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448章

作者:老实头儿的春天 标签: 种田文 穿越重生

  这少年是乐嫣的亲侄子乐笙, 好友乐嫣虽然已经失踪很久了,但珍卿跟乐嫣大哥也算点头之交。

  原来海宁战事开启之前, 乐嫣大哥正在外地收货款。乐嫣之父一开始并不想离开海宁, 乐嫣大哥说儿子乐笙跟祖父一起也算放心。后来, 那人老昏聩的乐嫣之父又改变主意要走。

  乐嫣大哥是后来才知道, 他那位好后母说他儿子乐笙要念大学, 而他们是要回闽州老家的, 那个当后娘跟后奶奶的人,临走要拖上自己娘家一大些人,唯独嫌后孙子乐笙占地方不带他。

  乐笙性格要强没有硬跟他们去,本想跟同学一起到星汉却买不到船票,说去西边的火车站扒火车没扒上。他又想凭借脚力自己走到星汉市,可是从西边才走到花山发现那正闹土匪,为避土匪只好又重新回到海宁城里。这孩子折腾半月竟连海宁城都没走出去,十七岁的少年懊丧得不得了,背着人哭了几十场都有。最后还是给他父亲打电报诉苦,他父亲提醒他来找姑姑的同学易先生,说易先生急公好义、乐善好施,他只要开口就算在他姑姑面上也会带他离开。乐笙于是自己跑到谢公馆来查看究竟。

  珍卿叫毛妮儿把乐笙这孩子安顿好。珍卿亲自跑一趟众仁医院跟吴二姐说明情况。这也许是她们最后平安离开的机会了。吴二姐也是爱国有公心的名流,不能留在这里叫东洋人裹挟谋害。

  珍卿很想去看看施家和先生的遗体,可是她知道应该提前去机场候着,不宜再节外生枝给任何人添麻烦。

  九点钟他们将要去机场时,容牧师忽到谢公馆请珍卿帮忙。他说有重要人物的妻儿要离开海宁,但是没有门路。珍卿诧异容牧师这样神通广大的,竟然送走一对无辜的母子都没门路。

  容牧师把同来的母子俩引进来,那年轻少妇名字叫林双成。她望向珍卿的表情颇为亲切,怀中婴儿大约跟杜保堂差不多大,珍卿叫孟筝娘把这对母子照应好。

  容牧师拉珍卿站到院里说明情况,虽然说两党正在合作,但应天特务仍在暗捕社会党,罪名是在大城市阴谋从事间谍活动。有些人还要隐藏身份继续工作,但他们的家属却需要设法转移出云。

  珍卿不免问起施家和先生为何救她,容牧师看着天幕里的几点明星,在紧一阵缓一阵的炮声中,跟珍卿讲了一句深沉的话:“我辈看着国家沦丧、民族危亡,抱着为国家民族杀身成仁的壮志,就算早早地‘身死魂消’,不能亲睹理想的实现,也正如易先生所说的,他的死在他的同志看来,也是比泰山还要重的。何况他奋力救了易先生一命,若是我,也觉得死得其所了。”

  珍卿疲倦不堪地靠着游廊,眼睛里又鼓起来一团眼泪,问容牧师道:“施先生留下血脉了吗?”容牧师深邃的眼看向珍卿:“林女士怀里抱的正是施先生血脉。”珍卿惊讶地回头望向室内:“莫非,莫非林女士是施先生的遗孀?”容牧师摇摇头跟珍卿说:“不不不,她是施先生同母异父的妹妹,假扮成了施先生的妻子,她真正的丈夫另有他人。说起来,若是追溯到四代人以上,那婴儿的血胤跟你的血胤承自同一位先祖。”

  珍卿惊异地思考片刻便明了。容牧师不晓得她的真实身世,他说的是杜太爷那边的血脉,那无疑就是姑奶奶家的明衡表哥。

  容牧师在夜色中离开谢公馆,他们一行人赶往机场的时候,珍卿特意去看那女婴儿的长相,觉得有几分像杨家的若衡表姐,脸相上跟施先生也有几分像。那少妇林双成眼中噙泪地看着珍卿:“杜小姐,我常常听人说起你的事。”珍卿的泪意立刻又上来了。

