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强国,向秦始皇直播四大发明 第57章

作者:火星少女 标签: 历史衍生 爽文 直播 穿越重生

  有人嗤笑:“你又能挖多长时间?等你挖完的时候,估计也死了吧。”

  “那就我的儿子再接着挖。”农人认真的解释,“我的孙子再接着挖。就算是我看不到那一天,我的子孙们也能看到那一天。”

  他指了指仙画上的场景。

  那人沉默了,叹了口气:“我和你一起。”

  试试吧,说不定真能看到那一天呢?

  【这种耐盐碱的高产水稻正是袁老后期的主力攻克项目,并且取得了很大的成功。2020年的时候,由他的海水稻研发团队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种植的耐盐碱海水稻,产量测试已经达到了一干多斤!同时,他受到迪拜邀请,在那边的热带沙漠中也开展了海水稻种植的项目,经过五个月的生长,水稻已经成熟。项目组邀请了不同国家的专家前来做产量测定,评估其产量在800-1000斤左右!】

  一直连接到天边的沙丘连绵起伏,在太阳底下泛着金黄的光泽。

  一只小蜥蜴偷偷的冒出头来。

  这里是沙漠,除了本地的几种原生植物,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农作物在这里能够生长。

  它是人类的禁区。

  旧早错头一块 左梦区田

  但是德大一转,在宗区

  里,如今却生长有一人下生机打打印同卒小陷。

  一转眼,水稻成熟了,它们有着和沙漠同样的金黄颜色,但是代表的意义却完全不同,是生的希望。

  无数外国的专家看着机器在收割水稻,眼中满怀激动。

  一位高鼻深目的专家对着记者说道:“预估产量能有四百公斤,在沙漠中种植耐盐碱的海水稻,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作为南征北战的马上皇帝,李世民是见过沙漠的。

  他从来没有想过,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居然能够看到沙漠里长出了水稻,虽然只是仙画上所见。

  他深吸了一口气。

  沙漠!1.5亿亩盐碱地!

  要是这些地方都种满了水稻,那产量可以多养活多少人呐。

  估计好几个大唐了!

  这就是科学的力量吗?

  不,这是人类进入了神明的领地。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首位发现海水稻的是广东的农科学家陈日胜。他的研究方向是海水稻的抗性,而袁老的研究方向是海水稻的高产。陈日胜也说袁老是他的伯乐,没有他的关注,海水稻项目的推广就没有现在这么顺利。】⑤

  【耐盐碱高产海水稻也是袁老去世前一直在主持的项目。】

  【2021年5月22日,袁老因病去世,享年91岁。】

  【他被安葬在自己工作过一生的地方,长沙。国旗覆棺,是国葬的规格。他遗像后面的石头上,刻上了他的话,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葬礼的这一天,长沙市的市民们和从各地赶到长沙市的人们自发走上街头为袁老送行,十里空巷,万车齐鸣。】

  【袁老自然不是什么帝王将相,也没有官位在身,但老百姓心里自然有杆秤,他们知道是谁让自己吃上了饱饭,不用再受饥饿之苦。】

  缓慢又悲沉的音乐响起。

  灵车的队伍缓缓的驶出医院,向殡仪馆开去。

  天空中飘起了毛毛细雨,路边的人已经越来越多,站满了长街十里,但大家都没有撑伞,只是安静的站在路边,没有逾越一步。

  有的人举着白色的花,有的人举着黑白的纪念横幅,双目含泪的注视着灵车远去。

  不知道是谁率

  先喊了一声:“袁爷爷,一路走好。”

  所有人都跟着喊了起来:

  “袁爷爷,一路走好!”

  路边的车子也都慢慢的停了下来,摁响了自己车上的喇叭,响声在城中回荡。

  哀悼会的那天,无数的老百姓撑着黑伞去给袁老献花,孙子扶着爷爷,父母带着孩子,一代人又一代人,队伍绵延几里,但没有人离去。

  有车队免费接送前来长沙悼念的民众,有人在现场免费的派发鲜花,有外送员每送一束花就捐帽鞠躬。

  堆满了鲜花和稻谷的雕像前,还有无数张手写的小卡片。

  “袁爷爷,谢谢你让我们吃饱了饭。”

  “此刻,我是一名有神论者,虔诚地愿您,化为了稻神,乘万家炊烟而去!”⑥

  天上飘起了毛毛细雨,有人拿起袖子挡着头,有人将举在肩上的小孩放了下来。

  但没有一个人离开,都在看着仙画上的这一幕。

  仙画中的沉痛与哀伤似乎也顺着天幕传递到了各个朝代。

  贴身内侍们想要劝帝王回到殿内,但看他们的表情都不敢说话,最终撑开了大伞,为他们遮雨。

  这雨,好像也在悼念着仙画中离去的这一位。

  赢政怔怔的想,自己贵为九五之尊,统一天下的始皇帝。待自己去世之时,肯定是全大秦都要为自己服丧。但是,百姓们的心中是怎么想的,那可就不好说了。

  竟然有些羡慕。

  各个朝代的帝王和王侯将相们也都默然了。

  不得不说,这一幕带来的冲击并不逊色于之前看到火箭上天,潜艇入海,反倒更加直击心灵层面。

  他们自负权势在手,所到之处,天下万民跪拜。

  但扪心自问,谁能真的保证,自己死的时候,天地会为之同哭,万民会为之同悲呢?

