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国师 第63章

作者:想见江南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基建 轻松 穿越重生

  冼如星叹了口气,明朝倭寇作乱的问题一直难以解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儿。事实上,在“倭寇”这个群体中岛国浪人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其中大半都是浙江.福建一带的百姓。

  本来靠海吃海,人民私自卖点货也无可厚非,可这样一来无异于将自身利益与航海贸易走私绑定得更加紧密。出身沿海的官员就算自己清廉但谁还没有几个亲戚,其中总有跟这些沾边的。以至于朝廷真想打击走私的时候面对的是巨大的阻力,当然了,这跟大明长时间不合理的海洋政策也有关系。

  像正史上的朱纨,就是朝廷制度的忠实拥护者,打击了不止一处倭寇据点,然而当时浙.闽二地的官员对他群起而攻之,所以在犯事之时,他自觉逃不过奸臣构陷,便提前自尽了。

  摇摇头,冼如星已经没心情继续吃下去了,回去后思及再三,写了份折子递了上去。主要阐述了下海禁的问题,嘉靖即位之后,虽然海禁政策有所松动,但只有那几个贸易点还是太少了。

  折子先提交到内阁,费宏看后犹豫了下,不太同意此时改革。他并不是针对冼如星,不过作为三朝老臣,费宏十分清楚大明的官场运作,现在的赋税政策让本地商贾地主吃了些亏,现在再动海上,到时候恐怕这帮人又会提出其他意见,最后两边都没得到,鸡飞蛋打。

  不要以为增加贸易点,进一步开放海禁会得到所有人都支持,事实上,因为走私的利润巨大,许多人倒情愿这样冒着风险,。

  按照费宏的意思,倒不如慢慢来,反正这几年要开工厂,到时候肯定会有不想出海的选择进厂打工,等走私的人减少,再逐一敲打他们也不迟。

  为此,他还特意上门与冼如星解释了一番,女道士听完,双眸微垂陷入沉思……!

第94章

  “不,海禁还是得在这时候解决。”思索了许久,冼如星最终还是摇头。虽然费宏所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其中有几点他还是忽略了。

  第一,时机问题,要知道哪怕是正德这样的荒唐皇帝,一辈子也就下过这么一次江南。所以嘉靖这次来之后,最少十年,朝廷不会再大规模派遣重臣来第二次。而古代本身就交通不便,信息极为闭塞。俗话说的“王权不下乡”并非是一句玩笑,天子走后,用不了多久,这里的总督.巡抚就是土皇帝。到时候朝廷下了指令,怎么执行还不是对方一句话的事儿。

  错过这村就没这店,浪费机会是要被惩罚的。

  第二则是金钱问题,这个金钱不光是开了海禁朝廷能从中收到多少税收,别忘了,冼如星主持的船厂也开起来了,现在技术尚且不成熟,但这东西做多了迟早效率会高起来。第一批船并非用于远航,主要是交到水师手上来训练军队,提高战斗力,等明朝能组织起基本的水军了,那么对于沿海一带的安全就差不多可以掌握,最起码不会出现像之前那样几十个日本浪人直接杀穿江南这种荒唐事。

  不过造船不比其他,本身就是很费钱的产业,初期成本方面冼如星倒是还能解决,可如果长久下去,最后肯定坚持不下来。到时候她布置了几年的暗线,又是安排人去西方偷师又是培养工匠,就基本上全废了。

  最后一点,则是原则问题。费宏说了那么多理由,其实概括起来无非两个字——妥协。是的,你可以说是做人基本的人情世故,但照冼如星看来,整个大明官场就是充满了妥协。

  她并非全盘否定这种态度,女道士自己本质上也是一个偏圆滑的人,比起铁腕治军,她更愿意用在情感上与下属沟通来达到目的。可这种“妥协”是需要分场合的。如今的大明正站在时代的风口浪尖,可谓往前一步一片坦途,后退一步万丈深渊。帝国内部的矛盾虽然有所缓解但尚未解决,还要面对整个世界的豺狼虎豹,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还想着拼命拖后腿,冼如星不把他们一脚踢飞都算不错的了。

  说句难听的,每个时代都有一些被抛弃的人,如果他们想捣乱,那么冼如星不介意当那个行刑的人。

  听完女道士的话,费宏知道对方这是发了狠,他犹豫了下,最后还是去找了嘉靖,希望身为国家掌舵者的他能给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

