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给秦始皇盘点四大发明 第179章

作者:木南斐 标签: 爽文 直播 基建 穿越重生

  【首先是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其中又以月为主体,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就如同一条纽带一样,贯通上下,使得诗中所表达的感情,随着对月的描写而起伏转折。】

  【与此同时,其格律之优美,又将游子思乡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唱诵。】

  【于是到了近现代时期,被闻一多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这才有了“孤篇盖全唐”的称谓。】

  【但总体而言,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诸多优点融入其中,的确堪称是初唐诗篇中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叮叮——]

  小屏幕又响了起来,唐之前时期的众人便迫不及待点开那首《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许多人不禁读了一遍又一遍,其格律果真是优美,朗朗上口啊。

  而且确有很多值得细细品味的地方。

  在格律等诸多方面,统一来看,也确实是堪称完美啊。

  难怪这张若虚只这一首诗,就如此出名。

  【有了感情,再有了格律的发展,再加上当时唐朝的科举

  制度,这一股作诗写诗的风气,可不就这么吹起来了。】

  【于是这盛唐的诗歌,便开始迎来了一个高峰。】

  【而这其中,传承初唐诗歌的,对于将这诗歌推向巅峰的“人力”因素,可是必不可少,大概有两个人影响很大,其中之一便是诗仙李白的伯乐,以及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

  【他是谁呢?】

  嗯?是谁?

  【这还得再回到初唐时期,因为这位诗人就是出生在初唐时期,而他之所以能够对传承初唐诗歌文化起到作用,也就是因为他生在初唐,而且还活得够久,据专家考证,可是活到了86岁。】

  秦王宫,

  赢政听到这里,不禁啧了一声。

  活得是够久的。

第103章 发展变化

  一边听着天幕的声音,历朝历代下,也不是没有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于秦朝之下的咸阳内。张良从进入咸阳以来,几乎亲眼见证了咸阳内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近日,从那秦王宫中接连传出的政令,更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那位秦皇竟是要在咸阳内率先办学……而且由李斯和扶苏牵头,所选定的,协助创办学校的人选,竟是秦朝功德名单中那些待定区域内的人名。

  难道那秦皇不知这些待定区域内的人名,在原来的历史轨迹中,究竟都是何种身份吗?刘邦,吕雉,萧何,韩信……包括他在内。

  不,他怎么会不知道。

  就算天幕从没提起过的名字,猜也能猜出一些来。都不是一些籍籍无名之辈,可这秦皇竟然敢!

  可又怎么会不敢?毕竟如今这秦朝上下,甚至这天下,能得这资料库中的内容,可大多都要仰仗这位秦始皇陛下!

  张良越想,心中就越是五味杂陈。在咸阳城内待的时间越多,心中固有的念想,也越是茫茫然了。

  尤其在李斯和扶苏等人,终于主动接近他们这些待定名单上的人后,而且竟是要放言将如此重要的事情交予他们……张良并未像其他人一样或主动现身,或根本没想掩盖自己的踪迹,或思虑一番才接受,他甚至更隐匿起了自己的踪迹。

  还是想再多看看,因为心中仍是还放不下,也还过不去那一道坎。但张良还没深刻意识到,产生犹豫和动摇,已经证明了他在态度上的软化和摇摆。

  "哎,萧何,你看了我作的那首诗歌了吗?"

  萧何?

  张良脚步倏然一顿。

  他抬眸望去,这才发现自己已经走到了选出的办学地址前。而这地方之前,还站了两个人,正望着在动工的地方说话。萧何……那他旁边这位?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那人摇头晃脑的念着,然后问道:“我这首《大风歌》如何?和天幕现在说的诗人相比,又是如何?可比得上?"

  “那你是大言不惭了。”旁边那人毫不客气说道。

  那人也不恼,登时哈哈大笑起来,随即又开口道:“以后我就是这有史以来第一所男校的

  校长了,现如今这《大风歌》可不太适合我,应该作个别的诗歌继续流传下去才行,我这也算是古往今来

  第一人?"

