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强爽之重回十五岁 第37章

作者:近瑶台 标签: 穿越重生

  这里所说的重点中学,指的是每年能向清北送去大量人才的学校,毕竟,能稳定提供生源的学校,清华和北大才会愿意相应地给出一些特殊对待。

  而三中每年不论是走竞赛自主招生,还是走高考路线,最后考上清北的人数加起来都能稳定在四五十人左右——每年全省最终上清北的学生总共也不到二百人。

  三中这一所学校就能抢走全省超过四分之一的清北名额,更别说它还经常包揽全省文理科状元和总分前十的尖子生。它理所当然的成为清华和北大重点关注的学校,从高一到高三年级前五十的学生基本都记录在招生组老师紧密关注的档案里。

  清北的招生组的老师们对三中既满意又放心,大手一挥,每年分给三中的冬令营和夏令营的名额不少,基本上说到了“实验班的学生只要报名了都能拿到参加的资格”的程度,这让其他学校眼红的不行。

  不过,三中的实力摆在那里,他们也只能捶胸顿足,暗自叹气。

  实验班的学生们基本上都已经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所以谭娜通知完这个事情之后,就各自去拿报名表填好申请——

  能考上实验班的尖子生们大部分都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的规划,比如想考什么大学,大致对什么方向感兴趣,所以他们很快就填好报名表交给谭娜。

  但是林桐和他们不一样。实验班对上辈子的她来说,是前进的方向和目标,她这一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一些小小的运气才进入实验班。

  不论是上辈子还是这辈子,对于未来,她都没有什么具体的规划和安排,完全是走一步看一步,初中的时候亲戚们问她想上什么大学,她也只是回答“看高考成绩,能上什么大学就读什么大学。”

  不过,如果要让她在清华还是北大中选择一所学校申请夏令营,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北大。

  这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考上北大,读中文系,在未名湖旁与博雅塔下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她从谭娜那拿了一张北大夏令营的报名表,拧开笔盖,用黑笔填好自己的信息,检查无误后再交给老师。她对暑假的生活更加期待了,北京,北大,这几乎是她上辈子想都不敢想的事情,没想到这么快就像一个大馅饼一样砸在她的头上。

  宋可莹拿着自己的报名表在教室里像小蜜蜂一样转来转去,她在打探大家是报名清华的夏令营还是北大的。她刚好转了一圈回到林桐的位置边上,问她:“桐桐,你报的是哪个学校的?”

  “北大的。”

  宋可莹大大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喜悦,她的好朋友林桐申请的是北大的夏令营,她向爸妈解释的理由似乎又多了一条。

  她说:“太好了!那我也报北大的!这样就有一群认识的人一起去啦!”

  林桐问道:“一群认识的人?还有哪些人报名北大的夏令营啊?”林桐在班上能称之为“熟识”的人其实不多,有好一部分同学她只能说是点头之交的关系。

  “冯扬和谈神他们啊,还有你认识的之前参加过知识竞赛的徐松……”宋可莹有点激动,掰着手指数给林桐看。

  “冯扬和谈神……?”林桐忍不住开口问道。

  “谈神不是学数竞嘛,他最后肯定上北大数院啊,然后冯扬学化竞,最后大概率也是读北大化院。所以他们俩肯定都报北大的夏令营。”宋可莹解释道。

  “我刚才在教室里转了一圈,咱们班有一半左右的人报北大吧……基本上报北大和清华的人数对半分吧。”

  “桐桐你报的北大,那咱们俩到时候就可以住在一起啦!”

  宋可莹说了一连串的话——说实话,她现在已经没有心思学习了,她就想暑假快点到来,然后和同学们一起快快乐乐地去北京,去北大!

  教室里也闹哄哄的,同学们都在找报了同一所学校的人,七嘴八舌地讨论自己知道的小道消息,聊一聊暑假去清华或者北大之后要干什么。

  有一些人之前去北京旅游的时候和父母已经去过清华和北大了,此时就颇有优越感地在和身边的同学分享他们觉得学校里必须要打卡的一些景点——好像现在早已经到了暑假,而他们明天就要坐上到北京的航班,踏入清华北大的大门,参加暑期学堂了!