  朱厚熜听完二者的想法沉默许久,半天,突然开口道:“真人,假如按你说的那样,你打算如何入手。”

  冼如星笑了,“其实倒也好解决,这帮人满脑子自身利益,‘畏威而不怀德’,先抓几个典型,惩戒之后再从内部选几个愿意合作的,把他们提拔上来负责海禁,最后联系当地次一级的豪绅,扶持他们成立专做对外贸易的牙行,国家指定专营对外贸易垄断部分资源。”

  听到这里,朱厚熜有些讶然,“不是要自由贸易吗?如此一来不是又要培养出新的地头蛇出来。”

  “不一样,”冼如星摇头,“这些新富人不过是商贾身份,他们的钱都来自于国家许可,至少在几十年内,这些人要紧紧跟随国家的脚步。而且就算他们再怎么挣钱也是要交税,这两点并不耽误。”

  举个例子就是清代的广州十三行,老板们一个个富得流油,每年清政府从他们手里收到的钱,光是税银就有600万两之多。

  此举不光是有利于分化当地富人,更重要的是可以确定基本秩序。大明毕竟海禁多年,重新打开国门做生意也需要引导。

  冼如星心中早就打好了草稿,旁人一问,便洋洋洒洒地道了出来,将周围人说得一愣一愣的。

  嘉靖听完仔细思考了下,接着转头看向费宏,刚要说话,费宏自己先开口,“既然这样,我同意冼真人的话。”

  “嗯?”周围人都惊讶地看着他,费宏不紧不慢道:“怎么了?冼真人将原因都讲清楚了,怎么解决方法都提出来了,我觉得没什么毛病,同意了不行吗?”

  众人默然,这要是几年前,老头儿认准的事儿一定抗争到底。国家的高速发展使许多人有了改变,整个社会的“容错率”变高了,如此一来大家也都平和了许多。

  大体方向决定好,之后的事情就好办多了。正如冼如星所说,整个江南地区也不是铁板一块,既然能撬动第一次就能撬动第二次,很快,便有许多商人自告奋勇希望跟朝廷合作。在经过多方考察后,冼如星最后又敲定了五个贸易点。在他们走之后,国家会专门派人来做一些基础建设。

  当然了,像跟开海禁这么大的事儿,没有个信得过的人看着可不行,于是在冼如星的举荐下,朱纨就这样被顶了上去,连升两级,从一个小小的五品郎中成为南京海运监管部队的负责人。

  虽然说他为了维护海禁铁面无私抓了一堆人,但这本质上都是恪尽职守。况且朱纨生于江南,熟悉当地官场,又领兵对付过海贼,选他再合适不过。

  朱纨本人也十分感激朝廷的认可,他这么多年兢兢业业秉公办案却不被周围人所理解,反而处处受排挤,今日终于有了扬眉吐气之感,往后对工作更加重视。

  除了武力手段,冼如星还从四方馆调了一批懂各种外语的人,专门负责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不求探听到多少机密,但最起码消息上要跟全球接轨不是。

  四方馆的人才培养早在她当年去西北之前就已经吩咐下,如今正好赶上第一批收割期。

  曾经洒下的种子都在慢慢发芽,冼如星本人还是挺满意的。

  海禁这边事情又杂又多,女道士整天忙得像陀螺,对于白莲教那里自然就有些顾不上了,等稍作喘息方才发现,根据九姓渔户提供的消息,江南这一代许多据点都被连根拔出,如此也算了了一桩心病。毕竟马上此地就要有大变动,各方势力纠缠已经够让人心烦的的,要是白莲教再在后面捣乱,工作根本没办法进行下去。

  当然了,想要根除白莲教,除了要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改善民生外,思想上的转变也必不可少。读书识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况且古代人都迷信,即使一些达官贵人也免不了受蛊惑,思来想去,冼如星决定吸取上辈子的经验,成立小分队专门下乡为百姓们讲解白莲教的危害。

  而人选嘛,最后定为了九姓渔户他们。这帮人虽然参与了行刺,但在得知朝廷打算为他们重新谋划生路后纷纷放下屠刀,戴罪立功。因为曾经深入与白莲教交流过,知道那帮人的套路,倒是没有比他们更合适的了。

  恰好这些人急于摆脱渔民的身份,又没有其他技能,现在成为朝廷的编外人员,每月还有俸禄拿,做得又是好事儿,于是都积极参与。

  不管是白莲教,此时民间大大小小的邪\教数不胜数,许多人因此倾家荡产,所以渔民们还可以再找些人手,稍微经过培训后挨家挨户宣传,如此也算是一种另类的扶贫工作了。

  日子过得飞快,两个月飞逝而去,现在的朱厚熜已经可以扶着东西走路了,眼尖皇帝好的差不多,这次南巡终于圆满结束,一行人浩浩荡荡准备回京。!

