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穿之东坡妻 第17章

作者:奚月宴 标签: 种田文 甜文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你能不能别叫了?”

  “……”

  “都被你吓跑了。”

  “我错了,我闭嘴。”

  “我不是在怪你,既然害怕就不要过来了,你在门口等着我,好吗?”

  “哦。”王浮松开拽着苏轼衣角的手,乖乖地坐在了门槛上。

  苏轼挽着袖口,专注地寻找和捕捉蜘蛛,不一会儿就在竹筒里装了好几只体型不小的蜘蛛。他觉得差不多了,回过头一看,王浮坐在门口,撑着下巴歪着头,可怜巴巴地望着他,苏轼心一软,觉得自己刚才说话好像有点严厉,就支支吾吾地问她“我刚才是不是很凶?”

  “没有,苏哥哥,你抓好了吗?”王浮粲然一笑,眼睛里盛满了细碎的星光。

  苏轼心中的愧疚被她明媚的微笑驱散,他把盖着盖子的竹筒递给王浮,特意嘱咐她“害怕就不要看了,免得晚上做噩梦。”

  “嗯,既然蜘蛛抓到了,那我就不用担心明天出糗了!苏哥哥,你跟我来,我给你吃一样好东西!”

  苏轼在花厅等着,王浮进了厨房,不一会儿就端出来一盘子卤鸡爪来,这是她第一次做卤菜,还有些素的卤干子卤黄瓜什么的,本来她还没想到怎么卤菜,是前两天她在济世堂跟李大夫学制药的时候,突然发现了八角、茴香、桂皮、丁香等做菜用的大料,才想起来这个时候的人都把这些当做药材,极少用在菜肴里头,再加一个花椒,这不就是“五香”吗?

  她一样买了点,磨成粉做了五香粉,炒了一些南瓜子,果然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她又想起来前世小的时候见过隔壁家婶婶做泡椒凤爪,现在没有泡椒,连辣椒都还没影儿,所以她只能退而求其次,估摸着卤鸡爪也是差不多的做法,就琢磨了一下,果然叫她做出来了。这样一来,以后她能做的菜就更多了,像这些卤制品则是最好下酒的,过几天她把这个放在和乐楼试一下,应该很好卖。

  苏轼饶有兴趣地观察了一下卤鸡爪,闻着它散发出来的香味,好奇地问“这是什么?”

  “这是‘卤鸡爪’,我新研究出来的,特别好吃,你试试。”

  苏轼夹起一个尝了尝,入口的瞬间眼睛一亮,对着王浮竖起大拇指,等他吃完吐了骨头,才有空说话“十娘做的东西,从来没有让我失望过。”

  王浮腼腆一笑,让他试试别的,苏轼一一尝过了,觉得都很不错,不过作为一个肉食主义者,他最喜欢的还是卤鸡爪。

  两人边吃东西边说着话,赵氏和王方就从外面回来了,王方笑着说“和仲方才早退,原来是来了我们家,十娘,是不是你又拉着和仲出去玩了?”

  王浮瞪了他一眼,气鼓鼓地狡辩“才不是。”

  苏轼帮她说话“是学生嘴馋,到先生家蹭饭来了。”

  赵氏一向喜欢苏轼,便热情地招待他,留他吃饭,反正苏轼真是来蹭

  饭的,就顺理成章地答应了下来。又过了一会儿,王瑾和王瑜勾肩搭背地从外头进来了,他们都是满头大汗,看来又是跑去哪里胡闹了。

  吃过午饭,苏轼坐了片刻就告辞了,王浮送他到门口,把自己的油纸伞塞到他手上,一定要他打上,苏轼哭笑不得,只好打着她的伞回去了。他还带了一些王浮特意为他做的点心小食,笑厌儿也装了一点,苏辙喜欢吃甜食,他应该喜欢这个。

  等他到家,苏家人还没吃完饭,他在王家的时候就让陈三过来报信了,免得母亲担心。可能是因为天气还有些热,苏家人都没什么胃口,苏轼看着桌上的清汤寡水,再想想王家的色香味俱全丝毫不输和乐楼的佳肴,觉得很有必要哪天让十娘过来指点一下他们家的厨娘。

  苏轼把带回来的卤鸡爪卤猪蹄等卤菜拿出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被这样新奇的吃食吸引住了,苏辙迫不及待地动了手,他知道哥哥今天又去王家蹭饭了——王家的饭是他吃过的天下第一好吃的饭。

  卤菜味道比较厚重,刚好搭配他们家的口味清淡的菜,而卤菜是冷脆而重口的,也能吃得下去,这让没什么胃口的苏双宁苏双宜都胃口大开,多喝了一碗小米粥。就连一向不重口腹之欲的程氏也多吃了不少,她叹着气说“赵家姐姐奇思妙想,手艺娴熟,我不如她远矣。”

  苏双宁一向是娘亲的小棉袄,立刻放下了筷子,安慰程氏“阿娘不必妄自菲薄,庖厨之事乃是小道,真正的掌家夫人当是母亲这般知书达礼、柔婉端庄的女子,哪里就用得着我们亲自下厨了?”

