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441章

作者:老实头儿的春天 标签: 种田文 穿越重生

  三哥这时候脸色都有点青了,顾不得看护士怀里的襁褓,站在产房外看里头还在忙碌,远远向里头喊了一声:“二姐,小妹好不好,我怎么听不见她的声音?”正在帮珍卿收拾的吴二姐,隔着不算短的距离向外看一眼,对身边的护士吩咐一声,那护士稍微走过来一点跟三哥说,产妇是累到虚脱现在睡着了,不用担心,待一会产妇就推出来了。

  三哥听到护士这样的解释,他的脸色也没有好看多少。杜太爷听说是男儿高兴了一瞬,见孙女婿这样紧张他心也提起来,他只得潦草地扫了孩子两眼,扯着孙女婿一迭连声地问:“咋啦,咋还不出来嘞,咋没声嘞……珍卿是咋个了嘛?”陆浩云自己心里不大肃静,还得按捺着转头安抚杜太爷。

  杜教授也担心得很,谢董事长说祖怡没说什么就是没事,他也就觉得不好再问。这护士喜气盈盈地抱孩子出来,发现就孩子的爷爷奶奶在关注他,攥着拳头的小婴儿委屈哭了,护士就又把孩子抱进去了。

  吴二姐把珍卿安顿好了,还亲自给侄子填写出生证明,走出来告诉自己的弟弟和妈妈,帮小妹接生比自己生产还要累,一直要忙还要照顾家人的情绪,真是的。

  ————

  珍卿从沉沉的梦境中醒来,就看到眼前胡子拉碴的三哥,她虚弱地挤出一点笑意问他:“三哥,你吃饭了吗?你像是瘦了好多!”三哥攥着她的手问她感觉如何,珍卿艰难地动动身子嘶一声说:“疼——,为人父母方知父母恩,今日生了一个孩子,我又长大了一回。”说着苍白的面孔对着他,抬手轻抚着他的脸道:“三哥,你做爸爸了。”三哥亲亲她的手含泪笑道:“你也做妈妈了。孩子很好,你瞧瞧她,他乖起来也乖,哭起来也闹得很。”

  珍卿生产后难免疼痛虚弱,三魂六魄走失了三四件似的,现在说话有气无力不说,竟然视线也有点模糊。她竟然一直没注意到孩子在旁边。

  珍卿还不太敢大动弹,三哥小心翼翼地抱起婴儿,把襁褓凑近珍卿眼前叫她看。珍卿一看不由蹙起眉毛,小婴儿被羊水泡久了,才生出来皮肤发皱正常,但这皮肤的颜色怎么是黑红的?!

  珍卿费解地嗫嚅半天才问:“如何这么黑红的呢,会不会孩子抱错了?”三哥哭笑不得地否定道:“我们看见他从产室抱出来,又没有进过保温箱子,放心,不会错的。”这黑红的小婴儿握着拳,犹自睡得酣沉,不晓得她亲妈嫌他长得丑了。

  珍卿还是郁闷地想到亲爹,不高兴地嘟囔道:“不会是像那个人了吧。”三哥愣了会才反应过来,也瞅瞅黑红黑红的儿子,诧异又犹疑地说:“不会吧,滕将军那位独子并不黑,滕将军是沙场宿将,黑是风吹雨淋晒黑的,未必是他天生就黑,你不就挺白的吗?我早先也问过二姐,她说有的婴儿只是红,有的婴儿黑红,过一阵子自己就好了。”

  他们夫妻不及说更多的话,谢董事长带着胖妈来了,珍卿艰难地上了一趟厕所,吃了些蔬菜粥和小馄饨,感觉产后胃口还可以。珍卿自己吃饭没什么问题,没多久孩子醒了努着嘴也要吃,吴二姐让珍卿抱着孩子吸奶,孩子怎么吸也吸不出来,把这小家伙急得嗷呜直叫,谢董事长忙拿了备用的奶粉喂他。

