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爹全家是皇帝 第142章

作者:文理风 标签: 穿越重生

  林从叹了一口气,“我听说大哥在宿州做团练使时,跟人家起了口角,后来就不愿意出征,再后来就因丁忧回了这,可是因为别人捧高踩低?”

  郭从义叹了口气,“捧高踩低也是人之常情,我不想再提。”

  “大哥不想再提,可能甘心么,您是武将,虽然一时虎落平阳,可您终究是虎,您难道像猫一样窝在这里?”

  郭从义却反问,“我这身份,难道还有人敢起复,不怕忌讳?”

  “谁说没人敢,要是大哥愿意,不嫌我这庙小,我军中正缺一都虞侯,不知大哥可愿意屈就?”林从笑着说。

  郭从义看着林从,垂下眼,“你的好意我心领了,只是我这身份,拖累你了。”

  林从立刻说:“怎么会拖累呢,如今河东在边关的第一线,契丹是不是来骚扰,正缺大哥这样的良将,大哥若愿意来,我立刻禀明朝廷,起复大哥到我军中。”

  “可是……”郭从义犹豫。

  林从直接抓着郭从义,“大哥,男子汉大丈夫,怎么能瞻前顾后,犹犹豫豫呢,再说大哥您一身武艺,除了当武将别的也没什么能干啊,难道大哥您愿意就此隐居,躬耕田间。”

  郭从义有些松动,其实要不是无奈,谁甘心待在家里无所事事。

  只是,郭从义犹豫,他实在不想再出去被人议论。

  林从自然知道郭从义忧虑什么,就说道:“大哥,人都是欺软怕硬的,你弱了,别人会欺你,会对你曾做过庄宗养子的事说三道四,可你要强了,别人见你只会说一句,不愧是昔日庄宗养子。”

  郭从义怔住。

  良久,郭从义回过神,看着试探地问:“你刚刚说是都虞侯?”

  林从忙说:“只是小弟手中只能拿出都虞侯,再高了,得从朝廷讨要,可等大哥立了战功,还愁朝廷没有封赏吗?”

  郭从义听了,忙说:“我都赋闲几年了,如今又已改朝换代,昔日战功也不作数了,都虞侯已经不错了。”

  林从立刻开心地说:“大哥这是答应了?”

  郭从义起身,抱拳,“末将见过留守。”

  *

  林从和郭威把河东的军籍翻了个遍,终于扒拉又扒拉出几个像郭从义这样的要么因为身份,要么因为种种其他原因赋闲在家又打仗不错的将领。

  算是好歹先填上了河东军将领空缺的坑。

  林从松了一口气,心道这下军中将领总算不断层了。

  这时林从也发现河东难得的一个好处,就是因为是晋军的老家,虽然被褥了很多遍,但好歹做为昔日晋军将领的摇篮,总能有几个苗被留下。

  处理好军中将领的事,林从就开始处理河东民生的问题。

  河东虽然名声在外,但由于他在边关,用中原老百姓一句话,这就是个苦寒之地,所以河东的经济真的很一般。

  而且由于靠近边关,关外又是契丹,不但得经常出税收供养抵御契丹的河东军,还常被契丹劫掠,更是雪上加霜。

  所以河东的财政常年赤字,经常要靠朝廷调拨钱粮。

  这也是当年李从珂在位时,刘延朗断了河东的国库,石敬瑭那么恨的原因。

  实在是河东作为一个既要抵御契丹,又要被经常掠夺的藩镇,太不容易,刘延朗断了河东国库支援,和逼河东去死没什么区别。

  林从之前接任北京留守,就有留在河东,顺势做河东节度使的想法,等见过郭从义,他这种想法更强烈。

  李存勖帐下那么多名将,李存勖死后,为什么年长那一批受影响不大,年幼那一批像郭从义却如此坎坷,说到底,就是因为李存勖死时,王晏球这样的,已经做到藩镇节度使,有底气有实力,谁当皇帝,都得笼络他们,受影响自然小,而郭从义这种年轻的,还不曾有自己的地盘,自然是想被怎么拿捏怎么拿捏。

  而林从,如今的指望是他大姐夫石敬瑭,可石敬瑭之后,他就都不熟了,所以要想以后不被人所制,他必须在下一任皇帝上位前,做到河东节度使,并且让河东有一定自制能力,不受朝廷辖制。