  苏轼不太赞同她的话,就说“王家婶婶和三娘十娘都是识字的,既不以识字为荣,也不以亲自下厨为耻,庖厨之事虽是小道,却关系着人的温饱,我就觉得擅厨艺的女子很好。”

  稍后为你更新

第38章

  程氏当然知道苏轼不是在抬杠, 也不是在责怪她做饭不好吃, 苏轼一向孝顺,

  她做出来的好吃的不好吃的他吃了都是一脸满足的模样。他的话却勾起了程氏的另一层想法——苏轼似乎与王家来往过密了。

  要说她的儿子什么脾性, 她是最清楚不过了,这孩子天资聪颖, 自幼就跟人精似的, 很讨人喜欢,

  但要说他特别喜欢什么别的人,她却看不太出来,因为他对谁都很有礼貌, 都很热情,都很体贴。自从王家人来了眉山, 这孩子就隔三差五地跑去王家,

  还主动指导王家的那个小娘子读书,这太不寻常了。

  难道是——

  程氏心中有了计较,面上就带了几分笑意,问苏轼“和仲,你觉得王家的两个小郎君如何?”

  “阿娘你问这个干嘛?”

  “识人明事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我看你爹爹就是识人不明, 又过于清高,不屑于迎合主考官的喜好,这才屡试不第。”程氏并不太在乎苏洵考不考得中进士,

  但苏洵颇为此事自苦,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才华和学识了,

  苏洵这几年过得不快,与科举不第有很大的关系。程氏这么说,也是为了敲打一下苏轼,不希望他也变得和他爹爹一样。

  “王家两位哥哥性格开朗豁达,待人接物真诚友善,都挺好的。”

  “学习方面呢?”

  苏轼挠了挠头,这个他还真不好说,王瑾在学习上一贯不开窍,文章写得还不如同叔,王瑜学习虽然刻苦,但显然才气不足,文章浮华雕饰,而且他喜欢掉书袋,但有时候用的典故真的不恰当。苏轼也不想跟他娘撒谎,就硬着头皮实话实说了。

  程氏沉吟片刻,叹了口气,王家家风不错,但底蕴终究还是差了些,王方只是乡下私塾教书的,他两个弟弟都是小官小吏,家族长辈或亲戚中也没有什么大人物,官场上人脉一片空白,这一代两个孩子又资质平庸,将来要出头可谓是天方夜谭。若和仲娶了这种家庭出身的妻子,不说有所助力,不拖后腿就已经是万幸了,她对苏轼的期望很高,不希望苏轼在婚事上栽了跟头,将来官人归家责怪于她。苏家虽不算富裕,但程家家境不错,程氏自己的父兄都在朝为官,苏轼的舅舅也是进士及第,做了官的人。苏洵和苏轼、苏辙,都是极有读书天赋的,这一点让程氏颇为自豪,将来父子三人同榜登科也不是不可能,苏家的未来,在她眼里已经是可见的光辉荣耀了。

  于是她隐晦提及,希望苏轼注意男女大防,离王家的女孩子远一点,尤其是十娘。

  苏轼听明白了他娘的嘱咐,却不明白其中的意思,在他看来,王浮就像他的亲妹妹一样,亲近喜爱都是理所应当的,谁能不喜欢长得软软糯糯又有一手好厨艺的小娘子呢?程氏的话让他十分沮丧,他以为是自己娘亲不喜欢十娘,所以才这样说。

  苏轼暗中下定决心,要让程氏喜欢上王浮。

  饭后,苏轼带着苏辙去书房读书,下午他们都不用去学堂,今日是七夕,虽说是女子的节日,但他们学堂里的孩子都不大,暂时没有科考的压力,夫子也就时不时的给他们放假,或者布置作业让他们自己回家看书写字。程氏已经带着他的两个姐姐准备乞巧事宜去了,吩咐他带好弟弟,不要让弟弟去危险的地方,也不要带他出门瞎晃悠。