  之后吴二姐就叫其他人先出去。此时的西式医院已经有吸奶器,但珍卿没感觉□□多胀痛,吴二姐和护士帮忙一检查,发现珍卿根本就没有奶水,医生也不能帮她无中生有。

  外面其他人闻她没奶很是忧心,除了担心孩子没有口粮,也担心是她身体有什么隐患。但吴二姐说珍卿身体很好,若不好生头胎也不会这么顺利,孩子也不可能这么健康。珍卿没奶水有可能是精神上的原因,也有可能是遗传上的缘故。

  吴二姐这样一说,杜教授就想起珍卿她妈妈,说生四个孩子回回没有奶水,他还以为是营养不足之故呢。如此大家就都松了一口气,除了思考替代品喂养的问题,也该开始考虑给孩子起名字了。

  其实珍卿醒来之前,大家对名字已经商量过两轮了。

  珍卿和三哥在孩子未出生时,就晓得会有人争着给他取名,他们商量只要名字意头不错,唤起来也朗朗上口,命名权就让给长辈图他们高兴也不妨。谢董事长对三哥跟珍卿的孩子,也着实是翘首企足,切盼久矣,但也没想跟杜太爷父子俩争命名权。那其他人就更不会跟他们争了。

  可就这父子两人意见却有龃龉,不能就新生儿的名字达成一致。

  杜教授说现在是大危之世,孩子要像古之君子自强不息,取名“君健、行健”都可以。也借《易经》中“蒙以养正,圣功也”“大人虎变,其文炳也”“终日乾乾,夕惕若厉”等,取出了“蒙正、文炳、惕若”等雅正名字。但杜教授自己最钟情“君健、行健”,认为这二名唤起来清晰爽利,内中意思也令人盎然振奋。其他人也都觉得很不错。

  可是杜太爷这位乡土文盲绅士,却觉得杜教授取的名字没一个有福气,其实他就是要争重孙的命名权。想当年,杜太爷老婆生儿育女他没能赶回家,儿子的命名权交给族里的老先生,女儿是亡妻景氏取的名字,珍卿的名字是她父母给取的。想他儿女孙辈都没有捞到命名权,这一回生重孙子他可算是逮着了。

  杜太爷暗自思忖掂量了大半年,以他资深文盲土财主的大脑壳,想出他以为至为妥帖的名字——“保堂,傅堂”。杜太爷说他叫算命先生给算过,又请教过其他博学长者,自己也琢磨过很长的时间,说珍卿的这个孩子五行缺水,用“保、傅”二字都非常利他,而“堂”字是他们族中的辈派,这个是一定不能丢的。杜太爷还给孩子取了小名叫“庆喜”,新生儿才生出来没有一天,他对着孩子总爱叫“小喜儿”。

  听了杜太爷父子的取名轶事,心累身累的珍卿没有做声,看看身边黑红闪烁的婴儿“杜保堂”或“杜傅堂”,瞬间感觉自己生了一个乡下土财主,还是一个中年的乡下土财主。那小名“小喜儿”也够叫人琢磨的,去掉“小”字就能唱一出白毛女了。

  杜太爷跟杜教授爷俩赛着不着调,别人来调解名字之争都不合适,还就得珍卿本人来帮忙调解。珍卿仗着自己是产妇肚子还疼,就拍板定下“杜保堂”作学前的名字,“杜行健”是上学以后的大名。

  杜教授觉得珍卿折中得很好,杜太爷犹是嘀嘀咕咕不满意,觉得自己煞费苦心想的好名,被谢公馆识文断字的人们小视了。可他见珍卿小脸苍白可怜的,这一小养大的孙女才给他添了重孙,杜太爷怎么想都舍不得骂。但他转出病房把杜教授堵在墙角,东拉西扯地胡乱骂了一通,把杜教授骂得狗血喷头,摸门不着。

  最后,杜太爷嗡声嗡气地抛下一句:“等我死了你们再改名,哼,眼不见心不烦。恁好的带福保命的字,你们好话儿一点听不进去。”杜教授被骂得晕头转向的,只得跟一块听训的谢董事长苦笑。名字上的章程就暂时这样定下来。

