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初中历史从人类起源开始 第154章

作者:丁珰 标签: 历史衍生 系统 爽文 直播 轻松 穿越重生

  他想归想,但杯酒释兵权还真不是能绕过去的知识点,毕竟这意味着他、甚至是整个宋朝,对待武将忌惮的初始动作,和之后宋朝在将领等方面的策略都是有着联系的,不可能不说。

  李晓诗道:“在北宋刚刚建立后,就有接连的节度使叛变之事出现——而唐朝自天宝年间独掌二镇的安禄山开始、又到后来五代十国代代都是武将上位,甚至连赵匡胤自己也都是兵变登基,所以他就开始思考,怎么彻底解除武将反叛这个事的威胁性。他的宰相就告诉他,这是因为君弱臣强的缘故。”

  “我们还拿唐朝举例子,安禄山当时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十八万多,而长安呢?整个中央军才不到八万——这也是导致唐朝中后期军权弱的一大原因,外强内弱、从而导致臣强君弱。更别说这些节度使们还军权财政权行政权全部拥有了——利益最能改变人呀。”

  听到这儿,已经处于先天政变后的李隆基被自家大臣们团团围住,七嘴八舌地要求他好好看、好好学——没理解错的话,这位宋太.祖怕是要从“军权”“财政权”“行政权”三个方面解决节度使等武将叛乱的事了。把节度使这东西搞出来的李隆基必须学着给自己擦屁股!!

  虽然现在他还没搞出来那些事。

  李隆基又怒又憋屈,但也无可奈何。

  按理来说太平也败了,无论如何大唐现在都是他的一言堂了才是,但在天幕这些课讲过去后,这些大臣们甚至连死都不怕了,尤其是两位贤相,一定要揪着他让他好好想如果是自己在天宝年间要怎么办——完全忘记了他现在可是能缔造出“开元盛世”的有为之君!

  ……好吧,看就看,学就学,学海无涯。

  他不怀疑,如果自己表现出不爽,那这些忠于大唐的朝臣们一定会想办法把他给弄下来的——没看安史之乱和唐朝灭亡的课出来之后,就连之前无条件听他的、甚至可以算得上他大本营心腹股的禁军们,都开始跟他离心了么。

  赵匡胤是吧?……就这么屁大点的地盘,好吧好吧,他倒要看看,这家伙是怎么给唐玄宗“擦屁股”的。

  “有唐和五代十国的前车之鉴,对于建国后的政治改革——这个每个大朝代都要做的、加强权利的事情上,宋初这个时期,最主要的都是在怎么解决武将隐患这个事情上。”

  “而在那时,最有威胁的一批人毫无意外是当初跟随赵匡胤兵变的那些将领们。”

  听到这里,赵匡胤心里一个咯噔。

  别吧,说杯酒释兵权,随便两句介绍始末就可以了……还要细细说来吗?!

  “某一天,他把这些心腹大将们聚集到了一起,举办了个宴会酒席,在宴会上,大家喝酒畅聊,一片融洽。在酒兴正浓的时候,赵匡胤突然叹气,说,我能有今天全靠你们呀。众将军连忙说不敢,您是真命天子啊什么的。但赵匡胤又叹气,说我现在整夜整夜都睡不好啊。其他人连忙问为什么。赵匡胤就道,如果有一天,你们的部下也觊觎你们的位置,那该怎么办才好呀……”

  赵匡胤:。

  都说了憋说了。

  再怎么也耐不住这么把话全揭露出来啊,不要面子的?

  观众们咋舌:好家伙,真能说啊。

  明明是担心部下篡权,担心部下觊觎自己的位置,偏偏要说是部下的部下觊觎他们的位置,能当皇帝的果然都不是一般人,真是厚脸皮啊!

  李晓诗:“众将士们这回都知道赵匡胤是什么意思了,担心他下令杀死自己,也知道自己被猜忌了,就让赵匡胤给他们指条活路。赵匡胤就说,年纪大了,就该回家置办家产,享清福了呀。所以第二天这些将军们都称病辞职、把手里的兵权交出来了。这就是杯酒释兵权的典故。”

  赵匡胤:好了,别的老赵怕是没人支持了。

  别朝开篇都是激动的,怎么到他这里就听得这么……

  怪憋屈的。!