第76章 尝试写短篇小说

  床头柜上的手机准时在六点的时候响起,林桐迷迷糊糊地睁开眼,一只手向右探摸到手机,然后拿到面前摁亮,是闹钟。

  单手把闹钟划去,啪一下抛在盖着的薄被子上。今天是周六,不用起那么早。

  但已经有阳光透过薄薄的纱帘照进房间里来了,窗外也有鸟鸣声低唱。林桐右手盖在眼皮上,稍微遮住一些刺眼的阳光。

  转眼间春意消退,初夏在不知不觉间到来。

  而夏日的天亮的总是那么快,像是急匆匆地把人们从床上叫起,催促他们开启崭新的一天。

  房间里又安静了好一会。

  林桐把右手从眼皮处移开,缓缓睁开眼睛。掀开被子下床,站着伸一个大大的懒腰,短袖睡衣因为伸展的动作上缩,露出一截盈盈可握的细腰,其间隐隐可见马甲线。

  她走出房间,对面林爸林妈的房间还是一片寂静,他们还在睡觉。

  拿着杯子接一大杯温开水,然后倚在卧室的书桌边一口一口慢悠悠地喝完。

  周末的早晨永远都是那么惬意,不用着急忙慌地赶去上学,也不用忙着调动脑细胞,把全身的精力投入学习中,她可以静静地享受一时半会的宁静——虽然周末也还是不能懈怠,要安排额外的学习。

  暂时还没有什么食欲,她打算等林爸林妈起床之后再做早餐。

  林桐现在的早餐有一半都是自己做的,两片吐司面包,再给自己煎一个黄澄澄的鸡蛋,热一杯牛奶,有的时候还会切一点苹果或者火龙果作为维生素补充。

  早餐很简单,操作方便,但胜在营养丰富,碳水、蛋白质、维生素齐全,这是她上辈子独居时经常给自己做的早餐搭配。

  她喝完那一大杯温开水,又接了一杯热水,然后舀了一小勺咖啡粉,用勺子混匀,深棕色的咖啡粉从水面开始向下溶解蔓延四散开来,有腾腾的热气从水面上氤氲而出,在杯口撞成点点水珠。

  把咖啡搁在书桌一角,林桐坐下,打开电脑,鼠标点开收藏夹里的一个网站。

  页面跳转,很快一个浅粉色的网站页面出现在电脑屏幕上。

  林桐在网站右上角的登录窗口点击了一下,然后输入自己的账号和密码,页面跳转到作者中心。

  一跳转到作者中心,就能看到信息界面闪着红点,这表示收到了新的信息。

  林桐点开,是系统给作者自动发来的信息。

  【作者信息审核通过】

  【恭喜您加入文城小说平台。】

  【作品审核通过】

  ……

  林桐的视线放到信息栏最下面一条信息,那是一条通知她作品审核通过的信息。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电子购物、电子阅读等新型生活方式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其中,网络文学是一个在文学领域翻起惊涛骇浪的潮流。借助网络,许多人在各种各样的阅读平台上发表自己的作品,而读者也不再需要以传统的购买纸质书的方式,只需要用鼠标轻轻一点,或者只是用手在手机屏幕上划动,就能在任意时间任何地点开始阅读。

  有人说,这是一种阅读领域划时代的突破,它大大降低了人们阅读的门槛,或许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书籍阅读率。

  但也有人说,它也许是潘多拉的魔盒,背后藏着许多未知的危险……

  但网络文学、网络阅读刚刚兴起的时候,大部分人还是对这一新兴事物充满期待和好奇,对后者的说法嗤之以鼻。

  但从十年后回来的林桐知道,后者的话不无道理。

  由于电子信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时代的极速到来,“新媒体”这一行业出现在人们面前,纸媒日益衰微,纸质书、书店等传统事物慢慢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之中。

  与此同时,网络文学,即网文,以人们难以预料的速度发展起来。

  在林桐高一那一年,网文已经发展得颇具规模,在年轻人群体中影响很大。

  伴随着网文的发展,各种各样的阅读平台相继出现,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分别拥有各异的阅读流量和阅读人群。

  其中,“文城小说”这一平台是所有网络阅读平台中流量最大、小说包容性最广的平台。

  它起初收集的文章多是一些偏文学性的小说,这一点,根据这个平台的名字也不难猜测。

  但后来,平台公司顺应时代发展,开始逐渐收集各种类型的小说,言情、悬疑、恐怖,甚至是当时还算小众的“耽美文学”,它同时也是一些当时比较冷门的小说类型,如穿越、重生、系统、无限流的发源地。

  对小说类型的包容同时也成就和促成了“文城小说”这一平台从各大小说平台中脱颖而出,并最终成为业内公认的top1。

  因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这时它对小说投稿的筛选也没有后期发展成熟时那么严格,无论是短篇小说,还是长篇小说,不论是热门题材,还是冷门类型,都可以向它投稿。

