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116章

作者:老实头儿的春天 标签: 种田文 穿越重生

  所以,她也很少跟人说,她生日是啥啥时候,也从不提醒别人送礼物。

  来到谢公馆之后,也是胖妈偶尔问过一回,她才跟她说了。

  她生日就在昨天,明天就是亡母的忌日了。她循例还要写一封长长的信,交代这后半年的事,等明天烧给亡母,寄托思悼之情。

  发了一会儿呆,珍卿开始分杜三叔送的东西。

  送来的锡器都是茶壶茶杯,还有温酒器和茶叶罐,这些器皿再加上韶酒,她自己登记了一下,就交给秦管家处理。

  至于那些彩陶俑,大人们少分或不分,大房的三个孩子多分,这个可以亲手送,显得有点诚意。

  还有杜太爷给她寄的吃的,那些果子糕点之类,也分好了各自送去。

  现在其他人都不在家,连大房仨孩子也没下学,就只给吴大嫂送了一大份。

  不管吴大嫂看不看得上,反正心意是送到了。

  等到大房三个孩子下学,珍卿就开始挨门送彩陶俑了。

  珍卿觉得吴元礼年纪大些,打算送他一套武士俑,送两个小的是舞乐俑和仕女俑。

  吴仲礼和吴娇娇,真是俩小可爱,特别礼貌地表达感谢不说,还要回送她一点小玩意儿。

  而吴元礼看见珍卿送的陶俑,两眼放光,着实喜欢,却想一句话也不说,伸手就想夺过去。

  珍卿把送礼的手缩回来,冷笑一声:“你的礼数要是这样,就不配收我送的礼物。”说着,珍卿抱着武士俑,扭头就准备走。

  吴元礼咬唇沉默半晌,勉强说了一声:“多谢五姑姑。”

  珍卿就把那套武士俑丢给他,哼哼了两声说:“你要是讲文明有礼貌,做长辈的自然疼你,要不然——。”说着,珍卿溜达着回房去了。

  就听见吴元礼“砰”的一声,把房门重重地关上了。

  这小免崽子真欠捶,这么好的彩绘陶俑,真不想送给他,可是给了元礼和娇娇,不给他不像样子。

  晚饭之前,杜爸匆匆回到家里,在书房、卧房翻腾一会儿,好像要找的东西没找到。

  珍卿已经在饭桌上等开饭了。

  然后就听见杜教授,在外面跟秦管家说话,杜教授说他的一个同事,孩子没钱看病要死了,又有一个学生非常拮据,露宿街头窘迫得要自杀了……

  杜教授跟秦管家交代一声,从公账上支了三百块钱,然后就坐着黄包车匆匆出门。

  杜教授这一大趟话,坐在餐厅的人可是都听见了。

  这时餐厅里有大房的五口人,还有不省油的□□姐,她当时就瞥了珍卿一眼,倒是没有吭声。

  珍卿面上看着无事,心里其实也不痛快。

  杜教授找秦管家拿钱,看吴大哥一家人,还有□□姐的反应,显然是司空见惯了。

  经了餐厅里杜教授这一出,下午远堂侄子托付她的事,珍卿本来就有点勉强,现在更添了不愿意。

  这算什么呢?父女俩沾人家的光,拖着亲戚也来沾光吗?

  这天晚饭受了一点刺激,拿画好的《葫芦七子》第一部 分,一共六十四张画,全部翻看了一遍。

  她之前去惊华书局问过,这个投稿应征,可以先只投第一集 ——六十四张图很不了。

  她画这些画费了太多精力,生恐那个惊华书局保存不当,白瞎了她的功夫。

  后来再画画的时候,就买了复写纸,先用铅笔勾线的时候,把复写纸垫在底下,算是备了底稿。

  前面没有备底稿的,也费功夫重新备了一份。

  如今已经画完近三集,就是第一集 还在忙着备份底稿。

  她还是快点把备份做完,过两天,就把画稿送到惊华书局吧。

  这天晚上画画太专心,说送大家老家土产的事,珍卿给忘了个一干二净。

  她想得好好的,把下午分好的土特产分给他们,晚上却把这件事忘个一干二净。

  直到第二天晚上,珍卿才找到机会,把昨天下午分好的东西送给各人。

  就是陆三哥还没回来,听说三哥回来,珍卿等了一小时,才端着一盘睢县零食,敲门进了三哥房里。

  留声机里放着交响曲,听着挺耳熟的,就是想不起是啥曲子。

  过了片刻,陆三哥从他的卧房里出来,身上穿着灰蓝格的棉浴袍,正拿着毛巾擦头发,跟她说:“傻站着做甚,快坐下。”

  珍卿本在想着照相机的事,不免一时失神。三哥一唤醒了她,她赶紧把捧盒搬过去,放在小厅的圆桌上,说:

  “三哥,这是我祖父捎来的点心果子,是北方的风味,三哥尝尝吧。”

  陆三哥走过来,看珍卿把捧盒揭开,里面放了各色的北方小食。

  珍卿给他介绍说:“这是麻花儿,这是油炸棍儿,还有油炸撒子、一口酥、柿饼子,还有——这是香菇酱和牛肉酱,都是师娘给我的。我以前在她家里,最爱吃这个些酱。没有你们江平的点心细致,三哥,你随意吧。”

  陆浩云把毛巾放一边,撩一下长裕袍,在桌前坐下,看了珍卿一眼笑了,摸摸她脑袋说:“多谢你费心想着我。”神情温温煦煦的,特别柔和。

  珍卿脑海里,就蹦出一些歌声:喜欢看你的嘴角,喜欢看你的眉梢,白云挂在那蓝天,像你的微笑。

  珍卿下意识关注下自己心脏,她又开始心律不齐了。

  陆浩云扫了扫捧盒里的东西,多是油炸类的面食,跟平常吃的南方糕点确实不同。

  他把各种都尝了一下,算是很给面子了,然后他就拍拍手,笑着问珍卿:“还不错,你们禹州,把点心都叫果子?小时候爱吃这些?”