  萧何没说话,沉默良久后才又开口问道:“会不甘心吗?”大风歌,统一天下,衣锦还乡。

  可如今,这大风歌,是真的不合时宜了。

  "不甘心啊……类似的问题,在我们来咸阳之前,你已经问过我了。“”如今你再问,我也只能是那个答案。"

  如今这天下时局,已然走向了更未知的方向。而那秦始皇,更已然是这天下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刘邦看得分明,现如今,谁还能撼动这位秦皇陛下的地位?恐怕就算是没天幕之前,只要这秦皇不死,也无人敢撼动分毫,更不能撼动分毫……那就更别说是现在了。

  而且……让刘邦没想到的是,对方竟让李斯和扶苏主动来接触他们,甚至给予他们如此重要的事务,这"校长"之职,现下已昭告出去,是为官职头衔,这竟是直接授予他官职了。

  如此雄心和魄力……大丈夫,当如是也啊。

  想罢,刘邦拍拍萧何的肩膀:“乃公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能顺应时势,如今在这新领域中若是能闯出一片天地来,参与到另一种别开生面的发展中去,倒也不失为另外一种新奇的人生体验。"

  "行了,不说了,去看看吕雉吧,她就在旁边女校那里。"

  说罢,萧何和刘邦两人便单方面的勾肩离去。

  张良站在原地良久,才又往前走去,因为心中记挂着刚才两人的谈话,所以没看着路,竟是和一女童撞到了一起。

  女童哎呀一声,跌倒在地,手中一个东西滑到了张良脚下。张良将女童扶起来的同时,也将那东西捡了起来,却发现竟是自己没见过之物。

  "这是什么?"

  女童跌倒也没哭,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而兴奋,竟还兴冲冲的:"这个你不知道吗?这是我娘试着做出来的,天幕所赠之物,肥皂!现在都还没人发现这肥皂的制作方法呢,我娘就先试着做出来,说可以卖——哎呀!"

  女童立即捂住了嘴,糟糕,她娘让她先不要说出去呢……

  br>张良倒是知道天幕又逐渐开放了一些相关模块。

  有的是免费,有的所需功德值并不多,不过他倒是还没好好翻阅查看过其中的诸多内容。他也不问女童这是在哪个模块中发现的制作方法,而是好奇问道:“这肥皂,有什么用?”女童挠挠脸颊,想着既然刚才都已经秃噜嘴说出来了,于是就继续回答道:"能净手洗衣呢,比灰水好用多了!"

  张良摸了摸那肥皂的触感,倒是入手微滑。然后将肥皂交还给女童,还夸赞了一句:“若当真如此,你娘倒是心灵手巧,还很是聪慧。”

  听到自家娘亲被夸赞,女童自是高兴,不禁笑着点头,然后声音清脆道:“这还要多谢天幕.……也还要多谢陛下!"

  张良一顿,下意识问道:"你觉得……现在好吗?"

  女童歪歪头:“为什么不好?娘说不止是学校,还有陛下新召集了一批研究怎么种地的人呢,还有其他好多好多人,以后我们可以吃上更多的饭了,也能过上更好的日子了,还有娘说再挣多点铜钱,以后我没准儿也能上学呢。"

  "最近城内变了好多,人也好多,越来越多,你都没看见吗?"张良……张良怎么可能没看见,又怎么可能不知道。

  见张良沉默,女童挠了挠头,也不知道再说些什么,又还有别的事情要做,于是就兀自挥挥手和张良告别了。

  等女童离开后,张良才回过神,继续往前走。

  前方不远处,就是比学校要早搭建起来的地方,已经汇聚了很多人在其中,张良早已见过的纸张,就是在其中的工坊做出来的,目前还有别的东西在研究和忙碌,有了资料库之后,就更是人来人往,热火朝天。

  不止是这里,包括整个咸阳城,再从此处延伸出去,变化都太大了。这天下,已然不是张良所认知的天下了。但他不能否认,这天下朝着的方向是不好的。越过这一大片地方,前面又汇聚了许多人——

  随着天幕的出现,这地方逐渐聚集了一边听着天幕之言,一边讨论和交流的人们,如今因为这诗词,气氛也是一如既往的热闹,甚至很有些激烈,也不知都在说些什么。

  这些氛围和景象,都是张良进入咸阳以来,才慢慢得见的。这秦朝,当真是改变了太多,并且也还在继续变化着……而这一切,确实可以说多是归功于那位秦皇。

  张良在心底不禁深深叹息了一声,这一路走来,他心中想要复兴韩国的念想,当真还要继续下去吗?又如何还能继续下去?这些时日以来,心中的不平和纠结,恐怕也是自我挣扎罢了。

  而他又如何不清楚,其实事已成定局,无可更改。如今留在这咸阳城中,迟迟不肯离去,也大多是不知离去后,究竟要如何了吧。

  "怎的发呆站在这里?为何不向前去?"一人突然拍了他肩膀,笑着友好问道。

  张良开口:"向前去?"