  苏轼不以为然,但也恭恭敬敬地答应了。兄弟俩在书房读书,他们家的书房很大,有不少书,不过苏轼从小就被苏洵“骗”着都通读过了,说“骗”是毫不为过的,苏轼才刚刚有椅子那么高的时候,说话还不利索,他爹就开始抓着他给他启蒙,苏洵自己少年时读书不够认真,虽有才气

  ,但对仕途没什么兴趣,人家说他是二十七岁有了儿子苏轼,才奋发图强开始读书的,这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苏家是耕读之家,唐朝时出过苏味道,三度为相,但到了苏轼祖父苏序这一代,已经式微了。苏序娶妻史氏,生三子,苏澹、苏涣、苏洵,都很有读书天赋,苏涣进士及第后,稍稍改善了家里的条件,苏洵就在这样毫无压力的情况下长大了,虽然读书不认真,但他的天赋才气还是掩盖不住的,不然以程氏的出身和家境,绝不会下嫁给他。

  当年苏家是很穷的,苏轼祖父甚至还要亲自下田种地,而程氏家境很好,若不是看中了苏洵本人的条件不错,这门婚事根本成不了。也是程氏嫁到苏家来,带了比较丰厚的嫁妆,又经过了十多年经营,苏家才在眉山纱縠巷立足。

  苏轼出生后,苏洵可能是幡然醒悟,读书愈加认真起来,可苏轼三岁的时候,他的大哥早夭,这使苏洵十分伤痛,不久后苏辙出生,稍稍缓解了苏洵的悲痛,他也由此更加注重苏轼的教育。

  为了让天性好动,根本坐不住的苏轼定下来读书,苏洵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家里的书房划为“禁区”,不许苏轼进去,又装模作样地在苏轼面前看书,却从不把书给他看,一见他看过来,立刻把书藏起来,这勾起了苏轼读书的兴趣,他偷偷摸摸地钻进书房看他爹的书,却发现上面的字自己一个都不认识,只好去求他爹爹教他读书。

  后来苏辙出生,一天天长大,父子俩如法炮制,又勾着苏辙读书,这时苏轼已经对书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还能主动带着弟弟读书。

  苏辙抱着《史记》看得津津有味,苏轼突然打破了书房里的静默,问他“同叔,你有没有莫名其妙地讨厌过一个人?”

  “嗯?兄长讨厌谁?”

  “不是我,是阿娘,我看她好像不大喜欢十娘。”

  “怎么会呢?阿娘见到十娘的时候挺亲热的,应该不会讨厌她吧?”

  苏轼也不明白,又问“你觉得,怎么才能让阿娘喜欢上十娘?”

  苏辙不假思索“让阿娘吃一次十娘为她做的饭。”

  苏轼抚掌大笑“此计妙哉!”

  苏轼找到机会还是在中元节前一天,这天他发现程氏脸色有些苍白,神思恍惚,似乎是生了病,他主动从学堂请了半天假,陪在程氏身边端茶递水,一副孝子模样。午膳的时候,程氏只动了两口就吃不下了,她吩咐下人搬了张椅子放在廊下,对着面前的青翠丛竹绣起了花,那地方是整个苏家最凉爽的地方,穿堂风吹过来,十分舒服,绿竹飒飒,也很有意境,苏轼平日也常常在那里习字。苏轼知道,程氏可能是有些中了暑气,肠胃不适,所以才吃不下去。

  苏轼趁程氏不注意,一溜烟跑了出去,到了王家。

  王浮正在研究怎么做蛋挞,王家的其他人基本都在午睡,她只睡了一会儿就爬起来了,天气有点热,她睡不着。陈三把苏轼迎进来,王浮从厨房出来,身上还扎着围裙和襻膊,站在廊下望着他。

  苏轼朝她摆手,让她不用过来迎接,自己快步走过来,见王浮手上拿着“糕点”,便问“十娘今日又研究出了什么好东西?”

  王浮苦恼地回道“这是我想出来的一样新式甜点,可做出来了又觉得哪里不对。”可能是牛奶不好,奶油又打得不到位,蛋挞吃起来没那么香甜酥软。

  苏轼见她满头是汗,又注意到王家鸦雀无声,只她一个在厨房忙活,便知道她是热得睡不着了。苏轼心神一动,拿着袖子给她擦了擦额头上的汗,还帮她理了理鬓边的乱发。

  王浮愣了一会儿,如霞的绯色立刻飞上两腮,她偏过身子,故作镇定地说“苏哥哥今日怎么有时间

  来我家?”