  珍卿一行乘坐的飞机到达星汉市,焦急等待的三哥和秦姨终于等到他们。烽火连天的时节得以与至亲团聚,其中的欢喜后怕自然不必说。

  身份比较敏感的林双成母女,一到星汉市就迅速被人接应走了。至于接应者会带他们母子去哪里,珍卿跟三哥说明情况后,以后再没有主动关注过。

  阮小檀夫家叔叔王步钦暂被解职,接替他的孟将军跟谢公馆颇有渊源,谢公馆滞留星汉许久的家当和人员,在慕先生下葬那天就离开星汉市——被星汉的权亲贵属推下水的机器捞不起来了,减轻了船上负重倒可以加快行船了。其实江水颇深捞不起也不打紧,就是与跟谢公馆有过节的地头蛇周家在作怪。三哥到星汉后找了中间人给他们两家说合,有一时的相安无事,够谢公馆一行人脱身就够了。

  谢董事长他们人和物搭乘的货轮,离后星汉以后还要经过西都恭州周围的广大地区,三哥怕再遇到更多巧立名目的敲诈勒索者,联络了他在西南交情深笃的一切人脉,甚至下本钱给贪官劣绅交了“过路费”。离了谢公馆为免夜长梦多,谢董事长他们一行船行极快,在珍卿和吴二姐到星汉市三天后,听说他们已经弃船换车走至梁州境上了。

  珍卿和二姐、三哥本欲速速追上他们,但此番谢公馆众人从星汉脱身多仗贵人相助,酬答星汉的近亲师友是逃避不了的功夫。

  珍卿和家人留在海宁确实做了不少事。易宣元这个人物再一次被推上神坛,说她面对血火硝烟夷然不惧,在烽火中舍生忘死、扶危济困,为中国的教育事业保留了大批优秀人材和火种,为中国的抗战保存了大量物资、仪器、人力,也为中华的涅槃保存了珍贵的文物和书籍。报纸上还对谢公馆洋洋赞叹,说多少有条件有门路的富豪学者都出国了,只是举家转移后方的谢公馆此番口碑比之前还好,易先生和谢公馆俨然成了抗战保国期间的强大精神符号。

  珍卿等住在办职业教育的裴树炎先生家,此番谢公馆一众人在星汉蒙难,也有裴先生等民主人士鼎力相助。珍卿和二姐到星汉市头一天,就是裴先生民主协会的同仁给他们接风。更加不能忘记的是,此次谢公馆的人员产业从星汉脱身,玉琮和卢君毓的岑伟峰上校出了大力气,珍卿和二姐、三哥翌日在裴家设宴,郑重感谢岑伟峰先生并提供了一批低价军需品,其他工商、慈善及学界的朋友自然也尽量酬答。

  中华研究院的郑余周等先生,并其他北雁南飞的许多北方学界人士,于此共办冀燕三校组成的团结大学。他们得知珍卿抵达星汉便络绎来访,大家坐在一处讨论战时高等教育和人材培养问题,还有学界民主人士应当参与的抗战保种事务等。

  而海宁东方图书馆秦副馆长等也在,还是常在星汉办职校的裴树炎先生帮的忙,把海宁东方图书馆运来的珍本古籍,暂都收在他们学校的空置库房。然而放在星汉的库房洵非长久之计。珍卿就跟二姐、三哥如此这般商量,把这批经卷古籍运到恭州或蜀州,也比放在星汉闹市的库房里面好。

  将近三个月的时间,珍卿无一日不在操劳奔走,长期疲劳工作加上精神紧张,还有无法自制的悲愤和伤心,到她强撑着到星汉市见到三哥,下意识觉得心里有了依靠时,她勉强撑着酬对了师长朋友三日,身体状况肉眼可见地急转直到下了。她开始严重地食欲不振、睡眠紊乱,以这种低迷状态勉强应酬其实不成体统。其实二姐和三哥也比珍卿强不了少——二姐再刚强干练也是四十岁的人了,三哥最近一样是累得狠了。还是二姐拍板,现在大家都闭门谢客调养身体,以后的日子还长事情更多,不能胡乱逞强坏了身体本钱。

