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第一女官 第441章

作者:顾四木 标签: 宫廷侯爵 天作之合 轻松 穿越重生

  神皇道:“如你所说,这世上已有的宗庙和礼法,太过闭塞。”

  “我们,去到一个新的世界吧。”

  **

  光宅二年。

  四月庚辰。

  这是李淳风与姜握一同测定的登基吉日吉时。

  而从二月万民请命,到四月正典之间的时日,便是留给京外官员、百姓赶路的时间。

  元武神皇登基之吉日。

  天还懵懵黑的时候,洛阳皇城的正门则天门下,就已经汇聚了文武百官、四夷首领、两京以及各州择选出来的百姓。

  之所以说是择选出来的,是因此番观新帝登基礼的百姓,男女各半。[3]

  巍峨则天门矗立,如立于九天。

  所有人都在仰头等着,等待新的帝王登上九重高楼。

  礼乐大奏之时。

  朝阳喷薄而出。

  作者有话要说本章伏笔大回收啦,指路半年前的章节:十四章《日月当空》与三十一章《画作与印章》。

  [1]《旧唐书》

  [2]见于《推背图》

  [3]俱《旧唐书》记载,武皇确实会让妇人也来参加盛典:【明堂成后,纵东都妇人及诸州父老入观,兼赐酒食】。

  *都来源于《易经》。

第293章 登基(下)

  四月庚辰。

  登基大典前夜,百官万民皆是天还深黑之时,就候在了则天门楼之下,还有陆陆续续点着灯往门下汇聚的人群。

  以至于夜中燃火相接,有如天上连星垂地。

  然而他们不知,在同一片黑夜里,神皇与姜相……就在则天门的另外一边,一起走了七遍城楼之梯。

  *

  此事,还要从登基典仪的设计说起。

  许尚书后来很多次内心表扬自己:在礼部拟订登基典仪流程之前,他先去面圣请陛下指点典仪的事条,真是智慧英明之举啊!

  果然,神皇的第一条,就让他没想到:登基大典并不在洛阳皇城的正殿举行,而是在正门则天门上行。

  这……

  许尚书做了多年礼部尚书,自然记得,从前朝代先不提,只说隋唐两朝帝王的登基大典,都是在皇城正殿行的。

  高祖、高宗都是在太极宫太极殿继位。

  不过,也有特例,就是太宗陛下。

  因为某些众所周知的原因,太宗陛下继位的时候,高祖他老人家还没驾崩,而且占着太极殿不肯走,以至于太宗陛下是委委屈屈在东宫显德殿继位的。

  但无论在哪个殿,总归是大殿。

  神皇陛下这登基礼,倒是直接搬到皇城大正门上去行了?

  不过,确实是更方便神都的百姓观礼。

  见神皇的第一个决定就出乎意料,许尚书索性放空自己,任由神皇发挥,他只是在御前奋笔疾书,生怕漏下神皇的一句话。

  还好身后还有库狄琚,与他一并记录,才让许尚书觉得没有过载——

  因神皇的每一步,都跟他想的不同。

  神皇钦定姜相为登基大典正使,替她捧奉‘镇国神玺’。

  许尚书:啊?捧奉神玺?怎么捧奉?难道让姜相一直跟着陛下吗?

  闻所未闻,算了,先记下来吧。

  而许尚书身后的库狄琚倒是想起一事:她曾听闻,当年陛下的皇后册封礼上,便是姜相作为副使,奉琮玺以授皇后。陛下是不是因为旧事……

  不过库狄琚也无暇走神多想,很快收心回神,记录下神皇的下一道口谕——

  “登基大典之后,令镇国安定公主告于南郊天地之坛,宣大赦天下之旨。”