第520章 第 520 章

  珍卿生这个头胎是顺产, 加上怀孕时保养得好,三天后跟孩子一起回到谢公馆时,她感觉身体上已经不大痛。汤饼会时近处亲友过来热闹一番, 之后便按部就班地过日子。家中众人对她坐月子都上心,一应衣食用物都备得妥妥的, 秦姨和胖妈两人负责照顾她跟孩子子。三哥为照顾他们母子也不出差, 谢董事长和吴二姐也每天过问。而四姐的公婆听说大儿媳怀孕, 又带着小儿子一家来到海宁, 四姐过着甜蜜又烦恼的孕期生活, 偶尔抽空过来瞧瞧珍卿和小婴儿。

  珍卿天天鲫鱼汤、猪蹄汤、莲藕汤轮换着喝,小米粥、大米粥、红豆继变着法地吃,待稍微能吃一点正常的食物, 一天三顿饭的花样就更多了。珍卿是以经常自省而知足,虽然生在风雨飘摇的乱世,她小时候在杜家庄也是大小姐, 在谢公馆的生活也是多数人难以想象的, 比多数人幸运应对苦难就不妨比多数人从容了。

  珍卿因知足而审视自己的幸福, 有时也像前世念过的课文说的,也会有幸运者对不幸者的愧怍, 总试图做点事平复这一份愧怍。她想为他人做些力所能及之事, 为此,今年的教学和著述恐也须暂且搁置, 都为他要为别人做的事让步。可她也常跟人说健康是第一紧要的, 就按捺着性子慢慢在心里绸缪, 在心里筹划好才跟三哥商议, 商议期间三哥帮她补阙计划, 最先生是由珍卿自己筹措资金, 然后再拿着钱和计划跟教育基金会讨论,等珍卿身体大好再循序渐进地实施开。

  与此同时,珍卿请三哥开始跟杜太爷透底,他们对战争局势很不看好,海宁将来也免不了战火纷飞,珍卿要和丈夫孩子要搬到梁州工作生活。

  这一日春雨潇潇人静花悄,杜太爷初初听闻以为是一时的,说跟他们到西南走走也不妨。可孙女婿说他把产业都变卖南移,把西南置产的凭证拿给杜太爷看。杜太爷不管看不看得懂文字,他倒看得出钤的印不是好造假的。

  杜太爷颇觉不能招架这个现实。人岁数大了多半是故土难离。他所以远离乡土常年住在海宁,是跟珍卿相依为命多年习惯了。他这些年盼着珍卿结束学业阖家团圆,心里早不知琢磨过多少遍了,珍卿学成归国就傍着她一家人住,说什么也不分开那么远那么久。

  可是梁州离着禹州乡土那么远,远到祖宗父母的坟墓都看不见,还有他多年苦心经营的几顷地,还有他的铺子和给族里建的砖窑,还有杜家庄那些生口熟面的人。到梁州就离了他们十万八千里,怎么想都有点不是滋味啊。

  三哥再次下来问杜太爷心思,杜太爷杳渺的思绪飘散一会,又忍不住再次问起孙女婿:“去那啥梁州地界待几年呐,当间能回禹州瞅一瞅不,给先人上个坟不?”陆三哥唏嘘着摇头迷惘着:“这仗打到什么时候,上头的人也说不好,何况是我们下面老百姓?”

  这天吃完晚饭后,杜太爷在珍卿房外转悠了好久,十一点钟到房里跟珍卿和三哥,异常爽利地给出了肯定答案,说反正到入土都跟珍卿一块过着。但他也说睢县那些田地产业,他思来想去都舍不得卖掉。其实珍卿自己也觉舍不得。所以暂时的计议是不要变卖,将来有什么差池都听天由命吧。

  说服杜太爷这一关竟然轻松过了,珍卿就决定变卖楚州路的别墅,有了这笔钱再加上变卖嫁妆的钱,就能为禹州的乡亲做力所能及的事。她计划出了月子再过一月,就让三哥陪她一起回趟禹州,把一些该处置的事情处置停当。

  但三哥说基金会的人说她的计划好,不妨把这计划的施惠对象再扩大些,不要紧紧只惠及珍卿的故乡禹州。珍卿当然对此没什么意见,跟三哥商量着继续筹措款项,其后,两人陆续又变卖了不少产业特品,果然筹集了非常可观的款子。