  他们三人强硬地闭门谢客后,知道底细的朋友就识趣地不来相扰。可是有记者被拒之门外后,就在报纸上夸大其辞地乱写一通,说易宣元先生在海宁就染了重病,至星汉市后未数日就一病不起。没几日消息就传扬得更离谱,说易宣元先生染病死在星汉,有乡下读书人家还给易先生设堂祭奠,把闭门养病的珍卿一家弄得哭笑不得。

  但珍卿养病期间有件令人欢喜的事,三哥从星汉各大学得到基金会奖学金获得者的报到名单,他们夫妇在北方数省扶持的寒门学子,实到人数超过应到人数的一半,其间还包括珍卿的本族和老乡。这个数字比非寒门学子的报到比例也不差了,这在乱世时候其实很让珍卿夫妇欣慰了。

  除了把乐嫣的侄子乐笙放在身边,珍卿把郭寿康跟他姨姥姥也接过来——乐笙姨妈一家准备迁到港岛去,为着郭寿康要等珍卿来才暂时未走,现在把郭寿康跟姨姥姥交给珍卿,他们也可放心地转道去港岛。

  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的,珍卿在星汉遇到了糟心侄子杜远堂。杜远堂夫妇近年没干啥上台面的事,竟然还敢舔着脸说要跟珍姑姑同下梁州,他们夫妇想以后都依附着珍姑姑生活,珍卿根本没有理会他这一茬。

  却架不住那没皮没脸的杜远堂,叫他老婆米氏天天跪在裴树炎先生家外哭诉,哭穷卖可怜暗指珍卿不顾自家亲戚。珍卿屡次遭遇东洋人的阴谋刺杀,有理由怀疑杜远堂接近她是居心叵测,自然要托人查他在星汉的交际圈子,发现杜远堂竟跟贪腐分子沆瀣一气,倒卖军需物品大发国难之财。

  珍卿想了一想,叫杜远堂和米氏的独子玉琦来,看看他对父亲的行为是何观感。杜玉琦比珍卿这姑奶奶只小四岁,却因家里糟心事情太多,他二十二岁才刚念完商科二年级,他上的津城大学现在并入了星汉团结大学。

  杜玉琦听珍卿讲了杜远堂的丑事,羞愧愤恨得几至崩溃了,他哭着跪到珍卿面前说,说他早跟这见利忘义、背祖忘恩的爹断绝关系,只是让他在监狱待着别出作乱就行,只是希望不要给他判了死刑,叫他大义灭亲举报他爹他没顾虑,他娘若知道丈夫死了会精神崩溃的。

  珍卿最后答应了杜玉琦的请求,找人抄了杜远堂的非法所得,让人把他关一阵子再放出来。最后珍卿问玉琦在学校生活学习可好,若钱不凑手她能给他一些。

  玉琦就支支吾吾羞赧极了,说他听说祖父与大伯在杜家庄不欲南下,大伯家的长子玉璋大哥也说不走,他们固守族人乡土让玉琦觉得敬佩,可是他认为长辈和其他手足,留在禹州也许不是长久之计。玉琦的亲姊宜椿将要生第二个孩子,姐姐一家也在犹疑观望不愿离开。玉琦说之前就想回禹州劝亲人南下,可是手里无钱又怕贸然离校被取消学籍。他浑浑噩噩在星汉市苦挨日月,一天到晚也学不进什么东西,还不如回禹州见一见亲人们。

  玉琦能想到让禹州的至亲南下,就足见他对时局自有他的见解,若他此番表白的情感为真,倒不愧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就算是虚情假意也没有关系,珍卿亲自出面到团结大学给玉琦请了假,然后给他一笔路费还帮他找了个有拳脚的同伴,他能否履行回乡接亲人的诺言,就看他自己的选择和耐力了。

