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官子的科举青云路 第210章

作者:三六九龄 标签: 美食 市井生活 穿越重生

  谢回察觉到云骁帝的不耐,叩首哭道:“臣不敢包庇内子, 不管大理寺怎么判决, 臣都认,只是内子与臣相守多年,臣……臣愿意以己身代罪……”

  他开始上演深情的苦情戏码了。

  云骁帝听了他的话,颇为欣慰, 你想, 要是姜宝璐真的被大理寺定了罪, 姜太后能饶他耳根子清静吗, 眉头没先前皱得那么难堪了:“说来梁氏自己寻死。”

  他摆摆手, 不想再听到这些后宅女人们之间无聊的事了:“谢爱卿还要好好‘治家’啊。”

  谢回听见云骁帝似有意为姜宝璐开脱,心中暗喜:“臣回去后这就遣散姬妾, 守着内子一人过日子罢了。”

  云骁帝点点头。

  大理寺卿柳承珏说道:“陛下,谢大人此举值得告天下人知啊, 那臣……审理完案子后只怕要得罪谢大人了。”

  不赶紧传扬出去让谢回真替姜宝璐受罪, 都对不起他这般演戏。

  云骁帝心道:他都开口说梁氏自己寻死了, 你大理寺也就意思意思得了吧……于是他没多想:“嗯。”

  默认了。

  朝臣们一个个袖手旁观, 末了交头接耳道:“……柳大人这个刁钻的家伙怎么也得坑谢开阳一回吧。”

  心里挺期待的。

  云骁帝轻咳一声:“众爱卿还有别的要奏吗?”

  朝臣们拿出些手头的事,大的小的, 就差东家长李家短了,一股脑儿奏报上去,等着云骁帝决断。

  这些事情,有些本来该报给右丞相的,但自三年前右相的位子空了之后, 左相邹永年岁大了, 越来越健忘, 记不得那么多事儿,报给他可能就意味着石沉大海从此没音信了,因此他们都把事情摊到早朝上来说,这么一来,早朝的时间就拖长了,往往黎明入朝,到了正午时分都出不来,君臣都很累。

  云骁帝疲惫地皱了皱龙眉:“众卿先议一议,朕也就你们说的事情多想一想。”

  此刻,他觉得自己需要个右相了。

  群臣见皇帝怠政,转而唆使御史台劝谏,一会儿拿魏征出来说事,一会儿又是邹忌……最后云骁帝坐在龙椅上打起瞌睡,议了个寂寞。

  后来有人说得口干嗓子冒烟,有人饿得前胸贴后背了,还有人急需上茅厕……不约而同地如石化一般,不吭声了。

  云骁帝这才抬起眼皮:“退朝。”

  ……

  卫景平从宫中出来,正午的大太阳十分晃眼,叫人几乎睁不开眼睛,乜到柳承珏在前头走着,他快步上前道:“柳大人。”

  柳承珏甩着宽袖回头:“带银子了吗?”

  卫景平摸了摸口袋:“嗯。”

  “吃饭去?”柳承珏说道:“大理寺路东那个巷子里有一家的涮火锅极鲜,约不约?”

  卫景平摇了摇兜里的铜板:“走走走,请柳大人吃饭。”

  柳承珏就等他这句话呢,咧嘴笑道:“走着。”

  他们到店叫了个鸳鸯锅底,看着红油渐渐煮沸,味蕾被氤氲出来的香气舒展开,顿时食欲大增,心照不宣地开始涮起自己爱吃的食材来。

  吃上两口垫了垫肚子,柳承珏说道:“我和他有过节,卫四你说这次……”

  要不要整他。“他”指的是谢回,在外头防备隔墙有耳,不敢明说。

  当年他在龙城府当知府的时候,正好碰上那次战争,柳承珏眼睁睁看着城破,看着胡人的弯刀落在百姓和将士们身上,眼前血肉横飞……至今想起来仍旧是一场噩梦,他恨谢回,那是实实在在的恨啊。

  卫景平:“我记得按照我朝律例,主母逼死妾室杖责二十下是吗?”

