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33章

作者:老实头儿的春天 标签: 种田文 穿越重生

  这一回李师父教书法,说珍卿临了大半年小篆,现在可以换种书体来临。

  李师父开始教她临隶书的《张迁碑》,还是逐字逐字地讲解,一笔一画该怎么写,让珍卿平常多加练习。

  珍卿不太喜欢隶书,更不大喜欢这个《张迁碑》。

  李师父就循循善诱,给她讲解:

  “王欧颜柳这些书法大家,无不是学遍名家手法,在前人的基础上,通过变化,才终于自成名家。

  “小丫头,你这才走了几步路,就放纵自己的喜好?要想学出一点名堂,先要动心忍性,磨砺手段。将来才能出神入化,来去自如,到了那个时候,你就大自在了。”

  李师父说的道理,珍卿是懂得的,就是先要模仿众家,把根基打牢,然后再来自创流派。

  当然,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珍卿绝对是个老实孩子,自然听李师父的教诲。

  就这样,珍卿在青春期中发育,在学习中成长。转眼到了六年级下学期期末。

  她们六年级的毕业生,还迎来了县教育局举行的毕业会考。

  毕业会考的科目也不少,包括国语、算术、劳作、社会、图画、体操、音乐等。

  在夏蝉孜孜不倦的叫声中,莘莘学子在考场挥汗如雨,提交了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

  毕业会考结果一出,启明学校又囊括全县第一。

  尤其神奇的是,启明学校的六年级男女两班,一共四十三个毕业生,全都达到教育局定下的结业分数线。

  这就意味着,启明学校的六年级学生,全部都能够顺利毕业。

  启明学校的辉煌成绩,不但传遍睢县的城乡僻野,连乡下老农,都晓得这学校好。

  它更凭着建校一年的优异表现,引起市教育厅的重视,一时之间,在整个永陵市都大放异彩。

  统考成绩公布之后,时间又过去一个礼拜,睢县迎来一个大艳阳天。

  知了在树上没完没了地叫,启明学校为六年级学生,举行了非常隆重的结业仪式。

  本县县长、副县长等亲自莅临。

  本地教育局、进步团体代表,包括其他各界人士,还有学生家属,也都兴高采烈地来捧场。

  再加上要结业的六年级学生,整个礼堂坐得满满当当,气氛也非常之欢欣鼓舞。

  领导们讲话都讲完了,珍卿作为女生班代表,还上去发表了一篇结业致辞,引起了不错的反响。

  三表叔特意带了照相机来,从珍卿开始在上面发言,就给她拍照片。

  本来,学校还想安排杜太爷,作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分享一下教育孩子的经验。

  但杜太爷死活不愿,就只由男生班的优秀毕业生家长,吭吭哧哧地说了一段。——这个时候的家长,真的是不擅长演讲。

  该演讲的都讲完毕了,就开始了非常肃穆的授文凭仪式。

  启明学校男班女班,一共四十三名毕业生,在县里毕业会考中,成绩全部合格,并准予毕业。

  优秀毕业生的文凭,就由县长来亲自颁授,并且对学子加以勉励。

  一般的毕业生,就由副县长和教育局的教导,一个一个颁发文凭,同样对学生加以勉励。

  反倒没有校领导啥事情。

  这场面设计得庄严肃穆,特别有仪式感,很多人都感到了,一纸小学文凭的神圣意义,更有家长哭得不能自已。

  结业班的学生,照过集体合照之后,珍卿先找到梅先生,跟她合影了两张,陆续又跟一些□□合了影。

  那些小学结业之后,就要回去嫁人生子的,也会拉着珍卿去合影。

  所谓百年修得同船渡,同窗一场,终是缘分,无论平时亲疏完近,此时相聚短暂,大家的心,倒贴得格外近。

  很多不升学的女同学,都抱着同学和先生们哭。

  跟同学们照完相,珍卿也是心潮起伏,想起江淹的那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这时候,三表叔过来跟她提议,叫杜太爷跟她多拍几张合影留念。

  杜太爷没怎么照过相,听说要照相,连忙摆着手直往后躲。

  袁妈和大田叔,就连忙推着他向前。

  珍卿也忽然意识到,他们这祖孙俩,一道生活这么多年,竟然从来没有合过影。

  杜太爷站在照相机前,就像被人逼着裸奔似的,臊臊搭搭,手足无措,直想拿袖子遮住脸。

  珍卿指着那镜头,跟杜太爷说对着镜头笑。还挽着他的胳膊,对镜头绽开了笑容。

  杜太爷却猛然甩开珍卿的胳膊,有点儿恼羞成怒似的,说:

  “大庭广众,你拉拉扯扯地干啥,你老老实实站着,别让人看见了笑话。”

