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第一女官 第301章

作者:顾四木 标签: 宫廷侯爵 天作之合 轻松 穿越重生

  曜初一看此诏书就懂,而姜沃则一点点解释其中典故给婉儿听。

  “婉儿,所谓明堂,是天子为祭祀神灵所设之堂。”可以将其理解为祭祀大礼,君权神授、宣明政教的重要场所。

  “陛下此诏之意,便是明堂之礼各朝有异,如今本朝也要重订明堂制。”

  “以正礼法。”

  姜沃又取过一本《礼记》,翻开给婉儿看,里面专门记录了明堂:“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2]

  成王幼弱……礼法天下大服……

  彼时姜沃揽着婉儿:皇帝这是在手把手教太子‘礼法的正确用法’——

  礼法就像是皇冠上的彰显身份的明珠,用以加强皇权的稳固。而不是一根捆住自己手脚的绳索。

  且今岁皇帝不但以‘正明堂’礼法为太子加重身份,更于正月里令太子奠于国学,追赠颜回为太子少师。

  可见皇帝为了巩固太子之位,也实在是呕心沥血了。

  不知太子殿下能否体会到?

  只怕没有。

  *

  “今日下雨,倒春寒。你便要坐在窗边,也多加一件衣裳才是。”

  但凡进姜沃的书房,崔朝都是先叩门再入。

  不过今日很方便,他都不需要进门,直接从窗口就把食盒递给姜沃,见她在写信,就只嘱咐了一句加衣裳,未进屋内就撑伞离去。

  而见到崔朝,姜沃就不免想起他素日提起的——皇帝跟太子,在心有灵犀这件事上,不说南辕北辙吧,至少也是毫无关系……

  这一年来,皇后代政愈多,皇帝养病之余,但凡精神好一点,全用来手把手教导太子了。

  因此,崔朝被叫进宫去陪皇帝下棋(听皇帝吐苦水)的频率直线上升。

  皇帝有一回甚至对崔朝道:“朕真不明白——朕说的这么明白了,弘儿为什么听不明白?是朕的问题吗?”

  把皇帝这种凡事喜欢藏在心里的‘谜语人’都逼出了这种话,可见太子与皇帝的交流困难。

  比如这回——

  皇帝是在给太子示范:礼法的正确使用方法。

  太子学到的:礼法的正确。

  因太子接着上了奏疏:听闻各州县孔庙,或有破损、或有少修缮者,以至于先师奠祭之礼不全,实非敬事,请修之。

  这道奏疏其实上的不错,毕竟太子刚祭奠国学,再修各地孔庙,自是做给天下儒生看的一项很要紧的仁德之行。

  如果太子能领会到这一点,皇帝会很欣慰于见到这封奏疏。

  然而皇帝留神看着,太子在他跟前奏请此事时,是真心觉得不能缺礼于至圣先师。一定得修缮天下孔庙,令世人能常祭奠圣师。

  皇帝郁郁。

  还不得不诏从之,再出言褒奖太子。

  故而,哪怕太子今岁已经十六,皇帝甚至在留心他的婚事了——但只要圣躬不安,依旧是皇后代政掌百司朝事。

  姜沃写给文成的信,自没法将朝局写的这么明白。

  她只是写了皇帝改元‘总章’的诏书。

  姜沃觉得,文成应当一看就能明白。

  写过改元事,姜沃又起笔问起文成练兵事。

  **

  写了一半,姜沃又起身,先把文成之前寄来的信,又拿出来看了一遍。

  她是按时间门顺序摆好的。

  最上面一封,是文成到吐蕃后与吐蕃使者谈判完毕后寄回来的。

  上面,文成写道:“吐蕃清寒,好在快雪时停。”

  “时隔十余年,我再一次见到了禄东赞。他确实是老了。”

  其实文成第一个见到的吐蕃人,就是禄东赞。

  当年禄东赞是代表松赞干布来大唐向先帝求亲的,阎立本还画了那幅传世的《步辇图》。

  后来文成离开长安去吐蕃和亲,大唐这边是江夏王李道宗一路护送,吐蕃这边便是禄东赞一路相随。

  他们对彼此都颇有了解。

  其实原本代表吐蕃到安西都护府来商谈的使臣,只是寻常朝臣。

  但听闻大唐的正使竟然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哪怕年老,哪怕身有宿疾,到底亲自出现了。

  两人再次相见,实在是斗转星移,时移世易。

  而禄东赞也终究没有再用旧时称呼,而是称文成公主为‘正使’,只是感叹了一句:“见大唐正使,忽念及先王。”

  文成则直白道:“既念及先王,何以叛昔日之盟誓。”

  禄东赞摇头道:“是贵国大唐不公在先啊——多来来,吐谷浑和吐蕃之间门,大唐总是偏向吐谷浑,打压吐蕃,如此厚此薄彼,怎不令人心寒。”

  禄东赞的汉话,说的就像文成公主的吐蕃话一样好。

  这两人的会谈,在旁人看来是很奇怪的——

  禄东赞一口熟练的汉话,连厚此薄彼这种词都信手拈来,然而文成则回以吐蕃话。

  她不去顺着禄东赞的话说,分辩什么大唐对吐谷浑更好。

  那不是废话吗,大唐还需要吐谷浑做藩篱呢。

  说这些‘公平正义’的虚话,实在是没有意思。

  文成更倾向于一剑封喉——她直接以吐蕃语问禄东赞道:“论(宰相)欲借吐谷浑之事与大唐开战,集会议盟上可有异议?天神穆王之系,诸贵族如何看待此事?”