  除了珍卿遇到闹心的亲戚,三哥有次外出也见到旧日亲戚。他在一个条件简陋的大车店,遇见了吴二姐的亲表妹钱明月,就是当年夺四姐婚事的钱明珠之姐。

  据明月表姐自己跟三哥说的,上个月冀州开始炮火连天时,她跟丈夫孩子就仓皇南下了,还曾转道去海宁给她母妹扫过墓。但谢公馆那时节正忙乱不堪,他们未便拜访。他们从海宁到星汉坐了一段船,为了省车费他们步行来到星汉市投亲,到地方投亲不成,大人孩子又都病了,只好住在大车店里省点钱。

  明月表姐一家人都很自尊,生活艰难也没想过到谢公馆打秋风,吴二姐做主带上亲表妹一家,珍卿和三哥自然也没有二话。

  那些来自珍卿老家的近人子弟,但凡在外念大学、专科、职校的学生,珍卿也根据他们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以情理开导纾解他们的思想情绪,再以一定的物质支持他们的生活。乐嫣的侄子乐笙考入平京大学,来到星汉后自然要进合并的星汉团结大学。珍卿就让乐笙在星汉继续傍着裴树炎先生住,早晚还可聆听裴先生的长者之言,离开前又特意给乐笙留了一些钱。

  珍卿他们一行离开星汉登船时,因人流太杂而东洋军机突然过来盘旋,正从走廊往舱房走的人一下乱营,你推我攘珍卿差一点被攘下去,秦姨一直把珍卿护在身前防人乱推,她自己却被人挤出了船舷之外。幸亏秦姨足够警醒一只手及时抓住船舷,珍卿眼疾手快一下子薅住她的衣裳,三哥挤过来一把将秦姨扯上来。

  幸亏星汉市是有空中防御力量的,东洋人的军机盘旋一阵没丢炸弹就跑了。

  珍卿为拽秦姨一只手腕脱臼了,她帮秦姨摆脱了被摔伤摔死的命运,三哥他们也只感叹刚才太惊险,倒是被救的秦姨看二姐给珍卿复位,在旁边哭得涕泗横流全然不顾形象。

  多年后秦姨成为珍卿孩子的干姥姥,她讲起这天的情形还是忍不住流泪。她说她就是看珍卿明事理好心肠,连胖妈这样不着调的都能容忍关照,只要她跟珍卿夫妇攒够了情份,晚年靠着他们过日子也安心。她所以留在海宁跟珍卿和二姐共患难,也是有意识地在做感情投资。可这次珍卿下意识地拉住她,她明白自己多么小人之心了。在善良正直的好人面前,何须枉动心机耍那些小心思?不过是以真心换真心罢了。

  他们一路上舟车转换不知有多少道,闻风而来欲隆盛接待的新朋旧友也多。西南那些长于新旧时代间的本土人物,有许多文采俊秀、饱经忧患的世故老人,珍卿见其人听其言颇觉相见恨晚,又碍于其人背景经历复杂莫测,暂时不了解时便不敢太过深交。

  这时候,吴二姐就跟红十字会的人碰上,跟他们讨论东洋人轰炸平民的死伤情况。听到平民伤亡的数字她就坐不住,就跟珍卿夫妇暂时分开了,一路跟着红十字会帮他们救助病人伤员,顺便收集东洋人在中国造孽的资料。钱明月表姐一家也自去投亲了。

  曾在江州办工读学校的宫以麟先生,在江州试验了自己的工读教学理念后,受蜀州教育家戴仁齐老先生力邀,数年前就跑到蜀州南部的槿城考察,了解当地适龄学童的失养失学情况,还有槿城产业构成跟就业现状,总结在江州的教学实验在西南也办起工读学校。

  生于富庶江南的宫以麟先生,对珍卿夫妇感叹此地苛捐杂税繁多,瘟疫战乱频繁,高利贷和捐税夺去农民的土地,多少人背井离乡找活路,留下来的人也是艰难求生。

  珍卿问宫先生此地办学最难为何,宫先生感慨没有一样不难的,但最难的不是经费和师资,而是工读毕业生的就业问题。

  只靠本地人办民生企业太艰难,根本不足以给人们提供充分的就业。此地军阀派系众多、相互攻伐,用心治理境内的军阀少得可怜。外省人欲在此地大办工商业,非得与此地军政要人结为紧密联盟,还不能只捡着一个灶烧,其间消耗的精力跟功夫就太大了。江越富庶地区也劳动力过盛的问题,比之此地却强得多了。

  珍卿和三哥也有同样的迷茫,他们竭心尽力想为国民做些什么,成果又往往不尽人意,那他们的所作所为究竟有没有用呢?

