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爹全家是皇帝 第23章

作者:文理风 标签: 穿越重生

  李府全体上下,好像就没有一个学习好的。

  啊不,好像还有一个,李从审,这个学习好。

  可人家压根不是李府教出来的。

  所以李府的教育,真是一塌糊涂!

  林从叹了一口气,对于一个曾经的老师,没有比见到学生都不爱学习更糟糕的事了,而现在更糟糕的是,他可能要在很长时间内,面对一对一教学。

  天呐,这是什么惨痛的事实啊!

  没有办法,林从只好硬着头皮适应。

  好在药纵之不是那种很严厉的老师,也不是很盯着他,甚至只是自己教自己的,倒让林从压力大减。

  这更证明林从的猜想,药纵之确实没认真把他当学生。

  不过药纵之虽然把林从只是当来打酱油的,但是该教的还是在按部就班的教,第一天下午,药纵之就领着林从读了三句论语,并且拿了只小毛笔,教了林从描红。

  描红的内容也很简单,就是一本标准的正楷字帖,字也非常简单,是“一”“山”之类的简单字,显然是给初学幼童描红的。

  林从学得很快,其实他倒是想过假装幼童,慢点学,可问题是这个实在太简单,当初他娘只是讲两天,他还能糊弄糊弄,但现在是天天学,真要天天装不会,也太无聊了。

  所以药纵之很快就发现,自己刚收的这个学生,好像很聪明。论语一教就会读,也能理解,描红虽然不大好,可也很认真地在描,并且每次描都在进步。

  药纵之不由迷惑了,李府这个知识荒漠,难道要开始长苗了不成?

  很快药纵之就想到林从不是自家将军亲生的,人家的亲生父亲是刘鄩,好像是个很出名的儒将,药纵之顿时松了一口气,他就说嘛。

  不过见到林从如此认真地学习,药纵之倒也稍微上了点心。

  ……

  几日后

  “论语今天学完了,我们等会接着学什么呢?”药纵之看着旁边书架上的九经,纠结不定。

  座位上,林从偷偷打了个哈欠,纠结自己是不是要先偷偷睡一会。

  做了药纵之几天学生,林从算是把他家先生看明白了。

  做学问,还可以,虽然算不是什么知名大儒,不过大概看得书很多,知识很渊博,平时上课时不时就来个引经据典,写文章也是不错,偶尔一时兴起,就动笔作个诗啥的。

  可仅限于做学问,其他的,他这个老师绝对是一塌糊涂。

  人情世故,几乎不懂,处理政务,一点不会,林从前两天一时兴起,话赶话问了他家先生一个比较简单的案子,结果他家先生听了支支吾吾,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而且除此之外,他家先生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遇事犹豫不决。

  就拿现在他学完论语,应该学下一本,可他家先生站在书架前一炷香了,愣是还没下决定。

  林从无奈,只好开口,“先生,之前他们论语之后都学了什么,您拿给我不就行了。”

  “可之前的小郎君都只读了论语啊!”药纵之背对着林从,纠结地看着书架,很是委屈地说。

  林从顿时绝倒!

  感情府里所有孩子,识字程度都不超过一本论语。

  林从干脆直接趴下,去梦周公了。

  就在林从似梦非梦,似醒非醒,不知道睡了多久,突然听到药纵之兴奋地说:“林儿,咱们来学春秋三传吧!”

  林从猛地惊醒,脱口而出,“好!”

  然后林从就看到药纵之捧着三卷厚厚的书兴奋过来,三卷之厚,药纵之抱着都有点费劲。

  林从目瞪口呆看着三个大厚卷轴,“不是春秋三传么?怎么三卷?”

  药纵之不明所以,“当然是三卷,春秋三传是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的合称,当然是三卷。”

  林从:所以说春秋其实是三本书!!

  看着厚厚的三卷,林从深觉得这不是他这么小的年龄能搞定的,就忙说:“先生,这个太难了,我还太小,咱们要不要选个别的?”

  “再选个别的,这个是先生好不容易才挑的。”药纵之很是为难。

  林从表示我知道你挑了半天才挑出来的,可这真是太厚了,还是另换一卷书吧!

  药纵之想了想觉得也有道理,就勉为其难拿回去重新挑选。

  又挑了不知多久,药纵之再次兴奋拿回来一卷,林从打开一看,当场差点晕倒。

  上面赫然是《易》!

  易!好家伙,他家先生这是怎么想的,这种高深到后世都是未解之谜的书,是他这个小孩能学的,就算他不是小孩,也学不了啊!

  而且让他一个搞物理的去学玄学,真的没问题吗,他真的能听懂吗?

  林从顿时头大,只好说:“先生,这个也不是学生这个年龄能学的吧!”

  “怎么会,易乃九经之首,设教之书,很适合启蒙的。”

  “真的么?”