  柳承珏“嗯”了声,低头扒拉了两口饭:“没错,是杖责二十。”

  按律是打二十棍,但是今日在早朝上,听云骁帝的意思,还是怪梁氏多一些,很明显是让他从轻处理这件事情的。

  卫景平声调含糊:“再多了谢大人不敢张这个口的。”谢回大抵早算好了,用这点儿皮肉之苦换个好名声非常值。

  他摇头:“柳大人不如找个接口免了谢夫人的罪吧。”

  柳承珏以为自己听错了,放下筷子擦了擦唇边说道:“嗯?”

  卫景平:“既无法一次把他拉下水踩得翻不了身,又何必呢?”

  即便谢回真的替姜宝璐受了二十棍子的打,至多养半个月,伤好后他又是一个混账玩意儿,还落了个护妻的好名声,他赚了他们就亏了呀。

  说实话,卫景平不是很想给谢回这个机会。要他说,出手拍得谢回再翻不了身,那才行。

  眼下,谢回还没完全失去帝心,不是下手的好时机。

  柳承珏被他点拨透了,呵呵两声说道:“还是你鸡贼。”

  “多谢柳大人夸奖,”卫景平饮了口清水:“过两日在下打算上一本折子,到时候不管在下说什么荒唐话,还请柳大人帮衬两句。”

  柳承珏嗤了声:“你平日在早朝上跟个闷葫芦似的,怎么,想闹个大的?”

  “差不多吧。”卫景平笑道。

  见时辰差不多了,他二人起身结账,出门各自回衙门去了。

  卫景平到了户部,另一位掌管朝廷人口和土地的户部侍郎纪九渊来找他:“卫大人,前些日子各府报了人口和土地数目上来,陛下登基这三年来,人口增了两百来万,可土地亩数却上不去,本官甚为忧心啊……”

  人口和耕地亩数是跟赋税挂钩的,所以户部两位侍郎的职责不是完全独立的,而是时常要通气交流的。

  夏季过半,眼瞧着到了秋季各府要按照人头收缴租子,再折合收上来的租子情况给朝廷送税赋了,这人头多了但是耕田亩数没有变,等于民间的税赋重了,不知要不要给云骁帝上折子说说这件事情。

  “……”卫景平执掌的是钱谷和赋税,说真的,他还未留意过人口和土地的事情,讶了讶说道:“纪大人,在下先瞧瞧各府送上来的折子。”

  他先了解下情况。

  卫景平翻了一下午各府的人口和耕田亩数,看到头昏脑胀依旧没看出个所以然来,只能带着歉意对纪九渊说道:“纪大人,此事在下需要花点儿时间琢磨琢磨,请大人稍等几日。”

  纪九渊说道:“本来也不是什么立马要办的事情,卫大人随意。”

  “纪大人,”卫景平忽然想起一件事情来:“以前出了这种情况,又是如何办的呢?”

  不知有没有以前的经验可以借鉴。

  纪九渊说道:“当年谢大人当右相兼户部尚书的时候……”他说了几句卫景平的前任谢回是怎么干的。

  卫景平听完说道:“多谢纪大人,在下这就是去找找谢大人先前留下的记录。”

  说着往户部的阁楼里刨旧档案去了。

  别说,等他吭哧吭哧翻完库存的相关资料,胸中已有多半的成算。

  他是不必烧脑子想办法了,说不定丢出去更好。丢给谁呢,谢回看上去是个不错的人选。

  ……

  卫景平这日累得跟狗一样,放衙回到家中,姚溪头一次见他神色如此疲倦,愣了片刻才来接他脱下来的官袍:“遇到什么事了?”

  “今日暑热的厉害,”他不知怎么跟她说:“许是中暑了吧。”

  姚溪赶紧叫丫鬟去拿解暑的瓜果进来:“你多歇一歇吧。”

  “不要紧,”卫景平怕她担忧,赶紧说道:“等暑气下去自然就好了。”