  宫以麟先生望着苍野感叹:“有用有用,总不见得永远打仗,学校要办起来,工厂要办起来,乡下的田地也得有人种,这个国家几千年了还没亡,现在也不见得会一直坏下去,知识技能,有朝一日总归有用武之地的吧。”

  正是因为珍卿夫妇还想有所作为,虽然不爱应酬还是见了不少本地名流。譬如请宫先生来办学的本土大教育家戴仁齐老先生。无论本地大小军阀如何内斗,戴先生在蜀州稳做教育厅长二十年,虽然现在致仕还乡,人家还跟不少本地军阀派系都保持联系,还是那个能帮珍卿夫妇引荐名流的大佬。宫以麟先生说戴先生是他的保护神,以后珍卿夫妇若在蜀州行走,戴仁齐先生也会是他们的保护神。

  期间,珍卿接到艺专南迁队伍的求助,艺专南迁队伍由吴质存、叶知秋、秦间间等率领,虽然珍卿给他们资助数目不小的经费,但路上所遇的艰险困顿比想象得还多。艺专南迁的队伍现在停于象州境内。

  慕先生之前参考多数人对时局的估计,开始也觉得把艺专迁到楚州星汉市就差不多。但珍卿后来借机说梁州山重水复不易侵入,且那里的自然山水亦绝丽可观,正适合艺术生在那里安心深造。慕先生最后做了改变目的地的决定。可艺专大部队走到象州遇到难解决的麻烦了。

  吴质存先生说他们到象州就遇到秋汛,不但原本能走的道路受阻不通了,教具书籍也淋湿泡坏不少,只好把他们的大队伍停下来等汛期退去。而且他们停留的县城实在不宜居住,教职员和学生长疮害病的实属不少,现在秋汛好不容易秋过去,托着这么多病怏怏的教职员和学生,根本走不动。从象州到梁州非得跨国境迂回才能到,他们既没有通行证也没有车子能坐啊。

  珍卿、三哥立马给他们想办法,三哥说她认识象州的一个交通局长,珍卿想起在巴黎认识的宋庭哉——他们曾一起搜集流落海外的文物资料,宋庭哉太太据闻是象州三把手的亲侄女。珍卿联系已回国在梁州文理大学任教的宋庭哉,说明想请他弄通行证和能装重物的汽车,帮助海宁南迁的艺专运人运物。

  珍卿夫妇在象州打通了几下的关系,艺专的南迁队伍立刻获得了装教具和人员的汽车,还批准了车队的特别通行证,若无此证车子可不能随意出入国境的。

  后来珍卿跟大家在梁州的省会望城会师,艺专南迁大部队的人说起路上的际遇,说象州的自然风物真是绝丽醉人,坐在车上看风景就无处不惊喜,一路上又唱又说兴致好得很,还不时有新鲜可口的吃食,到安南首府转坐木板隔开的简陋货车厢,重回国境到梁州的望城时,就觉得人物气候样样都好得很,终于算是熬到苦尽甘来了。

  珍卿不知道的是,艺专的人一路南迁仿佛西天取经,最能吃苦的人都受了无穷的罪,队伍中其实不少人暗地怨珍卿多事,说多数学校只迁到星汉市就完事,偏偏珍卿一再撺掇慕先生迁这么远,白白叫人吃了许多苦受了许多,还沦落到跟车夫脚夫住在一个旅馆,饮食样样都差不说,床铺上跳蚤虱子多得不得了。不过这些话也无人转述给珍卿听就是。