  苏轼丝毫不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对,坦坦荡荡地跟着她走进去,自己在桌边坐下,看她打水洗手,为他端来茶水,才说出来意。

  “你说要请我帮你阿娘做一顿饭?”

  “十娘素手调羹便是人间美味,阿娘这几日甚为操劳,明日便是中元节,我想请她吃一顿她从来没吃过的佳肴,望十娘成全。”

  王浮见他满脸祈盼,想着这也不是什么大事,不过赵氏曾对她说在外人面前不要过多展露本事,怕别人说什么“慧极必伤”之类的酸话,毕竟她今年堪堪七岁,的确不宜表现得太过,便说“苏哥哥过誉了,我只会一些雕虫小技,真正有本事的还是三娘,明日我同三娘学一学,必为程姨整治出一桌美味佳肴来。”

  “十娘不论做什么都是好的,我相信你。我阿娘她不喜甜食,最爱酸甜味儿的菜肴,她甚爱豆腐,平日里饮食也清淡,哦对了,阿娘最近似乎有些气血亏虚,吃不下饭,你懂医药之道,或许以药入菜,能让不爱吃药的阿娘多补一补?”苏轼的确是个孝顺的孩子,对他母亲的饮食习惯一清二楚。

  王浮对他举一反三的扩散性思维已经很适应了,他能想出食疗也不稀奇。于是便同他讨论了两句,把程氏的身体状况和生活习惯也了解得差不多,心里已经有了盘算,才送苏轼出了门。

  “多谢十娘,明日见。”

  “明日见呀,苏哥哥。”

  稍后为你更新

第39章

  昨夜突然下了一场小雨, 连日的暑气消失殆尽, 果然是“七月流火”, 估摸着天气是要渐渐转凉了。

  “四孟逢秋序, 三元得气中。”说的是中元节的时令。

  “徂署尚繁郁,大火空西流。兹辰喜佳节, 凉雨忽惊秋。”则印证了中元节后天气转凉的气候特征, 夏日难耐,

  街上行人也稀疏,今日中元节,倒是多了不少手拿提篮, 购置香烛纸钱的百姓。

  中元节又称鬼节、盂兰盆节,放河灯祈愿, 祭祀先人, 佛教有盂兰盆会,道士们也会建醮祈祷,普渡孤魂,百姓们都十分重视这个节日。

  王浮向来爱过节,今年中元节一家人都在一起,虽然身在眉山, 她的兴致却丝毫不减,陪着赵氏、三娘准备了一大桌饭菜,还特意多做了苏家的那份,

  只等苏轼来取。

  王方带着王瑾王瑜一大早就去盂兰盆会了,王浮的舅舅赵悦也就是灵尘大师今日讲经,

  许多人都会去听。本来赵氏也想去的,但考虑到这一日清水寺必定人潮如织,带着两个小娘子太不方便了,尤其是王浮,她这个年纪的小娘子正是拐子的重点“关照”对象,所以赵氏决定,晚间带着三娘和王浮去青云桥底下放放河灯就可以了。

  王浮同苏轼约定好的中元节逛庙会就这么泡汤了,苏轼还作了一首打油诗安慰她,把她逗得捧腹大笑。虽说不能逛庙会,但是可以一起放河灯,苏轼说他晚上会来叫她。

  入夜不久,外头一阵喧闹,原来是和乐楼的花灯阵到了,和上元节一样,中元节也会有富商大户牵头献花灯,花灯队提着花灯沿着规划好的路线一路走过去,让全城的百姓都能看到漂亮的花灯。王浮在院子里挂上了鲜红的鲤鱼灯,一条条红鲤便跃然于暗夜之中,宛若活物。

  外头传来“笃笃笃”的声音,陈三和胡四娘都回家过节去了,王浮便主动去应门,她脆生生地喊道“是谁呀?”

  外头传来少年愉悦的笑声“十娘,是我。”

  “‘我’是谁呀?不识得的呀。”声音甜糯动人,小小的尾音俏皮可爱。

  少年笑得更开朗,知道她又是故意调笑,一本正经地回她“我是你苏哥哥,带你去放河灯。”

  王浮把门打开,外面果然站着一身新衣的苏轼,蓝衣白裳,手里提着竹篮,一如初见。竹篮里是写好了故人名姓和生人愿望的河灯,苏轼怕她没准备,还特意为她多准备了一盏空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