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零年代女技术员 第270章

作者:半疏 标签: 情有独钟 种田文 爽文 轻松 穿越重生

  叶骁华问道:“公安局那边,还有跟进吗?”

  爱立点头,“有,是江珩在主持,他和铎匀是老朋友了。”

  叶骁华也就没有再多说,转身去院子里带孩子们玩了,郑言殊望着他背影道:“他这两年比先前还要沉稳不少,遇事不急不躁了。我听凤姨说,他以前经常和人硬碰硬,给爸爸惹了不少事儿。”

  爱立笑道:“是,也是你脾气好,凡事都和他好商好量的来。”骁华这几年确实变得沉稳很多,爱立想了一下,大概从他奶奶病重的时候,他就变了很多。后来和言殊结婚,言殊的性子又比较包容.敦厚,连带着骁华也像变成个慢性的人了。

  郑言殊笑着拉着她手道:“你们走得这么急,后面要是有什么要帮忙的,尽管给我们来信,咱们俩家是老朋友了,不要客气。”

  爱立点头应下,留他们吃了午饭,才让他们走。

  临别的时候,叶骁华道:“爱立,要是回汉城来,一定要和我们说一声。”

  爱立笑着应下,“知道了,骁华,你放心吧!”

  叶骁华望着她,过往的青春岁月,好像都在眼前蹁跹飞过,千言万语只汇成了一句,“爱立,多多保重!”

  “骁华,你和言殊也是,有事记得给我写信。”顿了一下,补充道:“距离再远,也不要忘了老朋友。”

  叶骁华点点头,像是得了这句话,才放心了一样。

  望着她们一家三口上了公交车,爱立才抱着庆庆转身往家去。

  另一边,郑言殊和丈夫感慨道:“爱立这一走,我看铎匀也不会在汉城多待,以后咱们还不知道多久才能见一面。”

  叶骁华淡淡地道:“缘分的事说不准的,她妈妈和我奶奶在解放前曾是革命战友,后来杳无音讯,兜兜转转几十年,又在汉城遇见了。”

  郑言殊笑道:“说的也是。”见怀里的儿子像是睡着了,递给丈夫道:“骁华,你抱着,你家儿子现在小三十斤了,我可抱不动。”

  叶骁华立即把孩子接了过去,轻轻地调整了下孩子的头,让他靠在自己肩膀上睡。

  郑言殊见他小心翼翼的样子,心里不觉也跟着柔软了几分。

  下午的时候,爱立去单位和师父.李柏瑞.林青山等人告别,没成想,刚到单位门口,就遇到了匆匆来找她的金宜福,和她道:“沈部长,你快点,我们正找你有急事呢!”

  爱立笑道:“宜福,我这都离职了,你直接喊我名字吧!”

  金宜福笑道:“下回见面再说,今天不还在国棉一厂吗?沈部长,前头正急着呢,咱俩快点。”

  爱立以为又有什么机器坏了,忙跟着他去,不成想,金宜福把她带到了办公楼下,除了他们两个,大家都已经在台阶上站好,摄影师正举着相机。

  林青山笑道:“沈部长,快过来,就差你一个了!”

  慌里慌张中,爱立被推到了正中间的位置,旁边是他师父,另一边是王恂。随着“咔嚓”一声,留下了机保部大家庭的合影。

  王恂道:“你这一走,和在市里面调动还不同,都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见到,大家想了又想,决定拍几张合影,留作纪念。”顿了一下又道:“除了照片,大家还有别的礼物要送给你。”

  爱立忙摆手道:“不要,不要,大家不要破费。前头你们帮了我那么大一个忙,我都没好好感谢你们,怎么好收你们的东西。”

  林青山笑道:“沈部长,这礼物你可非收不可。”说着,塞了一封信到她手里。

  接着,大家纷纷往她手上塞信,爱立都有些反应不过来,待看到信封上的“感谢信”几个字,眼泪瞬时就绷不住了,微微哽咽着道:“明明这几年,你们帮助了我很多,我都没有给你们写感谢信。”