第111章 第一百一十一课

  杯酒释兵权,听着潇洒帅气,实际上也跟“兔死狗烹”“鸟尽弓藏”这种悲凉的词语是一个道理。

  但在场的观众们、除了那些真正被“释兵权”的、以及两宋时期对此事带来后续无奈又慨然的将军们,其他人对此暂时还真没什么觉得是什么罪大恶极到难以理解的事情。

  毕竟最近几节课的影响在那里放着——唐朝自安史之乱以来、又到五代十国的这段“人间地狱”简直就是血的教训。

  正是因为有那么多对武力盲目推崇的人、用武力把礼教和该有的人伦等这些生而为人绝不该抛弃的东西都踩在了脚底,碾落成泥,这才引出一串又一串的悲剧,酿成了五代十国这样一个论起人和人的相处关系那几乎跟原始社会没什么差别、处处无生骨的可憎时期。

  所以,大多数观众都很能够感同身受地共情到处于宋初时大家对这种“武力至上”的恨和厌恶,也就更能理解赵匡胤对“武将叛乱”这件事本身的忌惮。

  也又所以,在听到“杯酒释兵权”之后,即便看出来了这是明摆着的“过河拆桥”之举,大家也都难得宽容大度地选择暂且忽视这点做法的瑕疵。

  能先把江山安稳下来,能让国家慢慢变好,那……咳,就算是有点问题,也不是不能原谅一下。

  用李晓诗的话来说,估计是得了“武将ptsd”了吧。

  毕竟老赵自己也是武将兵变上位。在那个时期,那种权利模式之下,武将夺权就是这么容易。

  自己淋过雨,就知道要去怎么拆后人的伞了。

  有点觉得赵匡胤这样做是在过河拆桥的观众们不住地安慰自己:能理解……能理解。

  唉,先看看他们宋朝后边是怎么做的吧。

  只要别矫枉过正……

  不说武将的权利能和唐中晚期一样大,能回到之前那些时候也可以,那种平衡的状态——

  就都还好说。

  李晓诗:“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宋太.祖甚至唐末以来武将专权的积弊,所以在一统的同时,首先就是接触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牢牢把军队控制在了自己的手里——除了我们说的这个杯酒释兵权,宋太.祖还在许多方面做了许多的措施。”

  “中央上,他兵变时所担任的职位、殿前都点检一职被直接废除,原本的禁军被拆成好多个部分,分归不同的小头目管理,这些将领官职的级别和地位都比较低,极大程度限制了禁军对中央的威胁;他还控制了对军队的调动,使得禁军以及朝廷其他将领有握兵的权利却没有发兵的权利、并且这些小将领会被经常调换,定期换防、定期换岗,不仅隔断军队和地方的联系,连带出兵打仗时,军队的将领也不能带自己练出来的兵,而是要去带别人练出来的兵,使得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宋前的各朝代观众们:……

  啊?

  等等,刚刚是不是听错什么了?

  怎么好像听到说将带兵都不能带自己的兵了?

  ……不带自己的兵,那默契度在哪里啊,打仗的话,□□么。

  好吧,好吧。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能理解,能理解。

  但是这个无发兵权是什么意思……是他们想的那个意思么?

  带着军队出去打仗,不能自主选择发兵调兵还是退兵么?那怎么整,仗怎么打?

  万一这个地方打不下来,想换个办法,从另外地方包抄,改变战术迂回应对、……还不能挪、不能调?

  很快,李晓诗就给出了答案。

  而且这个答案似乎比他们想的更离谱一点。

  李晓诗:“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也被大刀阔斧进行了一番改动。其中新增加的一个叫做枢密院,由文官担任枢密使、枢密副使,这个部门就是来管发兵权的。每次决定要打仗之前,枢密院会出一份具体的行军策划,从行军路线到排兵布阵,全部给规划好,将领需要按照枢密院给出的方案策划去进行行军,如果不按照这个来,那就是违规。”

  违反朝廷给出的规则,那意味着什么?

  当然是造反。

  这不用说大家就已经能get到其中真意了。

  各朝代的武将们:…………

  面对这样离谱的内容,他们的第一反应甚至不是说脏话,而是怀疑自己真的听错了。

  但天幕上,李晓诗仍然在解释这个所谓的枢密院、解释这个所谓的“以文掌武”的系统到底是怎么运行的。

  无数观众心中都生出了些匪夷所思的感觉。

  如果这都不叫矫枉过正,什么叫矫枉过正?

