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爹全家是皇帝 第128章

作者:文理风 标签: 穿越重生

  刘家大郎当初带着龙武军到了河东,李从珂不是让刘家大郎去赵延寿军中做监军么,刘家大郎哪里愿意,就找了借口,说他正在太行山行军,不方便过去,而刘家大郎为了做戏做全套,还真把龙武军拉去了太行山。

  结果从小在汴京长大的刘家大郎,带着龙武军,成功迷路了。

  后来李从珂天天借酒浇愁,石敬瑭忙着打仗,双方谁也没注意到这支军,也没见着这支军,一直等石敬瑭进了京,做了皇帝,忙完各种事,禁军来报,说少了一支禁军,石敬瑭才发现。

  京城十六支禁军,变成了十五支。

  要不是石敬瑭深知王贵太妃这位前夫的长子是什么能力,石敬瑭都以为刘家大郎带着禁军造反了。

  由于这支龙武军最后出现的地方是太行山,石敬瑭赶忙传令太行山周围的郡县派当地人寻找,结果后来有猎户发现了这支正在“荒野求生”的军队,这才把这支军队带出太行山。

  而林从,就是奉石敬瑭命,持诏书去劝刘家大郎投降,安抚龙武军的。

  刘家大郎带着龙武军在太行山找出路,完美错过了朝廷文武百官投降新朝的大部队,现在只能自己投降了。

  林从好笑,他大哥一小不小心混成了李从珂朝最后一位忠臣。

  这事还被他大姐夫石敬瑭很是笑了一阵,直说刘家大郎不愧是刘鄩的儿子,果然有其父的遗风。

  林从这才知道,他爹刘鄩当年也曾干过这事。

  当初是他爹刘鄩和李存勖对峙,他爹就想着虚晃一招,直捣老巢,具体做法是两方正在黄河边上打仗,他爹趁着李存勖没进攻的时候,偷偷带了军队出去,打算悄悄去进攻远在河东的晋阳,晋军的老家是晋阳,晋军的家眷都在晋阳,他要是拿下晋阳,晋军必然心神大乱,到时他就可以趁机打败李存勖。

  这一招,不可谓不毒。

  于是刘鄩就在自己营中绑了很多羊,在羊上插了旌旗,使营中保证还有人的假象,就带着兵悄悄去了晋阳。

  而李存勖开始几天也没发现,因为当时两军一直在对峙,经常十天半个月才打一次,直到李存勖又一次去看时发现对面军营居然有鸟落下,这才大惊,连忙进去一看,才知道刘鄩带兵已经去了他处。

  李存勖当时知道坏了,刘鄩肯定去了晋阳,于是李存勖率领晋军,日夜赶路,用了七天,行军千里,终于急行军回到晋阳,结果累的半死的李存勖抬头一看,晋阳好好的,一个梁军都没有。

  李存勖气得跳脚,还以为刘鄩在耍他。

  结果后来才探知,刘鄩确实一出营就往晋阳赶,可去河东得经过太行山脉,刘鄩进入太行山脉,就在连绵不绝的太行山中迷路了。

  李存勖到晋阳时,他还率大军在太行山找出路呢!

  不过当时因为刘鄩带的都是河南的兵,刘鄩自己也没在河东打过仗,迷路也情有可原,而如今刘家大郎却能带着龙武军,龙武军中还有不少河东人,居然也能迷路,这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本事。

  果然他大哥,干啥都行,唯独打仗这事,确实不能指望。

  林从从石敬瑭领了诏书,就带亲卫亲自去了太行山一趟。

  到了太行山脚下,就看到他大哥正领龙武军驻扎在这里。

  毕竟没有诏令,他也不能带大军随意回京。

  ……

  “大哥!”林从笑着从马上跳下来。

  刘家大郎迎上来,有些忐忑地问,“京中怎么样,新帝可有什么说法?”

  林从直接把诏令给他,“放心吧,陛下没说什么,反而嘉奖你见机行事。”

  刘家大郎看了看诏令,这才放心下来,顿时开心起来,对后面将士说:“快去摆香案,陛下有令,既往不咎,让咱们回京,官复原职。”

  众将士顿时欢呼起来,大家都喜气洋洋的,毕竟这可是涉及到朝代更迭,没看到诏书之前,大家都很忐忑。

  立刻有将军打开营门,忙着去准备香案。

  其他将士知道新帝不追究,也都放心下来,有心思跑到林从这,跟他这个旧主吐槽打趣。

  “将军,你不知道,刘将军信誓旦旦领着我们说要去太行山躲躲,结果一进去,就带着大家迷路了。”

  “将军,你不知道我们这个惨,漫山遍野都是树林,大家又搞不清在哪,还不知往哪走,又怕带的干粮不够,也不舍得吃,就一边打猎一边找路。”

  “这山林的野味都快被我们打干净了,林子中的野猪见我们都撒腿跑。”

  “兄弟们这个把月待在太行山游荡都快成野人了,幸亏有人来寻我们,要不大家现在还在里面转圈呢!”