  许圉师已经完全不再说什么,只是书写。

  其实,登基大典后祭告天地,大赦天下这种事,一般都该是太子(或是嫡长子)代行的规矩。

  神皇让镇国安定公主去做这件事……

  其中内涵,许尚书此时没有精力去多想,也不敢去多想。

  ……

  许尚书从蓬莱殿告退后,当日就带人去丈量则天门,开始考量整个登基大典的流程——

  陛下不在皇城正殿内行登基大典,就得动用车舆。

  毕竟陛下不能在正门上换帝王的旒冕衮袍,那就只能从寝殿中换过正服,然后乘坐御驾前往则天门。在门楼外下舆,然后步上门楼。

  正是这‘皇帝从何处下御舆,步上则天门’,才让登基大典的前夜,神皇武曌和宰相姜握,走了七遍流程——

  大典的吉日良辰,李淳风都帮着算过,这‘下舆地点’也是他选的。

  李淳风以《周易》中‘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一百四十有四,总成三百六十,故方三百六十步为上吉’的主旨,替神皇选了下舆开始步行的地点。[1]

  从下舆到走完所有城门石阶,以三百六十步为圆满。

  不过,李淳风也很豁达道:“神皇能正好走三百六十步图天地之吉最好,若不成,也没关系。”

  “国运不在此。”

  “就像——”

  其实在师父说出‘就像’两个字来,姜握就猜到了,以师父的死忠粉心态,肯定又是要引用二凤皇帝名人名言。

  果然。

  “贞观一朝,礼部欲大整礼乐之制。”

  “太宗陛下就曾说过:圣人沿情以作乐,国之兴衰,未必由此。隋末丧乱,虽改音律而乐不和。若百姓安乐,金石自谐矣。”[1]

  本末不能倒置。

  李淳风说此句时,旁边严承财吓得都不想喘气儿了:李仙师居然在马上就要登基的神皇前面,夸‘李唐’的太宗皇帝!

  然而神皇只是颔首笑曰:“此语,果是太宗之气度。”

  “朕亦不信礼乐失其本,便是治乱之所起。”

  是,礼乐须有,但礼乐不是盛世的起源。而是先有盛世,自韬养礼乐华章。

  *

  话虽如此说,但就像神皇武曌未必深信神佛能够护佑安康,决定命数,但还是会压着姜握去点佛灯、积攒功德一样——有些事儿,能图个圆满就圆满。

  不过是多走几遍。

  过去的路,她们都走了那么久,不差这些。

  因此,登基大典的前一晚,两人再次来到则天门下。

  神皇走在前,姜握跟在神皇左侧略后半步。

  七遍,两人皆是步调一致。回回三百六十步,一步也不多,一步也不少。

  走下了城楼,最后一遍之前,姜握就见靠在栏杆上‘偷懒’的严承财。

  啊,严公公的体力,一如从前的不太好啊。

  而严承财对上姜相的眼光,欲哭无泪:真爬不动了,需知他比神皇和姜相可是要大五六岁,今年都是奔六的人了。

  而且……就算才奔三的时候,他也跟不上这两人啊,每回都被‘特恩’歇着。

  果然,这次也是,神皇看了他一眼:“不必跟着了。”

  严承财如蒙大赦,靠着柱子不动了。

  他就这样目送神皇和姜相的身影,一步步走上了则天楼。

  走的越来越高——

  其实严承财现在日子过得太好,很少会想起年轻时候的事儿了。但不知怎的,在这黑夜灯烛中,看到两人身影步上九重城楼。

  严承财忽然就想起了第一次见到姜相。

  姜相作为宫正司的典正,来掖庭向新入宫的妃嫔讲解宫中规矩戒律。当姜典正离开的时候,严承财还跟她聊天来着:“唉,可惜这次新入宫的妃嫔命不好。”

  一进宫就被扔到掖庭,命多差啊。

  当时的姜典正笑了笑,问他:“不知严掖庭丞年纪何如?”严承财不明所以答道:“十九。”

  数十年过去了。

  严承财忽然就想起了当时姜相的笑容和话语。

  她笑眯眯道:“年纪尚轻,都来得及。”

  严承财脑海中忽然冒出一个想法:难道姜相当年就是在说,你来得及看到陛下登基?

  不,怎么可能。

  严承财摇头甩掉了这个荒谬的想法。

  他只是再次仰着头,看着神皇和姜相,一步步走到了则天门之巅。

  夜色深黑,正是黎明前最后一刻的黑暗。

  随之而来的,一缕霞光破云。

上一篇:明月别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