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穿之东坡妻 第39章

作者:奚月宴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一个长脸短须的中年文士说“和乐楼的饭菜真的很美味!一座难求!”

  一个圆脸方帽的古稀老人说“益州印刷行会的书物美价廉,还配了插画,老少皆宜,雅俗共赏。”

  一个身长八尺的黑脸青年说“赵家书籍

  铺的《和乐小报》内容深刻,读之欲罢不能,子源先生讲课深入浅出,算学造诣极深。”

  旁边侍候笔墨茶水的侍女忍不住插嘴“文芷牌鸭绒被轻柔暖和,夫人一口气买了十多床,还在赵家书籍铺里买了许多玩具,如今小郎正在后院搭积木呢,那积木城池足有一丈见方!”

  李伯昭“……”

  说好了同盟,你们却全都背着我投了敌?

  他一拍桌子,怒吼一声“本大人日日忙碌公事,如同拉磨的老驴,你们却清闲自在,背着我把益州府的新鲜事物见识了个遍?”

  “大人息怒,我们这也是替您视察民生,为了下一步的公务着想啊!”

  “那水泥和水泥砖,还有那个什么建材行会是怎么回事?”

  “哦,那个啊,范公在去年十一月下旬的《和乐小报》上刊载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邓州的发展之路——蜂窝煤、水泥、水泥砖》,就详细讲述了邓州开采煤矿的经过,总结了经验,向许昌和郑州传授了全部技术,三地联合生产这三样东西,并且希望各地的官员能够多多采购他们的产品。继第一个印刷行会后,益州府出现了一个新的建筑材料行会,简称‘建材行会’,在梁通判的帮助下,获得了水泥和水泥砖的购买售卖权利,将邓州的水泥运到了益州府,前任周知府恰好要建造瞭望台,于是使用了这种材料,建好之后,水泼不进,刀砍不伤,为蜀人所喜,如今正在翻新的官衙,就用了这种材料。”

  仁宗虽然把煤矿和天然碱矿的开发权承包给了个人,但严格限制了他们的售卖渠道和对象,只准官府和官府允许的人采买,希望通过严格管控,限制新技术向西夏和辽国输出,以免壮大他们的力量。

  范仲淹发表这篇文章,就是因为邓州、郑州和许昌生产的蜂窝煤和水泥太多了,而这两样东西的好处又鲜有人知,只能靠着内部消耗,于是货物积压,卖不出去。他当然没有在文章中透露蜂窝煤和水泥的生产技术,只记述了他们采矿的艰难历程,他用笔老到,文采斐然,写出来的文章感人肺腑,据说这篇文章已经传到了仁宗手里,令之潸然涕下。

  李伯昭不知道这些,其实很正常,他接到任命的时候还在徐州,离着成都府十万八千里,到益州府上任,花了四个月在路上,哪里还有心思打听这些奇闻异事?再加上他本人也是个兢兢业业的官员,如他自己所说,天天忙得跟驴一样,不像他手下那群人,职位和工作还没安排好,正好有大把的时间玩乐。

  想到这里,李伯昭更生气了,难不成他的幕僚闲逛了这许多天,只打听到这些表面上的东西?他立刻冷下脸,呵斥道“难道你们对益州府这些变化背后的原因,一无所知吗?”

  众人拱手,一同笑道“自然是与王家有关了。”

  “恰巧子源先生有事请您赴宴,不如您自己去看看?昨日属下去听课,先生给了我请帖,本来就应该在大人视察过锦江书院之后给您的。”黑脸青年说着,从袖子里掏出来一张红皮硬壳的请帖来,递给李伯昭。青年名叫李利,是李伯昭的亲侄子,这次带着他来,就是为了历练历练。

  李伯昭“哼哼”两声不说话。

  众人心中暗笑对待这位嘴硬心软的知府大人,还是得哄着啊!