第95章

  朝廷这次回京还是选择的坐船,没办法,虽然大臣们心有余悸,可主要皇上还伤着一条腿,路途遥远,车马颠簸再落下病根谁也负责不起,水路好歹安稳些。再者经过两个月的围剿,无论是白莲黑莲都被扫除的差不多,总体上还是安全的。

  冼如星这段日子忙得起飞,每天跟个陀螺似的连轴转,朱厚熜几次想跟她说说话都被三言两语打发,最后只能在旁边眼巴巴看着。

  现在上船闲下来了,方意识到她自己工作得很爽,但也确实有些忽略了男朋友。这日才刚起床,就见黄锦急匆匆跑过来,连忙问可是发生什么了。

  “哎呦我的真人,陛下八成是生病了,昨天就没吃什么东西,今早五更天了还没起来。”

  “那还等什么啊?赶紧叫太医来。”冼如星皱眉,之后连忙跑到朱厚熜那儿敲门。

  在听到是冼真人求见,里面明显顿了一下,之后朱厚熜赶紧道:“进来吧。”

  冼如星推开门,只见男人穿着里衣,见到她满脸惊喜。

  “你没事儿?”女道士皱眉。

  “啊?没事儿啊,就是昨日没太休息好,早上喉咙有些不舒服,想着多躺一会儿。”朱厚熜将人拎进屋,寻了把椅子让其坐下。

  “那黄锦怎么……”话音未落,两人就反应过来。

  “这狗奴才,”朱厚熜骂了一声,黄锦估计是见这段时间他们不怎么说话,以为又闹别扭了。

  “算了,他也没撒谎,你确实是不舒服。本身腿骨头就在长,这时候万一路上发烧什么的就麻烦了。”冼如星摇头。

  朱厚熜斜了她一眼,哼哼唧唧道:“话说回来,你不是说要跟我‘谈恋爱’,结果就是这么对我的吗?还没之前好呢。”

  冼如星有些心虚地望天,“我怎么对你不好了?这不是跟之前差不多嘛……”

  “你还说没有!”朱厚熜委屈极了,“外人都看出来了!”

  “行行行,你说的对。”冼如星举手投降,“那这样吧,这两天我好好补偿你。”

  “首先,请陛下坐好,天冷防寒,微臣先伺候您把衣服穿上。”女道士为表诚意,招呼侍女们进来,之后亲自帮朱厚熜熟悉穿戴。

  不过嘛,冼如星这个人上辈子就属于大事清楚小事糊涂的典型,本身不太讲究生活品质,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是一套发型方便搭理。这辈子出家,更是一根木簪搞定所有,像帮人穿衣戴帽这种事儿还是头一次干。

  皇帝的冠冕不清,在这之前还要绑上网巾,冼如星笨手笨脚地把对方头发塞进网巾里,期间不小心拽下好几根。

  左右侍人噤若寒蝉,纷纷屏住呼吸同时心中升起大大的问号。

  天子怕不是疯了,眼珠子都要让冼真人抠下来还在那儿呲牙乐呢!

  忙活了一脑袋汗,总算在旁边人的帮助下勉强把帽子戴好,两人准备用早膳。

  坐在船上自然是吃河鲜,淮扬的厨子做鱼类是一

  绝,松鼠鳜鱼.梁溪脆鳝.文思豆腐.三套鸭……经过之前冼如星的改革,如今御膳房每天钻研厨艺,推陈出新,这一套比许多江南本地酒楼都好吃。

  冼如星喝了两勺汤,忍不住夸道:“风味清鲜,色彩鲜艳,船上食材不多,难为能做好了。”

  “有吗,”朱厚熜不太感冒,“感觉还没你做得好吃。”

  冼如星翻了个白眼,对方八百层滤镜厚到自己都受不了,她拿两下子真放到外面当学徒都不配,给对方夹了个虾,希望吃的能堵住他的嘴,别在继续咯噔了。

  吃饭完后,太医又来把了脉,发现嘉靖确实有点风寒,连忙开了两副汤药,再检查了下腿,确定无碍后方才退下。

  朱厚熜的小腿看上去已经没什么大碍,不过即便如此冼如星还是不太放心,“回去之后再让福安给检查下,她现在水平比一般大夫高多了。哎,要是听我的话打个石膏多好,现在也不至于总担心长歪。”

  朱厚熜有些好奇,“那东西不都是修城盖房子用的吗?放腿上真能好?”