  钟琪和梁娅过来抱着她道:“爱立,是大家的一片心意。”

  齐炜鸣鼓励她道:“爱立,到了京市以后,再接再厉,希望有一天,我们能在华国纺织史上看到你的名字。”

  “谢谢师父,谢谢大家!”爱立抱着怀里的信,有一瞬间,她觉得自己的到来,是值得和有意义的。

第309章 新的变局

  11月14日一早,樊铎匀就起来送爱立和庆庆去车站,隔壁的钟琪一家和金宜福夫妻俩都过来帮忙,出门的时候,张扬带着蓉蓉也过来了,递了一小兜的包子.馒头和发糕过来,和爱立道:“带着给庆庆吃,火车上的饭她估计吃不惯,我都做了小号的,她拿着吃刚好。”

  又递了一件厚厚的套头毛衣过来,“我婆婆给她赶着织的,京市那边现在的气温,可能比咱们还冷些,放在你包里,下车就给她套上。”

  “谢谢蓉姐!”爱立接过来,见上面还费心地织了一个小猪,笑道:“婶婶的手艺还真是巧,这小猪还挺像的。”

  姜蓉蓉笑道:“是,我婆婆喜欢捣鼓这些,”伸手抱了抱庆庆,“过去要听姥姥的话,出门玩要和妈妈.姥姥打招呼。”

  “庆庆知道了,蓉姨,我和妈妈下回回来看你!”

  “嗯,好!”姜蓉蓉轻轻贴了下庆庆的额头,虽然她在汉城生活了很多年,但是一朝变故,真正走得亲近的也就爱立一家,现在他们乍然离开,她心里难免有几分失落落的。

  一行人把爱立和庆庆送上了火车,一直到火车开走,大家才往回走。樊铎匀出了火车站,就和大家分开,去找左学武。

  今年上春,左学武从工农兵大学毕业以后,被分配到了汉城石油化工厂,目前还没有将妈妈和妹妹接过来,住在单位宿舍里头。

  听到门卫说有个姓樊的同志来找,立即猜到可能是樊铎匀和爱立姐,忙跑了出来。等近前来,发现只有樊铎匀,心里有些奇怪,“樊哥,你怎么过来了?”

  樊铎匀看了下时间,还有一个小时就到了中饭的时间,问他道:“学武,你有没有空,中午我请你和张哥兄弟俩一起吃个饭。”

  左学武忙道:“不用,樊哥,我和张哥都是几年的兄弟了,不用客气。”

  樊铎匀拍了拍他的肩膀道:“你的话,我和爱立就不多说了,张哥兄弟俩这样热心帮忙,我们怎么都该表示一下。”

  左学武也知道是这么回事,他本来准备自己私下里请张哥吃顿饭的,见樊哥坚持,就到隔壁的钢厂把人喊了出来,去了附近的国营饭店吃饭。

  饭桌上,樊铎匀很客气地朝张哥兄弟俩敬酒,表示感谢。几杯酒下肚,面上微微有着几分红晕的张哥,朝樊铎匀道:“我听学武说过,你们夫妻俩这些年帮助了很多人,你们这样的人,就该好好地.顺顺利利地过一辈子。”

  左学武在一旁和樊铎匀道:“张哥爸爸以前被打成右`派,被下放到农场去了,农场有个大坑,一次下雨滑了进去,人就没了。”当着张哥的面,左学武并没有详细说,其实那是个冬天,张哥常念叨着,人掉下去了,不会喊救命吗?

  明明那个大坑离大家住的大通铺的房子并不远。

  这个问题,左学武也没有办法回答,特殊年代,总是有很多匪夷所思的事。大家按照正常逻辑,完全想不明白,但是事情就是这样离奇地发生了。

  张哥成年后,并没有因父亲的死而吝啬善意,继承了祖辈的拳法,组织了一个打拳队,经常招呼兄弟们给别人帮忙。

  樊铎匀和张哥碰了一杯,问道:“15路公交车的那个流氓,你们教训了没有?”