  待这些抱怨连天的艺专人士,平安到达梁州见梁州不似想象的荒蛮落后,还有各种绝妙的自然山水引人流连,之前抱怨连天者怨气已消去不少,及至翌年星汉团结大学更大的部队仓皇南下,他们安居望城主人翁似的欢迎大学旅行队,看见那些叫花子似的队伍又庆幸易先生有先见之明了。

  珍卿夫妇走到一个叫归云县的地方,遇到在乡中开矿和教书的范宣明与卓蕊馨,这里正是美国老友范宣明的本乡所在。

  三哥和岳先生在蜀梁两省交界办企业,其实得了范宣明祖孙三代人不少关照。

  珍卿夫妇受了范宣明夫妇邀请,不但见到了范宣明父辈的工商业大佬,还去归云县乡中拜访了范宣明的祖父辈。范家是归云县土生的大户人家,比杜家在睢县的规模和能量还强大得多。范宣明父辈是最早的留洋实业家,回国后依靠本地优势办起丝厂和染厂。范家祖父一辈还是固守传统和乡土,饱经忧患、博学多知的范老先生,把珍卿在国外写的《老庄新释》拿出来,夸奖她的见地新颖难得没有污蔑先人。

  节俭的范老先生设杀猪宴待客,珍卿和三哥怕太麻烦人家没敢多待。临行之前,范老先生叫儿孙给珍卿夫妇一笔钱,托他们捐给谢董事长的慈善组织,好为他们范家的儿孙积阴鸷修福德。老先生认为珍卿夫妇包括谢公馆其他人,都是广积阴鸷有大德在身的人物,叫他范家子弟多帮帮他们也多靠靠他们,将来一定会见到好处的。

  所以谢公馆诸人在此办民生企生,还有谢董事长他们办慈善事业,都有本土资本家范氏的支持和响应,新政权建立果然得了珍卿家不少关照,世间因果需要时间才看见出。

  三哥和岳子璋先生通力合作,在蜀州、梁州交界的青牛、龙堂二县,开办了不少所谓的重工或民生企业,除了靠范家这根深树大的同行保护,更少不了官家地头蛇的保驾护航。

  龙堂县在军阀头子刘寿堂辖下,刘寿堂是三哥早亡同学袁振东的长兄。袁振东就是跟三哥、范静庵同去东洋办机器,恰遇东洋地震又被范静庵暗害的那个。英年早逝的袁振东先生,还有一位亲弟弟袁寿曾,学成归国后回蜀州办造纸厂,被当时和土军阀罗疤癞给杀了,说他是从事破坏活动的社会党。

  刘寿堂自幼被过继给姨父为嗣,亲弟袁振东、袁寿曾惨死后他发誓要报仇的。范静庵害死他大弟袁振东,是海宁的陆浩云先生帮他报仇,而罗疤癞害死他二弟袁寿曾是他亲手报的仇。

  蜀州各自为政的军阀派系中,有武统派、留洋派、实业派、军官派等,刘寿堂原本就只是军官派,因两位弟弟的关系跟实业派走得也近,他操行尚好也不是反复无常之辈,三哥早些来往梁州之间,就跟这位刘寿堂大军长联系上了。而青牛县那边自然也有亲戚,谢董事长的一位娘家侄女,是青牛县副县长家的儿媳,三哥跟这位舅家表姐的关系很不错。如此种种,三哥跟岳先生才敢选在这两县经办实业。

  珍卿夫妇一行人离开归云县后,先到达了位于蜀州境内的青牛县,三哥带珍卿见了他表姐谢慧纹女士。谢表姐嫁到西南后没有娘家人走动,见到珍卿夫妇比范家老爷子款待得还隆重,欣喜以后能走动的娘家人更多了。

  珍卿参观了三哥初成气候的民生企业,如印染厂、洋火厂、米面厂、阳伞厂、肥皂厂等,这些厂子有的是三哥独资的,有的是跟岳子璋先生同办的,多是投资没那么大容易盈利又增加就业的厂子。看了还没有开始盈利的民用品厂子,三哥带珍卿上山看在建的峡口水电站,说是他跟岳先生一同投资建造的。建成后在盛水季可为附近十个县城供电,岳先生在水电站旁边的龙堂县设了的铣牙厂。

