  来的人不少,加上要进育善堂的难民们,做饭基本上是他们负责,还有些身体还行的也要到地里做些轻活,反正就是每个人都用上了,连六七岁的小孩都吸溜着鼻涕去搬砖头,一块一块的往车上搬,或者一块一块的往车下搬。

  他们都知道,这是要建他们以后住的房子,因此撒着脚丫子干得很欢快。

  一行人吃完,起身正要回去,就看到有人去翻动他们的工具,众人一惊,立即冲上去,“你们干嘛?”

  对方看见他们,立即丢下手中的工具,然后拎起他们的工具就跑。

  赵含章跟着众人跑到跟前一看,只见他们工地上的工具被换了好几把,有些木把松动也就不说了,有的锄头的铁片都是有缺口的。

  众人气得够呛,簇拥着傅庭涵就去告状,然后黑脸青年就当着众人的面把傅庭涵骂了个狗血淋头,“……自己的工具都看不住,要你们有什么用?”

  自己的工具并没有丢的傅庭涵:……

  黑脸青年最后怒吼一声,“自己想办法,活儿干不完扣工钱!”

第451章 消息

  傅庭涵的办法就是亲自修理这些工具,这对他来说并不难,虽然手上的工具并不多。

  但仅凭几块木块和铲子,他便削出来自己想要的木片,然后就开始修理。

  至于有缺口的锄头,他只是调整了一下角度,然后让人试了一下,锄地并不费力,跟完好的锄头差别不大。

  不过继续使用下去,损耗是会大一些。

  傅庭涵把工具交给他们,安抚道:“行了,干活儿去吧,我们的速度并不慢,被抢了就被抢了,下次大家做什么都随身带上自己的工具就好。”

  赵含章则盯着他若有所思。

  傅庭涵回头看见便问,“怎么了?”

  赵含章:“大家都很有聪明才智,有什么我们只要提出问题就好,下面的人自会想各种办法解决问题。”

  傅庭涵:“……”

  他有些郁闷的道:“我现在就是下面的人。”

  赵含章便冲他一笑,心里已经拿定了主意,傍晚一回到郡守府,她换下衣服便找来范颖道:“告诉午山铁矿和平溪山铁矿,我要他们三倍的产能,明年开春我需要大量的农具。”

  又吩咐道:“下令让各郡搜罗铁匠,培养会打铁锻造的人,年后二月前,每一郡至少要增加十个铁匠,我之前让你们做的提高工匠待遇的公告做好了嘛?”

  范颖躬身道:“已经做好了,都发了下去,不过各地都没什么回音。”

  赵含章便道:“再发一次,这一次,连发三道命令,就说我年后要去各郡看望他们。”

  不看在眼里,看她不吓死他们。

  范颖一一记下,又抱来一沓公文给赵含章批阅。

  赵含章一心二用,一边快速的扫过手上的这些公文,一边听范颖禀报事情,皆是从各地汇总来的消息。

  “王臬和谢时都南下了,算一算时日,再过几日便能到南阳;赵宽奉命去汝阴郡,已经在主持大局;今日收了两封密信,皆是密告汲先生徇私杀人。”

  赵含章从公文里抬头,“汲先生杀了谁?”

  “杀了蒙县县令,还有……”范颖抬头看了一眼赵含章后道:“还有谯国长史。”

  赵含章挑眉,看向范颖。

  范颖便详细地道:“使君还记得谯国吗?”

  当然记得,她去救北宫纯,四处晃荡时曾经到过谯国,嗯,谯国也属于豫州境内,不过这个地方有点儿特殊,因为它很小,特别小,只有一个县,那就是谯县。

  谯县之所以被封为国,是因为武帝把这一块儿封给了谯王。

  赵含章总算是想起来了,“谯王不是被石勒杀了吗?”

  “是,因朝廷……顾不上谯国,谯王又没有后嗣,所以谯国现在该归属于使君,由豫州接手管理。”

  赵含章点头,诸侯王死了,朝廷没有派来继任的王嗣,的确要归所在的刺史管理。

  “那长史不听刺史府号令,还想带着王府官兵投向苟晞,在裴河挂印辞官的消息传到陈县后,汲先生当即就命人去谯国斩杀长史,直接接管谯国。”

  赵含章点了点桌子,沉吟片刻后道:“下令,改谯国为谯县,并入梁国,着米策带兵驻守谯国,以防匈奴再次南下。”

  范颖嘴角微翘,大声应了一声“是”。

  谯国紧邻着兖州,属于豫州的外五郡国之一,之前一直只听苟晞号令,并不听赵含章的,汲先生趁着赵含章凶名的东风杀了谯国长史,收回谯国,对其他郡国是一种威慑。

  “还有什么消息?”

  “剩下就是外头的了。”

  赵含章将手中的这一封公文批下决定,合起来丢在一旁,顺手拿了另一封,道:“说一说。”

  范颖迟疑了一下后道:“有消息说,东海王似乎想要退出京城。”

  赵含章一怔,抬起头来,“什么?”

  范颖就道:“天太冷了,军队消耗极大,苟晞大军只余少部分还围着京城,大部分回了兖州,但东海王也没有出兵驱赶围着京城的那些兵,汲先生来信说,京城有人悄声议论,说东海王想要退出京城。”

  赵含章一时心中复杂,问道:“所以这个消息不确切是吗?”

  “是,只是小道消息,但汲先生特意写在了信中。”

  赵含章便微微点头,问道:“还有吗?”

  “苟晞撤离时,顺势收了上党郡和魏郡南部,所以他虽然撤回了兖州,但还是把京城死死的围住。”

  上党郡和魏郡都还在洛阳之北,更不要说距离兖州的距离了,显然,苟晞这一趟没有跑空。

  赵含章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问道:“还有吗?”

  范颖就道:“京城来信了。”

  京城会给赵含章来信的也就赵仲舆了。

  赵含章没有再问,而是将所有公文批完才伸手,“把信拿来。”

  范颖立即奉上,这是私信,没有赵含章的委托,范颖是不会拆开看的,所以她也不知里面有什么信息。

  赵含章拆开,信还不薄,足足有五六页,她展开来看。

  信是赵仲舆写的,他写了不少京城现在的现状,告诉赵含章,东海王和皇帝的矛盾越来越深,日常发生争吵,不仅皇帝急于摆脱东海王,他观察到东海王也有厌倦之心。

  他道:“近日京中有流言,东海王想要东回东海,我不知真假,但若是真的,他恐怕不会给陛下留一兵一卒,到时京城危急,你或许可一搏。”

  赵仲舆的意思是,你现在虽是豫州刺史,但名不正言不顺,想要更合理的掌控豫州,你必须要得到皇帝的圣旨。

  所以赵仲舆提议,“东海王若离京,你可来京城迎皇帝迁都,立下从龙之功,陛下必定封你,到时便可名正言顺。”

  又提起现在京城中难民遍地,“苟晞封城,民出不去,物资进不来,城中每日饿殍遍地,实在艰苦,所以陛下急需尔等的帮助,你若能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能做大晋第一女刺史,还能名流千古。”

  赵含章点了点桌子,沉吟起来,片刻后摊开白纸给赵仲舆写信。

第452章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