  “肯定啊,本身医者也有拿石膏入药的,太医院这帮人死脑筋。”冼如星摇头,从桌上拿了个苹果,切成小块跟朱厚熜你一块我一块分吃了。中国本土并没有苹果,这东西是冼如星从空间里拿出来之后找经验丰富的果农培育的,因为产量不错对环境也不算太挑,很快就成为了大明最受欢迎的水果之一。

  朱厚熜点头,对于身家性命,他也不想有半分马虎,“福安最近正申请开设医学院,希望能自己带出一批学生来,等真出成手了就把那帮废物都换了。”

  冼如星举双手赞成,此时她还没意识到,两人现在的举动跟民间老夫老妻没什么区别。朱厚熜对这种亲昵十分受用,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着。最后女道士干脆搬到朱厚熜隔壁,两人在船上就隔了一层木板,一搭眼互相就能看见。

  皇帝很高兴,连带着大家日子过得也极为舒心。

  返京的路途一帆风顺,因为没怎么停靠,最后甚至还比预计的早到了一天。

  皇帝前脚才到京城,紧接着太后就派人来请,等见了面,蒋氏更是抱住儿子,失态到落泪。

  皇帝被救援的时候她并不在场,不是她不关心儿子,关键是必须要有人回宫坐镇,假如皇帝真找不回来了,大明后方不能乱了。所以虽然得知儿子安然无恙,可终究是慌得很,如今见了面方才安心。

  朱厚熜温声安抚母亲好半天,直到对方平复下来了方才问起京中怎么样了。

  说实话,皇帝遇刺下落不明,这么大的事儿就算再怎么严防死守也做不到一点风声都不走漏。据说才第四天,就有人偷偷联系了藩王,毕竟圣上无子嗣,下任天子肯定也是从藩王那儿过继。

  这时候就显示出蒋太后的厉害之处了,她当即联系了几位皇帝的心腹,回来后第一件事儿就是调动京营围了城,震慑住了宵小,之后更是将那些有异动的臣子看管了起来,交由皇帝回京处置。

  “那些人虽然不老实,但朝廷现在事情众多,未免弄得人人自危,你敲打一番就算了,切莫太过。”蒋氏嘱咐。

  “儿子自然明白,”朱厚熜点头,接下来又想起什么,问道:“张太后现在怎么样了?”

  提起她蒋太后就一顿子气,“送到庙里去了,以后就吃斋念佛清清心吧。”

  嘉靖皱眉,对于张家,他自认为仁至义尽了,光是当年给他下药这条,按自己的脾气活剐了也不为过。没想到还是一再挑战他的底线,最后大笔一挥,命人抄了张氏的家产,把那两兄弟流放岭南,直接来个眼不见心不烦。!

第96章

  回到京城后,嘉靖与冼如星都有一大堆事情待处理,两人又回到了之前聚少离多的状态,不过这次因为已经确定关系,朱厚熜本人情绪倒是稳定多了。

  这日冼如星好不容易腾出时间,跑到多宝斋赴宴。之前曾经在西北并肩作战过的老将军梅秦舒向朝廷主动请缨,远赴东南沿海去训练水军。

  老人家也算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了,当时在西北抵御蒙古人时已经是花甲之年,如今朝廷的下一代将领还没选出来,所以只能麻烦他再顶一下。

  对于这种人,冼如星是报以百分百的敬意,所以他的送别宴自然要参加。除了冼如星,俞大猷.陈二狗等人只要在京城的都会奔赴。

  大家都是一起出生入死过的,感情不比旁人,宴席上极为热闹。

  期间老将军曾几次像冼如星敬酒表达谢意,冼如星连忙推脱。

  “不,这酒你必须喝,”梅秦舒义正辞严,“不光是谢真人当年帮着我打赢战争,使得老夫能走到今天。更主要的是,我之所以选择去东南训练水师,正是受了你的鼓舞。想来你身为女子尚且能为了国家挺身而出,我吃了朝廷这么多年俸禄,为国分忧更是应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