  除了正在建一座绝无仅有的水电站,岳子璋先生也大手笔地投资交通运输。青牛、龙堂二县都能见岳先生投建的铁轨,还有工程师在策划铺设更多铁轨。三哥说他们把这些偏远的传统乡村地区,打造成有现代生活方式的新县城,他的自豪欣悦之情溢于言表。

  看来,岳子璋先生为了打造新的工商业基地,手里的资本差不多都落在这里了。三哥看来也投了不少本钱进去。

  珍卿心情复杂地问三哥:“若有朝一日,政府要征用你跟岳先生建的这些——”陆三哥揽着珍卿了然一笑:“我跟岳先生在中国做生意一二十年,当局的行事风格我们岂能不知呢?但要为国家、民众得获福利,这些家业白给他们也不妨,就怕他们收去后践踏公益,只顾私利。可是怎么办呢?锋烟乱世就要龟缩苟安、无所作为吗?如此空负生涯,实在叫人不甘啊。”

  珍卿只在心里微微叹息,没有多的话。到龙堂县三哥带她拜访岳子璋先生,听三哥和岳先生说工厂建起来后,顺利的话会有多少营业额,能占住多少市场份额,还谈起沦限区大量人口涌入,可从中挑选有资历的技工,帮失去工作的人获得生计亦是大功德。珍卿就更没有什么话了。

  珍卿夫妇盘桓青牛县的第二日,偶遇在巴黎总领事馆楚师兄处结识的胡畴良君——陆sì姐产生过好感的领事馆见习秘书。

  胡畴良君在国内也吃的是公家饭。他在德国念书修的是机械和工程专业,回国后在同乡前辈引荐下,干的也是与专业对路的机械制造专业。经过在国内这三四年的艰苦磨炼,他已经算在当局内部出人投地,听闻他还得到了韩领袖的接见和诫勉,只是珍卿夫妇不便相问是因为什么事。

  但奇怪的是,胡畴良君却莫名出现在这偏僻山乡,看他带的随行人员又不像亲友,他来此地像是有什么公干,但他只字未提他此行的目的,跟珍卿夫妇偶然邂逅又匆匆首道别。珍卿夫妇看着他们离去,也没有追问什么的。

  到这天晚上,胡畴良君却不请自来叙起旧情,说由此地到梁州到处奇峰兀立、渊涧纵横,陆路、水路不断转换恐怕麻烦得很,他说他正好要去梁州公干一趟,请珍卿和三哥跟随从都坐他们的飞机。

  珍卿跟三哥慎重考虑过,婉拒了。

  珍卿夫妇进入余志通的梁州境界,三哥陆续领珍卿参观他们在边境设的不少工厂,多数是跟岳先生等人合办的轻工业厂,跟蜀州境内一样独资合资的都有。这些民用品厂开在经济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又有土皇帝余志通的扶持优待,一些厂子已经是开始微弱盈利的阶段了。

  珍卿除了感慨偏僻地区能享受一点发展福利,也是为三哥的意气风发而高兴。三哥这些年看似在正常生活,其实比珍卿初见他时沉郁多了。

  怎么说呢?公民党架构下的庸吏贪官,利用经济、金融生财夺利的手段,尚不如两千年前管仲的敛轻散重,他们只知道巧立名目、任情搜刮,说白了就是明夺暗枪的,就算抗战了他们也不会有更多经济头脑。

  可是三哥和岳先生却分析,这种危国乱世下,政府应该凝聚全国上下的力量一致抗战,不至于一味无底线地搜刮,以至于重创后方的工商业吧?也是因为战起后逃到海外的富豪太多了,当局对留守在国内的资本家尚客气,还没有露出他们沾着血的獠牙。所以连三哥和岳先生这样的人都会这样想。

