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 第203章

作者:丁珰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穿越重生

  朱瞻基看脸色功夫十分到家,连忙替自己老爹找补:“您别气坏了身子,不若先听……”

  “下面一个应该就是明宣宗朱瞻基了。”短发女生道。

  朱瞻基:……

  好嘛,话说不下去了。

  盯着自家皇爷爷审视的目光,朱瞻基压力巨大。这还说什么啊,再说就把仇恨全拉到自己身上了。

  短发女生这才慢吞吞解说:“为什么把这两位放在一起说呢……因为他们是父子啊。明仁宗明宣宗,这两位其实在政治上还算可以的,毕竟明成祖朱棣很能干,身为朱棣的好圣孙,朱瞻基也很不错,和他的父亲还一起开创了仁宣之治。可为什么在‘奇葩皇帝’里呢?”

  朱高炽/朱瞻基:……你倒是说啊!

  再不说他们就被他们的好爹好祖父给用眼神给揍了。

  “据说朱高炽很胖,朱棣在位的时候还好一点,等朱棣去世,他继位后,就更无节制了,在吃上从来不知道节制,所以在位短短十个月,就去世了,估计是跟他吃得太多离不开关系。”短发女生慢吞吞道。

  朱棣:……

  这丢的是谁的人?

  他的!

  朱元璋想笑,但是在这种几乎算得上是“大明□□会”的场合中,又笑不太出来,矛盾得很。

  这小子到底得多胖啊?

  短发女生:“朱瞻基的话在位时间比他爹久很多,而且政绩也还行,人也蛮能干,但是他有个癖好,喜欢斗蛐蛐。他在位期间,还让人去给他征收蛐蛐,一己之力带动了民间蛐蛐的价格上涨……所以也被现在叫做蛐蛐天子。”

  朱棣:……

  这到底是丢的谁的人?

  他的啊!!

  儿子也就算了,怎么孙子也搞这种让千古都笑话的事情啊!荒唐不荒唐!

  朱瞻基缩缩脖子,不敢说话了。

  短发女生:“之后还有一心御驾亲征、建造豹房,被课本相关史事部分记录为‘纵情享乐’‘公开抢掠民女’把政事都交给宦官刘瑾的明武宗朱厚照;通过过继继位后和大臣们关于‘大礼仪’争斗了好些年、后来痴迷炼丹还差点被宫女勒死的嘉靖帝朱厚熜;在位时间明朝最长、有四十八年,但却罢朝不上三十年,导致新官员甚至都不认识皇帝长什么样、可以称为是明朝最会敛财、总想让大臣从国库支钱给他内库的万历帝朱翊钧;还有沉迷于刀锯斧凿、经年累月做木工活,把朝政全部交给宦官,造就了‘九千岁’的‘文盲皇帝’‘木匠皇帝’朱由校……”

  朱元璋听不下去了。

  这真的不是为了抹黑大明而特地编造的谎话吗?

  大明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个堪称奇形怪状的皇帝!他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多奇奇怪怪的后代!!

  被点到名字的几位皇帝都默默擦了把汗。

  虽然他们都天不怕地不怕,但是眼下这不是会给老祖宗听到么!太.祖皇帝……谁不怕啊?

  只有朱瞻基,是微微松了口气,心说这下总该跟他们父子没什么关系了吧?

  这句话成了弹幕被李晓诗看到,而就在此时,短发女生的声音同步幽幽飘来,引得李晓诗都“噗”地笑了出来,没忍住。

  她道:“有同学应该发现了,这中间漏了一个最重要的没说,他是谁呢……就是那位瓦剌留学生,蛐蛐天子的儿子,朱祁镇了。”

  嗯,跟你们“父子”没关系了,但跟你们“父子”有关系。

  朱瞻基头皮发麻:……

  快别说了,他已经感觉到自家皇爷爷的杀气了。!

第156章 第一百五十六课

  朱棣的杀气影响不到百余年之外万里之远身处现代的学生们。

  听到“瓦剌留学生”的称呼一出来,大厅中就此起彼伏响起了许多起哄的声音,其中又以男生居多,各种诸如“大明战神啊”“堡宗”的称呼层出不穷,让远隔时空的观众们都能轻易察觉到其中的戏谑嘲讽之意——更显然,这些起哄的学生们都是对这件“瓦剌留学生”的事情多少了解一些的。

  朱祁镇当即就是一呆。

  什么情况,他难道不是比太.祖和曾祖还要厉害的大明战神吗?为什么要笑?笑什么笑?

  什么叫瓦剌留学生?堡宗又是什么?土木堡的堡吗?

