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胡同姑娘 第94章

作者:萧笛 标签: 时代奇缘 现代架空 穿越重生

  这会儿是夏天。如果是大冬天的话,主妇们还要将家里吃的馒头蒸出几天的量出来,冻在门口的大缸里,这样就不用每天发面,下班后把馒头放锅里馏馏,再拌个咸菜,煮个白菜汤便是一餐好饭。

  陈招娣把孩子尿湿的小褥子扯出来,扔到盆子里,又将孩子身上的湿裤子扒拉下来,就这么抱着光屁股的孩子进了赵盼儿的房间。

  她把孩子往赵盼儿床上一扔,嘴里骂骂咧咧:“这都三天了,陶立冬还不回来,难道真想离婚不成?可真是能耐了他了。这一天天的家里家外都是我。等他回来,我非得让他好看不可。”

  赵盼儿睁开眼,懒洋洋地躺在床上,没有说话。

  一家四口,她是唯一赚钱养家的。所以家里的家务她一向不沾手,都是陈招娣和陶立冬做。

  好不容易有个周末,就算孩子哭,她也懒得动。

  陈招娣不敢叫她做事。给孩子穿了裤子,收拾了赵盼儿换下来的脏衣服,嘴里继续念念叨叨。

  “一个大男人没工作没房子没钱,什么都没有,离了婚他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还能再娶个什么样媳妇?能娶着你是烧了高香了。就这还矫情,说两句都说不得。他要真坚定要离婚啊,我倒敬佩他是个爷儿们。”

  她话声刚落,就有人在门口接话道:“我家立冬可不就是个爷儿们。这不,我们来离婚了。”

  说着,虚掩的门给推开了。

  赵盼儿和陈招娣愕然抬头,就看到陶母和陶奶奶带着陶立冬站在门口,三人后面似乎还跟着大杂院的大妈大婶们。

  “啧啧啧,看看谁家这么懒的?这么晚了还不起床。”夏老太伸个头出来,对着屋里指指点点。

  大杂院的女人们都在水笼头那里忙活,陶家三人一来大家都发现了。按着夏老太那咋咋呼呼的性子,陶家人一进院子,夏老太就嚷嚷整个大杂院都听到了。

  可今天夏老太看到自家亲姐板着一张脸,满身煞气地带着儿媳妇和陶立冬走进来,她愣了愣后就大喜,一言不发地立刻跟了上来。

  其他人见状,也赶紧擦擦手过来看热闹。

  陈招娣以为陶家两个女人是来吵架的,愣了一下后就先发制人:“陶立冬你还知道回来啊?你知不知道盼儿她生病了?孩子又一天天哭闹。你一走三天,把老婆孩子全扔给我个老婆子,这个家你还要不要?”

  要是陶立冬对赵盼儿还有夫妻之情,听到妻子生病了,再大的怒气也没了,肯定要赶过来看看妻子,问问她的病情怎么样。

  他这么一软乎,陶奶奶和陶母营造出来的气势可不就弱了?

  “不要了。”陶立冬语调平静,态度却十分坚决,“我今天是来离婚的。”

  他朝赵盼儿看了一眼,又把门关上:“起来吧,去民政局。”

  陈招娣说赵盼儿现在躺在床上是病了,能糊弄得了别人可糊弄不了他。哪个周末赵盼儿不要睡一上午的懒觉?而且看她面色红润,根本不像生病的样子。

  “你说什么?”陈招娣一听“离婚”两字,冲出门去,指着陶立冬骂道,“离婚?你想得美。借着我家盼儿回了城,现在想离婚了?我非得去告你骗婚不可。”

  陶母冷笑:“骗婚?行,你赶紧去公安局告去,看看最后是谁骗谁。”

  听着自己母亲和陶母、陶奶奶的争吵声,赵盼儿直挺挺地在床上躺了一会儿,忽然坐了起来,穿好衣服,披散着头发走出去,朝正吵架的几人道:“离,现在就去离。”

  她还不信离了这个窝囊废她还过不下去了。

  “盼儿。”陈招娣惊呆了,望向女儿,“你别被她们一激就答应离婚。陶立冬借着跟你离婚回了城,现在成了城里人就抛弃你,他倒好了。你成了已婚妇女还带个娃,咱们可亏大了。这婚可不能离。”

  她转过头去,冷笑:“真要离,那就拿出一千块钱来,否则别想离。”

  “一千块钱?”陶母大怒,“我儿子在你家当牛作马,我不问你要钱就算了,你反倒问我要钱?想钱想疯了你?”