  张哥笑道:“早教训了,第二天就给我们逮到了,就是他家里有点关系,报警也没用,不然我肯定把这孙子送到派出所去。”

  樊铎匀问道:“那他不会报复你们吗?”

  张哥笑道:“你们读书人,大概不明白市井的生活逻辑,他可以报复我,但只要他没法把我搞到监狱里去,他以后走夜路,怕是得一直提心吊胆被套麻袋了。”

  左学武也道:“哥,这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谁再多动一步,都是节外生枝。”

  张哥又问起廖芳的情况,樊铎匀道:“可能还有同伙,公安那边还在查。”

  张哥看了一眼樊铎匀,压低了声音道:“樊同志,她是不是和这个有关?”说着,在桌子上写了一个“特”字。

  樊铎匀没有否认,只道:“现在还不是很清楚,公安那边还没有定论。”

  张哥知道,这是比较谨慎的说法,和樊铎匀道:“我们一起打拳的有好些兄弟,要是有什么要帮忙的,樊同志尽管和我们说。”

  左学武在一旁补充道:“是,樊哥,张哥爷爷以前就在积玉桥那块开馆授徒的,老汉城这块好多都是他师伯.师叔的。”

  樊铎匀心里微微一动,觉得可以和珩哥反映一下,让人民群众帮忙找特务。但是因为涉及机密,他此时并没有透露这个意向。

  临走的时候,樊铎匀私下给了左学武三百块钱,请他代转给张哥兄弟俩,左学武不收,樊铎匀道:“学武,这点并不多,这是稍微表示一下我的感谢,你知道,庆庆要是真找不回来,爱立和我这辈子都无法走出来。再者,后面可能还要张哥他们帮忙,误工费总是要给的。”

  好说歹说的,左学武才收了下来。

  等樊铎匀走了,张哥揽着左学武的肩膀道:“老弟,你这哥哥还挺讲义气的,虽然看着冷得很,心肠子倒是热乎乎的。和我们喝酒来,也没有看不起人的架势。”

  左学武这才道:“我樊哥也不容易,十来岁的时候,父母都在战场上没了,后奶奶把他和姐姐赶出了家门,俩个半大的孩子,就在汉城里独自生活。可能人就不是那么爱笑.爱说话,他也就跟我爱立姐在一块儿,话才多点。”

  左学武想了一下,把樊铎匀私下塞给他的三百块钱拿了出来,一起递给张哥道:“樊哥怕你不收,就塞给我了。”

  张哥摇头道:“不要,咱可不靠这个挣钱。”

  左学武笑道:“张哥,你收下,不然樊哥后面也不好再麻烦你们兄弟,我估摸着,他大概是要回去和那个江局长商量一下,再来请你帮忙。”

  张哥仍不收,“那你留着,下回我们再请樊同志一起吃个饭,或者后面真要喊兄弟们一起帮忙,你再发给大家也行。”

  张二也劝道:“学武,你听我哥的,樊同志看得起咱们,才请咱们帮忙,谈钱就伤感情了。”

  左学武无奈,准备回头把钱塞给嫂子们去。

  11月29日的夜里,在汉城解放西路的街道上,响起了两声枪响,在沉寂的夜里,显得尤为刺耳和惊悚。许多人从梦里惊醒,竖着耳朵倾听,都闭门不敢出,第二天一早才纷纷问起昨晚发生了什么事?

