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三国打工人 第173章

作者:蒿里茫茫 标签: 女强 励志人生 升级流 穿越重生

  这位一脸冰清玉洁的风纪委员又盯着她看了一会儿,欲言又止,然后起身走了。

  ……不能理解。

  当然,过了一阵子之后她总算理解了陈群想说但没说出来的话是什么——诸葛玄这人,政务方面来说,大概是个优化版的孔融吧【

  ……但光看举止言谈,她实在是看不出来的。

  当她返回阳都时,她看到了一个比上次瘦了些,但很精心打扮过的诸葛玄。

  之前在郯城附近初见他时,诸葛玄也在跑路中,虽然还是士人装束,但衣衫明显旧了些,也很难不染尘土。

  现在回到故乡得以安顿下来,细布直裾外面披了件氅衣,头上束了小冠,脚下踩了方屐,来赴宴时阳都正好下起了第一场雪,于是雪中慢慢走来的诸葛叔叔就特别有出尘脱俗的名士范儿。

  【我有种不祥的预感。】黑刃突然开口。

  【……什么不祥的预感?】她愣了一下,【干嘛乌鸦嘴!】

  【我在这个人身上感到了一种熟悉的气息。】它说,【对我来说完全无所谓,但对你来说,也许是有所谓的。】

  【……谁?】

  黑刃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卖了个关子,【你会知道的。】

  “今能重回故土,皆须感念将军恩德,”诸葛叔叔走近了,身后还跟着明显蹿高了一截,和她个头差不多平齐的诸葛亮,见到叔叔行礼,于是正太诸葛亮也跟着行了一礼,“不知当作何报?”

  她赶紧走下台阶,上前扶了一把,“先生英才俊逸,郡中自有盛名,而今琅琊残破,百废俱兴,正需要先生这样的人才。”

  关于这个话题,诸葛玄看起来倒是有点心灰意冷,只是笑了笑,“何敢当此评?不过丧家之犬罢了。”

  ……这听起来就有点可怜。

  跟随她进屋时,诸葛玄忽然脚步停了一下。

  “能回故土,将军那位亲随功不可没,何不请来共饮?”

  “……哈?”

  “……小人左思右想,那朱皓心狠手辣,见到诸葛先生这样宽仁爱民,待民如子的好官,那岂能放过呢?因此小人下定决心,连夜便请那几位壮士同心合力,雇了些无赖来门前叨扰,又使人假扮成诸葛先生的样子,大摇大摆地出了西城,暗中却请诸葛先生与小郎君小娘子几位,悄悄登船!”李二说到紧张处,连后背也不禁绷直了,“朱皓差人沿江而上,一路追赶,只见岸边烟尘滚滚,快马加鞭,旌旗如——”

  ……她感觉好像在听什么说书的。

  看看诸葛玄,诸葛玄听得很认真,眼睛里似乎还有一点闪闪的泪珠,显然是回忆起了那段不堪的往事。

  再看看诸葛亮,诸葛亮也听得很认真,但察觉到她的目光后,眼珠忽然转了一下。

  又立刻转回去了,还是一副听得很认真的模样。

  不管怎么说,她寻思还是得替主公刷一刷诸葛亮的好感度的,不如写封信送去下邳,为诸葛叔叔请个官做吧?

  刘备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正在吃栗子。

  下邳也下了雪,正适合围着火炉边吃边聊天,听说是陆廉将军的信,立刻忙忙地擦手接了过来。

  “主公这样着忙,”简雍发笑,“是想听小陆将军的捷报么?”

  “我听什么捷报,她也不是那样的鲁莽人——”刘备一边说,一边打开信看了看。

  看了一会儿,就皱起眉头,陷入了沉思。

  简雍和孙乾互相看了一眼,于是刘备将信递了过去,也给他们看一看。

  “糜子仲送了他家那个弟弟去,虽说糜家确实豪富,但糜芳毕竟不成器;陈家三郎虽说是品行端正又有才华,但也只能在政务上帮些忙而已;陈元方既有心,我便将长文送了去……”刘备说道,“长文虽然有些世家的挑剔,但他毕竟是经学大家出身。”

  两位文士默不作声地听主公在那里嘀咕。

  “这些时日过去了,”刘备说道,“哪个也没消息,但这也不要紧,多挑几家嘛——她写信荐诸葛玄,还夸诸葛玄有风度仪表,对子侄很慈爱,这是做什么?”

  孙乾迅速地看了简雍一眼,简雍又看了回来。

  最后还是孙乾艰难地开口了。

  “辞玉此举,或许不过千金市骨……”

  刘备脸上露出了一个怪相。

  “我还不了解她吗?你觉得她知道这个典故吗?”

  孙乾气息为之一滞。

  简雍倚在炭盆旁,时不时拨弄一下钳子,企图火中取栗,“辞玉难得举荐别人,你就是表诸葛玄一个东莱太守,也不打紧啊。”

  这位新任徐州牧愣了一下,刚想问他一个徐州牧表的什么青州郡守,然后立刻反应过来。

  就因为东莱不是徐州地盘,所以表,随便表,都可以表,表出去后显得亲亲热热又不花钱是其一;陆悬鱼现守北海,东莱在北海身后,若是她当真守下北海,那么东莱自然也在她控制之中,表一个她自己认定的人上任当郡守,她自然也控制得住是其二。

  ……况且退一万步说,她要是表吕布那种轻狡反复又勇武过人的武将去当郡守,刘备还得考虑一下,但诸葛玄这种被朱皓赶出南昌城的文士,他怕什么呢?