  在朱祁镇身边陪伴的王振忙开口劝慰,安抚着这位天子的情绪。所幸他是比较得宠的,两句话就把朱祁镇有点浮躁的心绪给平静了下来。

  天幕上,李晓诗的镜头里,那位短发的女学生也已经开始切入了正题。

  “要说朱祁镇,那肯定就是土木之变了——土木堡之变有着‘明朝历史转折点’的说法,也肯定不是没有任何依据的。”

  “我们在历史课上曾经学到过,朱棣开创了东厂,构成东厂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太监。太监嘛,这个大家也熟悉……明朝最广为人知的除了他们的抠还有那些杰出的文学科技人才以外,就是太监归属的‘阉党’和文官集团的‘东林党’两派之间的斗争。这两个派系之间的斗争发展到后来,甚至变成了完全不是为国家、而是单纯地为了和对方作对去作对,根本不管那些在他们的斗争中被牺牲否决的政策是不是真的对国家有利,反正只要是对方的就直接反对,所以可能有很多人就认为,明朝的太监们权利都很大、大到无法无天了,能和明朝真正的话语权归属人、文官集团作斗争,其实不是这样的,或者说在朱祁镇以前,不是这样的。”

  这么一串作为引入的话,在朱元璋和朱棣听来却宛如天书。

  ——有了天幕的翻译,明明每个字音都听得懂,但为什么连一起就听不懂了?

  ……什么叫做“明朝真正的话语权归属人”?

  阉人能有什么“比天还大”的权利?阉人不就是皇帝手里的一把刀吗?他们的全部荣辱都系于皇帝一身,没有高的出身,没有强有力的倚仗,还没有后代,皇帝就是他们的所有倚仗、最大的靠山,皇帝让生就生,让死就死,失了皇帝宠信的太监屁都不是,哪里来的对朝政指手画脚的权利?再大官职的太监,只要犯了错,还不是皇帝一句话就能杀了的?

  那丫头说“朱祁镇以前”、难道这个朱祁镇做什么了吗?

  让太监的权利变得像东汉末年那时候的宦官一样吗?

  不至于吧?

  众人的心思各异中,短发女生继续道:“刚刚说到朱高炽朱瞻基的仁宣之治,其实这两位皇帝在位时间很短,而且相比朱元璋朱棣,他们只能算是守成之君,完全没有了朱元璋朱棣那种对北元重拳出击的勇气和魄力,反而是转过头来搞民生和经济,相比太.祖成祖两位,他们两位的几年统治只能说是完全放弃了前人一心营造出的‘大国气质’,有点温吞,就算草原邻居带兵骚扰边境,他们也没有之前朱元璋朱棣那样直接用铁血手腕回击,而是不管不问。但就算是这样,在外交上变得有点‘弱’下来的他们,对于太监集团也都是杀伐果断的,往远了说东汉末年的事情大家都还记得呢——但朱瞻基去世的太早,朱祁镇年少登基,不满十岁的他完全就是蜜罐里长大的,对太监这个团体根本没什么戒备心,反而很信任从太子时期就在身边、一直陪他长大的这些太监们。”

  朱祁镇很不解:这有什么的?

  那些文官们一向很烦人啊,信任和他荣辱一体的太监有什么不妥吗?

  太监绝对不会害他。

  “皇帝当然可以信任太监啦,毕竟太监基本都是全身心为了皇帝的,一辈子都是在想着讨皇帝欢心,从而获得更大的权利——是为了皇帝、不是为了国家。太监本质上,和没读过什么书的普通百姓没什么区别,甚至因为他们大多自小在皇宫里长大,眼界还不如民间百姓。所以当太监能够涉足政事的时候,就很容易为了顺皇帝的意做出很多让我们从上帝视角来看,很匪夷所思的事情。恰好朱祁镇身边就有一位特别特别受他宠信的太监,叫做王振。和土木堡一仗有脱不开的关系。”

  原本正在和朱祁镇说话的王振话音顿时卡了壳,像被掐住脖子一样,半晌吐不出音节了。

  ……什么啊。

  所以到底这个“土木堡”是怎么回事,倒是说啊。

  “朱祁镇刚刚继位时,朝中几位大臣太皇太后都还在,有他们压着,那几年确实无风无浪。等到他们接连去世,朱祁镇逐渐占据了大多的话语权,王振的地位当然就跟着水涨船高了。比起朝廷里那些会因为天下太平上谏劝诫皇帝的臣子们,王振这种只以皇帝的喜好为大的太监当然更让皇帝喜欢了。当时就有很多跟很王振作对的人直接被贬被罚被杀,最严重的被肢解,下场很惨,连尚书都是这样——朱祁镇也惯着,最后连军政大权甚至都能给王振摸摸,那王振当然就更有底气了啊。偏偏吧……朱祁镇这个人自己不太顶用,还认不清现实,总有点好高骛远,老是想着模仿朱元璋朱棣,御驾亲征驱除鞑虏,不知道是不是看不上自己一心躺平不思进取只想搞内政的爹和爷爷。”