  这时候,一道和蔼的声音响了起来。

  “我有两个梦,一个梦是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那么大,我看着好高兴,坐到稻穗下乘凉,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⑦

  【这也是袁老曾经说过的话。禾下乘凉梦如今已经快要成为现实。在长沙县的隆平稻作公园里,栽种下了他

  们团队最新研究出来的巨型稻,有两米二那么高!】

  【不知道袁老在天上有没有看到。】

  【我们怀念您。】

  长得比人高的水稻正在和风之中随风摇摆。

  漂亮的姑娘小伙儿在水稻下嬉戏拍照,时不时伸出胳膊到头顶比一比这水稻比自己高多少。

  这一幕成为定格,化为一张照片。

  和蔼的老者抱着怀里长满了谷穗的稻子,在高高的水稻下进入了甜美的梦乡。

  有一位扎着双丫譬的小姑娘问自己的奶奶:“这个老爷爷怎么了?”

  她奶奶温柔的回答:这个老爷爷回天上做神仙去了。

  小姑娘恍然大悟:原来老爷爷是神仙啊。

  老妇人点点头,眼中也带着朦胧的泪光。

  她心想,或许这位袁老真的就是稻神呢,不然这世间怎么可能出现这么高产的水稻,还能长在沙漠里,还能长得比人还高?!

  不行,她得在自己家里给稻神立一块牌位,让他也保佑自己家来年风调雨顺,稻谷满仓。

  【从散尽家财只为了研究水稻的丁老,再到一生在和矮杆水稻打交道的黄老,再到90岁依然工作在科研第一线的袁老,还有在北方研究寒地水稻,被称之为北大荒水稻之父的徐一戎徐老,等等等等。无数的农科人奋斗在保障白妊根食安全的第一线。这些者一辈的农科人们往往为信息仰奔走,为信仰奋斗,为信仰奉献出自己的一切。】

  【我愿称之为,理想主义者照耀中国!】

  无数的声音响起,一张张的照片出现在天幕上。

  植物病理学先驱邹秉文教授拿着祖国邀请他回国的信件,义无反顾的道:“祖国需要我,我要回国。”③

  家畜生态学科创始人汤逸人教授在听到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泪流满面的对自己的妻子说:“我们海外孤儿的生活结束了,回国吧。”⑨

  丁颖院士:“真诚的科学工作者,就是真诚的劳动者。”

  黄耀祥院士:“人人都有饭吃,这才是我想要的。”

  八十岁的徐一戎专家:气温这么高,我要去田里看一看。

  无数张农学家的照片和画像出现

  在天幕上。

  而位于他们头顶的,是一颗一直在闪耀着光芒的红色五角星!

  世间多英才。

  刘彻和李世民都是知人善用的帝王,也从来不惧怕手下的人才过多,只希望越来越好。

  但此时看到这一张张的头像,心里的羡慕挡也挡不住。

  这还仅仅只是农业方面的人才而已!

  而且这些人才都能如此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后世的教育机制真的这么优秀吗?还是那颗闪闪的红星有着什么特殊的魔力。

  红星依然在散发着光芒。

  但不知为何,在感到震撼之余,这颗红星也让帝王们内心竟生出一丝惧怕。

  【看完了水稻之后,展览的后半段是麦子。和在宋朝时才成为最重要主粮的水稻相比,小麦从秦汉时期开始就已经在我国的北方和中原地区广泛被种植。】

  【但小麦得到普及最重要的节点是汉朝之后。它的推广得益于一件工具。】

  一个看上去很笨拙的用石头制成的圆形工具出现在了天幕上。

  它被端放在石桌上,有长长的铁轴从中间伸出来。

  有人出现了,握着铁轴,这工具的上半部分随着他的走动也开始转动起来。

  “我认识,这是石磨!”

  从刚刚的沉痛之中走出来之后,古人们惊讶的发现雨停了。

  然后听到接下来讲的是麦子,兴趣更浓了。

  相比于只在南方地区种植的水稻,现在腹地大多在中原的王朝们,种得最多的其实是粟和麦。

  【对,没错,就是石磨。石磨据说是由鲁班发明的,最初的时候叫做磋,汉代才叫做磨。秦汉,或者是大秦的时候,石磨没有被普及,那时候的人怎么吃小麦呢?粗粗的去一遍壳,然后将麦子像稻谷一样蒸熟来吃,这就是麦饭。豆子也是这样吃,叫做豆饭。吃过粗粮饭的人都知道不好吃,而且古代的去壳肯定也没有现代的精细,所以就更不好吃了,喇嗓子。】

  【可是,麦子不是这样吃的呀!面粉才是麦子的精髓!】

上一篇:曹操是我爹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