  搁在心里的要紧事有了章程,珍卿就更能安心保养身体,并每天记录杜保堂这婴儿的生长变化。她以前常听人说孩子见风就长,见过小英的婴儿时期已觉惊讶,却还不似跟杜保堂日夜相对,对于人类幼崽的生命力颇感到惊诧惊喜,三哥也跟她是一般的感觉,有时候看着杜保堂静悄悄地睡觉,观察这小婴儿的细微举动,都会露出有点傻兮兮慈父微笑。

  关于给小婴儿取名字这件事,珍卿有时候觉得还是挺滑稽逗乐的。

  珍卿很不钟意杜太爷叫孩子“小喜儿”,每当杜太爷“小喜儿小喜儿”叫喊他,珍卿就刻意跟杜太爷喊着“杜保堂”。所以自从孩子眼睛都瞅铜见人的,一听见妈妈叫他“杜保堂”,他就露出小婴儿萌萌哒的笑容,似乎是深情脉脉地盯着妈妈。三哥实在不愿意叫儿子“杜保堂”,抱着他的时候就叫“小堂小堂”。

  四姐不晓得珍卿心中的纠葛,也就随着珍卿天天“杜保堂杜保堂”地叫叫。吴二姐一听珍卿叫孩子“杜保堂”,总莫名其妙笑得不行,说别人这样叫倒不觉着什么,一听珍卿叫总觉她声气表情都古怪,莫名滑稽促狭的样子。

  四姐便说“杜保堂”这名字是怪,不像称呼一个没满月的小婴儿的。四姐那婆婆听她讲电话老提“杜保堂”,之前还误以为珍卿老家来人了,还问四姐她小嫂子老家来的人,她怎么总张罗送这送那还说带人家出去玩呢?

  四姐跟珍卿她们讲这事的时候,大家看着天真吐泡泡的小婴儿,想这婴儿跟名字的对比反差,也都是哭笑不得滑稽得很,杜保堂就“哦哦”地轻轻跟他们说话似的。

  娇娇也说叫“杜保堂”像在称呼比她辈长年高的人,他说小叔管他的小宝贝叫“小堂”的,问珍卿可不可叫小婴儿“堂堂”,小英小可爱闻言更是灵机一动,急迫欣喜地说出自己的妙想:“小姨,叫宝宝Candy行不行,他这么可爱又甜蜜,就像甜蜜的糖糖一样。”珍卿自然觉得没什么不可以,就怕小婴儿要适应各种名字,不过也不大要紧。

  小英得到了婴儿母亲的允许,就倚靠在自己母亲的身边,甜甜蜜蜜地跟杜保堂说:“Candy,Candy,你这么sweet and lovely,我给你唱英文歌听好不好?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杜保堂小宝贝听着歌高兴起来,在襁褓里生猛地蹬脚伸腰,用还有点漏神的眼睛看着小英,很天真地露出小牙床甜蜜微笑。这治愈的笑容看得人心都要化了,大家便都凑上去逗弄这小宝贝。

  杜保堂小宝贝其实挺好带的,虽然他有时候哭得声震云霄,但基本上都是有缘故的,要么饿了渴了,要么尿了拉了,要么就是哪里给他弄得不舒服。这孩子生得健康长得飞快,一哭起来嗓门那么亮那么高,隔壁邻居夸张说谢公馆生了个夜哭郎,其实他们杜保堂根本不会哭很久,只要给他弄舒服他就不哭了,平常都是萌萌哒的让人爱得不行。

  珍卿坐月子的这一个月,她帮李师父做的作品成功发行开,由三哥全程盯着商事印书馆印发,摞起来有五十公分高的新式竖版精装书,第一次印量只有小小的三百部,除立送睢县磨坊店的二十本,还有寄予各地同门师兄的十部,还有娟娟姐认领回去的五十部,剩下的百余本竟然也很快销售一空。