  “反正就是在王振和瓦剌那边有点小矛盾的前提下,瓦剌的也先带人攻打明朝,然后在朱祁镇的一力坚持还有王振等人无条件的附和和推动中,明英宗同志效仿曾祖朱棣御驾亲征的计划还是实现了,而且还是完美实现了他的想法,带走了满朝文武——啊,因为没人拦得住,这会儿土木堡那一仗还没打,明朝皇帝的权利基本还在,算是蛮大的。”

  朱高炽朱瞻基:……

  朱元璋朱棣:……

  讲“历史”的人突然变得立场“偏心”,完全不讲求中正,还会字里行间都是阴阳怪气,嗯……一时还是有点不太能习惯。

  这丫头看着温温吞吞的,怎么讲话这么个调调!

  ……还是李晓诗好啊。

  李晓诗这会儿却没空理弹幕,她听的也认真,时不时还会做一些补充。

  这些内容她也都准备过的,虽然把历史角的任务分给了大家,可是作为发起人和总策划人,又是主播本人,就算不用自己上,她也早就做了周全的准备,了解的未必比这些同学们少。

  短发女生道:“可能有同学会觉得奇怪,为什么之后的朱厚照就悄悄离京去打仗就会被满朝文官骂得狗血喷头,到了朱祁镇这里怎么就没人骂了——不是说了么,因为土木堡还没‘变’呢!在明朝初期的时候,皇帝御驾亲征是很正常的,朱元璋朱棣都打过多少次了?就连看着没什么大作为的朱瞻基,都亲自带兵平过乱,所以这时候的明朝,算是‘武德’还在吧……但就算还在,经过朱祁镇这么挥霍一遭之后……嗯,明朝算是很有大宋遗风了。”

  无辜被影射的宋朝众:。

  被翻来覆去钉在耻辱柱上、当初听宋朝时候有多幸灾乐祸现在就有多无语的朱元璋:……

  什么大宋遗风,小姑娘家家,怎么能骂这么脏?

  还有,叫朱祁镇的那个死小子,他没听错吧?打仗带满朝文武?

  带武将还能理解,带满朝文官是做什么去的?

  变成一个行动不便的大移动靶,给对方打的?

  “和朱元璋朱棣不一样,朱元璋朱棣御驾亲征,那是真的能打,真的厉害,朱祁镇是以为自己厉害,以为王振厉害,实际上这就是两个草包啊。朱祁镇命令自己的弟弟朱祁钰留守都城,把阻止他出征的于谦等一些人也留下了,带了号称五十万的大军、在宣布要御驾亲征后的两天就浩浩荡荡地上路了。”

  宣布出征,到出征,中间隔了多久?

  蒙恬卫青尉迟敬德这些人甚至都以为自己听错了。

  首先,整军调兵备战就不是两天能完成的,其次,军需等一应物品不应该提前准备好,完全之后再动军吗。就算不会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总该知道吧……这只有两天的时间,一切都很仓促,各项需要细心准备的东西绝对会出岔子啊!

  可天幕的画面上,那短发的女孩子没有任何改口的意思,显然根本不是说错了。

  ……好吧,那确实没话讲了,这位皇帝好像真的不懂打仗——一窍不通的那一种。

  “朱祁镇虽然是御驾亲征,但是军政的大事他全部交给了太监王振,随行的将领们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没丁点办法按照自己的意思去指挥作战——王振高高在上,估计也真的以为自己是什么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了,反正就是一通指挥下来,明军基本算是没赢过吧,也就屡战屡败。”短发女生越说越顺溜,到这儿甚至还加起了肢体动作,她摊摊手,很无奈的样子。

  “打着打着,还没到目的地,明军就已经开始缺粮食了,随行的大臣们天天劝谏希望皇帝能‘迷途知返’赶快班师,别再走了,王振那能听得了这话啊,当时就生气,还要让群臣去阵前‘助威’——军队就在这么个情况中一路前行,这个过程中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的郎中还有钦天监的人都一次又一次地上谏或者干脆自己想法子干扰王振的胡乱指挥,但都没用,王振哪是他们这些尚书能撼动的啊。”

  朱元璋朱棣都听麻了。

  对这阴阳怪气的语气已经习惯,可是……

  这朱祁镇,要不是因为姓朱,他们都要开始骂是不是个神经病了——

  一开始听那丫头说带了满朝文武出征还以为是个夸张的说法,但是这短短的一会儿上,兵部尚书户部尚书吏部郎中都出现了。

  不是,你带兵部的能理解,带户部的……行,退一步,可以勉强说是让他们随行,亲眼见到打仗的情况,好在钱财上给点方便,那你带吏部的人出来干嘛的?现场考核官员政绩、罢免任职官员?行,再退一步,算你带吏部的也有用,你带钦天监的干嘛??现场观天象,挑个黄道吉日去跟对方对仗!?

