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成女主丫鬟后我躺平了 第132章

作者:将月去 标签: 甜文 穿越重生

  顾见山去西北是大事,马上就入冬了,该准备的东西都得准备齐了。

  因为顾见山是领密旨回来的,这回回去只带明朝和几个随侍,不是跟着军队,能带的东西不少。

  韩氏是长嫂,从生辰宴到现在已经有八日了,再“病”也得好了。

  作为管家的主母,顾见山的长嫂,韩氏得收拾东西。

  婆母偏心小儿子,韩氏若不把事情办妥当了,郑氏心里定会不满。

  虽说继承爵位的是顾见风,可明眼人都能看出来郑氏和永宁侯偏心幼子。

  不然也不会等顾见风快而立时才立世子。

  因为这个,不知有多少人议论。

  等顾见风晚上回来,韩氏一直没个好脸。

  明日书院放假,顾宁远也回来,一想到儿子回来了就要去致远堂住,韩氏心里就更加憋闷。

  顾见风也心烦,还有什么比亲弟弟找到自己,让自己管束妻子更让人难堪的事呢。

  顾见舟虽然没明说,但已然是打他的脸了。

  还有顾见山,也提了,说后宅不宁就家宅不宁。

  那晚他和韩氏说这事,让她谨言慎行,好好管家,照顾兄弟妯娌,韩氏却和他翻了脸。

  话里话外说她为了这个家,他却胳膊肘外拐向着外人。

  顾见风本就不善言辞,被这话气的脖子都红了,当即厉声道:“孰是孰非自有母亲定断,若非你的过错,母亲怎会让远哥儿去致远堂。”

  这话简直往韩氏伤口上撒盐,气急之下,韩氏口不择言道:“若不是你官位不高,还等着我父亲打点,我用花这么多心思吗。你以为我不想像她陆氏一样,成日待着就有银子使,等着别人伺候吗!长房还没四房自在,说出去谁不笑话?”

  没分家,什么都是公中的。

  韩氏手头才几个铺子。

  四房有什么,长房有什么。

  顾见风好半响没说出话来,最后,他道:“当初父亲母亲去韩家提亲,你并非不知我才学不够。你究竟嫁的我,还是嫁的侯府?”

  两人刚成亲时也有浓情蜜意的时候,十年一晃而过,韩氏变得他都认不出了。

  韩氏声音越大的冷,“嫁给你和嫁给侯府有区别吗?你每日上职,我管的是侯府庶务,下人们怎么议论你听过多少,尤其这两年陆氏嫁进来,所有人都比着……真当我愿意计较这些……我父亲是二品大员,为官清廉,最痛恨黄白之物。”

  两人大吵一架,顾见风这阵子一直去书房睡。

  顾见山马上要走了,顾见风敲门跟韩氏说了几句好话,“那日是我不对,说话重了,娘子别往心里去。我知道自己学问不高,但我是长子,日后要继承侯府,你我守着这么大的家业,几辈子都花不完。”

  韩氏也不想总和顾见风别着,既然他给了台阶,她就下去。

  但心里韩氏依然觉得婆母偏心,想周辰远立了世子都能被废,以后的事谁说的准。

  什么都得是自己的才安心。

  等给顾见山收拾好行李,又过了两天,十月十八这天,顾见山启程去西北。

  一家人为他送行。

  除了陆锦瑶月份大不方便出来,永宁侯府的其他人都去送了。

  寒风凛冽,所有人穿的都极其厚实。郑氏嘱咐了几句话,望着人离去,等人消失在巷口,这才扶着丫鬟慢慢回去。

  以往顾见山走郑氏都会难受上几天,现在直接叫上老姐妹打麻将玩牌,日子过的倒也快。

  十月下旬,盛京城下了第一场雪。

  彼时,离顾见山离开不过过去了五天。

  姜棠一早出门去定肉,一推开门,外头雪已经半指厚了。

  点金和乌金长了一圈,也不嫌冷,跟陀螺似的在小院里跑。

  两畦地已经冻的邦邦硬了,姜棠没种过菜,就放置不管。

  井沿旁也是层薄雪,见雪花窸窸窣窣地落在井里,姜棠赶紧找了个盖子给井口盖住。

  盖完之后姜棠搓了搓手,下着雪肯定是不能出摊了,她去告诉一声。

  刘大嫂那边隔着院墙喊一声就行了,刘大嫂道:“你等会儿,我让大郎过去给你挑水,天冷你就别动了。”