  不管亲友给珍卿和李先生等面子,还是他们对侍奉过旧朝末帝、教授出各界人杰的李师父感兴趣,李师父都为珍卿做的这本书能够顺利印发,让时下的学界名流一瞥他的人生心志,感到由衷的满意和欣慰,所以他再三来信对珍卿的用心表示嘉许。娟娟姐还酸溜溜转述李师娘的话,说李师娘初见珍卿这小丫头,就觉得她是能体念老人的孩子,李师父收她入门是为聊娱晚景,不想正应了当年说的“收个小徒,以娱晚景”。

  珍卿在娟娟姐面前也不居功了。给李师父的作品合集这么快完成,是李师父发的资料本身就详实,李师父早年出书做的注释就不算了,就珍卿出国留洋的这五六年,李师父除了校勘审校古代典籍,也在整理注释他往年的作品,只是近两三年身体每况愈下,至珍卿回到时他已无法案牍劳形。

  但李师父也晓得弟子都有正事忙,又自觉当世没人在意遗老遗少的微弱陈腐声音,他便从来不提叫谁给他做作品集。可是设若他自己编纂审校出书,还要自己吆喝着冲人兜售自己的作品,清高文人鉴于这种难言的尴尬,甚至羞于向亲女儿表达此等感受。

  娟娟姐听闻后据说哭得不行,一直想说带孩子回去看望父母,可叹韩姐夫供职的财政部人事大变,韩姐夫焦头烂额根本顾不上家里高堂,娟娟一时半会竟然也脱不开身。正逢着珍卿计划回禹州探亲,娟娟就委她在禹州多陪陪师父师娘。

  珍卿夫妇回禹州是早计划好的,碍于跟兴华基金会共同筹划一项大事,杜太爷入夏后因湿气犯了肠胃感冒,一直拖拖拉拉到了五月底才要动身

  不过,只有珍卿夫妇带着保镖回去,杜太爷、杜教授、杜保堂都没有跟着。杜教授公务太繁实在脱不了身,杜太爷肠胃感冒才见好起来,怕他受不了舟船转换的颠簸。而杜保堂这小宝贝才两个月大,现在禹州又在闹几种流行病,小婴儿的疫苗还没有打全,就托付最近不出差的二姐关照着他,胖妈和秦姨也是照顾他的主力军,谢董事长公务之务也会过问,珍卿和三哥才放心地回乡省亲。

  六月初的一个燥热清晨,珍卿和三哥带着置办给亲友的礼物,由保镖们拖着十来件大行李箱子,坐上近来风评不错的S国人的邮轮瓦里良号,他们将在海上漂游两三天,再从鲁州坐火车到达禹州的永陵市——现在全国很多地方通了公共汽车,但公共汽车还是嫌太拥挤嘈杂,他们带着十来件行李和十个保镖,坐火车更自在也更安全些。到了永陵就会有三哥的外庄经理,带人预备好两辆车子等他们。

  珍卿离开故土禹州整整十年,这一回真正算的上是衣锦还乡,但她受够行走引人瞩目被人拥簇,也不想大摆排场架子受家乡父老的恭维,更不想与地方的官面人物虚与委蛇,跟那些不生不熟的名流应酬不完,所以此番行程也没有告知任何好友亲戚。其实若非怕有东洋人加害于她,他们也根本没想带这么多保镖。

  他们遮掩形容登上瓦里良号后,在船上一直躲在船舱深居简出,连吃饭也全叫人送到舱房里来,散步透气也是趁着晚上夜色深浓之时,想着两三天时间忍忍就过去。

  作者有话说:

  最近老不舒服,撑到今天状态奇差,这一章改不动了,先随便看看吧。我打算休息几天。感谢在2023-04-09 23:22:15~2023-04-11 21:11:34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云疏辞 30瓶;转基因油菜花 20瓶;Rani 10瓶;宝帘 5瓶;铜小锣烧、paddy 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21章 此番归来不履平

  坐船第三天珍卿稍微有点晕船, 就戴着黑色网纱帽子打着阳伞到甲板稍坐,回舱房时三哥走开了一会,说去跟厨师交代给她做轻淡饮食。

  珍卿打开舱门的一瞬间, 见一个青年男子紧走上来,打量包裹严实的她片刻, 然后惊喜地问道:“珍卿, 真的是你吗?你是回禹州探亲吗?陆先生是跟你同行吗?我是觉得刚才有个人像他。”