  林从听了又是同情又是好笑,“大家这荒野求生还是真是精彩!”

  不过也幸亏这次兵不少,大家又装备精良,一大群进去虽然迷路,但人多势众,倒也没啥危险,要真是十几人二十几人,那可真是要出事了。

  刘家大郎倒是心态挺好,听到大家抱怨也不恼,还跟林从吐槽,“你说这太行山也邪乎,进来时还没觉得,一进来雾气就瞬间门变重,雾浓的地方,都看不到路,周围还都是绵延的山脉,方圆几十里都是,压根就没法知道自己在哪。”

  林从笑着安慰:“山中行军本来就危险,何况是太行山,兵书有云,山中行军,非熟路不走,就是这个道理。不是本地人,万万不能随意行军。否则很容易迷路。这亏得是太行山,要是南方山林,说不定还有瘴气,大哥以后再行军,遇到山脉山林,万万要小心。”

  刘家大郎忙摆摆手,“我以后可不随便领兵出来了,太危险了……”

  林从笑了笑,有这一出,朝廷也大概不敢让他大哥随便领兵了。

  林从和他大哥一起进军营,集结好将士,然后林从在香案前宣读诏书,众将士听说朝廷既往不咎,顿时高兴地欢呼起来。

  等林从读完,众人三呼万岁,算是跟着归降新朝了。

  于是,换了新朝编制的龙武军,跟着林从浩浩荡荡回京了。

第160章 范延光要反 林从带着龙武军回到京……

  林从带着龙武军回到京城时, 就已经临近过年了。

  石敬瑭攻进洛阳是十一月,虽然今年实际上前十一个月是李从珂的,最后这个月才是石敬瑭的, 可因为石敬瑭一点也不想用李从珂的年号, 直接改元, 所以今年是天福元年,是石敬瑭登基的第一年。

  作为新帝登基的第一年, 自然是要办的红火些。

  所以整个京城张灯结彩, 而石敬瑭也赶在朝廷封笔前, 又赏了一波老臣, 和分封了一波皇子。

  像南方十国那些国主,石敬瑭都重新给封了一遍王。

  像南唐、吴越,虽然南唐的徐知诰、吴越钱元瓘在自己的南唐、吴越其实已经和皇帝无异, 但由于实力不够,几位也比较清醒,都只称国主,而每次中原皇帝更迭, 新帝登基,对方也很积极前来道贺,顺便来讨封, 有长江隔着, 中原也够不着他们, 所以新帝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不要钱的齐王、越王满天撒, 该给的直接给。

  反正不过一旦诏书一份宝册。

  而除此之外, 朝中老臣例如冯道范延光这些,石敬瑭也是普遍施恩了一遍,不过冯道除了这些虚封, 还兼了一个盐铁转运等使。

  石敬瑭算是把朝政和国库财政一股脑交给冯道了。

  而除此之外,石敬瑭还追封和加封了一波皇子皇侄,之前石敬瑭在河东起义时,李从珂把石敬瑭在京的弟弟和长子都杀了,两人原来在京城任职,石敬瑭登基后,悲痛异常,除了厚葬外,这次都进行了追封。

  而现在石敬瑭就还剩两个儿子了,一个是十九岁的老二石重信,一个是十八岁的老三石重乂,此次石敬瑭册封老二为河阳三城节度使,而老三册封左骁卫上将军。

  又给群臣赏了过年的节费。

  如此,算是人人有份,皆大欢喜。

  整个新年,京城一片喜气洋洋。

  只是有高兴的地方,就有不高兴地地方,远在魏博的范延光,此时接到京城册封,却是大过年的没一点高兴。

  范延光此次获得的封赏还真不少,石敬瑭登基后,不仅给他加封了国公,此次还赏了食邑,在一众老臣中也算是厚的,可即便如此,范延光却并不满足。

  因为,他可是差点当了国丈的人啊!

  范延光当初从枢密使到魏博任节度使时,李从珂定了范延光女儿作为自己儿子李重美的王妃,而李重美在他大哥去世后,已经是李从珂唯一的儿子,所以是铁板钉钉的下一任太子。

  所以和满腹抱怨的赵延寿不同,范延光从枢密院退出来退的挺开心的,毕竟自己闺女是下一任皇后,自己闺女只要生出嫡子,再下一任皇帝就是自己家的血脉,这可是家族的百年大计啊!