  有了这个打算,林从就对河东开始改革起来。

  不过相比之前的大刀阔斧,这次改革林从却温和的多。

  林从跟冯道学习时,他家先生曾说过,改革这事,不能急,得徐徐图之,否则越急受阻力越大,反而力气都用在对抗反对上了。

  所以林从第一步,对河东的要求,就是休养生息。

  河东作为以前晋军的老家,因为晋梁对峙,需要军费很多,所以常年赋税不轻,而等晋军得了天下,河东虽然减免赋税,不过因为常年作为边关,也存不下什么,再加上经常得征劳役。

  所以林从在处理好军队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河东各州县下令,农忙时间,除非契丹来袭,转运粮草,各衙门禁止随意征调劳役,妨碍生产。

  一旦发现,州县长官降一级。

  很快,到了这年秋收,林从就在派人到各州县看着,其中一个县县衙在在秋收是征调劳役修县衙的院墙。

  林从得知后,当场撸了那个县令的官。

  自此,整个河东,没有敢在农忙时随意征调百姓干活,耽误生产的。

  除此之外,林从还在河东境内禁高利贷。

  百姓种地经常遇到年岁不好的时候,春天家中已经无粮播种,故常常向富人借粮食种地,从而就导致民间借贷一直风气很盛,从来催生高利贷,有的百姓借一次,最后甚至得还到五六倍,以至倾家荡产。

  所以林从规定,民间借贷,最多只能借一还二,当利钱还到超过本金时,就不可再收,如果一旦继续再继续要,放贷的,直接打杀。

  此规定一出,整个河东放高利贷的都缩了缩。

  毕竟在林从绝对兵力面前,放高利贷地头蛇也得盘着。

  同时林从还让柴荣预备出一些粮食每年春天用来借给百姓播种,但要求凭户籍实名登记,并且只能借十亩的粮种,这种借了等秋天还时只用多还三成。

  算是林从给百姓预备的低息,至于为什么只能借十亩,家里要有十亩以上良田的肯定有点家底。

  林从只是给他们应急,又不是让他们倒手出去赚高利贷。

  此政策一出,果然有不错的反响。

  除此之外,柴荣也很争气,林从把府衙钱粮交给他打理后,他不但雇人耕种了府衙的官田,还因为河东靠近边关,关外有契丹、室韦、吐蕃等一些外族部落,柴荣就用府衙的粮食和在晋阳收的粮食和他们交易,换取马匹羊只,然后再贩卖到中原,换取差价,再用来收购更多的粮食。

  几个月的时间,居然就填了府衙的亏空。

  这也是林从有底气在晋阳给百姓放低息梁种的原因。

  经过林从这一番与民休养生息,没两年,河东的民生明显好了起来,库房也开始丰盈了。

第178章 林从封河东节度使(二更) 关外的……

  关外的荒原上, 一队黑色的骑兵杀气腾腾的追着一群抱头逃窜的契丹骑兵。

  一直追到离晋阳百里,领头的青年将军一挥手,“穷寇莫追, 就到这吧!”

  “啊,将军, 我们正追的上瘾呢!”后面顿时一片哀嚎。

  领头的青年将军一瞪眼, “怎么,你们还打算追到契丹老巢去?”

  众将领顿时一片嗷嗷,不说话了。

  “好了,留守来不是特地告诉咱们, 咱们既要打的怕对方,让对方不敢秋收时来骚扰, 又不能扩大战争, 让契丹借机有机会发难,毕竟如今朝廷和契丹还有盟约。”领头的青年将军说。

  一些年轻的将领顿时不服气, 小声嘀咕,“可契丹也没少来劫掠啊!”

  “所以才让咱们来打跑他们, 并且威慑他们,而且, 你们也不想留守夹在朝廷和契丹难做不是么!”

  见将军搬出留守, 众人顿时息了火气, 都喜气洋洋地说,“那郭将军,你不让我们追,可得给留守说,不是我们不努力,是我们顾全大局, 可得让留守给我们多发点奖励!”