  自从和几家合伙做生意,姜棠连活都不用干。刘大郎过来帮忙挑水,陈家许家的女儿想帮姜棠洗衣服。

  但姜棠没用,要了两个小荷包,她不会绣这些,留着装铜钱。

  下雪做不得生意,姜棠就支了个小炉子,准备中午煮锅子吃。

  吃锅子,看雪景,什么都不用干,有两只小狗在身旁陪着,十分惬意。

  锅盔摊子也慢慢回本了,一天三两多将近四两的银子,再加上做蛋糕赚的,姜棠已经攒了一百二十多两了。

  她这边都是铜钱,得去银庄换才行。

  姜棠就换了两张五十两面值的银票,一张十两的,还有零零散散差不多十多两碎银子,六百多个铜钱。

  这会儿天冷,姜棠不打算再摆新的小吃摊,但现在实在适合吃锅子,她又不想错过赚钱的机会。

  牛油辣锅,菌汤锅,哪个不好吃。

  等到夏天就没人吃了,这里又没有空调,夏天实在炎热。

  吃火锅不好在外面吃,但有一样可以。

  那就是打边炉。

  姜棠这儿自然不用做那么地道,毕竟她想的是卖火锅,打边炉只是个由头。

  等生意慢慢有起色了,她也有底气找人合伙,到时候再开火锅店。

  不过,菌菇还是得从陆锦瑶那儿买,卖锅子,汤底是重中之重。

  等雪停,姜棠又去了一趟永宁侯府,跟陆锦瑶说明来意。

  陆锦瑶得知后让露竹把库房里的菌菇都找出来,“四爷五文钱一斤湿蘑菇买来的,我也不跟你多要,五十文一斤干的卖给你。你先做着生意,若是还要蘑菇,我让四爷写信从滇南往这边寄。”

  姜棠:“我也想着先看看生意能不能做下去,再找人合伙。到时候再来打扰陆姐姐,可别嫌我烦。”

  陆锦瑶:“胡说什么呢,怎么会。”

  陆锦瑶摸着肚子,她怀孕快八个月了,肚子大的厉害,铺子和庄子都交给下头丫鬟了,昨儿下了雪,陆锦瑶连门都没出,今儿院子里的雪扫干净了才出来透透气。

  还有一个多月就要生产了,头胎,她有点害怕,但更多的是对新生命的期盼。

  这个孩子,陆锦瑶盼了两年,总算给盼来了。

  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孩子。

  姜棠做生意,若是好做,她可以出钱入股,开铺子。

  姜棠还得去买锅子和碳炉,没几天时间准备也开不起来,慢慢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

  买了二十多斤的干蘑菇,一共花了一两二钱银子,姜棠把东西带回去,就开始熬锅底。

  周围这边能用的人姜棠都用了,帮工还得再请人。

  这回不能按照分成来,姜棠自己握着方子,帮工一天给十二文钱。

  帮工是从码头找的人,一共两个。

  是外地过来做小工的,三十多岁,两个嫂子。平日里就管给人洗衣裳做饭,赚的并不多。

  姜棠没钱租铺面,铺子就摆在了巷口,因为给左邻右舍都送过东西,还算好说话。

  不过,真看她赚了银子,兴许就变了嘴脸,但那会儿姜棠已经不在这儿卖锅子了。

第77章 独自生活的第十五天

  也有邻居问姜棠她们能不能干, 毕竟冬日闲着也是闲着,一下雪,有的家里连男人都没活干了。

  所有人都默认冬日该休养生息。

  但刘陈许三家是姜棠找出来唯一能做生意的, 其他人不成。

  姜棠婉拒道:“这活不轻巧,洗碗刷锅, 我这儿卖出去的吃食,碗得刷好几遍, 就怕嫂子嫌麻烦,而且我也没啥钱,给不了多少, 嫂子们乐意帮忙我自然乐意。”

  街坊邻居,有些话不好明说, 姜棠为人大方,她们若一直逼着倒显得胡搅蛮缠了,心里不甘也只能作罢。

  刘大嫂担心别的, 摊子摆在巷口谁来吃, 这么偏的地方,离街里多远呢, 怎么找过来。

  可汤底煮上, 刘大嫂就没话说了。

  牛油辣锅香的呛鼻子,最香的还得是鸡汤菌菇锅,香味跟缠人的钩子似的。许是因为她见的好东西少,觉得这汤香极了,别说煮肉, 就算煮地瓜煮土豆, 也是好吃的。

  味道隔着很远都能闻到。

  白天刘大嫂要去摆摊, 她让刘大郎多长点眼力价儿, 给姜棠搬搬东西啥的,也不要钱,邻居帮个忙。再说了,她家的活儿还是姜棠给的呢,多做事没坏处。

  刘大郎特别卖力,跟着两个帮忙的嫂子一块儿端砂锅、搬炭。

  汤锅一直煮着,可都过了正午了,还是一个客人都没有。

  两个帮工清闲了一上午,期间一直拿眼缝偷瞄姜棠,这要啥也不干就拿十二文钱,这钱可太好赚了。

  只不过,要真没生意,这姑娘不会反悔吧。

  姜棠又等了一会儿,还是没客人过来,这个锅子的味道没得说,比以前她吃的菌汤锅还好。

  除却味道,那还有什么原因。

  难不成是因为这地方太偏了,客人是人,又没有狗鼻子,没人带着怎么找过来。

  就像顾见山带她去的私房菜馆,那里也好吃,可一般人知道吗。

  不知道,也得人带着才去。

  私房菜馆是口口相传的,街上的饭馆靠的是招牌,她什么都没有,只靠味道哪儿有客人上门。

  姜棠问刘大郎:“你敢不敢去街上吆喝生意?”

  刘大郎也急,可他真不敢,看着姜棠,脸刷地一下就红了,“我……”

  姜棠:“你去试试,带过来一个客人给你两文钱。带不过来也没关系,回来吃饭。”

  刘大郎咬了咬牙,“那我去试试,但我不保证拉到客人。”