  结果,现在石敬瑭上位了。

  自己的闺女还没嫁过去太子妃之位就没了,更别提皇后了。

  范延光怎么能不难受。

  而且范延光当时因为受不了这个落差,在其他朝臣都争先恐后向新帝石敬瑭投降时,他居然因为难受慢了一步,等回到魏博,范延光就有些不安,担心石敬瑭是不是会不满,再想到自己和李从珂差点成儿女亲家,石敬瑭会不会忌惮自己,越想越惶恐越想越不安。

  范延光于是便开始有了些小动作,而正巧这时,范延光做了一个梦。

  梦到一条大蛇从肚脐眼进入腹内,钻进了一半又被扯出来,范延光不解,就派人叫来自己一直十分信任的术士张生。

  张生原来在范延光微末时,曾给范延光算过命,说他以后会大富大贵,后来范延光发际后,就把张生弄到自己麾下,十分信任。

  遇到事情,就找张生算算,这些年来,突然十分灵验。

  于是这次自然也不例外。

  张生听完范延光说的梦境,抚着胡子说:“蛇,龙类也,入腹内,王者之兆也。”①

  范延光听后大喜,顿时开始有了别的心思。

  *

  太妃宫

  林从一身盔甲回来,王氏正在屋里吃着冰镇的果子,看到林从回来,忙对环儿说:“快把郎君盔甲脱了,这大热的天,可别中了暑气。”

  环儿过来帮林从解了盔甲,林从走过来坐下,王氏挑了个果子给林从,有些心疼地说:“这日子渐渐热起来,我儿天天要巡视宫里宫外,也太辛苦了。”

  林从咬了一口果子,笑着说:“这有什么辛苦的,您不觉得儿子穿着盔甲带着一群人很帅么,人家汉光武帝都说‘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儿子这可是正了八经的执金吾,还是执金吾的头头,这是多少男儿的梦想。”

  “油嘴滑舌!”王氏笑着骂一句,“不过你也要当心身子,前些日子天气不冷不热还好,过些日子天越来越热,可小心暑气。”

  “放心,娘,我省得。”

  王氏看着林从吃着果子,问道:“听说陛下打算打算巡幸汴京?”

  林从点点头,“是啊,马上就到四月,麦子快熟了,这一波夏税得运到京城,填京城的空缺,可汴京到洛阳的漕运不行,陛下刚刚登基,又不好征太多的劳役,劳民伤财,所以就打算仿昔日爹爹时,带百官巡幸汴京,汴京是京杭的交汇,漕运发达,可省民力。”

  林从凑进王氏,“不过这是对外的说法,听说魏博的范延光要反,汴京离魏博不过几百里,骑兵一日就到,陛下也是为了防范于未然。”

  王氏唬了一跳,“老范怎么要反?”

  王氏昔日和范延光共事,一直觉得范延光人还不错。

  “谁知道他怎么想的,你说他这个年纪了,快六十了,又是魏博节度使,魏博是天下数一数二的富镇,居然还想反,也不知道他是被人下了降头了还是怎么了,不过大概是不甘自己没当成国丈吧!”林从也很无语。

  王氏听了也有些恨铁不成钢,“老范年轻时顶精明的一个人,知进退,有谋略,这怎么几年不见,糊涂成这样,不过是一女儿没当成太子妃,可他如今这身份地位,再高还能高到哪里去,居然也不为一家老小着想。”

  “谁知道么,大概真是年纪大了人就糊涂了吧!”林从对范延光的事也很噫嘘。

  王氏突然想到什么,拉着林从,“那陛下去汴京,你是不是也得跟着随驾?”

  “儿子身为宫中宿卫,右威卫,皇帝近侍军,自然要跟着随驾。”

  王氏顿时担心起来,“汴京离魏博那么近,就隔个黄河,你去了万一范延光真造反,岂不是危险。”

  “娘你放心,我是跟着皇帝的,是最安全的,要是我再不安全,那也就是整个朝廷都没了,那时就是逃命了,在哪还不一样。”林从笑着安慰王氏。

  林从对于这段历史并不是很清楚,甚至连范延光怎么反的都不清楚,毕竟当初看历史时,一看石敬瑭,大概就只会注意到割燕云十六州了,谁知道他当皇帝其他还干了什么事,发生了什么事,好在林从虽然不清楚范延光真造反结局是什么,不过林从记得石敬瑭当了七年皇帝,石敬瑭后面继位的是石重贵。

  既然如此,那范延光造反,肯定是没成功,所以虽然石敬瑭和朝中重臣都对范延光要反挺重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