  珍卿站在从古至今的山川中想,世人都经历了从生到死的过程,顺服本能蝇营狗苟的人,跟依循理想奋斗不息的人,终究是不大相同的。让一切选择都交给时间检验吧。

  珍卿夫妇终于到达梁州首府望城,梁州省主席余志通亲自率人出城门迎接,弄得好鲜亮的军乐队唱欢迎堂会,偌大横幅上写着“欢迎陆先生入梁振兴工商慈善事业”“欢迎易先生入梁推行教化文明”。汽车站外是一大群穿制服的青年学生,入城时两边百姓夹道欢呼真响亮,难得珍卿感到情绪振奋。

  入城后直奔三哥的梁州文理大学,校中欢迎仪式隆重得比官方不遑多让。珍卿见到闻名已久的校长庄宜邦先生,副校长董南轩先生,在美结识的好友卫君涵——卫君现下已是梁大公共卫生系的教授。还有主持体育系的美国华侨王梦琼先生,前年他携家眷到北方考察拳术,去年又携家眷南下梁大履职。还有教授文史的国学教授吴寿鹃先生,吴先生可是谢公馆的通家近交,珍卿夫妇熟络得不能再熟络。还有在欧洲跟珍卿同做中国文物名录的宋庭哉先生,不久之前还给珍卿帮了一个大忙,让艺专的人员顺利穿过边境进入梁州。

  还有三哥诚聘的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机械系、电机系各学科大拿,亦有不远万里来中国执教的两位汉学家。最让人惊诧并且惊喜的是:珍卿初到海宁的德语家教柯竞择先生,竟也辗转来到梁大的外文系任教。

  真是一桩又一桩的意外之喜,让珍卿扫不尽的阴霾心情都明媚了不少。

  作者有话说:

  感谢在2023-05-09 18:37:00~2023-05-10 20:23:18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可可乐 69瓶;paddy、23155266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28章 如何不念心所亲

  珍卿气血羸弱的症状并未养好。尤其到达梁州后终于可以住定安歇, 不自觉地琢磨从前不及细想的人事情景,寝食不安、精神萎靡、经水不调、肝火上逆的症状都上来了。

  三哥极失悔当初把珍卿留在海宁,这一路上提起来就觉得难以释怀。因此梁大的正副校长再三来说, 请珍卿在中文系跟外文系兼职教学,还有艺专现任校长吴质存先生来请, 三哥都替珍卿毫不委婉地拒绝了。

  副校长董南轩先生请本地名医给珍卿瞧病, 跟在楚州星汉市看的大夫说辞一样, 无非是产后过劳、熬夜少食加上情志不疏, 导致脾胃湿热又加重了气血不足。大夫还说珍卿其实自幼就有病灶, 原本好吃好喝好调养也无大事,偏偏生产之后没有好生将养,又因为生活际遇损伤了情志, 所以症状一下子显得很厉害。但大夫说珍卿的症状尚未伤及根本,调养它三五个月也就好人一个了。

  三哥从此严令珍卿安心在家休养,不论哪所学校的教务庶务一概不许理, 全都由三哥跟其他人襄助料理。珍卿夫妇在梁州文理大学内安好家, 跟谢董事长先到梁州的杜太爷, 也忙不迭搬到梁大跟孙女住一起。珍卿的儿子杜保堂野得都不认得父母了,不过他依然是个有脾气但是好养的小婴儿。

  跟父母分散了才不到两个月, 杜保堂出落得愈发白生生胖墩墩, 见人逗他就咧开嘴笑得几开心。当你把他抱在怀中想好好亲一亲他,他那两条小腿就跟上了发条, 攀山越岭似的由你的肚子蹬到胸膛, 甚至还要由你的胸膛蹬到你脸上。珍卿还跟三哥大表惊奇, 一个婴儿怎么这么健壮有力量呢?吴二姐笑哈哈地告诉他们, 这样才说明杜保堂长得好呢。

  珍卿见了杜保党心里更加软绵, 想想就算为了管照杜保堂长大, 她也应该排除一切内外干扰,调养好自己这副病体。想明了这一点,各方面的人不管是坐客拜行客,或者行客拜坐客的,谢董事长和三哥等一律不叫珍卿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