  ——连打仗都要按照朝廷给的范本去打,那还打什么?

  还没到阵前呢连等到了前线要怎么排兵布阵都给出来了,敌人那么乖会按照你们的想法做么……

  这做法这东西这套路好熟悉啊!!

  赵括放到宋朝这时期去,岂不就成了战神了?!那不是他最喜欢的纸上谈兵式打仗么!?

  赵括是生错了时代啊,平白早生了千年多!晚生他个一千多年高低也得是个大宋战神才行。

  等等,赵括也姓赵,不愧是他们老赵家人啊!

  赵括:……。

  李晓诗小嘴还在絮絮陈列着宋太.祖上台后针对武将的一系列措施:“在地方,赵匡胤从财政权、行政权、军权等各个方面对这些节度使们进行了管制。”

  “大家都知道,唐朝时候的节度使是能自己收税的,所以安禄山就反了,所以后来唐朝就亡了嘛;而且之前收税基本上都是地方先收,收了之后把自己州县所用的留下,再把剩余的上交中央——赵匡胤取消了节度使收税的权利,并设置了转运使,掌管的就是将各地税收统一转送到中央,然后再从中央拨各地所需下来给他们。”

  “而且还设置文臣去各个州县单人最高长官,设置知州知县等,取代原来藩镇留下的爪牙。至于节度使们,趁他们上京面圣等机会,赵匡胤把他们的权利剥掉,换成闲职或者直接让人致仕归家——”

  赵匡胤总算觉得之前的憋闷稍稍散了一些。

  嗯,这些确实是他做的,也是不怕人听的,算是“阳谋”吧,他的杰作。

  总算没白费这么多心思。

  唐,贞观时期。

  李世民摇头。

  转运使……看着是只加了一道环节,但其实大大限制了地方的“财政自主”权,理论上是好的。但这个其中,需要花费的人力物力时间等,都不是小数目。

  而且只听李晓诗现在透露出来的,枢密院,知县知州,转运使等,就已经多加了好多官员。

  他不认为赵匡胤会做到这样就结束,没听李晓诗说么,这是“在武将问题上”——那文臣呢?三省六部制大改了,又会多添多少官员?

  这都是祸患。

  李晓诗也正好说到这里:“皇权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当然不可能是只有武将啦,文臣上也有改革的。”

  “在中央,为了防止宰相的权利过大,宋太.祖采取了分化权力的做法,把单个的宰相变成了多个宰相,从而削弱相权,而他的后继者也很好地把这一做法继续延续了下去。据记载,宋太.祖时期,他的宰相有六个人,到了宋太宗时期,宰相有九个人、宋真宗时期,宰相有十二个人,宋仁宗时期,宰相有二十三个人——”

  悠然端起茶杯品茶的赵匡胤一口水喷了出来。

  多少??

  多少个??

  李斯感慨:……真多钱,真多人啊。

  这都养得起。

  要是他们陛下也有这么多个人,是不是上上下下就没这么忙了。

  不过二十三个还是太多了。

  要是有二十二个同职位同僚……呃,那他肯定是要花很多功夫去跟这些同僚“争宠”的,根本不能全身心投入到为陛下尽忠的事情上。

  算了,算了,还是现在这样吧。

  “除了这样,像是枢密院分出宰相的兵权、又有三司分散宰相的财政权等,在宋朝,宰相其实已经根本没什么权利了。”

  “地方上,那些被派下去各个州府的州县长官,也和将领一样,会被频繁调动,规定的是三年一任期,并且还不能在自己的故乡任职——除此之外,还设置了通判等职位,用来制辖分散知州的权利。”

  这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就是一本实实在在的皇帝玩弄权术制衡官员的实录,虽然听起来离谱,但对于皇帝想要的,还确实是能一定程度达成的。

  “种种制度和措施,让武将对中央皇权的威胁降到了最低,再没有了武将兵变的事情发生,两宋全程,也只有过一次兵变。所以也有人说,在赵匡胤之后,再没有一个短命的王朝出现了。”

上一篇:在年代文里吃瓜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