  林桐偶然间在手机上刷到“文城小说”的广告后,立刻就点开手机上的应用市场,下载了文城小说的手机端app。

  她倒没有想靠写小说赚钱的想法——她一直坚定不移地相信,对于现在的她来说,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读书。

  虽然学历并不是决定人生成败最关键的因素,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由你的文化水平、高考成绩和上了什么大学决定的,但是她也坚决否认“读书无用论”这一说法。

  除了好好学习是找到好工作、赚钱最快速便捷的方法之外,她觉得,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阅读,才能走出愚昧,走出封建迷信,继而更大程度地提升自己。

  不过,在不影响自己学习的前提下,她也觉得,既然她喜欢文学,那也可以搭乘网络文学这个顺风车,把自己写的故事、想表达的思想与更多的人分享。

  这个观点或许可以称之为“为爱发电”。

  于是在周五晚上,她学累了,恰好脑子里崩出来一个很好的故事的时候,她飞快地打开电脑,把脑子里的那个故事写了下来,然后作为一个短篇小说发表到了“文城小说”上。

  林桐给自己的笔名取作“听梧桐”,它取自晏几道的“卧听疏雨梧桐”。

第77章 少年将军和盲女的故事

  林桐写的第一个故事,是关于少年将军和盲女的故事。

  一个在时代背景下注定沦为悲剧的故事。

  谢晏辞,祖父是开国有功的护国大将军,其父亲、兄长皆为武将,在朝廷上有所建树。

  因为生在武将之家,他自小跟着父兄习武,又熟读《孙子兵法》等兵书。谢家家规严格,清白正直,素来不喜因祖上荫蔽而获得官职或奖赏,因此谢晏辞虽有在朝廷做官的父亲和兄长,但仍然从军营里的普通士兵做起,后因擅长谋略兵法、武艺精湛纯熟而逐渐在战争中崭露头角、因功获赏。

  如今,他已是一名颇有名气的少年将军了。

  谢晏辞所在的姜国,近来和旁边的陈国屡有摩擦,各种或大或小的纷争不断。这个月,陈国又因觊觎两国边境地界的资源,屡屡派兵来犯,惹得姜国朝堂上下,争吵不断。

  争吵什么?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到,两国实力相近,不分上下,近年来陈国又因攀附上了大国周国,所以仗着背后的靠山对姜国屡屡进犯。为此,对于陈国的挑衅,朝堂上主战派和主和派吵得不知有多激烈,最终主战派以微弱优势取胜,朝廷最后下令派兵前往边境作战。

  谢晏辞,正在这批军队之中。

  ……

  这日,谢晏辞带队击退了一处陈国的军队。他并非这次出兵的总将军,此次作战,兵分三路,而他负责其中一路。

  两国交战,民不聊生,陈国撤兵时恼羞成怒,几乎屠尽了撤退前所占领的边境小镇辽东。

  烧杀抢掠,战火四起,血流成河,满目疮痍。

  谢晏辞满心疲惫地安排好后续巡逻检查的士兵——在巡逻中,士兵们或许还能找到一些趁乱躲起来而幸运存活下来的百姓。

  谢晏辞走入驻扎的帐篷,慢慢洗净手上的血迹,他满腹心事,沉默不语。他正打算脱去外面冰冷坚硬、沾有敌人的血的盔甲,然后稍作休整时,有士兵在帐篷外打报告,并且向内喊道——

  “谢将军,又发现了一些还活着的百姓!”

  谢晏辞脱盔甲的手顿住了,随后大迈步向帐篷外走去,一边回喊道:“带我去看看!”

  ……

  那一批被发现的百姓瑟瑟发抖地聚在一起,他们面露惊恐地看着四周的士兵,他们不知道这些士兵究竟是陈国那些屠城的恶魔,还是真正来拯救他们的姜国士兵。

  谢晏辞到了之后,先是喊四周的士兵散开,不要给百姓们带来恐惧,然后他束手而立,神色严肃地向他们说道——

  “我是谢晏辞,朝廷派我们来击退陈国的军队——现在,陈国的军队已经撤退了,大家放心,我们一定会保护好你们。”说完这句话,稍顿,他又缓缓扫视了一圈带着悲戚神色的百姓们,郑重地说:“而且,请大家放心,朝廷一定会给你们一个交代。”

  他侧头朝一旁的士兵说了几句,让他们给这些百姓安排好住处,务必不能让他们流离失所,受到饥寒交迫之苦。

  然后,他回到自己的帐篷中,准备书信一封,汇报他所负责的这一路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