  几个女人又是一阵掰扯。

  陈招娣自然不想让女儿离婚。这年头哪个好女人会离婚?离了婚再嫁就难了。再说她天天骂陶立冬,却也知道陶立冬这个人不错。而且他还有希望考上大学。

  赵盼儿离了婚想要再找个比陶立冬强的,可不容易了。

  况且两人还有一个孩子!

  所以她一个劲儿地胡搅蛮缠,就是不想让两人离婚。

  “五百块钱。”陶立冬对赵盼儿道,“我给你写个五百块钱的欠条,五年内还清,咱们今天就去离婚。孩子如果你不想要,那就由我养。”

  “立冬!”陶母和陶奶奶惊呆了。

  五百块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背上这样的巨债,还要养个孩子,陶立冬以后的日子可想而知。

  赵盼儿本就是个极自尊又极自卑的人。陶立冬在她眼里一无是处。在她看来,只允许她不要他,没有他不要自己的道理。

  现在看陶立冬宁愿给钱也要离婚,她哪里受得了?

  她怨恨地瞪着陶立冬,咬牙道:“好,你别后悔!”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3-05-06 22:15:00~2023-05-07 22:21:12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快乐书虫 20瓶;玖啾啾 3瓶;特别的她 2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103章

  ◎可以推销瓜子了◎

  盛景知道陶立冬离婚是三天之后了。

  虽然觉得不应该这么想, 但她真觉得陶立冬这个婚离得好。

  陶立冬原来的日子过得多憋屈,盛景都知道。赵盼儿的心又不在陶立冬身上, 赵家实在没什么值得陶立冬留恋的。

  周爱华十分唏嘘:“陶立冬为了离婚, 给赵盼儿写了三百块钱的欠条。”

  陶立冬说给赵盼儿五百块,但陶奶奶和陶母不愿意。她们跟陈招娣讨价还价一番后,最后定下给赵家三百块钱。

  “他说, 毕竟是因为跟赵盼儿结婚,他才回了城,这个情他得认;赵盼儿跟他结了婚, 又给他生了个女儿, 他也承赵盼儿的情。所以给赵盼儿三百块钱,就当是当初给了赵盼儿聘礼。现在离婚,就两不相欠了。”

  说到这里, 周爱华特别感慨:“你这个邻居, 真是有情有义。所以他们夫妻俩到底是为什么闹到了这一地步?”

  他们夫妻跟陶立冬只有几面之缘。陶立冬虽然说了一下自己的情况,但具体是怎么样的,他不会说,周爱华夫妻也不好问。

  盛景就把陈招娣的为人,以及陶立冬在赵家过的什么日子,跟周爱华夫妻说一下了。

  说完她问道:“孩子跟了谁?”

  陈招娣重男轻女,赵盼儿对孩子也不上心。孩子从出生起就是陶立冬带的。

  要是孩子留在了赵家, 以后会活成什么样,还真不好说。

  “跟了陶立冬。”耿平道,“我听陶立冬那话里的意思,赵家那个老太太拿孩子威胁他, 说她们不要孩子, 让陶立冬有本事就把孩子带走, 否则就别离。结果陶立冬的奶奶和妈妈都十分硬气,当即就把孩子抱走了。”

  盛景松了口气,脸上露出笑容:“挺好的。”

  陶家的情况,夏老太太没少在大杂院里说。陶家奶奶和陶母似乎都是挺好的人。当初把儿子送给人当上门女婿,也是没办法,担心陶立冬病死在乡下。

  “盛景,陶立冬想问问你,收完瓜子后他能不能来帮炒瓜子或是卖瓜子。他还想在这附近租一间屋子住,他家太挤了,没地儿住。”周爱华道。

  说着她又道:“我们也想在附近租两间屋子。我们打算把我婆婆接过来,让她帮着看孩子,耿平才好放心地做事。”

  盛景笑道:“你跟陶立冬说,等收购完瓜子,让他来帮炒瓜子。”

  “至于屋子,你们看现在这个院子怎么样?要是你们觉得满意,我可以把它转租给你们,你家两间,陶立冬一间。以后瓜子就放到方毅那处宅子去,炒瓜子也在那边。”