  要知道朱皓所倚仗的是刘繇,刘繇刚被孙策赶出了曲阿……

  刘备越想越觉得对劲,一拍腿,“就这么干!”

  他兴致勃勃地喊了个文吏进来,吩咐他去写信,准备奏表,全然没考虑诸葛玄接到这道公文后会有什么反应。

  回到阳都后,诸葛玄躺得很平。

  他与早去的兄长家境虽然不富裕,却也有数百亩田地,有陆廉将军在,他是不必担心自家田地被谋夺了去,连一碗饭都吃不上的。

  现下侄子侄女都安定下来,他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轨迹。

  思考着,思考着,就不觉有些颓然。

  天空又飘起了雪花。

  诸葛玄躺在毯子上,靠着炭盆,望着窗外飘飘洒洒如飞絮般洁白的雪花,叹了一口气。

  他觉得自己像这雪花一般脆弱,飘零。

  小吏忽然登门。

  “诸葛先生在否?”

  这位面容清隽的文士还有点没反应过来,声音有些迟缓地问,“何事?”

  “州牧府的公文,”小吏恭恭敬敬地递了上去,“先生请看。”

  诸葛玄狐疑地接过了这纸公文,看着看着忽然从毯子上爬了起来!

  “刘使君——”他声音颤抖地问道,“刘使君为何竟如此另眼相待在下!”

  小吏十分乖觉,躬身行了一礼,“先生素有才名在外,或许……”

  诸葛玄脸上的颓然不见了,他激动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地板传来了一阵又一阵吱吱呀呀的声响。

  “收拾行装!”他冲着后屋嚷了两句,“快收拾行装!刘使君表奏朝廷,封我为东莱太守,我——”

  他的声音忽然停了下来。

  诸葛玄转头又看向了小吏,“东莱不是青州地界?”

  这种事不需要问一个小文吏,小吏自然也不需要回答。

  待仆役匆匆忙忙跑过来时,诸葛玄已经冷静下来,吩咐取半匹布帛,酬谢了这位小吏。

  按照流程,他自然还得写信去感谢刘备,但他有个疑问。

  “那位陆将军……”

  “她去北海了。”这位小吏原本就是郡守府的文吏,回答得自然十分流畅,“北海贼寇猖狂,祸及琅琊,将军不得不去呀。”

  诸葛玄的脸色变了。

  “那里……”他声音悲愤地说道,“那里也有贼寇吗?”

  诸葛亮听说了这纸调令,但他还是坚持着将手中的一卷竹简读完之后,才走过来向叔父道喜。但令他感到惊讶的是,叔父看起来并不开心。

  他躺在毯子上,靠着炭盆,望着窗外飘飘洒洒如飞絮般洁白的雪花,脆弱而又孤独地叹了口气。

  诸葛亮一瞬间什么都明白了。

  他也跟着叹了口气。

  叔父是个宽和而善良的人,其实政务方面也有经验。

  ……但他特别不擅长处理那种复杂的局面,比起跟各路不同的人打交道,叔父更适合在房间里做学问。

  ……其实说起来,这口气其实不算是为叔父而叹的。

  ……大概是为那位小陆将军而叹。

  因为他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如果他是小陆将军,他肯定不愿意北海放一个孔融,东莱放一个诸葛玄,然后看着全天下的名士都跑到青州来的。

第179章

  虽说……诸葛亮也不清楚陆将军究竟为什么会千里迢迢,救他们回来。

  这个问题在路上已经困扰了他很久。

  要说叔父的才学当然也是有的,但为郡守刺史还是有些吃力的,尤其是这种乱世里的郡守。

  诸葛亮年纪虽小,却已经见识过了乱世的面目。

  郡守也好,刺史也罢,若无人护卫,与路边的野草没什么区别,甚至因为他们是“士人”,倒能引来更多的贼寇觊觎。

  回忆起叔父与那位陆将军初见的一面,也想不出什么特别的地方,竟能以一郡之重任相托?

  这位出身琅琊士族的少年又在意地看了叔父几眼。

  叔父虽然三十有余,但姿容清隽,气度通雅,自从少年时失了发妻后,这些年来专心抚养他们兄弟姐妹几人,也不曾考虑过婚姻之事……

  诸葛亮脑子里跳出一个奇怪的念头,然后被这个念头吓了一跳。

  虽说……虽说……叔父在政务上没那么,没那么精通,但他可以帮忙!将来兄长若是回了琅琊,也必定会尽心奉养叔父……叔父一家子!一片孝心!天日可表!

  十四五岁的少年赶紧把自己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都丢出去,略一思索后,决定帮小陆将军一把,先劝叔父上任。

  考虑到叔父现在犹犹豫豫的模样,诸葛亮决定反其道而行,说点怪话。

  “叔父不去也好,”他说,“侄儿听说……”

  叔父忧郁的眼睛转向了他,“听说了什么?”

  “那位小陆将军有些专横,”他小心地说道,“尤其是北海士人,多有臧否。”

  诸葛玄很明显没考虑到会提到这个,他愣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