  老者向侍女递了一个眼神,侍女立刻就明白了他的意思,开口道“大人,方才我在院门处遇到了小桃,她急匆匆地出了府,听说是去和乐楼订席面去了。”

  中年文士连忙接话“看来大人今日有口福了!大人,不是属下跟您吹,和乐楼的酱香猪蹄真的一绝!”

  李伯昭瞪了他一眼,懒得跟这群不靠谱的下属闲聊,脚下生风,转身就去了后院。

  李

  伯昭的夫人冯氏,也是出身书香门第,跟随丈夫辗转各地做官,为他打理后院家事,一向都妥帖得很。他们生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在应天书院求学,二儿子和女儿跟在身边。

  李伯昭回到后院,侍女立刻迎上来递上手巾,为他更衣。换了一身常服之后,冯氏便领着他的小儿子李则进来了,李则今年才四岁,正是调皮捣蛋的时候,往日见了李伯昭就往他身上扑,悄悄地把手上的蚱蜢塞进他的靴子。

  今日李则却一反常态,乖乖地牵着母亲的衣角,甚至还很有礼貌地向李伯昭问好。

  李伯昭看了看冯氏,冯氏便捂着嘴笑了,解释道“他昨天看了一天连环画,学着画里的孔夫子,见人都问好,也不胡闹了,我可省了心了!往日打也打了,骂也骂了,就是不开窍,却被一篇连环画教好了。”

  连环画?那是什么?

  好在夫妻多年,就算李伯昭黑着脸不说话,冯氏也能看懂他的表情,又把什么是“连环画”解释了一遍。

  李伯昭已经麻木了,反正都是从前没见过的东西,被嘲笑了太多遍,他心中毫无波澜,拿起李则的连环画就开始看。

  这部连环画叫做《孔子》,主人公是年幼的孔圣人,讲述了少年孔子孝顺父母、友悌兄弟姐妹、广结良友的故事,用笔简洁,线条简单,配上三言两语的解释词,薄薄一本也便于小孩子阅读。画面往往更能激起小孩子的阅读兴趣,带来的示范作用也很好,许多购买了连环画的家长都表示,看了《孔子》之后,家里的小霸王懂事多了。

  稍后为你更新

第83章

  李伯昭花了一晚上研究益州府的新鲜事物, 第二天顶着熊猫眼上了王家的门。

  对于新任知府, 王浮还是有一些了解的, 前不久范仲淹特意来了信, 介绍了李伯昭的履历和个人性格,对他的刚正不阿十分推崇, 让王浮多“让”着点李伯昭,

  不要总是欺负他。

  这大概是因为范仲淹近期差点被煤矿行会和水泥行会气了个半死, 几次写信过来抱怨行会的人跟他抗议税负过高,希望减税。

  商人和官府是天生的敌人,行会就是他们的战场。仁宗自认为对煤矿行会和水泥行会的商人十分优待, 但事实上,他们的税负确实过高, 很多人承包了一段时间后,

  发现利润空间太小,都开始打退堂鼓,范仲淹正要开始扩大规模,却发现商人们连招标会都不来了,连忙派人去行会询问,这才知道内情。

  这时又有人提出按照食盐专卖的方式管理煤矿和水泥, 范仲淹断然拒绝,他虽然也会替仁宗忧心朝廷的财务问题,但他更关心百姓的生活,

  从食盐专卖以来,百姓苦不堪言,

  许多人连盐都吃不起,听王浮说,“摄入盐分不足会导致许多疾病,发育不良、神经虚弱、四肢无力和眩晕、骨质疏松、食欲不振等等”,虽然他也听不太懂,但通过《和乐小报》的科普,范仲淹对这些奇怪的名词也有了一定的了解。食盐是一种重要的日常用品,而不应该成为朝廷牟利的工具,如果长此以往,百姓体格孱弱,那么在面对外敌的时候,就不要指望他们能够提枪上马、浴血杀敌。