  你他娘的是随身带了个朝廷出来啊!

  “励精图治”也不是这么个励精图治的啊?

  联想短发女生三番四次强调的“土木堡”前后“明朝皇帝”的权利差异,想到之后可能发生的事情,永乐帝朱棣掌心按住了额头,有点不想再听下去。

  他算是多少猜到了,大明战神这个称呼的由来。

  ——估计跟“雪乡二圣”差不多,都是听着好,实际上字里行间全是讽刺的绰号罢了。

  “明军折损了好几万人,气势上其实就弱了,后来估计是觉得瓦剌人太厉害,打不过,又想回撤,绕来绕去在土木堡暂时扎营了。土木堡离附近的城池只有二十里地,当时兵部尚书他们又极力劝朱祁镇,让尽快进入居庸关,这样比较安全,防止再出现什么状况。然后王振怒骂兵部尚书‘腐儒安知兵事?’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朱祁镇没听大臣们的,按照王振的意思在土木堡停下了。然后啊,就被瓦剌的也先一窝端了呗。”

  “土木之变里,王振被杀死,朱祁镇被俘虏,五十多位大臣战死,明朝的高级文官阶层死伤惨重,武将阶层更是几乎全部死伤殆尽,世袭的掌权的正当值的勋贵也差不多都死光了。瓦剌原本只是想抢点钱回去,没想到天降馅饼,意外之喜啊。”短发女生感叹,然后又继续,“要不是于少保在,估计明朝从这儿就没了。但是要么说咱们大明战神厉害呢,他被瓦剌俘虏那么久,回来竟然还能复辟重新登基,也算是传说了。这样的经历,算得上是明朝皇帝奇葩之最了。”

  她讲完,台下也有不少学生有来有往地跟着补充一些内容,但来来回回,无非也就还是土木堡之变的那些事,而且又加了点“王振也有可能是给堡宗背锅的”“王振一个太监哪能那么大权利”的观点进去。

  有了你来我往的讨论,大厅里,气氛一时热烈异常,很有那么点历史角的味道了。

  李晓诗没加入讨论,她一边拍摄着讨论的现场,一边也在跟她的观众们做小结:“土木堡之变的责任划分,其实要说的话,朱祁镇毫无疑问是要负主要责任的。但是再往前看,仁宣两位皇帝对于北边民族侵扰边境的不作为态度也是导致那些人越发贪婪得寸进尺的根源,也要承担比较大的一部分责任;而且朱元璋和朱棣一开始制定的规矩也有不好的地方,给皇帝的权利太大、给太监可以涉政的权利,都是诱因,他们也没办法免责。所以从客观角度来看的话,这场失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当然啦,朱祁镇当之无愧的罪魁祸首。”

  说完土木堡之变本身,李晓诗顿了顿,又接着补充:“我同学一开始说的那个观点其实不算错,那是从后世宏观史观来看,很中肯的评价——就是那个: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皇帝权利、以及明朝君臣关系,朝堂结构改变的转折点。”

  “正是从这场土木之变开始,明朝主战派的声音弱了下去。因为有这样的大败在前,而且武将勋贵们都快要死断层了,所以主战派的话语权一定是会逐渐丧失、然后转移到了新的文官阶层中去的。”她道,“明朝中后期的朝廷里有一种现象,是在明初的时候根本没法想象的——官员们会跟皇帝进行各种拉扯,互相看不顺眼,但谁也那谁没办法谁、如果这件事是政事,那最后很可能还是官员们获得胜利的那种。皇帝到后来,甚至连一些重要官员的任职权都没有了,这和朱元璋开国时那种说一不二朱棣掌权时杀伐果断的状况完全不一样。因为官员们之间的‘朋党’关系错综复杂,所以他们头铁得很,皇帝真生气了的话罢免一个,那再提拔上来一个没准还是这一派的官员,这种种情况加起来,从根上,皇帝和朱家人们,虽然还是中央集权制,但也改变不了这个现状。”

上一篇:在年代文里吃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