  那人指了指前方:“向前去,如今天幕讲到这诗词,原以为是无用之物,但现在却颇觉甚好,细细品味一些诗词歌赋,只觉得连身心都开阔了不少,要不要上前去,一起讨论交流一番?”

  向前去……向前去。

  是啊,为何不向前去!

  张良突然闭了闭眼,随即深吸一口气,像是终于下定了某种决心:"好,一起。“”向前去。"

  那人哈哈大笑一声:“那我们一起,走吧。”“现在天幕讲到了哪里?”

  【这位活了86岁的诗人,除了因为活得长,能将初唐诗风传下去之外,当然也要有广泛的社交。

  毕竟只有认识以及结交更多人,才能以自身影响到他人身上去,所以让我们介绍一下这位活了86岁,相比于初唐四杰和陈子昂等,事业运简直不要太好的诗人——贺知章。】

  【要说起贺知章,人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部分。

  前半部分,在他37岁时高中状元,也就是浙江历史上第一位有资料记载的状元,但这并不意味着,贺知章从此就走上人生巅峰了,因为唐朝并不是中了进士就能当官的。

  所以贺知章又熬了几年,才从授予国子四门博士,迁太常博士的职位,再到因张说为丽正殿修书使,奏请贺知章入书院后,于是又接任太常少卿,迁礼部侍郎,加集贤院学士,改授工部侍郎。】

  【这之后,贺知章的仕途真的能用“幸运”两个字来概括,一生都没有大灾大难,而且总能巧妙躲过唐朝各种的政治斗争,甚至一步步走到了三品官员的位置,一共在官场待了五十多年,一直都没出现过什么起起伏伏的波折。】

  br>先前被天幕提到过的几人:"……"这泛酸的心情。

  【当然,客观上来说,主要也是因为贺知章在朝廷主要担任文职等工作,所以一般很少受到波及与牵连等。】

  【而这期间,陈子昂提出要学习汉魏风骨,贺知章算是第一批响应的诗人。

  甚至可以说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对于改革初唐诗风很有影响,因为贺知章的其诗文以绝句见长,除祭神乐章,以及应制诗外,其写景和抒怀之作的风格很是独特,并且清新潇洒,有一种清爽的气质,没有浮夸辞藻的堆砌。】

  【比如贺知章所作的《咏柳》,可是我国小学生必背古诗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一首诗可谓别出心裁的将“二月春风”比喻为“剪刀”,再用拟人化的“裁出”动作,使视之无形的春风变成了具体可感的生动形象,不仅立意新奇,而且饱含韵味,一问一答,跳脱有致,是不是很生动有趣,也很生动形象?】

  “二月春风似剪刀……剪刀,师兄,我在资料库中发现了很多好用的工具,我们有空的话,都可

  以尝试着做出来。"

  荆元一边听着,一边翻出自己之前找到的资料给田胜看,这其中还有图片标注呢,简直不要太令人激动和欣喜了。

  “资料库中的内容好多,而且有些东西很是日常能用得到的,也不知是何人想出来的,其巧思可真是令人佩服。"

  田胜一边看着一边点头,笑道:“也还是要感谢天幕的馈赠,否则也无缘得见这些东西。”而且还给了他们不少启发。

  随着资料库中开放的内容越来越多,众人也是越来越发现,这根本就看不过来,也才越发意识到,什么叫浩如烟海,恐怕终其一生,都不可能翻阅完整个资料库,更别说精学其中的内容了。

  但尽管如此,哪怕只从中发现一点,那些从未见过的东西,也是足够叫人震惊和惊喜了。

  "你也不要总想着这些,怎么不听听天幕讲这些诗词和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