  “真的,很多世家都用易启蒙。”药纵之信誓旦旦的说。

  林从却不信,易在他眼中已经是玄学的代表,他才不信他能轻松学会呢,于是林从请求他家先生再换一卷,可药纵之挑了两次好不容易才挑出来,实在不想再费脑子再挑一次,就非常坚持要教这个。

  林从无奈,只好硬着头皮展来卷轴,然后一眼就看到上面非常熟悉的一句: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林从:……大概也许好像……还可以……

第29章 易经的正确使用方法!(一更)

  “第一卦 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

  乾:元, 亨,利,贞。

  初九:潜龙, 勿用。

  九二:见龙再田, 利见大人。

  九三:君子终日乾乾, 夕惕若, 厉无咎。

  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

  上九:亢龙有悔。

  用九:见群龙无首, 吉。”

  林从捧着书卷, 认真读着。

  要问一个物理专业的在古代学玄学是什么感觉,林从可以用三天的学习真诚的告诉你:

  完全没有任何感觉!

  林从在学之前一直不大明白《易》为什么是九经之首, 设教之书, 更想不通为什么世家会用《易》这么高深的教材启蒙, 孩子能听懂么, 可等他家先生一教, 林从才明白:

  人家压根就没指望你听懂, 人家只是拿来让你认字而已!

  也就是说, 像林从读的第一句,“乾 乾为天 乾上乾下”人家只是为了让幼儿认识“乾”“为”“天”“上”“下”五个字, 知道这五个字怎么读,知道这个字怎么写,至于这句话什么意思,抱歉, 先生压根不教。

  所以说, 世家用《易》给孩子启蒙, 只是把《易》当成汉字表。

  那既然只是把它当成汉字表, 那么用《百家姓》《千字文》和用《易》有区别吗?

  没区别啊!

  所以只要它是字,并且念起来朗朗上口,更有利于孩子记忆就行。

  就例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念起来是不是很押韵很朗朗上口。

  那这就够了!

  而至于世家为什么喜欢用《易》而不是《千字文》来教孩子认字,林从这几日也想明白了,一方面是《易》有六千多字,比《千字文》字多,容量更大,二是如今科举考九经,易是科考内容,那既然识字哪本都行,那干嘛不选本科举考的,现在不仅能识字,还能把内容背下来,等到大了再由老师教内容的意思,准备科考,岂不是更方便。

  如此一来,《易》自然成为各世家启蒙的首选。

  其实这种教学方法,鲁迅的先生,就干过,鲁迅的先生就给鲁迅讲了,“不求甚解”者,就是不去看注解,而只读本文的意思。(你只识字,别管意思,其他的,等长大再想)这事还被鲁迅他老人家写在书里。

  而这种方法,其实也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教学方式。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教学,其实还和语文这个学科有关。

  语文,是所有科目中分层最不明显的科目。

  在高中,曾有个打趣的说法,说高中语文老师是所有学科老师最难干的,也是最轻松干的。

  因为语文老师再努力,学生的语文也很难考到130,语文老师再摸鱼,学生的语文也不一定掉下100。

  再例如林从学校的早年一次月考,月考是高一高二一起考,题也各自组长出的,由于只是小考,试卷也很不规范,只写了《语文月考试题》,结果试卷印刷出来,高一高二抱错了,开考半个小时,居然没有一个学生发现,一直等到做到古诗词填空题,高一的许多学生才一脸茫然地发现这十个空都没背过,众人才发现两个年级抱错试卷。

  而此前半个小时,高一做高二的语文题,高二做高一的语文题,丝毫没有任何不适。

  所以说和数学、物理这种模块清楚,依次进行的理科相比,语文这种学科,它是就这些内容,但它可以简单,也可以学得更深,研究的更明白。

  就像这《易》,小孩子时可以当启蒙书,用来识字,大一点可以学注释,进行理解,用来考科举,如果学得很精,也可以用来

  占卜。

  端得看你什么时候学,怎么用。

  想明白这点,林从对启蒙用《易》也很快接受,毕竟不就是个识字本么,用啥不是用!

  林从读了几遍,很快就会背,就拿着书走到药纵之身边,把书递给他,然后把刚才读的一段背下来。

  流利的背完,林从看到他家先生满意地点点头,“不错,已经会背,那今天剩下的时辰,你把背的这些抄写十遍,明天一早交给我。”

  “是。”林从应下,就拿着书回到自己座位上,打开砚台,开始研墨,准备等下抄写用。

  药纵之看到林从开始抄书,知道林从虽然年纪小,但能坐的住,用不着看着,就起身溜达去了隔壁,去接着看书了。

  于是屋里只剩下林从一个人。

  林从研好墨,开始抄写刚刚背的那段。

  林从抄的很认真,先是照着写了两遍,又默写了三遍,保证记牢了,就开始悠闲地练字。

  静谧的屋里,只有林从毛笔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