  说完他端着井水沁得清凉的瓜果去了书房,铺开纸张开始琢磨给云骁帝上个折子。

  这晚他一直写到后半夜,到三更天才收了笔,怕惊醒姚溪睡觉,就那么和衣在书房睡了一会儿,五更天雄鸡报晓,他便起来上朝去了。

  今日早朝,御史台的御史们一进殿就指着大理寺卿柳承珏的鼻子开骂,质问他为姜宝璐开脱罪名,逼死妾室竟罚酒三杯,最后不了了之了。

  大理寺这么明目张胆包庇恶人,当他们御史台都是只会喘气的摆设吗。

  柳承珏把眼睛一闭,任凭他们口水直溅到他的官袍上,跟泥菩萨似的,一句话都不反驳。

  让御史们没有想到的是,一个大理寺卿柳承珏这么没节操就算了,接跟着,户部侍郎卫景平又上了一份折子,竟然是给谢回造势,举荐他当右丞相的。

  群臣们差点跳起来把卫景平暴打一顿,有几位老大人还真把袖子给撸起来了,但是一想姓卫的可是出身武将之家,看上不挺拔结实,不像是他们能打得过的,于是又把袖子放下来,接着用言语喷他。

  卫景平不急不躁,等他们骂累了,柳承珏开口帮腔进言,又拉了一大波仇恨。

  谢回懵了。

  起初云骁帝有点儿迷糊,但今日早朝众公卿又照旧拿了一箩筐的事情来烦他,他一遍又一遍在心里暗示:朕缺一个右丞相,缺一个右丞相……

  他恨不得马上选一个出来干活,本来云骁帝中意的是卫景平,但是这小子资历尚浅,户部侍郎的位子还没坐热呢……怕不能服众。

  再看看户部尚书梅清敏,工部尚书陈家川,还有刑部尚书任幽之……都是白胡子一大把,年纪都不小了。

  总给他一种不大能操劳的印象。

  虽然谢回后宅的事让云骁帝烦了,但此刻撇去私心重新审视他,忽然又觉得:还是谢回比较适合右丞相这个位子。

  云骁帝道:“朕以为柳、卫二位爱卿所言有道理,诸位爱卿有什么话要说的吗,一个一个来……”

  方才吵的特别带劲儿的大臣们面面相觑:“……”

  什么意思。

  难道是皇帝想拔擢谢回当上右相,授意卫景平提这个茬儿的?

  如果是这样,摆在他们面前的岂不是两条路:一,接受、顺从谢回重返右相一事,二呢,死谏,一头碰到麟德殿那个大柱子上,但是一想头皮发麻的不行,多疼啊……

  半天无人开口说话。

  云骁帝借机道:“众位爱卿要是没话说,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吧。”他说完,匆匆命大太监李桐去拟旨,迫不及待地把谢回拉到了右相的位子上。

  退了朝,御史们被气得直跺脚,恨自己没勇气死谏,越想越气,他们从卫景平身边走过去的时候,更是骂骂咧咧个不停,极尽讽刺之能事。

  卫景平当作耳旁风,报之一笑,心情大好地回了家中。

  等着瞧好吧,谢回爬到右相的位子上后,头一个要搞的不是朝中跟他不对付的大臣,而是妻子姜宝璐。

  他以前发迹当上相爷,靠的是与姜氏联姻,然而这次从云州知州爬回朝中,那是靠他在关外风吹日晒几个月得来的,姜氏的助力就显的微不足道,对谢回来说用处不大了。

  甚至碍了他的事。

第239章 “炼丹炉”

  ◎他三哥不是没梦想,而是心里藏了个占岛为王的梦吧。◎

  卫景平心道:等着就是了。

  谢回重回右相的位子后, 手握相印,大权, 却怎么也找不回三年前那种不可一世的爽感了, 反而在云骁帝跟前患得患失,总没那么踏实。

  甫一坐到右相的位子上,户部侍郎纪九渊最先踢过来一件事情今年秋天各府的丁役银和田赋银该如何收,照旧还是调整?各府人丁数增长了, 按说丁役银征收起来是一大笔客观的银子, 但是耕田的亩数却几乎没怎么增长, 一户农家子女多了, 要缴的丁役银子多出数倍, 而他们从土地上获取的银两没有增多,手里的钱变得更少了, 可以想象,他们的生活会更加贫苦艰辛, 一旦交不起丁役银的时候, 就该弃土地逃亡当流民去了。

  谢回一时也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其实这个状况卫景平后来想清楚了, 不过有点后知后觉, 没有一下子看出来这个问题历史上有人解决过了啊,不就是大名鼎鼎的“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