  珍卿无力吐槽,这是亲爷爷和亲孙女,又不是不三不四的人。

  然后,他们俩都老老实实站着,拍了一张规规矩矩的合照。

  后来照片洗出来,才发现杜太爷,姿势也极不自然,他那笑容也很抽搐,就像被人拿枪逼着他,他笑不出,又不得不笑的样子。

  这一天,袁妈、老铜钮和大田叔,也都来了,跟他们也拍了合照。

  在教室里收拾完东西,珍卿正准备离校,潘玉美突然跳过来,往珍卿书包里塞了一封信。

  不等珍卿有点反应,潘玉美立刻兔子一样,从教室里蹿了出去,一溜烟儿跑不见了。

  珍卿想追上去都赶不及。

  作者有话说:

  那时候,有个小学文凭都很厉害了……

第26章 拒表白和升初中

  小学结业典礼之后, 珍卿从学校回到家里。

  杜太爷问完各种问题,她看着他回到北屋。

  她把门窗都关好了,才走到里屋, 打开潘玉美给的信。

  信封里面,只有一张黑白照片。

  照片上, 是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儿, 生着一张小长脸儿, 长得还算干净清秀, 眼睛里透着干净的欢喜和羞涩。

  这照片里的他, 穿着一件黑色皮袍,头上戴的是瓜皮帽,帽上镶了很大一块玉。脖子上挂着寄名锁, 腰上还坠了玉佩——不止一块。

  这照片显然是冬天照的。

  照片的背面,还写了四个字——珍卿惠存。

  这个男孩子,珍卿是认识的, 就是启明学校男班学生, 名字叫潘文绍, 今年还一块儿毕业来着。

  珍卿同班的潘玉美,是他的堂姐还是堂妹, 她没有搞清楚过——因为, 她压根没关注过这人。

  说起来,她跟潘文绍这个小伙子, 走对面都没对过眼儿, 连一句话都没有说过啊。

  这时给她一张他的照片, 傻子也晓得, 这个小伙子, 想跟她搞对象啊。

  可是为什么呢?就因为她成绩好?除了这一点, 讲良心话,她好像也没啥特别出色的地方啊。

  珍卿找到一盒火柴,把这张照片连信封,在洗笔的水盂里烧了。

  这种东西,当然不能留着,杜太爷要是翻出来,那恐怕是要打断腿的。

  烧完了照片,珍卿拿着镜子不停地照自己。

  她满打满算才十三岁半,其实还没有咋发育,就是胸前长出一个小蓓蕾。

  不是她妄自菲薄,她从小到大都瘦,现在就是个黄毛丫头,看不出有任何少女美感。

  当然,根据她爹妈的相貌,她预感她将来,至少也是一个小美女,不会长得太难看。

  然而现在,她的美貌都还暂存在基因中,还没有显现出来呢。

  潘文绍这个小伙子,怎么品味这么独特,偶尔照过几面,就发觉了她的内在美?

  潘文绍的学习成绩,也还不错,学校的优生榜上,也时不时能看到他。

  从相片上看他,这小孩儿气质温和,性格看起来也不错,但完全是一团孩子气。

  她并非一定要说,本土的适龄对象,她全部都看不上。

  但心理不够成熟的,真让人没有安全感,她最需要的,就是一个稳重的人,给她带来安全感。

  她思来想去,拿了一张笺纸,一个字也没有写,就把这张纸塞进信封,叫老铜钮送到潘家,交给潘玉美。

  希望这一对兄妹(或是姐弟?),能明白她的意思。

  这么一件新鲜事,珍卿把主角换成别人,在信里写给了杜爸爸。

  想看一看,能不能引起他的一点反应。——珍卿给杜爸写了那么多信,此人都不带回信的,真是可恶。

  她现在小学已经毕业,按照这里的学制,紧接着可以上初中,也可以上师范学校——将来出来当教师。

  还可以上实业学校,去学个一技之长,学完就能做工挣钱。

  但三表叔建议,她将来要是出去念大学,最好是继续读中学。

  而杜太爷觉得,叫孙女念实业学校,学点儿染织、缝纫啥的,未免太辛苦,也不符合财主家小姐的身份。

  珍卿自己也好逸恶劳,觉得技术工种在民国,好像还挺辛苦的,她就打了退堂鼓。

  做教师嘛,应该说是最好的选择。但好坏也不是绝对的。

  在后世,教师是很体面轻闲的工作,但这时代多少不大一样。

  男女平等的口号喊了多年,但女教员的薪水,比男□□的薪水还是低很多。

  而且,中国这样动乱,教育经费时常被挪用克扣。

  凡此种种,都让人不能不慎重考虑。所以,也不一定非要当教师。

  她毕竟才十四岁,还可以在上中学的过程中,琢磨有没有更合适的职业。

  因此,珍卿还是决定,在启明学校上三年初中,到了非得出去的时候,她再决定一个就业的方向。

  十四岁这年的暑假,玉琮的二叔,为庆祝珍卿小学结业,特意叫她去永陵市呆了大半个月。

  说是去游玩一番,叫她见见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