  范仲淹觉得,如果承包的方式验证可行,那么可以请求仁宗渐次开放食盐的售卖,这一想法也不是他独有的。从大宋和辽国开始“食盐战争”以来,很多百姓向往辽国的廉价食盐,开始对朝廷心怀怨恨,如今两国边境时有摩擦产生,动辄就是小范围的战争,仁宗也为此十分烦恼。

  当初王拱辰提议由官府专营河北的食盐,张方平表示疑问,北周世宗将盐税均入其他税收之中,现在的两税法中的盐钱项就是,食盐专卖,那就是重复征税了。仁宗醒悟过来,张方平便请求仁宗免除此税,河朔父老在澶州迎接他,并为此举行了七天佛老会,以答谢皇恩浩荡。

  由这件轶事便可以看出来,百姓苦于沉重的盐税和毫无人性的食盐专卖久矣,仅仅是免了一项税收,就让百姓们涕泗横流,感动不已。

  范仲淹不断上奏,请求降低煤矿和水泥的税负,仁宗通过皇城司,每个月也能追到最新的《和乐小报》,在看到缺乏盐分对百姓的影响时,他特意召来内府医官,询问有关此事的病例,医官们翻阅了大量典籍,最终确认,缺盐的确会导致很多疾病,但没有直接的依据证明缺盐就是导致这些疾病的唯一原因。这时曹皇后冷笑一声,说道“官家莫不是糊涂了?吃盐少的贫民与世家高门的公子站在一起,两人精神体格的差距,不是显而易见的吗?”

  “但也有可能是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的原因……”

  “如果官家不信,不如让医官们做实验。”自从吃了火锅之后,曹皇后就成了《和乐小报》的忠实粉丝,对王浮提出的控制变量进行对照实验的说法十分感兴趣。

  于是仁宗下令进行实验,因为经验不足,实验几经波折,但最后还是成功证明了这一点。消息传出去,整个开封府为之震惊,人们开始愈发好奇《和乐小报》的具体内容,各种手抄本在市井中传阅,不乏浑水摸鱼者。

  但很快地,真正的赵家书籍铺低调地在东京开张,开始售卖往期《和乐小报》,并且表示,以后东京的赵家书籍铺会以滞后两期的速度发行《和乐小报》,所有小报都有底纹标识,只有赵家书籍铺的印版能够

  印出来,并且从今往后,所有益州印刷行会的书籍都会有相关标识,盗版必究。

  呃,虽然王浮也不知道怎么追究,但写着总归没有错?

  李伯昭见到王方,眼睛突然一亮,如果不是旁边有人看着,恐怕就和王方热情拥抱了。

  他们大人说了什么,王浮完全没有兴趣,只知道后来李伯昭经常来他们家蹭饭,不仅自己来,还带着夫人冯氏、女儿李嫣、儿子李则一起来,冯夫人对王浮很感兴趣,经常让李嫣向她学习算账,还主动提出教她弹琴。

  冯夫人长得很美,气质出众,李嫣几乎是结合了冯夫人和李伯昭的所有优点,鹅蛋脸、柳叶眉、圆溜溜的眼睛,皮肤白皙,四肢修长,是王浮见过的最美的少女,今年才十四岁,弹琴作画,诗书礼仪,无一不通。更难得的是,她有一个十分包容的心,对王浮的跳脱不羁完全不会感到不适,反而很欣赏她。

  如今一切都走上了既定的轨道,外地事务有林洋,本地事务有林舟,庄园事务有董阿大和音娘,内院有朱氏,家里的顶梁柱王方与府城两把手都交好,王浮那里又有范仲淹的关系,几乎是站稳了脚跟。

  一开始,王浮以一种冒进的姿态左支右绌,看似做了很多不相干的事,到头来却形成了她自己的小圈子。她并不想利用那些超前的知识大肆捞钱,对她来说,家人朋友才是最重要的。报纸是舆论支持,开发的矿产是资本积累,传播出去的医学知识是名望积累,对范仲淹及仁宗的帮助是政治资本积累,庄园是后路。想要风平浪静的生活,必须有强大的后盾,譬如杨华等宵小之辈的挑衅,现在都不值一提。