  已经从麻大念完博士的潘文绍, 竟然从天而降似的出现在这里。珍卿船上遇故交也颇高兴, 潘文绍跟珍卿握了手一直寒暄询问, 直到他身后的儒雅中年文士,以咳嗽声提醒才欣喜地介绍:“珍卿,这是我姑母家的表叔, 应天军委会的参议何建昌先生。”

  珍卿微微讶异地看向此人,这位西装革履的东洋风格文士,竟是她神交已久的何建昌参议, 她愣了片刻连忙跟何先生握手:“珍卿眼拙, 竟不知是何先生, 那年外子在应天蒙难,多亏先生事先示警。阖家常思无以报答, 不想今日不期而遇, 实在有幸。”

  从餐厅回来的三哥正好听见,亦紧走几步来跟何先生握手, 跟潘文绍的相见也很亲切, 毕竟当初在波士顿就相识了。

  这样深情厚谊的两位故旧, 珍卿夫妇自是延进自家舱房叙话。再过一个小时也该吃晚饭, 三哥还是叫侍应送来果点待客, 三哥给客人泡了上好的普洱。四人在并不宽敞的舱房叙阔起来。

  潘文绍毕业后得了普大的教职, 他家人一直担心他的婚姻大事,他母亲在国内屡以病体相胁,要求他回国相亲并立刻结婚生子。潘文绍也想在普大就职之前,回国看看阔别经年的亲友,他从加州坐的船经停了港岛,在港岛遇见在彼公干的表叔何先生,借了他表叔的光搭军用飞机到应天,又一起到海宁坐了瓦里良号回乡。

  珍卿想到潘文绍路经港岛,说不定已经跟怡民见过面了,听他话意暂无回国发展之意,珍卿也无意掺和他和怡民的事,只是问了他工作上的事:“你除了在普大担任教职,还要继续做你的物理学研究。恐怕,以后不会再轻易回国吧?”

  潘文绍脸上是天真的学究气,认真地看着大家解释道:“整个中国都在准备战争,根本没有做研究的余地,我在国内靠自己的力量,连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更何况配套的工业基础和科研环境,做纯粹的基础理论研究亦可,不过美国学术氛围还是更好。我打算在美国再待两三年就回来,来日回国就算样样不尽人意,回来当个教书匠也于愿足矣。”

  理工科的东西三哥懂得多些,珍卿见多识广也可以插插话。何先生只是撑着脸认真地听,珍卿作为主人给何先生续了两次茶,问何先生可觉得这种话题枯燥。何参议摇摇头并没有多的情绪。

  潘文绍忽然孩子气地笑起来,开启另一个话题:“珍卿,说起来,你跟我表叔的渊源早着呢!你才在睢县上启明学校那年,在街上救了个被拐的小妮,姓王,那是我的亲姑表妹,王家就是我何表叔的本家。”

  珍卿和三哥听得莫名其妙的,瞅瞅依旧默然微笑的何先生,听潘文绍兴致勃勃地解释:“我姑母嫁的是王家长子,你救的小妮儿是王家长子的孩子。因为王老太太胞弟无子,就将王家次子过继给胞弟,我表叔这才随舅家姓了‘何’。”珍卿和三哥看着何先生,不约而同地“噢”了一声。原来珍卿救的王家小妮儿,是何建昌先生的亲侄女。

  珍卿恍然大悟地看着何先生:“当年,爱莲娜·姚暗箭伤人,还多亏先生与我家示警,当年听明戈青先生转告先生之意,说是与晚辈还有一段渊源,晚辈冥思苦想,也不记得何时遇过先生,不想渊源竟在禹州乡中。”何先生这才拊着手掌哈哈乐:“在下虽与易先生早有渊源,可惜始终缘悭一面,今日与贤伉俪不期而遇,自是天缘,甚感有幸。”