  要是陶立冬没离婚,盛景是不敢让陶立冬来帮她炒瓜子的。

  作为固定员工,她不可避免地要跟陶立冬接触。而一旦让赵盼儿和陈招娣知道这生意是她的,以陈招娣见不得人好的性子,很有可能会去举报她。

  而能把她送到牢里去,从风光的华清大学的大学生变成阶下囚,没准也是赵盼儿乐意看到的。

  毕竟在赵盼儿看来,她失去方毅,是因为盛景搬来了大杂院。哪怕盛景后来救了她一次,她对盛景依然不能释怀就能看得出来。

  “太谢谢你了,盛景。”周爱华十分高兴,“不瞒你说,这段时间我们也在附近打听了一下宅子,都没找到很合意的。虽有两家愿意出租,但只租两间屋子,厨房、院子什么的都得跟他们共用,租金也不见得便宜。”

  “当初租到这宅子,是好运气。”盛景笑道,“后来方毅又买了宅子,空出这宅子,现在可不就都便宜了你?”

  周爱华笑了起来:“反正遇着你,是我最大的运气。”否则她想把丈夫、孩子接到北城,还不知道要费多大功夫。

  方毅早把他那个宅子整理过了,将钥匙给了盛景。盛景这会儿便拿了出来,交给了周爱华。

  她对耿平道:“耿大哥,还得劳烦你把瓜子都搬过去。你看看邻居家谁有木板车,借用一下。费用到时候我给你。另外,你明早通知李鸣放他们改地方,以后也麻烦你每天早上去那边呆着,等他们送瓜子来。”

  她想了想:“每个月我给你加两块钱。”

  “不用不用。”耿平连忙推辞,“我反正起得早,也没什么事。不过是过去接个货,不算啥,不用再另外给钱。”

  两块钱也不算小数目,都够耿平付宅子的租金了。

  见他推辞得很真诚,盛景转脸对周爱华一笑:“爱华,你可算是嫁对了人了。”

  周爱华笑了起来。

  耿平则闹了个大红脸。

  盛景对耿平道:“拿着吧。除了去那边等着,还要检查他们拿来的瓜子质量如何,还要称重、登记,麻烦事可不少。以后这个环节出了问题,我可是要问你的。”

  耿平见妻子点头,这才答应了下来。

  既然决定让陶立冬炒瓜子,就不好再瞒着自己的身份。所以第二天傍晚,盛景特意等在那里,见了陶立冬一面。

  知道这生意是盛景做的,陶立冬大吃一惊。

  在他看来,只有那种没有工作、常混黑市的男人才会做生意。这种人有人脉、爱冒险,也不怕被抓到牢里去。因为他们没有可失去的。

  他万万没想到盛景会冒着风险做生意。

  “你又不缺钱,为什么?”他问道。

  盛景笑了笑:“我看好未来的经济走向。”

  想起耿平说的“主家”对未来经济的预测,陶立冬忽然觉得前路更光明了。

  离婚,抚养孩子,签下巨额欠款,租房子,都是基于瓜子生意做得长久,他可以有一段时间的稳定收入的基础之上。

  否则他无处可去,无饭可吃,就算他日子过不下去想要离婚,也做不到,更没有勇气抚养孩子。

  “等没瓜子可收了,你就留在这里炒瓜子。”盛景道,“每月三十块钱,每天至少要炒五百斤瓜子,你愿不愿意?”

  “真的?”陶立冬瞪大了眼睛,随即他鼻子一酸,差点掉下泪来,“愿意,我当然愿意。谢谢,谢谢你盛景。”

  耿平跟他转述盛景的话时,他就问过耿平,知道一天炒五百斤瓜子并不难。

  现在耿平从早上七点半开始干活,到下午四点钟就炒完五百斤瓜子了。中午还可以吃个饭休息一个小时。

  当然,耿平力气比他大,干活比他利索,换他肯定要慢上一些。但就算做到五六点钟,他还有晚上的时间可以看书。

  “我叫方毅的同学做了一个炒瓜子机。过两天应该就可以搬过来投入使用了。你用机器炒瓜子,会更轻松也更快。到时候根据机子的情况,我会相应的增加一点瓜子的数量。”盛景道。

  她不是资本家,不会无限剥削劳动力;但也不是慈善家。只干半天活儿,给三十块钱一个月,就算她同情陶立冬,希望他明年能考上大学,也不能开这个口。

  否则对干了半个月活儿的耿平两口子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