  现在她可以享受这丰硕的成果,重新变成一个八岁的孩子,过一种闲适惬意的生活了。庆历六年春天到庆历八年夏天这段时间里,王浮向刘夫子申请休学两年,住在城外的孙家庄,开始改造这个贫困的庄园。

  从城外的官道开始铺设水泥路,路宽四丈,可容两车并行,道路两旁遍植香樟。一直沿着新修的水泥路走,可以看到小山坡下的王氏庄园,这个庄子是王家人请刘夫子设计,昭觉寺的能慧大师主持修建,王浮技术支持,融合了古代木结构建筑的风雅精致和现代砖石结构建筑的安全稳定。庄园里共有一百零八个房间,三座主体建筑,一座花园。

  进入庄园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日晷喷泉,一天十二个时辰按时喷水,伴随清脆响亮的铃声,这是沈括研究了一年的成果。喷泉左右是两排房屋,宽阔敞亮,用石灰粉刷过,左边是王家的图书馆,分门别类地储藏了各类书籍。右边是一间间教室,按甲乙丙丁排列,甲班教室为纪远王方讲算学所用,乙班教室往后则是庄园中雇工孩子和赵家书籍铺学徒所用,十岁以下学习通识,十岁以上按照个人意愿和学习情况分班,有工科、理科、化物科、文科、算科、经济科、医科、艺科、农科、天文科,人数不多,有几个科目并未开课。

  正中央是王家的会客厅,会客厅往后走,有藻井回廊,几个院子错落有致地掩映在高大的树木底下。王家主人和他们的客人各自选择了自己喜欢的院落居住,并不在意主次规矩,只是男女之间隔开较远,院落到了晚间就会上锁。

  庄园中所有的屋子都按照王浮的设计装修,采光良好,防火防盗,有自来水管道和生活污水管道。室内装饰则由朱氏一手操办,不许王浮设计得太过现代化,以免被人嘲笑。

  朱氏为王家采买了二十多个下人,都是身家清白的平民出身,不过都是卖身为奴,从此为王家私产,甚至通买卖。这一举动令王浮略感不适,但她并不是一个天真的人,对于这些人来说,王家远比他们原来的生存环境要好。她虽然并没有反对家中大量使用仆役,但也没有去领分给自己的侍女。这些下人主要是为了服

  侍祖父祖母和纪远等客人而买的,沈括和范纯仁原本就带着仆役,也住了进来。

  庄园的后门对着小山,铺设了石板路,曲曲折折,顺山势而上。山上种满了竹子,清晨黄昏,拾级而上,可以在山腰的小亭子和山顶上的小庙稍作歇息,观看日出星落、流云雾霭,清醒精神,锻炼身体。

  山的另一边原本不属于王家,现在也成了王家的产业,这方圆近十里,都已经是王家的土地了。在这边的山脚下,蒺藜围绕着水泥做的三丈高墙,一座座房子挨挨挤挤,内部空间却很大,这里是王浮的实验室。

  庄园历时一年才修建完成,因为王浮还顺便帮孙家庄的村民建了新房子,配套有新的厕所和干净便捷的饮水系统,大多数人都盘了土炕。庄子上的人已经不再以种地为生了,他们业余的收入已经远远高过了种地的收入,如今还在种地的,大多是为了王浮的研究。

  为了促进村民间的联系交流,王浮还在村中设计了“露天剧院”和香水行,人们日常会约着一起搓澡,逢年节日和集会日,村民们会请杂耍艺人前来表演,一直玩闹到月上中天,才各自归家。