  也只影影绰绰地知道,好像是公安局在这边逮了几个坏分子。

  12月1日,樊铎匀在国营饭店宴请了张哥和他的一群兄弟。而这起特务案,直到几年以后,才见诸于报纸上。

  这天上午,爱立带着秦书宇.李婧文在京市的火车站,接从内蒙回来的徐春风。11月中旬,她到达京市,就迅速投入到工作中,现在京市纺织研究院的实验工厂,主要是以A186型梳棉机作为棉纺配新设备生产实验。

  爱立先前接触的还是1181E型梳棉机。这半个月的时间,主要是和大家一起熟悉新设备。

  在这期间,他们一直等徐春风的回信,虽然接连去了几封电报,但是徐春风一直都没有回,婧文都觉得,他是不想再回来了,爱立坚持也许是遇到了什么问题。碾转找到了他单位的电话,给他打了一通电话。

  徐春风一开始听到她的声音,还很诧异,后面听爱立说:“徐春风,我希望你回来,这是我们八年前未完成的梦想。”

  沉默了许久,久到爱立以为他挂断了电话,一直在那边喊:“喂,徐春风,你还听得见吗?喂,徐春风……”

  忽然听到那边回道:“好的,爱立,我今天就买回去的车票。”

  爱立又忙问他盘缠够不够,那头的徐春风苦笑道:“恰好够买一张车票。”

  挂了电话后,爱立不放心,想给他再寄一点盘缠,李婧文劝道:“等他回来,我们再帮一点,现在寄过去,他可能不一定能收到。”

  爱立想想也是,也就按下没提。

  从答应回来,到真的踏上京市的土地,不过五天的时间。

  徐春风到出站口的时候,就看到了李婧文.沈爱立和秦书宇在朝他招手,等到了近前来,爱立朝他伸手道:“徐春风,欢迎你回来,八年前你和婧文在青市火车站接我,八年后,我和婧文在京市的火车站接你,希望我们接下去的旅程,能像八年前一样顺利。”

  徐春风笑着握住了爱立的手,“谢谢,”顿了一下又道:“谢谢你,爱立,我差点就放弃了。”

  “不,你不会,我相信你不会。”

  徐春风苦笑着摇摇头,四年的内蒙风沙,似乎连他的梦想都变得石化了,京市和青市的生活,都像是一场梦一样。

  这些年,如果不是婧文和爱立对他的帮助,他的脊梁怕是彻底淹没在内蒙的风沙里。但纵使如此,他的脊背也在常年的体力劳动中,弯了不少。

  他原以为,沈爱立.李婧文和秦书宇未必能在第一时间把他认出来。没想到这俩人的眼睛,还是一如既往的好。

  李婧文笑道:“春风,我们先回去吧,黎主任还说要给你接风洗尘,后面的任务可重得很,我和爱立.秦书宇最近都在熟悉新机器,就等着你回来,咱们一起切磋切磋……”

  秦书宇上前拥抱了一下徐春风,“欢迎回京。”

  几人接过徐春风的行李,带着他一起往公交车站走去,丝毫没有注意到,从她们接到徐春风的那一刻,就一直有一位女同志在盯着她们看。

  蒋帆见妻子望着前面几个人,像是怔住了一样,忍不住开口问道:“攸宁,怎么了?”

  程攸宁摇头道:“像是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沈爱立?应该是我听错了吧?谢家现在都没人在京市,她应该不会过来吧?”

  蒋帆也朝前面看了一眼,淡淡地道:“看错了吧?你大姨奔波了几年,都没能把你表妹谢芷兰捞回来,更何况是沈爱立,她就是想来,怕都来不了!”

  程攸宁想想也是,和丈夫道:“可能是我听错了,或者是重名的。咱们回家吧,你出差几天,妈妈就念叨了几天,怕你在外面吃住不好。其实别说妈,就是我也……”

  蒋帆冷淡地打断她道:“走吧!”

  程攸宁顿时一口气淤积在了胸口,自从当年丈夫帮她还了欠徐春风的280块钱以后,对她的态度就一直不冷不热的,她有时候稍微想缓和下,这个人就像有什么情感应激反应一样,总是生硬地岔开了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