  彼时禄东赞面色未变,但心底颇惊、亦不免深深叹息:为何,为何来的偏是文成公主!

  大唐旁的朝臣,纵然知道吐蕃有集会议盟之事,必然也不知具体底细。然而公主在吐蕃十年,她又非寻常女子,故而是深知吐蕃朝局的!她也了解吐蕃那些贵族,生怕损害自己之利的心理。

  文成在信里,给姜沃详细解释了下,何为‘集会议盟’。

  是吐蕃政治中最重要的一环:参会者包括吐蕃赞普、重臣,以及吐蕃‘天授’的各地贵族。

  在文成没有从吐蕃回来前,大唐这边虽然也知道吐蕃有这种‘集会议盟’,但官方的情报是:“(吐蕃议盟)乃赞普与其臣下一年一小盟,三年一大盟。于夜设祭坛,巫者告祭。”[3]

  更倾向于这是一种祭祀类的大盟会。

  直到文成公主回到大唐,才改变了这种看法:不,吐蕃的盟会频率,远高于一年一次。凡对外战争、征兵征税等大事,甚至官员任命、户籍察调等政事都需要经过盟会,经过祭祀。

  且吐蕃对神灵的敬畏,绝非大唐人可以想象。

  其赞普就自称为天神世系穆王一脉。

  故而文成以此诘问禄东赞道:“当年先王定下与大唐盟好,亦是有巫者祭拜过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的。连论(宰相)自己,也曾以血入君臣‘效忠之盟’,亦受过先王的‘赏功之盟’。诸盟皆石刻于第穆萨摩崖。”

  “论(宰相)都抛诸脑后了?”

  姜沃继续往下看去,文成的心情能从笔墨的浓重看出来:“这一次禄东赞退了。”

  “然他到底是老了,也要不在了。”

  “这一回,我见到了钦陵。也明白了,你说的‘狂’字是什么意思。”

  “禄东赞会忌惮吐蕃盟会其余贵族的反对,忌惮他曾经誓血的神灵,可钦陵其人,我在他身上,看不到什么对王族的敬畏,倒是看到了一种舍我其谁的狂傲。”

  “将来,战事难免还是要有的。”

  “薛大都护也道,要时时做好战的准备。”

  文成在第一封信的最后写道:“到了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你讲过的,宁拂英的故事。”

  “从当地选兵,无疑是个正确的选择。”

  “我先在于阗之地选了二百女兵卫——她们都有家人亡于吐蕃的骑兵之下。”

  姜沃闭上眼睛,想起前年冬日西域的奏疏:引月部与吐蕃结盟,军队频频出现在疏勒以南,颇有觊觎安西四镇之一于阗之地。

  虽然没有大的战事,但针对个别边境村落、城镇的劫掠,并不是没发生过。

  多少人在吐蕃和引月部的铁蹄下流离失所。

  文成的笔锋带了峥嵘的意味:“这些女兵,与从京中带出来的决然不同。她们每个人都见过血,不,应该说,每个人手上都沾过血。”

  “她们见过疆邑陈兵,见过铁骑呼啸而去,践踏尸骨。”

  “见过暴骨盈野,血染故土。”

  “我记得最深的一个女兵卫,是我在荆棘丛中捡到的。她家人俱已被屠戮,为了不被敌军寻到,她就躲在了人、马不能至的荆棘丛中,两天都没能吃喝,若非听到其余女兵的声音,她大概也不会出声呼救。”

  “我原以为她活不了了。好在,将人带回城池后,她活过来了。”

  这是文成的第一封信。

  姜沃重温过后,仔细收好,拿起了下一封。

第184章 儿子令人烦恼

  “得览玉札,如见故人。”

  一阵轻风拂过,细雨吹入窗中,姜沃以袖子遮挡书信。

  待风过后才继续看下去。

  文成的这一封书信,是她离开长安半年余后寄回来的。信中许多话不能写的太明白,但两人彼此很明白——

  这时候,文成已经觉得,位比亲王之公主幕府,其下至多可设亲事(士兵)六百余人的数额,已经不够用了。

  且这还是文成已经将长安城内带来的兵卫,全都送回京城后空出来的位置(这些京兵能够回到长安,彼此也是皆大欢喜)。

  文成只能精中择精,定下训练成绩最好的女兵才编入正式的亲事队。

  其余收来的女兵,就先被安排了公主府舍人、学官、食官等完全不搭边的文职工作。

  只是日常一样跟着训练。

上一篇:明月别枝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