  青年将军正是郭从义,郭从义听了笑道:“你们这群臭小子,留守什么时候亏待你们了,发奖励从来论功行赏,从不克扣,好了,快回去吧,想必留守此次已经给你们准备好奖励了。”

  众将士一听,立马把刚才的那点不满丢了,欢快地拥着郭从义往回跑。

  郭从义笑着骂了一句,率领骑兵回城。

  回到城中,郭从义先把将士送回军营,就去了官衙。

  到了衙门,郭从义轻车熟路去了后堂,就看到后堂中主位上,一袭红衣锦袍林从正坐在案前处理公务。

  郭从义忍不住心里感慨,两年前,留守去他家时,还不过一青葱少年,他那时也不过是走投无路,才接了对方的招揽,可两年过去,这位在河东整军队、治民生,杀伐果断,不止在河东,甚至外面,都听得到他的名声。

  如今,谁还能把他只当成一个二十岁凭着皇帝宠信的皇亲国戚。

  林从看完一份文书,放下笑着说:“大哥来了,契丹那支骑兵撵走了?”

  “回留守,幸不辱命,已经把他们驱赶到关外百里之外。”郭从义抱拳回道。

  “这些日子晋阳秋收,关外契丹一些部落眼红的很,劳你和史将军轮流出城驱赶契丹骑兵,辛苦了。”

  郭从义忙说,“都是末将等本分,留守客气了,不过如今秋收已经接近结束,等过几天下了第一场雪,关口道路被大雪一封,契丹也应该消停了。”

  “是啊,再过些日子也就差不多行了,也不知阿荣那边税收收的怎么样了,等收完税,此次你们这些带兵的将士,统统有赏。”林从笑着说。

  郭从义听了高兴地说:“末将代将士们谢过留守!”

  还在说着,就听外面传来一道声音,“留守大人这嘴也张的真不客气,我们在那累死累活的看着收税,留守大人已经想着怎么花了。”

  柴荣和杨邠联袂而来,杨邠手里还抱着个厚厚的账册。

  林从看到两人却是脸上带笑,问:“收完了?”

  柴荣把杨邠手中的账册往林从案上一拍,“整个河东的税收都在这了。”

  林从直接翻开账册,看着上面的总和,顿时笑开了花,嘴上夸道:“不愧是阿荣和杨老,今年这税收,看着比去年又多了两成。”

  杨邠嘴比较笨,不大会说,只是说了一句,“多谢留守夸奖。”

  柴荣笑着说:“今年雨水不错,河东算是大丰收,不过也有劳留守你之前的与民休养生息,和雷霆手段,如今河东百姓也算缓过来。”

  林从笑道:“乱世当用重典,我之前打杀城中高利贷的,也是他们阴奉阳违,百姓债务在身,如何赶回家种地,好在如今看来很值。对了,你的茶叶弄的怎么样了。”

  柴荣一提起这事就来劲,“我之前和他们交易粮食,后来发现草原上因为大多以羊肉为食,没有青菜,可人又不能只吃肉,就贩卖了些茶叶和晒干的菜去,中原的茶饼在关外居然意外的好卖,我做了几次,营利可比之前粮食大多了,而且茶饼还轻便好带,比粮食好运多了。”

  林从听了点头,“既然赚钱,那你就放手去做,到时多换些马匹来。”

  柴荣点头,“留守放心,我晓得。”

  林从看了看外面,问柴荣,“你爹走了多久了?”

  郭威此次奉林从之命,代林从进京给皇帝石敬瑭献中秋贺礼,当然除了贺礼,还有一件更重要的事,就是给林从请封河东节度使。林从如今在河东已经两年了,干得也相当有政绩,是时候名正言顺做河东节度使了。

  柴荣算了一下,“如今已经离中秋过去半月有余,算时间约莫该回来。”

  正说着,外面就传来一阵动静,一个亲卫匆匆跑来,“留守,好消息,郭将军回来了。”

  话刚落,郭威声音就在随后响起,“好小子,明明该我先说,你怎么抢先了。”

  郭威从外面大步走进来,一进门,就朗声说,“恭喜使君,贺喜使君。”

  林从和屋里几人顿时大喜,林从也起身。

  郭威走上前拱手说道:“幸不辱命,陛下接了留守送的中秋贺礼,又知使君在河东的功绩,十分欣慰,当即下旨授使君河东节度使一职,宣旨的天使已经在路上,属下特地先回来禀报。”

  屋里众人顿时喜气洋洋,众人对林从道贺,“恭喜使君,升任节度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