  珍卿和三哥自然连道客气。他们感谢何参议当年援助之恩,本有心与这高明之士多交往,奈何何先生是应天军委会的高级参议,作为韩领袖留学东洋军校的同学,以极高的军事素养和深透的政治洞见,成为韩领袖身边简任机密的“智囊”。韩领袖常乘专机到处巡视军政,甚至亲自督导麾下部队的武备作战,生恐别人阳奉阴违、架空他的权力,而韩领袖不便亲自出巡时,便赋予何参议代他巡视纠察之权,可见何参议所得荣宠之甚、信任之深。

  今日才知与何参议有此渊源,无形间又对何参议更添一层亲切。但对着应天当局这等权重人物,珍卿夫妇也不会以时政军机大放厥词。何参议自然意会他们的审慎,反倒愈加欣赏韬晦谨慎的年轻人。

  他们这样韬晦谨慎,有些话反而能跟他们一谈。何参议这次在东南数省巡察军政,不过是代韩领袖巡下的例行公事,不必细说。而公民、社会两党时隔多年再次精诚合作,有许多沟通、接洽、考察、评估的工作,何参议从鲁州探完亲将加入应天的中央考察团,往社会党根据地熊陵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之后两党合作事务会越来越多。

  合作事务越来越多好还是不好,何参议的态度也讳莫若深,他这种人物说话不会全都抛露,听者能够从中获得多少知识或者信息,端看你见识多深悟性多高。

  潘文绍毕竟社会经验浅,想问题也简单一些,对两党精诚合作的局面备感欢欣鼓舞。三哥便应景地附和一二,但绝不会讲任何与人把柄的话,在座四人反倒珍卿最是寡言。何参议精明的眼内神光隐讳,审视这位名满天下的易宣元先生,觉得女流之辈的她颇不简单。

  何参议生长于清末衰微之世,多年来不断颠扑求索的政治生涯,让他悟道一个无法言明的处世道理——在当下的乱世中国发生的任何事情,十分希望只能视作五分希望,五分希望也只能视作两分希望,两分希望便要视作几乎没有希望,真正到了全无希望的绝地时,反倒有了峰回路转的希望吧。

  因此,两党合作共同对付民族的敌人,何参议虽然也抱着欣欣然期许之心,但他了解韩领袖和他领导的公民党,领袖与其徒众不会轻易放弃党派斗争的。可他心里这种隐晦的思量,对着妻儿高堂尚且难以尽表,何况跟神交已久、相交不深的珍卿夫妇?而这个书生气重的表侄潘博士就更不好同他讲。

  虽然有些话尚不能跟易先生夫妇深谈,但他也以为这“易先生”和“陆先生”智术品性绝佳,虽是身份有别倒也可加深交情。跟品性高洁的富商学者交往,总比轻狡反复、唯利是视的党棍交往轻松。

  珍卿为何参议知恩图报的人格感动,无形中对他是更多的敬重和亲切。谈论着政治擦边的话题,珍卿问了个可能算敏感的问题:“现在军事飞机到处往来频繁,应天跟海宁也有前往鲁州的军机,先生怎么只身乘船,不怕路上遇到危险吗?”珍卿印象里的公民党高官,基本都是前拥后簇、围护重重,到一地方总有人员清场子,何参议这么简朴的还是头一遭见。其实这位何参议面对东洋是主战派,现在主战派也面临被刺杀的危险。

  何参议带着持重审慎的微笑说:“近来到处沟通联络事务多,我本要从应天先飞到禹州,可惜军机在应天出故障。正好文绍的亲姨妈,是我家外祖母的孙媳妇,我外祖母正要过九十大寿。亲戚们托我带文绍到鲁州先走走亲戚,再回他的禹州老家去,如此还是坐船方便一些。”而何参议本籍王家是禹州的,后来被过继给舅家又成鲁州人,老婆也是嗣父母在鲁州寻的。