  稍后为你更新

第84章

  “十娘子!十娘子!你在哪啊?”身穿青色纱裙的女孩沿着塘坝一路奔跑, 夏日的阳光洒在她圆圆的脸上, 泛起健康的粉色光泽,

  头上的银饰蝴蝶随着跑动一颤一颤, 仿佛振翅欲飞。

  池塘里挤挤攘攘的全是盛开的粉色荷花,亭亭玉立, 煞是好看, 碧绿色的荷叶铺满了整个水面,

  只有仔细去看,才能看见满池绿色中的一条浅浅的痕迹,划开的绿萍还来不及聚拢。

  “什么事呀?”清脆的女孩声音从荷塘深处传来, “你喊得我耳朵都要聋了——”

  话音未落,便看见一个身材瘦长的小女孩, 腰上绑着一个小竹笼,

  撑着比自己长得多的竹篙,用力地划着脚下的小船。小船只有一人大小,轻巧地掠过重重叠叠的荷叶屏障。女孩穿着浅粉色襦裙,头上顶着晒蔫了的荷叶帽,整张脸都被遮得严严实实,唯独一双眼睛光彩熠熠,

  犹如星空萤火。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青衣小女孩撅着嘴, 蹲在岸边等她。

  粉衣女孩划到岸边,抛了竹篙,

  两脚一踮一蹦便上了岸。看见青衣女孩撅着嘴,以为她不开心,轻轻地揉了揉她的脑袋,把腰上的笼子打开,摸了一把莲子递给她。

  青衣女孩接过了莲子,仍旧苦着脸。

  “吃吧吃吧,很甜的!晚上我们做桃脯红豆凉粉,吃冻鱼皮银丝凉面?”

  青衣女孩抬头望了她两眼,吞了吞口水,问“那明早还吃油条和酥油饼吗?”

  “吃呀,不过吃了这些东西,晚上要跟我去跑步。”两人把小船里的竹篓抬起来,里面装满了螃蟹和小鱼,一路向庄子走去。

  “十娘子,钓鱼回来了?要不要我来帮你提东西?”路旁稻田里,有几个农人正在向水稻根部撒药,这是新研究出来的防治虫害的农药,在试验田里效果不错,正在进行大规模实验。

  “不用了,阿公自己忙吧!天气热,记得早点回家,喝点绿豆水、酸梅汤降降暑气。”

  “好嘞,十娘子慢走!”

  等回了家,王浮才想起来,问双喜“你去荷塘找我是为了什么事来着?”

  双喜一拍脑袋,懊恼地说“哎呀,我都忘了说了!方才李书文回来了,说苏家兄弟俩要回家了。”

  王浮脚步一顿,又笑了笑“这也值当你大惊小怪地喊了一路?双喜,你这大嗓门,在我这里真是浪费了,真该把你送到城里去唱戏。”

  “那唱戏的也不要我这大嗓门呢,现在城里的《婉娘志异》唱得红火,人家唱戏的小娘子都是一副尖尖细细的嗓子。”印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话本的销量,王浮又开始着人将话本改编戏本,上台表演。戏曲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勾栏瓦肆更加热闹,越来越多的戏班子冒了尖,也出现了打擂台捧角儿的现象。听说如今东京城内,最出名的角儿叫做“小林芝”,一开口婉转动人,绕梁余音,三日不绝,就连不喜奢华享乐的仁宗曹后夫妻,都会时不时扮作寻常百姓,去观看小林芝的表演。

  从蜂窝煤和水泥诞生后,王浮觉得风头太过,把那些太过超前的想法暂时封存起来,开始专心搞娱乐行业,罗川几次冒出来问她,什么时候能把她在庄子上捣鼓出来的那些农具进献给朝廷,她都以实验尚未成功搪塞过去。

  罗川对她的感情也挺复杂,看着她一天天越长越高,神色越发沉静成熟,好像看到自己的女儿长大了一般。他们皇城司所有留蜀人员都对这个小娘子很有好感,把她当做女儿呵护着长大。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王浮带来的巨

  大影响和变化,因为他们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每天都有新的事情发生。皇城司的人也是如此,在王浮身边的时间越久,他们对于王家的判断力就越低下。也因此,王家还是仁宗眼里的一个乡绅地主,王浮也不过是个天资聪颖的十岁女孩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