  珍卿点点头,说是“都习惯叫果子”,又摇头说:“我小时候,最爱吃花生糕和莲花酥,还有兔肉、烧鸡。可是这些都不经放,从火车上带来味道就败了。”

  陆浩云顿时好笑不已,亏他把这些油点心都吃一遍,还要勉强装作喜欢,原来竟然是她不爱吃的。

  他用劲儿揉揉她脑袋,说:“原来你给三哥的,是你不爱的,怪道三哥吃得不对呢。”

  珍卿知道他是开玩笑,不是有意责备,反而是一种随意的亲近。

  而且陆三哥说完话,就拿起水壶倒水喝,猜他吃那些果子,吃得又干又腻。

  珍卿咧开嘴笑,说:“好不好吃,都得送给三哥尝尝,三哥知道它不好吃,以后在外面看见它,就可以避开不吃它了。”

  陆浩云莞尔一笑,说:“难得你想得长远,哥哥谢过你的好意。”

  作者有话说:

  非常感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但确实身心俱疲,最多保证不断更,暂时没办法加更。

  但是等度过这一段,加更以后会有的……

第78章 惊华书局投画稿

  上回说到, 三哥虽不爱吃那些油果子,倒还是很捧场地吃了不和。

  三哥还说谢谢珍卿的好意。

  珍卿见他头发也没吹干,虽说房里有暖气, 还是不能打扰三哥太久。

  她垂眸想了一想,赶紧叫了声“三哥”, 声音显得有些急促。

  陆浩云听见这一声, 诧异地回头问她:“什么事?”

  珍卿看着三哥, 问:“如果有一个人, 跟你没甚交情, 不太熟悉,却要给你送贵礼,你会收吗?”

  陆浩云喝完水, 重新回来坐下,听见珍卿这个问题,不由心思一动, 稍一思索, 就知道她说的是谁了。

  跟他们两兄妹有关系, 能劳动小五来说话的,也不过是她那个侄子杜远堂。

  而且陆浩云昨天也听佣人说, 一个叫杜远堂的人来过, 是小妹招待得他。

  珍卿看他漫不经心,但态度还很和蔼, 没显得冷漠或反感, 不由松了一口气。

  帮人做这种事, 真的太讨厌了。

  陆浩云阅人无数, 小丫头的紧张不安, 他哪能看不出来呢。

  他原本觉得, 杜远堂这人虽市侩,难得还算乖觉,没想到这么不知所谓。

  杜远堂大概以为,托小五转送东西给他,在同一个屋檐下,不过是举手之劳。

  但他想不到的是,小五是个聪明的姑娘,聪明人更容易敏感。

  更何况对小妹来说,受人恩惠不一定是占便宜,而很可能是负担。因为她总想着怎么还给人家。

  心里转过的这些心思,陆浩云面上一丝不露。

  他笑着跟珍卿说:

  “生意场上拉拢关系,最平常的就是送礼。是不是要收他的礼,不在乎熟不熟,近不近,只要不是杀人犯、亡命徒,礼物收下也无妨,不喜欢转送别人就是。”

  珍卿想了一想,老实跟三哥说道:“三哥,我侄子杜远堂,说你帮了他一个小忙,托我转送一架法国照相机。”

  说着,她猛然站起身,说:“三哥,你等你一下。”

  陆浩云看她蹭蹭蹭,开门又出去了,不到两分钟就小跑回来,她跑过来,把一个皮匣子,摆放在他面前。

  陆浩云看着那皮匣子,也没有打开看它。只是拿到一边收放在柜子里了。

  他回头见珍卿站在一边,黑黑的眼睛里,藏着一点不安似的。就听见她说:“三哥,我先回了,你把头发弄干,别着凉了。”

  陆浩云一两步走回来,揽着珍卿在大沙发上坐,说:“头发不妨事,你别忙着走,陪三哥说说话。”

  珍卿离三哥近的时候,心思总是有些浮动的。

  陆三哥笑着问珍卿:“听说,你在杜家族里辈分大,好多看着你长大的人,都是你的小辈人。你这个远堂侄子,也是看你长大的?”

  珍卿头摇得拨浪鼓似的:

  “远堂三侄子,一直在外省,我从有记忆起,不记得见过他。

  “我今年来海宁,到永陵市赶火车,才是头一回见他。

  “不过,他待我特别周到,跟他父亲和大哥、二哥一样,都很热肠细心,他老婆也很好。”

  陆浩云眸光一动,给珍卿倒了杯热水,说:“原来是这样,你跟他们倒是走得近。”

  珍卿抱起水杯,说:“玉琮他爷爷杜向渊——就是杜远堂的爹,是我太爷的嫡重孙。

  “我祖父是太爷的小儿子,我太奶五十二岁才生他。玉琮他爷爷,跟我祖父差三辈,年龄却差不多。我们祖孙这些年,多亏他们家照应。”

  陆三哥问:“玉琮是谁?”

  珍卿就有点窘了,她竟然忘了,三哥不知道玉琮是谁。提起向渊哥就说成玉琮他爷爷。

  她赶紧解释道:“他是我堂兄杜向渊的孙子,玉琮他爹是长子,玉琮一家,都在庄上服侍长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