  珍卿和三哥再次恍然大悟,怪不潘文绍跟何参议如此亲切,原来沾着几重的亲戚关系。

  何参议谈自家事谈得如此深入,珍卿夫妇也谈起他们此行的重要公私事务。其一,珍卿卖房卖嫁妆加上稿费和书画润例,手中攒了一笔数目可观的款子,捐到三哥的教育基金会想作为特别扶持款项,三哥觉得珍卿的想法与基金会宗旨一致,又在这笔款项中加了一。这个合新币约有六百万元的特别款项,会以兴华基金会名义为北地寒门学子提供奖学金,使贫困无依的寒士有入大学深造的机会。当然,当下的通货膨胀一定不可避免,珍卿夫妇不会把钱全兑成新币,还是换成美元跟黄金存放一部分,按照现在的物价,控制好资助学生的范围,这笔款子可以用上三四年吧。

  这次回来最大的公事正是为此。这次回来最重要的私事就是探亲望友。珍卿的授业恩师李松溪先生,还有养育抚顾之情的表姑祖母,近年都是年事已高不大安康,旧式老人又不肯上医院住着,虽说两家暂时并无不祥的预告,珍卿还是决定回来看望老人家,免得到时候有后悔莫及的一日。

  他们夫妇此番回乡特意低调简从,不计划一路大张旗鼓地访问讲演,也没兴趣享受前呼后应的排场。连兴华基金会对北地贫生的扶持计划,珍卿夫妇二人也不亲自经管,都是基金会元老前往北方各地省会,建立基金会的临时地方办事机构,与秋季招生的学校和各地的学界人士通力合作,共同组成审查贫生学业水平的非官方考试委员会。兴华基金会审核申请贫困补助资格,早已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固定办法。此番对北地学生资格审查也依成例,跟各地学界人士商量着办就成了。

  在珍卿夫妇预备回乡的这段时间,这个扶持北地贫生的项目在业内早已传开,北方各省真正醉心教育事业者,想助国家培养人材而苦无经费者,都热切主动地跟兴华基金会接洽,纷纷表示愿意襄助资格审查工作。基金会顺势组成非官方的考试委员会,就是想避开权贵中人的干预,以免别有用心者混水摸鱼、抢夺资源。

  珍卿在禹州的亲朋故旧太多了,若远近亲朋都跑过来说情通关,她若理会就有悖资助贫士的初衷,若一律拒绝却伤了太多亲友的情面,无疑是自寻烦恼。所以不管故乡人亲不亲,这个项目他们夫妇都不会亲自管。

  冀州、晋州是基金会副会长赵君娴女士负责。基金会元老黄处贤先生,负责在永城审查禹州和鲁州两省贫生。各地非官方考试委员会五月已组建,现在已大抵完成对报名的申请者平时成绩的审查,更重要的现场考试审查正在如火如荼地铺排着呢。

  珍卿夫妇此番探亲经过鲁州永城,会顺便了解一下黄处贤先生的工作情况。基金会这些元老工作都极认真,珍卿夫妇对他们其实也放心。

  而珍卿最初发起这个资助项目,还有另一层救亡图存的深意,珍卿只跟三哥深入沟通过,并没有跟其他人透露这种耸人听闻的观点。

  现在全民抗战意志空前强烈,仁人志士都在高喊抵抗到底,珍卿若大放厥词说本国不能速胜,应当力求保存实力以备长期抗战,首先信她的人就不会有多少。关键是公民党军队数量如此很大,与东洋人的历次局部战争虽有失败,但并未损兵折将到让人丧尽信心。珍卿若跳出来大损己方志气,不说政见不同者如何对付她与谢公馆,只说受不了她逆流而动的汹汹民意,也能把她和谢公馆淹没掉了。

  虽然意识到大势与民意属实难违,但她也不能像常人只凭勇毅热血冲锋,却不做任何应对失败的策略。她在怀孕和休产假的很长时间,沉心静气并克制从容地反复思谋,决定为国家保存更多的有生力量——有知识有热血的青年学生。

  她和三哥事前已经商议好了,通过考试获取此番奖学金资格的学生,只得报考基金会规定的十所大学,这些学校中位置偏南方的有六所,偏北的六所大学是北方的一流国立大学,是遇到战乱绝对会南迁的国立大学,当然,招生资格最多的就是梁州文理大学,也是为他们自己的大学招揽优秀的生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